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全部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肯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肯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依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安排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精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别的代数式,可采纳“整体代入”进展计算。

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一样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一样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an。

5、开头底数不一样的幂的乘法,假如可以化成底数一样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一样的幂相乘。(am)n表示n个a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m)n=a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n=(an)m。

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ab)n。

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旧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a≠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an(a≠0)。

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即: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一样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系数相乘时,留意符号。

3、一样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依据安排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2、运算时留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一样。

4、混合运算中,留意运算挨次,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n)(a+b)=ma+mb+na+nb。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需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肯定的挨次进展,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2+(a+b)x+ab。

平方差公式

1、(a+b)(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

2、平方差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平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4、平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

(a+b)(a-b)的形式,然后看a2与b2是否简单计算。

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

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假如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最短。

8、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9、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假如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假如b//a,c//a,那么b//c

10、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1、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假如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14、平移: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外形大小不变,位置转变。②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肯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5、命题:推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命题分为题设和结论两局部;题设是假如后面的,结论是那么后面的。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定理是经过推理证明的真命题。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正整数又叫自然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π(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3

(3)有特定构造的数,如0.1010010001…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肯定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假如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肯定值

一个数的肯定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肯定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

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肯定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假如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

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平方根

(1)平方根的定义:假如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假如

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x2

(2)开平方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开平方运算的被开方数必需是非负数才有意义。

3?3的平方等于9,9的平方根是?(3)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4)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即正数进展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

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展开平方运算

(5)符号: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可用表示,也是a的算术平方根;

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可用-表示.

a?2(6)x—??x

a是x的平方x的平方是a

x是a的平方根a的平方根是x

2、算术平方根

a,那么这个正数?(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一般地,假如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

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a(x≥0)中,规定x?也就是,在等式x2

(2)的结果有两种状况:当a是完全平方数时,是一个有限数;

当a不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时,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当被开方数扩大时,它的算术平方根也扩大;

当被开方数缩小时与它的算术平方根也缩小。

(4)夹值法及估量一个(无理)数的大小

a(x≥0)?(5)x2—?x

a是x的平方x的平方是a

x是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是x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

1.1有序数对

有挨次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1.2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内画两条相互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2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局部,分别叫做第一象限、其次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2坐标方法的简洁应用

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状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⑴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⑵依据详细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⑶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2.2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假如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假如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三角形》

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三角形的边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1.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1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2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3.1多边形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三角形→由不在同始终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推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3第三边取值范围:a-bc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2a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14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都有三条,都是线段。其中角平分线、中线都交于一点且交点在三角形内部,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6“三线”特征:

☆三角形的中线

①平分底边。

②分得两三角形面积相等并等于原三角形面积的一半。

③分得两三角形的周长差等于邻边差。

7直角三角形:

①两锐角互余。

②30度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③三条高交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

④∠A=1/2∠B=1/3∠C

⑤∠A:∠B:∠C=1:2:3

⑥∠A=∠B+∠C⑦∠A:∠B:∠C=1:1:2⑧∠A=90-∠B

8相关命题:

→1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锐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X90。锐角不小于60度。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平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外形都一样。

→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肯定是全等图形。

→7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9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0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肯定全等。

11两个等边三角形不肯定全等。

12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3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肯定全等。

14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5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6一条斜边和始终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7一个锐角和一边(直角边或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8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不肯定全等。

平面图形的熟悉(二)

一、学问点:

1、“三线八角”

①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

②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

假如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补充定理:

假如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条件结论条件结论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平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相互平行(或在同始终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留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幂的运算

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

aman=am+n(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an=am-n(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m)n=amn(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nan(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a0=1(a≠0)(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a-n=1/an(a≠0)(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肯定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复习学问点:

1.乘方的概念

求n个一样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整式乘除法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一样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5bc2=(ab)(c5c2)=abc5+2=abc7注:运算挨次先乘方,后乘除,最终加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注:不重不漏,根据挨次,留意常数项、负号.本质是乘法安排律。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乘(a+b)(m+n)=am+an+bm+bn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a+b)(a-b)=a2-b2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倍.(a±b)2=a2±2ab+b2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方法:

1、提公因式法.关键:找出公因式

公因式三局部:①系数(数字)一各项系数最大公约数;②字母--各项含有的一样字母;③指数--一样字母的最低次数;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其次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留意,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全都,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留意: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当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②假如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①a2-b2=(a+b)(a-b)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a、b可以是数也可是式子②a2±2ab+b2=(a±b)2完全平方两个数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③x3-y3=(x-y)(x2+xy+y2)立方差公式

3、十字相乘(x+p)(x+q)=x2+(p+q)x+pq

因式分解三要素:(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需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需是整式(2)因式分解必需是恒等变形;(3)因式分解必需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

添括号法则:如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括号前是负号各项都得改符号。用去括号法则验证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equationsoftwounknowns)。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终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

(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

(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

(3)列:依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

(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推断的根底上,写出答案.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

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问题。

学问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

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要点诠释:

(1)不等号的类型:

①“≠”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能明确两个量谁大谁小;

(2)要正确用不等式表示两个量的不等关系,就要正确理解“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等数学术语的含义。

2.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要点诠释:

由不等式的解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对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一个数,若该数使不等式成立,则这个数就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我们可以和方程的解进展比照理解,一般地,要推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可将此数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利用不等式的概念进展推断。

3.不等式的解集: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全部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如:不等式x-41的解集是x5.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分: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全部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全部的解组成了解集。

要点诠释:

不等式的解集必需符合两个条件:

(1)解集中的每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

(2)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全部的数值都在解集中。

学问点二:不等式的根本性质

根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假如,那么。

根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假如,并且,那么(或)。

根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转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假如,并且,那么(或)

要点诠释:

(1)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的学习与等式的性质的学习类似,可比照等式的性质把握;

(2)要理解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中的“同一个整式”的含义不仅包括一样的数,还有一样的单项式或多项式;

(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指的是假如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假如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不等号的方向转变”指的是假如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假如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

(4)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展变形时,要特殊留意性质3,在乘(除)同一个数时,必需先弄清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假如是负数,要记住不等号的方向肯定要转变。

学问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0.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要点诠释: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单项式或多项式);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比照理解。

一样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用“”、“”、“≥”、“≤”连接),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用“=”连接)。

学问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解不等式:

求不等式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其依据是不等式的根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为:(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要点诠释:

(1)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每个步骤并不肯定都要用到,可依据详细问题敏捷运用

(2)解不等式应留意:①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同一个数,尤其不要漏乘常数项;②移项时不要遗忘变号;③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变号;④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转变。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能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它对以后正确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很大帮忙。

要点诠释:

在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1)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2)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规律方法指导(包括对本局部主要题型、思想、方法的总结)

1、不等式的根本性质是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性质2、3要倍加当心)

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已知不等式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不等式,然后推断不等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就是不等式的解;若不成立,则就不是不等式的解。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个有目的、有依据、有步骤的不等式变形,最终目的是将原不等式变为或的形式,其一般步骤是:(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这五个步骤依据详细题目,适中选用,合理安排挨次。但要留意,去分母或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时,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时,假如是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假如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转变。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及留意事项

变形名称详细做法留意事项

去分母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不含分母的项不能漏乘

(2)留意分数线有括号作用,去掉分母后,如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

(3)不等式两边同乘以的数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转变。

去括号依据题意,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去括号均可

(1)运用安排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项

(2)假如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变号

移项把含未知数的项都移到不等式的一边(通常是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不等式的另一边移项(过桥)变号

合并同类项把不等式两边的同类项分别合并,把不等式化为或的形式

合并同类项只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系数化1在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若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若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若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若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1)分子、分母不能颠倒

(2)不等号改不转变由系数的正负性打算。

(3)计算挨次:先算数值后定符号

4、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是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表达,要留意的是“三定”:一是定边界点,二是定方向,三是定空实。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答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查找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列出不等式并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6、常见不等式的根本语言的意义:

(1),则x是正数;

(2),则x是负数;

(3),则x是非正数;

(4),则x是非负数;

(5),则x大于y;

(6),则x小于y;

(7),则x不小于y;

(8),则x不大于y;

(9)或,则x,y同号;

(10)或,则x,y异号;

(11)x,y都是正数,若,则;若,则;

(12)x,y都是负数,若,则;若,则

证明

教学目标:

1.把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肯定是真命题。

2.根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分。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把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重点: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把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内容:

1.以根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根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证明:

(1)两只相平行,内错角相等

(2)两只相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

七年级数学下册学问点总结2

一、学问网络构造

二、学问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别状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假如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假如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

与互为邻补角。+=180°;+=180°;+=180°;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假如有一个是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90°时,⊥。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全部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a⊥b时,====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根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一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侧,这样

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图3中,共有对内错角:与是内错角;与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之间,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图3中,共有对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假如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假如a∥b,

则=;=;=;=。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4所示,假如a∥b,则=;=。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4所示,假如a∥b,则+=180°;

+=180°。

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假如a∥b,a∥c,则∥。

8、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假如=

或=或=或=,则a∥b。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假如=或=,则a∥b。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假如+=180°;

+=180°,则a∥b。

判定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假如a∥b,a∥c,则∥。

9、推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局部组成,有真命题和假命题之分。假如题设成立,那么结论肯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真命题;假如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不肯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假命题。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明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它可以作为连续推理的依据。

10、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肯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外形和大小完全一样。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平移性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①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②对应线段相等;③对应角相等。

第六章实数

【学问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学问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a+b=0.

2.肯定值|a|≥0.

3.倒数(1)0没有倒数(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4.平方根

(1)假如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5.立方根

假如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学问点三】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行.

【学问点四】实数大小的比拟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肯定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肯定值大的反而小.

3.无理数的比拟大小:

【学问点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一样的符号,并把肯定值相加;肯定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肯定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肯定值减去较小的肯定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打算,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肯定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平方,负数不能开平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学问点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准确到的数位为止,全部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用(1≤10,n为整数)的形式记数的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学问网络构造

二、学问要点

1、有序数对:有挨次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相互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P(a,b)。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局部,右上局部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其次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①第一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其次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第三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第四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

7、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①x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x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y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y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

标0,纵坐标0;⑤坐标原点:横坐标0,纵坐标0。(填“”、“”或“=”)

8、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b|,到y轴的距离是|a|。

9、对称点的坐标特点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②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③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10、点P(2,3)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是;点P(2,3)关于x轴对称的点坐标为(,);点P(2,3)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11、假如两个点的横坐标一样,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y轴平行、与x轴垂直;假如两点的纵坐标一样,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x轴平行、与y轴垂直。假如点P(2,3)、Q(2,6),这两点横坐标一样,则PQ∥y轴,PQ⊥x轴;假如点P(-1,2)、Q(4,2),这两点纵坐标一样,则PQ∥x轴,PQ⊥y轴。

12、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一样;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一样;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一样;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假如点P(a,b)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一样,即a=b;假如点P(a,b)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a=-b。

13、表示一个点(或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一是精确恰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是正确写出物体或某地所在的点的坐标。选择的坐标原点不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也不同,得到的同一个点的坐标也不同。

14、图形的平移可以转化为点的平移。坐标平移规律:①左右平移时,横坐标进展加减,纵坐标不变;②上下平移时,横坐标不变,纵坐标进展加减;③坐标进展加减时,按“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的规律进展。如将点P(2,3)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