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论第六版缩小_第1页
经济法概论第六版缩小_第2页
经济法概论第六版缩小_第3页
经济法概论第六版缩小_第4页
经济法概论第六版缩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法概论课后习题集(马洪版)第一篇经济法原理绪论简述经济法律调整历史变迁在人类社会的中世纪,各民族基本上都处于自然经济社会。近代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市场经济在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向全世界发展。近代西方国家调整经济关系的民法确立了调整经济关系的三大法律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合同自由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到了现代,西方国家对经济活动深入而广泛的行政干预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并由此产生了调整经济关系的新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经济法概述简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我国的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对市场主体及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以及在对整个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实质上就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一是在国家对市场主体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二是在国家对市场主体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过程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三是在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简述法人的概念和成立条件法人是相对于公民的一种重要的民事主体。在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我国《民法通则》第37条具体规定了法人应具备的条件有: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简述特定物与种类物的区别及意义特定物是指依物单独具有的特征确定的物,这种物具有不可替代性,种类物是指共同具有的特征来确定的物,这种物能够用度量衡计算,可以用同种类的物相互替代。物的这种分类的法律意义在于,合同法律关系如果以特定物为客体,当特定物灭失时,该合同可以不实际履行;如果以种类物为客体,当种类物灭失时,该合同仍可以实际履行。另外,种类物也可因当事人的选定和特定化,成为特定物。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有: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行为的内容不违法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财产权——物权与债权试述物权的概念及其与债权的区别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而债权是在债的关系中,一方享有请求对方为一定给付的权利,反映财产流转关系,为特定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客体是债务人的特定行为,通过债务人的特定行为实现目的。试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及客体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根据使用功能,将一栋建筑物从结构上区分为各个所有权人独自使用的专用部分和由多个所有权人共同使用的共用部分,每一所有权人享有对其专用部分的专有权与对共用部分的共有权的结合。其客体包括两个方面,及单独所有部分和共有部分。试述物权的保护方法一是物权的自我保护,二是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对物权进行保护,具体的物权保护请求如下:(一)请求确认物权;(二)请求恢复原状;(三)请求返还原物;(四)请求排除妨害或消除危险;(五)请求赔偿损失。试述债的相对性债是发生在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即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特定的。因此,债是一种相对法律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债的主体的特定化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债的效力及于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如债权人因代位权而可以对第三人主张债权;也不排除债的主体的变更,如在债权转让时导致责权人更换和债务转让时导致债务人替代。主观过错在侵权责任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指在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损害时,根据何种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侵权行为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决定着侵权行为的分类、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承担和免责事由等重要内容。它既是认定侵权构成,处理侵权纠纷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侵权损害赔偿的准则。我国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主要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财产权——知识产权1.试述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1)知识产权的专有性;(2)知识产权的地域性;(3)知识产权的时间性。2.试述发明专利的实质性要件(1)授予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条件;(2)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条件。3.试述著作权及其传播权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作品依法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著作权是调整作品创作、传播、使用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于作品的创作完成之日自动产生,著作权更突出对人身权的保护,权中有关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永远归作者享有,不能转让。第二篇经济组织法律制度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1.简述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有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者个人所有,投资者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投资主体为单个自然人;(2)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3)企业具有相对的人格;(4)投资者承担无限责任。2.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应当具备哪些条件(1)投资者为一个自然人;(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3.简述合伙企业的概念和法律特征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必须依据《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2)合伙企业的设立需以各合伙人的合伙能力为基础;(3)合伙企业是和合伙人共同出资经营对的相对独立非法人企业;(4)合伙人的责任形式具有多样性。4.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哪些条件(1)有2个以上合伙人;(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各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5.简述合伙企业合伙人的内部关系(1)合伙企业财产的构成及性质;(2)合伙企业事务的决策与执行;(3)合伙人的权利;(4)合伙人的义务;(5)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6.