第4课《灯笼》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4课《灯笼》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4课《灯笼》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4课《灯笼》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课《灯笼》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玉案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鉴赏: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新课导入:在我国,灯笼文化源远流长。《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棉线或麻线织成的纺织品。关于灯笼的起源,较普遍的一个说法是,东汉时期皇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种佛教的庆典就逐渐变成了民俗。到了唐代,官民都很重视灯节,民间有张灯结彩、观灯出游的习俗,灯市也开始出现。及至宋代,多种灯笼样式涌现。而在清代,无论是住所还是寺庙都有独特的灯景。灯笼文化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不仅有照明的作用,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在抗日年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现在,灯笼又逐渐在家居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宫灯——雍容华贵纱灯现代灯——悠悠灯笼情拳拳爱国心1、抓住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了解散文特点。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有寄寓的复杂感情。学习目标

吴伯箫(1906-1982),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省莱芜的一个乡村。散文家、教育家。在曲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在山东当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便是其中之一。1930年末赴延安参加革命。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作者名片争讼(sòng)斡旋(wò)静穆(mù)怅惘(chàngwǎng)锵然(qiāng)幽悄(qiǎo)霍骠姚(piào)燎原(liáo)熙熙然(xī)垂珠联珑(lóng)字音形义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课文里共写了哪几种灯笼?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手提纸灯笼精致纱灯红灯万寿灯龙灯跑马灯猜灯谜官衔灯宫灯19醉里挑灯看剑红灯笼孔明灯新式灯梳理情节文章以“灯笼”为题,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了哪些事?第3段挑灯笼,伴祖父夜行第4、5段接纱灯,上灯学第6段村口挂红灯,慰藉孤行客第7段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半夜第8段族姊远嫁,感叹兴衰第9段朱灯描红,实在喜爱第10段联想献帝伴灯第11段联想挑灯看剑的名将灯笼在课文中还起了怎样的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作为载体,寄托情感探究感情

文中的“灯笼”具有哪些民俗文化的意义?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描述进行品析吗?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内容分类段落相关描述蕴含意义1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3村民日常生活“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内容分类段落相关描述蕴含意义2“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6“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乡村艺术表演内容分类段落相关描述蕴含意义7“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8乡村年节景象“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内容分类段落相关描述蕴含意义7“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铿然的那种盛世太古远了”“‘……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8历史文化“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1011“灯笼”民俗文化的意义:“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温暖。“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记忆的网里挤着”怎样的一些“缘”?这些缘“结”着怎样的“情”?事情情感挑灯迎祖父——祖孙情深接灯上学——母子情切乡俗还愿——孤客心暖元宵张灯——乡俗情浓族姊远嫁——感伤浮沉朱红描字——迷恋文化献帝伴灯——岁月沧桑愿做马前卒——表达宏愿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思念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简要说说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有哪些?爱国热情?

第十一段讲述了哪些故事?为什么这样写?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李广——匈奴躲避他数年,不敢侵犯右北平。李愬——乘雪夜袭取蔡州,生擒叛军主帅吴元济。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怎么理解文章结尾作者表达的自己要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宏愿?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哎,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材料二

他竭力把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鲍霁《吴伯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1、点明文章主旨。热烈赞颂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古代将军,是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2、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

3、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全国人民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宏愿:

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国家自己家国天下灯笼凝聚了作者哪些情感?对灯笼的喜爱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国家深切的爱恋以天下为己任,保家卫国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作者“灯笼”为题的妙处?①作为线索,贯穿文章始终。②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这篇散文以“灯笼”为题,记叙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表现了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追忆历史,着想现实,表达了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抒写了家国情怀。课文小结:探究写法一、语言特色角度1:修辞(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拟人、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多乡情民俗及作者与灯笼结下的太多缘分,这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角度2:描写(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运用动作、外貌描写。“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角度3:化用典故(3)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化用典故,化用了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既赞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4)“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角度4:描写、叙述和抒情融为一体以第③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A、文首第1自然段,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二、结构特色1、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使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2、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B、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一方面,本文以“灯笼”为明线,以“我”的情感思绪为暗线来安排材料顺序,具体记叙“我”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亲人的情感、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