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练习:读汪曾祺文章做记叙文阅读理解_第1页
中考语文专题练习:读汪曾祺文章做记叙文阅读理解_第2页
中考语文专题练习:读汪曾祺文章做记叙文阅读理解_第3页
中考语文专题练习:读汪曾祺文章做记叙文阅读理解_第4页
中考语文专题练习:读汪曾祺文章做记叙文阅读理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我们爱着点什么,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吧!

——读汪曾祺文章,做现代文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冬天

汪曾祺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橘子。棉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

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槁子,

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

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

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

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

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

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

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

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

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

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

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

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

糠的气味也很好闻。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

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

整(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壁能经一

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

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

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

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

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

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

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从山东运

来的,美其名曰"黄芽菜”,很贵。“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

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成菜汤。

⑦冬天的游戏:踢空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

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

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

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

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

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

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

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

“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

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

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腊梅开得很长,

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⑨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

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要。

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嘴的一声,落在碓窝里。

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

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11.文章主要写了故乡冬天的哪些事?请加以简要概述。(6分)

12.第⑥段,作者写家乡冬天吃的菜,不惜笔墨,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

1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3分)(2)踩碓很好

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崂的一声,落在碓窝里。(3分)

14.有人说“外面有多冷,屋内就有多温暖”,朱自清也说“外面虽老是

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你从文中的哪些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温暖”

和“幸福”?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温暖”“幸福”的感受理解。(8

分)

答案:

11.【参考答案】上槁子;拆帐铺草;升火取暖;冬天的菜肴;冬天做的游

戏:雪天折腊梅花、天竺果;舂粉子。(一个1分,满6个就给全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回

答该类题,先阅读有关语段,整体感知内容:在逐层概括层意。

12.①写家乡冬天吃的菜,那么细致、活灵活现,可见家乡在作者头

脑中的印象之深;②冬天吃的菜只是家乡美好印象的代表,对家乡冬天菜的

美好回忆揭示了作者深藏在心底的浓浓乡情。③写得越详细,越能体现家乡

冬天的“暖和”与幸福感。(一点2分,写出2点即可)

13.【参考答案】

(1)在一片白色的天地,点缀着明黄的梅花和鲜红的天竺果。作者用简短的语

句,抓住景物的颜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颜色鲜艳,对比鲜明的生意盎

然的雪景图。

(2)通过动作描写,加以恰当地使用拟声词,形象地描绘出了踩碓的

过程和乐趣。富有生活情趣。

14场景如:①上了槁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多亲情、多暖融融的一幕!②老太太们离不开它。

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闲适而温馨。③

阴天下雪,喝咸菜汤。——汤热气腾腾,再大的雪也不冷。④明黄色的腊梅、

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色彩鲜艳,生机勃勃。⑤踩碓很好玩,

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呦的一声,落在碓窝里。——象声词,

闹中现愉悦,无限兴奋,无限开心。理解感受略(场景2分,赏析2分,自

己感受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生机

汪曾祺

芋头

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

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墙壁多半没有粉

刷过。住客是开机帆船的水手,跑澳门做就鱼、螺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

开饭馆的厨师,还有一些说不清是什么身份的角色。这里吃住都是很便宜的。住,

很简单,有一条席子,随便哪里都能躺一夜。每天两顿饭,米很白。菜是一碟炒

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我倒爱吃,因为这

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想去

谋一个职业,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缈茫。带来的钱,买了船票,已经所剩

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

除了到皇后道、德辅道去瞎逛,就是楚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

真是无聊呀。

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上

堆着一堆煤块,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

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

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寂寞的羁旅之中

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坟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坟的两侧,

叫做“豆坟”,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谚云:

“懒媳妇种豆”。还剩下一把。秦老九懒得把这豆子带回去。就掀开路旁一块石

头,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你妈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秦老九到田头去干活,路过这块石头,他的

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

起来了。

“咦!”