简述合伙企业合伙人与第三人的关系与合伙企业内部关系大量通过合伙协议规范合伙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同,合伙协议对合伙人之外的第三人并无约束力。7.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有哪些异同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公司是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8.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有什么区别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有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者个人所有,投资者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9.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有什么区别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的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公司法律制度简述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种类(1)无限责任公司;(2)两合公司;(3)股份有限公司;(4)股份两合公司;(5)有限责任公司。简述公司设立的法定条件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并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公司住所。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应具备以下条件:(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2)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或者募集的实收股本总额;(3)股份放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4)发起人制订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5)有公司名称并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6)有公司住所。简述公司“资本三原则”(1)资本确定原则,是指公司设立时,必须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的资本总额,并须由股东全部认足;(2)资本维持原则,又称资本充实原则,是指公司在存续期间,应维持与资本总额相当的财产;(3)资本不变原则,是指公司的资本总额非经严格的法定程序,不得任意增减。简述股权转让与回购对于上司公司,《公司法》规定了特别事项的股东大会决议权,即上市公司在1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的30%的,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简述股份转让与回购股份的转让有严格的限制,表现在:①股份在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但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30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②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份,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2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简述股东权利及股东代表诉讼股东的权力简称股东权,一般认为,股东权是一种社员权,即股东因参加公司(社团法人)而成为社员,并基于社员资格而享有的权利,包括自益权与共益权。股东代表诉讼是指股东众多的诉讼。股东众多,在起诉时确定的,可以由全体股东推选共同的代表人,也可以由部分当事人推选自己的代表人。简述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股东出席股东大会会议,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决权;但是,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没有表决权。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但是,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简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董事应当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责任。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董事会会议应有过半数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过半数通过。董事会决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简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及其构成注册资本是合营企业在登记机关登记的资本,是合营各方认缴的出资额之和,是自有资本;合营各方注册资本可以是货币、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如果场地使用权未作为中国合营者出资的一部分,合营企业则应当向中国政府缴纳使用费。简述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关系如果合营企业的借入资本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过大,可能导致企业风险加大,因此,要控制注册资本占投资总额的比例。投资总额注册资本至少占投资总额的比例投资总额注册资本不低于300(含300)以下7/10300~1000(含1000)1/2420以下2101001~30002/51250以下5003000(含3000)以上1/33600以下12003.简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异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简称“合营企业”,只是中国合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出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与亏损的股权式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简称“合作企业”,是指中国合作者与外国合作者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按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收益或者产品、分担风险和亏损的契约式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简述破产制度的概念和特征(一)破产的概念法律上的“破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债务人经营失败,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客观状态;二是指为解决债务纠纷使债务人退出竞争或使企业终止的一种法律程序(即破产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简称《破产法》)的规定,破产可以概括为:当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由法院依照破产程序强制清理债务人债务,并以其全部财产为标的,公平清偿给全体债权人的一项法律制度。(二)破产的特征破产是为了还债,即通过人民法院主持,强制清理债务人的债务、清算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达到保证债权人得到公平清偿的目的。破产作为一种概括的执行程序,具有以下特征:1.破产是一种特殊的偿债程序;2.破产以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为前提;3.破产以公平偿债为宗旨。简述破产界限破产原因也称破产条件或破产界限.是债务人或债权人向法院申请破产和法院据以裁定并宣告债务人(企业法人)破产的标准和理由。关于破产界限的立法体例,英美法系主要采取列举主义,大陆法系则主要采取概括主义。我国法律采用概括主义方式进行规定。《破产法》第2条对于所有企业法人的破产原因作出了明确而统一的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明显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简述破产财产和破产责权1.债务人财产的概念依照《破产法》的规定,债务人的财产是指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债务人财产和破产财产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两者所处的时间段不同,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后,债务人财产被称为破产财产。