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市类城市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1页
我国省市类城市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2页
我国省市类城市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3页
我国省市类城市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4页
我国省市类城市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省市类城市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第1页/共46页我国6省市5类城市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第2页/共46页3

主要内容

1研究背景

2研究方法

3结果

4结论

第3页/共46页4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一、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第三状态(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20世纪80年代)

“灰色状态”、“中间状态”、“病前状态”亚健康(国内):最早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提出慢性疲劳综合征(国外):

最早由美国CDC提出(1988年,1994年,2003年)国际慢性疲劳综合症研究组(英、澳、日等)第4页/共46页5二、亚健康的定义

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研究背景第5页/共46页6三、本课题组对亚健康的界定(主观感觉症状为主)

863课题“全国城市亚健康人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干预措施研究”亚健康状态,指个体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尚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机体组织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且持续时间达到3个月以上。研究背景第6页/共46页7主要症状:疲劳乏力、生理机能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诊断标准:15条症状中,有8条及以上症状连续3个月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排除标准:如具备如下情况之一,则不能判定为亚健康

1.具有可解释慢性疲劳的活动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睡眠呼吸综合征

2.具有已经确诊且目前还未治愈的疾病,如恶性肿瘤、肝炎、高血压、慢性气管炎等研究背景第7页/共46页8四、亚健康的评价方法测量工具不统一(1)陈青山等编制的亚健康量表(2)陈复平等编制的亚健康状态自评表(3)非专用量表

康奈尔医学指数、SF-36、WHO生活质量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4)自制问卷(条目),未报告量表相关信息(5)中国城市居民亚健康状况自评量表(本课题组)研究背景第8页/共46页9五、亚健康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亚健康检出率:不同文献报道中,亚健康检出率相差悬殊:22%~80%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人格特征、生活方式、应激与压力、社会支持、居住条件等社会人口学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研究背景第9页/共46页10六、本研究的意义

现有研究的突出问题:(1)亚健康定义不统一、测量工具不统一、研究对象不统一,检出率相差悬殊(2)缺乏全面、系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3)研究结果被用于商业炒作本研究的意义:(1)采用信度、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2)全国范围、大规模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3)全面、系统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背景第10页/共46页11

七、研究目的(1)了解我国城市职业人群的亚健康检出率;(2)了解我国城市职业人群亚健康的影响因素;(3)为制定适合我国城市居民的亚健康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背景第11页/共46页12一、研究现场

根据经济水平和地理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共选取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北京、河北、吉林、湖北、宁夏、甘肃第二部分研究方法第12页/共46页13二、研究对象全国6省(自治区、直辖市)18~60岁5类职业人群(1)公务员:政府部门的机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不包括后勤、服务人员(2)科技人员:各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为主的人员(3)企事业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机关工作人员(4)教师:中小学教师(小学、初中、高中)(5)体力劳动者:如建筑业工人、机械加工制造业工人等

研究方法第13页/共46页14纳入标准:

1.职业:上述5类职业

2.居住地:地市级以上城市

3.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

1.具有可解释慢性疲劳的活动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睡眠呼吸综合征

2.具有已经确诊且目前还未治愈的疾病,如恶性肿瘤、肝炎、高血压、慢性气管炎等研究方法第14页/共46页15三、抽样每个省、每类职业样本量达到410人总样本量达到12300人(1)性别分层:男女比例按1:1抽样(2)年龄分层:30岁以下、31~45岁和46~60岁,各年龄组按1:1:1抽样

研究方法第15页/共46页16

样本量计算根据设π=0.5,δ=0.125,μα=1.96,计算出每层所需最小样本量n=61.5≈62,本调查分为性别2层、职业5层、年龄3层、6个省市,所以调查总样本量为2×5×3×6×62=11160人,考虑到10%的失访率,实际需调查的样本量约为12300人。

研究方法第16页/共46页17四、调查问卷

(1)中国城市居民亚健康状况自评量表863课题“全国城市亚健康人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干预措施研究”的研究成果生理、心理、社会适应3个维度39个条目,1~5级计分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根据总体健康自评,排除患病人群根据划界分判定是否为亚健康状态研究方法第17页/共46页18(2)中国城市5类人群亚健康危险因素评估问卷本课题组编制社会人口学特征、生理、心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6个方面评定亚健康危险因素研究方法第18页/共46页19五、质量控制

(1)设计阶段查阅文献专家论证预实验(2)实施阶段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员培训调查过程(3)数据整理、录入阶段研究方法第19页/共46页20六、统计分析(1)描述性统计分析:量表得分、检出率(2)不同特征人群亚健康检出率比较:χ2

检验(3)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研究方法第20页/共46页21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人数:15213人收回有效问卷:14990人患病者:3977人(予以排除)研究对象:11013