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蓑藜

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

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钓鱼台。“四人帮”横行时期,沿东湖岸边拦

了铁丝网。附近的老居民把铁丝网叫做铁蓑藜。铁丝网就缠在湖边的柳树干上,

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有成群的野鸭凫

游,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但是最好不要停留太长,

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钓鱼台方向比了比,

马上走过来一个解放军,很严肃地说:“不许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

钓鱼台看两眼,心里想:那里头现在在干什么呢?

“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湖

里有了游船,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

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

玉渊潭的变迁...

但是铁蓑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蓑藜勒得紧,柳树长

大了,把铁菠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蓑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

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一个老人说:“铁蓑藜勒的!”

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菠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18.本文作者描写了三种植物顽强的生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3分)

19.按要求赏析句子。(6分)

(1)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3分)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

芽把石头顶起来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3分)

20.文章第三部分最后一句“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蓑藜继续往上

长,长得很大,很高”有什么含义?(3分)

21.本文与陆蠡的《囚绿记》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22.阅读本文后,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不少于三点)?(3分)

答案:

18.(3分)煤块里的芋头仅靠一点雨水长得生机勃勃;石头下的豆子发芽顶起

了石头;兜着铁蔗藜的柳树继续长大长高。(点出逆境、点出对象、点出“生机”,

每句1分)

19.(6分)

(1)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芋头”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芋

头”充满无限生机的情态(1分),表现“我”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是

“我”心情的反映。(1分)

(2)(3分)“瞪”“趴”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秦老九惊诧和好奇的心

理(1分),“升高”和“顶”两个动词生动写出豆芽的力量巨大(1分)。这

些词语从侧面生动形象写出豆子的勃勃生机(1分)。

20.(3分)“铁蓑藜”带来的遏制和伤痛还没有消除(1分),但柳树却能将

伤害融进生命,充满着顽强的生机,继续旺盛生长(1分);表达了作者对柳树

的敬佩之情,寄予着作者美好的愿望。(1分)

21.(4分)都运用了托物抒情的写法。(2分)本文描写芋头等三种植物虽身

处逆境,但仍勃勃生长,表露出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健

康情怀。(1分)《囚绿记》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

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1分)

22.(3分)(1)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快乐地活着;(2)生命里总会有很多的

压力,顶住了,便是胜利;(3)只要初心还在,伤害也只会让我们的身骨更坚

硬!(4)感受到顺天应命,随遇而安,率性自然的人生姿态,领略到乐观、洒

脱、豪放的人生快意,心灵受到滋润和启迪。(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看水

汪曾祺

①下班了,小吕把擦得干干净净的铁铳搁到“小仓库”里,正在脚蹬着

一个旧辘轴系鞋带,组长大老张走过来,跟他说:“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②看一夜水,甭打算睡了!这倒还没有什么。主要的是,他没有看过水,他不知

道看水是怎么个看法。一个人,黑夜里,万一要是渠塌了,水跑了,淹了庄稼,

灌了房子……那他可招架不了!一种沉重的,超过他的能力和体力的责任感压迫

着他。

③但是大老张说话的声音、语气,叫他不能拒绝。吃了晚饭,小吕早早地就上了

渠。

④一来,小吕就去找大老张留下的两个志子。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走着走

着,又有点紧张起来。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黑黑的。有

不少地方有蚯蚓和矮站穿的小眼,汩汩她冒水。小吕觉得这不祥得很,越看越担

心,越想越害怕,觉得险象丛生,到处都有倒塌的可能!他不知道怎么办,就选

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看看它有什么变化没有。

⑤小吕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

上,走在斑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他脚下是一渠流

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

⑥现在,真可以休息了,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他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