破产财产。是指依照破产程序分配给破产债权人的破产企业的所有财产,是企业被宣告破产后可用来清偿债务的财产。2.破产债权的概念破产债权是基于破产程序开始前的原因而成立的,依破产程序申报确定,并通过破产财产的分配获得公平清偿的债权。破产债权具备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统一。从程序的角度看,破产债权是依破产程序申报和确定,并能通过破产程序从破产财产中获得清偿的债权,称为形式上的统一,从程序的角度看,破产债权是以破产程序申报和确定,并能通过破产程序从破产财产中获得清偿的债权,称为形式上的破产债权;从实体法的角度看,破产债权是基于破产程序开始前的破产原因而成立的对债务人的债权,称为实质意义上的债权,实质意义的债权揭示了债权的内容和实质,形式意义上的债权则表明了债权实现的方式。简述重整制度的意义重整又称公司重整或者公司更生制度,是指当债务人企业出现破产原因或者有破产原因出现的危险,而同时又具有振兴和再生的可能时,为防止债务人企业破产,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法院的主持下对债务人企业实施强制治理,以促使其摆脱困难,恢复生机的一种积极的特殊程序,为那些濒临破产而又有希望挽救的企业提供再生之机以避免破产清算。第三篇经营活动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简述我国《合同法》中的要约与承诺制度《合同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依照这一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过程。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又称发盘、出盘、发价、出价、报价等,当事人可以通过发信、发电报、传真等方式向对方发出要约。其中,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为受要约人、相对人或承诺人,《合同法》称之为受要约人要约是一种意思表示,但仅有要约不能成为法律行为。要约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才能够成为有效的要约,并使要约发出后产生应有的约束力:(1)要约必须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2)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3)要约需向受要约人发出。(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依照《合同法》第25条的规定,承诺一旦生效,合同即成立。承诺是合同订立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合同的订立与否。依照《合同法》的规定,承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作出。(2)承诺必须向要约人作出。(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内作出。简述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双务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抗辩权,是指一方当事人依法具有的对抗对方当事人的旅行请求,暂时拒绝履行合同,债务的权利。抗辩权是合同效力的一种表现,他的行使只是在一定期限内中止履行合同债务,并没有消灭合同债务的履行效力。当产生抗辩权的原因消除后,债务人仍要履行合同债务。所以,双务合同履行的抗辩权是一时的抗辩权,延缓履行的抗辩权。当事人行使抗辩权是行使自己的合同权利,而非违约。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依法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顺序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简述合同履行过程中债的保全制度债的保全又称合同的保全,是指为防止债务人责任财产的不当减少,以确保无特别担保的一般债权得以清偿,法律允许合同债权人对债务人或第三人的行为行使撤销权或代位权以保护其债权的法律制度。根据合同的相对性规则,债权仅发生在特定当事人之间。然而,这并不意昧着债权不产生任何对外效力。在特殊情况下,法律为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确认债权可以对第三人产生效力,即债权的对外效力。此种效力集中表现在合同的保伞上。我国《合同法》第一次在法律上确立了合同保全制度。在合同保全制度中,债权人可以行使的权利有代位权和撤销权。简述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所应向对方当事人承担的责任。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或者定金等。简述赔偿损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赔偿损失的范围赔偿损失,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时,依法或者根据合同约定应当赔偿对方当事人所受损失的行为。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当事人承担损失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1)有违约行为;(2)有损害事实;(3)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要具备上述三要件,违约者就应当承担损失赔偿的责任。赔偿损失的范围,依据《合同法》第112条关于“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的规定,违约者赔偿的损失应当相当包括直接损失和简接损失。什么是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由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致使其违反合同义务而需承担的责任。什么是预期违约?预期违约会导致什么结果依照《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违约,如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若当事人一方预期违约,即在合同订立之后、履行期限届满之前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则对方当事人有权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预期违约者承担违约责任。有时,合同双方当事人都有违约行为,则依照《合同法》第120条的规定,违反合同的当事人双方都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是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依照《合同法》第lzl条的规定,仍应当由违约方当事人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至于当事人一方与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仍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解决。这是《合同法》确立的无过错责任的违约归责原则的具体体现。六、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的竞合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的竞合.是指当事人一方的同一行为既构成违约也构成侵权。在违约行为与侵权行为发生竞合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不当得利,各国法律都规定受害方只能在违约赔偿请求与侵权赔偿请求中主张其一,不能双重请求。《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害方有权选择救济方式,受害方有权选择依照《合同法》请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请求对方承担侵权责任。担保法律制度简述担保的性质担保是一种合同关系,是债权人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约定以《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担保债权实现的合同。简述担保的方式我国《担保法》规定了五种担保方式,即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简述抵押与质押的异同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某一特定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4.简述留置权的成立条件1.留置的财产必须是债权人以合法方式占有债务人的动产;2.留置的财产必须与债券人的债券有牵连;3.必须是债务已届清偿期;4.留置的财产必须为动产市场竞争法律制度简述广告的基本准则我国《广告法》第3条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该条确定了广告的三条基本准则.即真实、合法和文明。1.广告应当真实广告应当真实主要是指广告的内容必须真实,其对商品、服务或企业形象的介绍必须客观、真实、准确,”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广告法》第4条)。