人第三部分结果第21页/共46页22调查地区北京:1527人(13.87%)河北:1995人(18.11%)吉林:1956人(17.76%)湖北:1716人(15.58%)甘肃:2056人(18.67%)宁夏:1763人(16.01%)研究结果第22页/共46页23职业:公务员:2230人(20.25%)企事业管理人员:2161人(19.62%)科技人员:2168人(19.69%)教师:2299人(20.88%)体力劳动者:2155人(19.57%)研究结果第23页/共46页24性别:男性:5460人(49.58%)女性:5553人(50.42%)平均年龄:36.45±9.77岁文化程度:以大专及本科为主,7412人(67.30%)婚姻状态:以在婚不分居为主,7697人(69.89%)其次为未婚者,2321人(21.08%)研究结果第24页/共46页25二、城市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1.亚健康自评量表得分情况量表总分74.49±12.42分生理维度39.70±7.29分心理维度24.51±4.91分社会适应维度10.28±1.94分生理维度总分:53.9心理维度总分:33.3社会适应总分:12.8量表总分:100研究结果第25页/共46页262.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亚健康检出率亚健康检出人数1137人,检出率为10.32%

男性为9.74%,女性为10.90%

女性高于男性(P<0.05)研究结果第26页/共46页27研究结果不同年龄组亚健康检查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7页/共46页28研究结果不同地区人群亚健康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8页/共46页29研究结果不同职业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9页/共46页30三、亚健康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总人数亚健康P人数%自评健康好4929741.5<0.01一般539670213.01差68636152.62BMI分组偏瘦4394610.48<0.01正常83808019.56超重182622912.54肥胖2353615.32过敏情况是114321919.16<0.01否98479149.28免疫力好75083124.16<0.01一般264048718.45差86033839.3更年期是155343427.95<0.01否78444505.74表1生理因素对亚健康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第30页/共46页31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总人数亚健康P人数%抑郁情绪是127853742.02<0.01否97356006.16焦虑情绪是151656937.53<0.01否94975685.98童年期创伤是201131515.66<0.01否90018229.13表2心理因素对亚健康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第31页/共46页323.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总人数亚健康P人数%居住环境满意74185377.24<0.01不满意359460016.69工作环境满意85505946.95<0.01不满意240053222.17表3自然环境因素对亚健康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第32页/共46页334.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总人数亚健康P人数%整体家庭环境满意62593295.26<0.01不满意475380817.00家庭收入满意64443675.70<0.01不满意456077016.89家庭生活满意96338248.55<0.01不满意137231322.81表4家庭环境因素对亚健康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第33页/共46页34工作环境因素总人数亚健康P人数%上下班交通方式步行286529510.3<0.01骑自行车231625711.1骑电动自行车106711610.87驾驶或乘坐公车/私车20211798.86乘坐公共交通工具270228610.58上下班单程时间<半小时63205839.22<0.010.5~1小时367338210.41~2小时93615216.24≥2小时771924.68工作强度小93276156.59<0.01大168552230.98平均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26941756.5<0.01≥8小时830796011.56自感工作强度小91585786.31<0.01大184855830.19工作满意度满意79844615.77<0.01不满意302867622.32表5工作环境因素对亚健康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第34页/共46页35工作满意度总人数亚健康P人数%对工作是否有兴趣是96557457.72<0.01否134939128.98是否能胜任工作是1075110439.70<0.01否2509236.80是否获得领导认可是1061610009.42<0.01否37213536.29是否有成就感是88326627.50<0.01否216747421.87是否能发挥能力是101099139.03<0.01否88722325.14表6工作满意度对亚健康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第35页/共46页36调查内容总人数亚健康P人数%获得社会支持种类0种1854725.41<0.011种367441711.352种234925410.813种及以上47934188.72应对方式0次911112.090.071次710775510.622次30682959.623次及以上7467610.19负性生活事件0次82046688.14<0.011次217534615.912次4659219.783次及以上922223.91表7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负性事件对亚健康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第36页/共46页37生活方式总人数亚健康P人数%饮食情况规律63735548.69<0.01不规律463958312.57睡眠状况

好1774955.36差9238104211.28经常被动吸烟是265743616.41<0.01否83557018.39醉酒次数0次/年71036959.78<0.011次/年13111098.312-5次/年17641759.926-10次/年4057217.7810次以上/年4298620.25表8生活方式对亚健康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5.生活方式因素第37页/共46页38生活方式总人数亚健康P人数%体育锻炼不经常937997710.420.45经常16331609.80每天静坐时间3小时以下26512609.81<0.013-9小时68026159.049小时以上152925816.87(续)表8生活方式对亚健康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第38页/共46页39研究结果6.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亚健康危险因素共15项(1)社会人口学因素:教师、高年龄组(2)生理因素:自评健康状况差、免疫力低、有更年期症状(3)心理因素:有抑郁情绪、有焦虑情绪(4)自然环境因素:工作场所环境差(满意度低)(5)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满意度低、上下班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作满意度低(6)生活方式:睡眠质量差、经常被动吸烟、经常醉酒第39页/共46页40自变量bPOR(95%CI)截距-<0.01-职业

公务员---

管理人员-0.210.200.81(0.58-1.12)

科技人员-0.190.260.82(0.59-1.15)

教师0.67<0.011.95(1.45-2.61)

体力劳动者-0.070.670.93(0.68-1.28)年龄0.03<0.011.03(1.02-1.04)自评健康状况0.89<0.012.45(2.08-2.89)免疫力-0.51<0.011.67(1.48-1.87)更年期症状0.92<0.012.51(2.06-3.06)抑郁情绪0.74<0.012.09(1.65-2.65)焦虑情绪0.90<0.012.46(1.96-3.08)表9亚健康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结果第40页/共46页41自变量bPOR(95%CI)工作场所环境0.080.021.08(1.01-1.16)家庭环境-0.240.030.7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