杈糖械树上,半躺半坐下来。他一来时就选定了这个地方。这棵树,在不到一人

高的地方岔出了四个枝杈,坐上去,正好又有靠背,又可以舒舒服服地伸开腿脚。

而且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那一根志子。月亮照在水上,水光晃晃荡荡,水面上隐

隐有一根黑影。用手电一射,就更加看得清清楚楚。

⑦今天月亮真好,——快要月半了。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蔚蓝蓝的,

一点渣滓都没有,像一块大水晶。小吕还很少看到过这样深邃、宁静而又无比温

柔的夜空。说不出什么道理,天就是这样,老是这样,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一

片蓝。可是天上似乎隐隐地有一股什么磁力吸着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觉得很舒服,

很受用,你愿意一直对着它看下去,看下去。真好看,真美,美得叫你的心感动

起来。小吕看着看着,心里总像要想起一点什么很远很远的,叫人快乐的事情。

他想了几件,似乎都不是他要想的,他就在心里轻轻地唱:哎——

⑧四周围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她,生气勃勃她流着,

“活——活——活”。风吹着庄稼的宽大的叶片,沙拉,沙拉。远远有一点灯火,

在密密的丛林后面闪耀,那是他父亲工作的医院。母亲和妹妹现在一定都睡了。

⑨小吕觉得,月光暗了。抬起头来看看。好快!它怎么一下子就跑到西边去

了?什么时候跑过去的?而且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变得很薄了,红红

的,简直不亮了,好像它疲倦得不得了,在勉强支撑着。小吕知道,快了,它就

要落下去了。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

说着说着,月亮落了,好像是嗯噜一下子掉下去似的。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⑩真黑,这是一夜里最黑的时候。小吕一时什么也看不见了,过了一会,才

勉强看得见一点模模糊糊的影子。小吕忽然觉得自己也疲倦得不行,有点恶心,

就靠着糖械树坐下来,铁铳斜倚在树干上。他的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

心里好像很明白,不要睡!不要睡!但是不由自主。他觉得自己直往一个深深的、

黑黑的她方掉下去,就跟那月亮似的,拽都拽不住,他睡着了那么一小会。人有

时是知道自己怎么睡着了的。

11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

锐明确地断定:——狼!一挺身站起来,抄起铁铳,按亮手电一照;已经走过去

了,过了小石桥。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越怕越糟;狼怕光,

怕手电,怕手电一圈一圈的光,怕那些圈儿套它,狼性多疑。他想了想,就开着

手电,尾随着它走,现在,看得更清楚了。狼!奇怪,它不管身边的亮光,还是

那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低着头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小

吕正在想:要不要追上去,揍它?它走过前面的路边小杨树丛子,拐了弯,叫杨

树遮住了,手电的光照不着它了。赶上去,揍它?J、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铳:

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12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械树下。他很奇怪,他并不怎么怕。

他很清醒,很理智。他到糖械树下,采取的是守势。小吕这才想起,他选择了这

个地方休息,原来就是想到狼的。这个地方很保险:后面是渠水,狼不可能泅过

水来,他可以监视着前面的马路;万一不行,——上树!

13小吕用手电频频向狼的去路照射。没有,狼没有回来。

14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可是他越来越困。他并不怎么害怕。狼的

形象没有给他十分可怕的印象。他不因为遇见狼而得意,也不因为没有追上去打

它而失悔,他现在就是困,困压倒了一切。他的意识昏木起来,脑子的活动变得

缓慢而淡薄了。他在竭力抵抗着沉重的、疲楚的、深入骨髓的困劲。他觉得身上

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

了!……

15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节选自汪曾祺《看水》,写于1962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主要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少年看水的行

为、心理的庄严感,同时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B.本文情节紧张复杂、一波三折。小吕开始不想去,接受了任务后,却能认

真负责地看水,后来又遇到了狼,最后终于挺到天亮了。

C.狼的出现就是无用之笔,因为接下来的情节既没有写小吕与狼的英勇搏斗,

也没有写狼对小吕的纠缠不休,所以这一段可有可无。

D.小吕工作了一天却不能拒绝晚上的加班,字里行间都传达一种超负荷的耐

力,这与那个时代集体利益大于一切,个人无条件服从的理念契合。

E.这是一篇散文体小说,作者文笔奇巧,几乎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清

澈澄明的世界,让我们和主人公一同感受那些色彩和气息。

(2)小吕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捕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山河草木、对人、对生活都充满感情,许多评论家都