广告的真实性是我国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和体现,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广告法对广告的最基本的要求。2.广告应当合法广告应当合法首先要求广告主必须具有合法资格,也就是说,广告主必须是具有合法资格从事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其次要求广告的内容和形式除了必须符合《广告法》的要求外,还必须符合国家其他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要求。3.广告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要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建立与之相应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由于广告可通过广泛的媒介和生动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介绍商品或服务,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告本身早已成为一个社会文化和精神风貌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广告法》规定广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必须积极、健康,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简述不正当竞争的特征为了准确把握不正当竞争的实质.这里有必要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具体规定,来揭示不正当竞争的特征:第一,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体只能是从事竞争活动的经营者。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3款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第二,经营者必须实施了违反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行为,并且在行为中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第三,经营者所实施的违反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行为,必须是发生在市场交易中,即发生在商品买卖、提供劳务和服务的过程之中。第四,经营者所实施的违反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行为,必须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或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简述商业贿赂行为这是指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这里必须注意的是,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简述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包括:(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此外,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上述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简述垄断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垄断的特征1.垄断是一种排斥或限制正常竞争活动的经济力量垄断者控制市场.给竞争者进入市场造成困难,同时排挤竞争对手.将竞争对手从市场上驱逐出去,削弱了竞争的活力与效率。2.形成垄断的主要方式是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运动经营者通过独占市场或者采取合谋协议、协同行动等有组织的联合性行动.对局外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限制.以排挤对手、控制市场。3.垄断者凭借的是其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根据垄断的形成凭借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垄断行为又分为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4.垄断是一种具有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的经济行为垄断行为一般是各国法律明文禁止并对市场竞争造成实质性危害的行为。垄断的表现形式(一)垄断协议垄断协议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合谋性协议或联合行动,相互约束自己的经济活动以限制竞争的行为,包括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所谓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三)经营者集中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合并、通过取得其他经营者的股份、资产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并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影响的情形。(四)行政垄断行政垄断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第十一章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简述产品责任的调整对象和法律性质调整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1)调整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与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2)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客户之间产品交换的质量担保关系。除了其法律性质除了侵权责任外,还包括违约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产品质量责任可能产生于产品的生产、销售、管理、适用、消费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有违反产品质量义务的行为,就可能产生相应的产品质量责任。简述承担产品责任的条件及其抗辩理由承担产品责任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必须有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实施;第二,产品存在缺陷,宝货设计上的缺陷、制造上的缺陷和指示上的缺陷;第三,产品缺陷与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四,生产者、销售者将产品投入市场时缺陷已经存在。抗辩理由主要有: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二、产品投入流通时不存在缺陷;三、是不能发现的存在危险;四、受害人自身的过错;五、超过法定期限。3.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需要。那么消费者知假买假的行为是否属消费行为属于,消费是指消费人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4.消费者有哪些法定权利?生产者、经营者有哪些法定义务?为什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一方只规定权利,而对生产者、经营者一方只规定义务。消费者享有以下9个方面的权利:(1)安全权;(2)知情权;(3)选择权;(4)公平权;(5)求偿权;(6)结社权;(7)教育权;(8)尊严权;(9)监督权。经营者须承担下列10项义务:(1)履行法定或约定的义务;(2)听取意见,接受监督;(3)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4)提供真实信息;(5)表明真实名称和标志;(6)出具凭证、单据;(7)保证质量;(8)履行“三包”义务;(9)不得作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10)禁止侵犯人格权。在形式上,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是通过各种合同形成平等的商品买卖或者提供服务的法律关系。但是,由于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在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和议价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因此,国家通过特定的法律形式,专项调整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第十二章房地产法律制度简述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其法律特征为:(1)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是特定的;(2)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由人民政府负责,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3)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不包括地下资源,埋藏物和市政公共设施。(4)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属于要式法律行为。简述房地产开发的建设管理(一)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1.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2.年度建设用地计划;3.房地产开发年度用地计划;4.城市规划(二)环境保护法对房地产开发的要求;1.开发前期阶段的环境保护;2.开发实施阶段的环境保护;3.开发建设项目竣工阶段的环境保护简述房地产转让的条件和方式(一)房地产转让的条件:1.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的转让条件为:一是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已经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二是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属于房屋建设工程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25%以上,属于成片开发土地的,形成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条件。转让房地产时房屋已经建成的,还应当持有房屋所有权证书。(二)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转让的条件:1.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2.经人民政府批准转让的,应当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三)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条件:以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宅基地的使用权经本集体同意,可以将建造的住房转让给本集体内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的农户,住房转让时,宅基地的使用权一并转让,但是,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房地产转让的方式有:买卖,赠与,其他合法方式第十三章金融法律制度简述我国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体系,是指通过规定从事金融活动的各当事人之间的分工、写作及各自的职权和职责,从而确立各当事人在金融领域中的地位,进而进行管理和监督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系。简述中央银行的四大职能(1)作为金融调控的银行;(2)作为货币发行的银行;(3)作为政府的银行;(4)作为银行的银行简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1)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和消费者的利益;(2)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3)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在金融的了解;(4)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2)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平等原则;(3)商业银行的守法原则;(4)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原则。简述商业银行的业务(1)负责业务;(2)资产业务;(3)中间业务。简述商业银行的设立条件(1)有符合《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2)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简述票据关系和票据基础关系票据关系是当事人之间因票据行为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如出票人与收款人之间的关系、背书人与被背书人之间的关系。票据的基础关系是指授受票据的原因或前提关系。第十四章证券法律制度简述证券的概念和种类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民法上的证券范围非常广泛,凡是表彰权利的书据都是民法上的证券。证券法上的证券指的是资本证券,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种类分为:(1)资本证券;(2)流通性证券;(3)证权证券;(4)要式证券;(5)要因证券。简述证券经营机构(1)证券交易所,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2)证券公司,是指阿布遮盖《公司法》和《证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经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并经公司登记机关登记设立的、从事证券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3)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是为证券交易提供集中登记、存管与甲酸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4)证券业协会,是证券业的自律性组织,是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5)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是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的机构。简述股票发行的条件第一,符合主体条件;第二,满足募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程序;第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公司必须报经批准的,应当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简述证券交易中的限制与禁止(1)限定期限禁止买卖;(2)禁止持有和买卖股票;(3)短线交易与归入权;(4)保守客户账户秘密与合理收费规则。简述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收购是指投资者按照法律程序通过购买股份有限公司已发行上市的股份以达到对某一上市公司控股或兼并的目的的法律行为。简述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1)根据组织形态分类:公司型投资基金、契约型投资基金;(2)根据变现方式分类:开放型投资基金、封闭性投资基金;(3)根据经营目标和投资目标分类:成长型投资基金、收入型投资基金;(4)投资基金以筹资和投资地域为标准分类:国外型投资基金、国内型投资基金。简述内幕交易所谓“内幕信息”,是指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第四篇市场调控与监督法律制度第十五章税收法律制度简述税收的概念和特征税收是国家凭借其国家权力,依据税法的规定,无偿向纳税人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实现国家职能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形式。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税收不同于其他财政收入,它的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简述税收的分类按照征收对象分类:(1)货物与劳务税;(2)所得税;(3)财产税;(4)资源税;(5)特定行为税。按照税收管辖和收入归属分类:(1)中央税;(2)地方税;(3)地方共享税。按照税负能否转嫁分类:(1)直接税;(2)间接税。按照计税依据分类:(1)从价税;(2)从量税;(3)复合税。简述税率的形式(1)比例税率;(2)累进税率;(3)定额税率。简述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区别起征点是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者超过起征点的,全额征税;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未超过免征额的不征税,仅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简述增值税的三种类型按照对固定资产处理的不同,增值税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消费型增值税,即在征收增值税时,允许将购置的固定资产的已纳税款一次性全部扣除;第二种为收入型增值税,即在征收增值税时,只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的已纳税款,第三种为生产型增值税,既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的已纳税款。