注意到了汪曾棋作品的这种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11.(25分)

(1)(5分)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A.“神

态描写”不是主要方面。B.情节舒缓,无一波三折。C.狼的出现不是闲笔。)

(2)(6分)

①认真负责,有责任感。接到任务早早来到水渠;认真巡视,发现渗水后用手电

照着一直观察;发现渗水处不会坍塌也没有休息;很困时提醒自己不要睡。

②冷静理智。发现狼之后没有慌张,而是想到“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

想到了正确的对策;狼走后没有冒险追赶,而是选择了安全地点进行监视。

③勇敢细心。看到狼没有害怕;不断观察水渠的细微变化。

④细腻敏感。看到夜晚的景色会有宁静温柔的感觉,会想到自己的亲人;感觉狼

“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

憔悴的人一样”。

(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3)(6分)

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如第⑤段中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夜晚水边的宁静温柔,营

造了静谧柔美的意境。

②烘托人物心境0如第⑦段的景物描写用天空的干净透明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纯净

澄澈,也烘托出小吕发现渗水处不会坍塌时内心的平静,有利于塑造小吕性格中

温柔细腻的一面0

③推动情节发展。如第⑨段的“月亮落了”“眼前一片昏黑”,使小吕昏昏欲睡、

狼出现等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情合理。

④彰显主题。如第⑤、⑦段宁静安详的自然景物与人性中的真善美和谐统一,并

使之得到彰显。

(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4)(8分)

①因人性之美的观照,自然呈现出宁静优美的状貌:澄澈温柔的月光,幽幽摇拂

着的绿草,透明宁静的天空,温静流淌的渠水……,无不映照着人性之美。

②主人公小吕的形象闪耀着人性之美的光辉:小吕虽然是个普通人,但他内心纯

净,富有责任感,也细腻温柔地感受着生活,这些都是可贵的人性之美。

③人性之美体现在情节的平和舒缓之中:情节波澜不惊,没有大起大落的紧张繁

复,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中娓娓道来。

④小说彰显出的真善美的主题即是人性美的具体体现:小说的一物一景,一人一

事,无不展现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追求。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

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

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

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杳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

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

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

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

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

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橡。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

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李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

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

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

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

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李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

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

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

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

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李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

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

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

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李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

“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

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李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

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李陶民的画,都是精

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

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

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

(有删

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

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

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

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

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

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

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6

分)

(4)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

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1.(25分)

(1)(5分)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E给1分。(A项中的假设有过于肯

定之嫌,会评画不见得可以当画家;C项中“不失华丽”有误。E此小题的细节,

能体现出画家的率性,“旷达超脱”语意略重。另,此细节还有为叶三送果的情

节做铺垫的作用。)

(2)(6分)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

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②叶三赏画的见识

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李陶民之画,能

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③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

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④他作为“鉴赏家”

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

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3)(6分)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三能

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④叶三与画共存亡。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4)(8分)答案要点一:他的做法值得称赞。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

是全文的升华。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

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8分)。

答案要点二:他的做法欠妥。这是叶三自私的做法,会让季陶民作

品永远不见天日,不再有被欣赏、认可的机会。这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

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

日。(8分)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提出观点1分。联系文本分析3分,举

出恰当拓展事例2分,联系拓展事例的分析2分。)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

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

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店里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

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

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前面,是作坊。作坊放着两

张车床。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

——其原理倒是和现代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

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

所有的桦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

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

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

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

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儿子塾师过生日,该备一点礼

物送去;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每天

派给自己多少工作,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

得意了。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

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

细巧玲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

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

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瓢,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

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

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

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戴

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秋天的陀螺,夏天的水枪,

春天的竹蜻蜒,过年的兔儿灯。特别是清明,吃螺蜘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蜘弓

射螺蝴壳玩。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蜘掏出来吃了,用螺蜘壳套在竹箭上,一

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蜘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家家孩子吃螺蜘,

放螺蝴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蜥壳来。清明前半个月,戴

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蜘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

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

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狮,把螺蜘壳用

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

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

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

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节选自汪曾祺的《戴车匠》,有删改。)

11.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要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4分)

12.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戴车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13.阅读画线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戴车匠的高超技艺的。(4分)

14.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

答案:

11.(1)开头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暗写了传统手

工艺的兴盛;(2)结尾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与开头相呼

应并深化了文章主题。(每点2分,共4分)

12.(1)具有高雅的精神追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2)勤劳、

吃苦耐劳(“戴车匠起得很早”“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3)行动自由、与

周围人关系融洽(“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

(4)具有高超的车床技艺(“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5)疼

爱孩子(“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洋老鼠“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6)对社会的变化有一定的担忧(对这种工艺的未来的担忧)(“他隐隐约约

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必须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点1

分,答对五点即可得6分。)

13.(1)正面描写:运用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

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

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2)侧面描写,用小孩

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每点2

分,共4分)

14.(1)作者对以戴车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者的技艺和品德的赞美钦佩之情。

(2)作者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惋惜、忧虑之情。

(3)作者对四十年前故乡自由淳朴和谐的生活方式的怀念之情。(每点2分,

共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闹市闲民

汪曾祺

我每天在西四倒101路公共汽车回甘家口。直对101站牌有一户人家。一间

屋,一个老人。天夭见面,很熟了。有时车老不来,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

“车还得会子,坐会儿。”

屋里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大冬天,他的门总是开着),一张小方桌,一个方

机凳,三个马扎儿,一张床,一目了然。

老人七十八岁了,看起来不像,顶多七十岁,气色很好。他经常戴一副老式

的圆镜片的浅茶晶的养目镜——这副眼镜大概是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眼睛很

大,一点没有混浊,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

一个天真的孩子。上唇留了一撮疏疏的胡子,花白了。他的人中很长,唇髭不短,

但是遮不住他的微厚而柔软的上唇。——相书上说人中长者多长寿,信然。他的

头发也花白了,向后梳得很整齐。他常年穿一套很宽大的蓝制服,天凉时套一件

黑色粗毛线的很长的背心,圆口布鞋、草绿色线袜。

从攀谈中我大概知道了他的身世。他原来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

他有家,有老伴。儿子在石景山钢铁厂当车间主任。孙子已经上初中了。老伴跟

儿子,他不愿跟他们一起过,说是:“乱!”他愿意一个人。他的女儿出嫁了。

外孙也大了。儿子有时进城办事,来看看他,给他带两包点心,说会子话。儿媳

妇、女儿隔几个月给他拆洗拆洗被褥。平常,他和亲属很少来往。

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早起扫扫地,扫他那间小屋,扫门前的人行道。一天三

顿饭。早点是干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夭

如此。他不上粮店买切面,自己做。抻条,或是拨鱼儿。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

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他拨的鱼儿

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我为看他拨鱼儿,宁可误一趟车。我

跟他说:"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手艺!”他说:“没什么,早一点把面和上,多搅

搅。”我学着他的法子回家拨鱼儿,结果成了一锅面糊糊疙瘩汤。他吃的面总是

一个味儿!浇炸酱。黄酱,很少一点肉末。黄瓜丝、小萝卜,一概不要。白菜下

来时,切几丝白菜,这就是“菜码儿”。他饭量不小,一顿半斤面。吃完面,喝

一碗面汤(他不大喝水),涮涮碗,坐在门前的马扎儿上,抱着膝盖看街。

我有时带点新鲜菜蔬——青蛤、海蛎子、鳍鱼、冬笋、木耳菜,他总要过来

看看:“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什么,他摇摇头:“没吃过。南方人会吃。”