简述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消费税具体征收范围包括:烟(包括甲类卷烟、乙类卷烟、雪茄烟和烟丝);酒及酒精(包括白酒、黄酒、啤酒、其他酒、酒精);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焰火;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成品油(包括含铅汽油、无铅汽油、柴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燃料油、航空煤油)简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身份确定采用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这类纳税人承担无限纳税义务,被称为居民纳税人。在境内居住满1年,是指在一年度在中国境内居住365日,临时离境的,不扣减日数,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不超过30,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这类纳税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被称为非居民纳税人。简述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有:一是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二是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强制执行措施有:一是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二是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简述税收优先权税收优先权:一是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是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三是纳税人有欠税情形而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的,应当向抵押权人、质权人说明其欠税情况。四是抵押权人、质权人可以请求税务机关提供有关的欠税情况。某烟草生产企业某年6月份销售甲类卷烟1000标准条(1标准条200支),取得销售收入(含增值税)93600元。已知甲类卷烟消费税的比例税率为56%、0.003元/支。计算该生产企业营应缴纳的消费税额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含增值税的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93600/(1+17%)=80000(元)从价征收税额: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80000*56%=44800(元)、从量征收税额: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1000*200*0.003=600(元)44800元>600元故该生产企业应缴纳的消费税额为44800元。11.某大学讲师李某于某年11月份取得如下收入:(1)一次性稿费收入5000元;(2)一次性讲学收入400元;(3)一次性翻译资料收入3000元;(4)到期国债利息收入1286元;(5)保险赔偿收入2000元。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利息所得和偶然所得的适用税率为20%。试计算李某11月份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免税款项为:到期国债利息1286元及保险赔偿收入2000元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5000*(1-20%)*20%*(1-30%)+(400+3000-800)*20%=560+520=1080元第五篇市场调控与监督法律制度第十六章仲裁法法律制度简述仲裁法的基本原则1.自愿的原则;2.或审或裁原则;3.一裁终局原则;4.独立仲裁原则;5.公正及时原则;6.不公开原则;7.司法监督与支持原则;8.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原则。简述仲裁协议的内容与法律效力从国际范围来看,仲裁协议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仲裁地点、仲裁机构、仲裁规则及仲裁的法律适用。我国《仲裁法》第16条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备下列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及选定的仲裁委员会。只要三项内容同时具备,仲裁协议即为合法有效。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一个有效的仲裁协议对当事人、仲裁机构、人民法院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1.对当事人的效力——排斥起诉权;2.对仲裁机构的效力——获取管辖权;3.对人民法院的效力——排斥司法管辖权。比较仲裁与民事诉讼的异同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前或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方作出裁判的争议解决制度方式。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诉讼关系的总和。简述无效仲裁协议的情形和产生的后果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经验,无效的仲裁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3.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4.无法实现的仲裁协议;5.违反《仲裁法》原则的仲裁协议等等无效的仲裁协议在法律后果上视同无仲裁协议,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重新达成有效的仲裁协议,根据新的仲裁协议重新提起仲裁,但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除外。简述仲裁裁决的撤销和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撤销: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是指当事人对符合法定撤销情形的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经审查核实,裁定撤销的行为。应当裁定撤销仲裁裁决的的情形有:1.没有仲裁协议的;2.仲裁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3.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中欧才的程序违法的,4.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5.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的行为的;7.仲裁裁决违背公共利益的。裁决的不予执行:1.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2.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3.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法的;4.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5.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枉法、枉法裁决行为的。第十七章民事诉讼法法律制度如何理解民事诉讼的构成与分类民事诉讼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诉与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裁判、上诉、执行。简述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法,是指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民事诉讼活动以及民事诉讼过程中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述民事案件的管辖和诉讼参加人管辖是指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诉讼参加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利害关系人。简述民事诉讼的期间、送达和诉讼费用起诉事审判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