他是不会想到吃这样的东西的。

他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他的活动范围很小,除了上粮店买面,

上副食店买酱,很少出门。

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远的不说。敌伪时期,吃混合面。傅作义。解放军

进城,扭秧歌,“呛呛七呛七”。开国大典,放礼花。没完没了的各种运动。三

年自然灾害,大家挨饿。“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四人帮”垮台……

然而这些都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每天还是吃炸酱面,

——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

街。

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

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这是一个活庄子。

一九九O年五月五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闹市闲民”叙写一位老人,是汪曾祺坐公交换乘时所见,他没有大喜也

没有大忧,无欲望亦无追求,这样的恬淡情境是作者欣赏的。

B.老人“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每天“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

这境界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都市闲人有相似之处。

C.文中对老人在成为老人之前的身世并没有介绍,但社会动荡没在老人身上

留下多少痕迹,他仍“天然恬淡",当年一定是一位智者。

D.作者常与老人攀谈,为了看老人拨鱼儿不惜错过车,回家后又学着老人的

法子做拨鱼儿,买各种新鲜菜蔬,也可以说是一个“闲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3段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老人的相貌,用比喻修辞突出老人的眼神,

老人虽没有名姓,却形象鲜明。

B.“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是插入语,看似与文

章没有太大关系,却强化了老人生活的简单。

C.作者在记叙老人一生时,有意简化老人过去的经历,重点放在老人现在的

状态上,取舍之中体现的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D.本文语言很能体现汪曾祺特色,文白夹杂,用词朴实,拆开看每一句都很

平淡,放在一起,清新平实中却有无穷韵味。

8.汪曾祺在《揉面一一谈语言运用》中说:“安排语言,也是这样。一个词,一

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本文题

目中的“闹市”与“闲民”之间是如何“痛痒相关,互相映带”的?请结合文本

分析。(4分)

9.文章结尾说“这是一个活庄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认识。(6分)

答案:

(二)6.C(“并没有介绍”错,是没有详细介绍。“当年一定是一个智者”的

说法太绝对,当时是否真的无忧无喜?也许是成为老人后才这样,汪曾祺也并不

肯定,汪曾祺只是客观地记录了他的现在。)

7.A(没有比喻修辞。)

8.①“闹市”与“闲民”形成对比。外界生活热闹、繁杂,老人独自一人,生活

清静、简单甚至一成不变,外界的闹越发显出老人的“闲”。②“闹市”与“闲

民”有内在的因果关系。“闹”市之“闹”代表的是生机与繁华,儿女生活安定,

粮价稳定,老人才能够保有这样的“闲”。(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4分)

9.①与世无争,内心淡定。拒绝过繁杂的生活,老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日三

餐内容不变。②卓有智慧,看透世事。多变的时局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

多少痕迹,住在闹市却能闹中得静。③无为中有为,简单中有精致。将拨鱼儿做

成一种绝活,连擅长做菜的汪曾祺都做不来,简单中自有一种精致。(答对一点

得2分,三点6分。如有从生活习惯、心态、行为等角度提炼作答的,如合理,

酌情给分)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3分)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

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

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

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

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

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

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涧。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

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

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

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

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

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

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

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

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

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

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

冷落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

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鹭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

子,种着两棵柿子树。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

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

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

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

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鹭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

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鹭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

没有人来印《阴鹭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

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

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

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有时也会想

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

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

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

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

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6.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因为生活所迫,老白只能靠看文昌阁和收字纸为生,尽管生活清贫,但他无

怨无悔,甘于寂寞,悠然自得。

B.“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一句,体现了汪曾祺作

品语言干净利索、淡而有味的特点。

C.老白收到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习题的字纸,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

步伐,但老白对此并不大理解。

D.“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一句,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

代科技的冲突,带有悲剧意味。

E.这篇作品写了一个收字纸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叙事平实,不追求故事情节的

一波三折,也不重视高潮的设置。

17.文中描写了不少的乡土风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18.汪老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在文中“和谐”体现在哪里?

(3分)

19.阅读全文,谈谈“老人”的形象,并探究描绘老人形象的社会意义。(4分)

答案:

16、AD

17、突出作品描写的那个地方那个时代的生活特征,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社会背

景;烘托人物淡而质朴的人生境界。

18、老白身上和他与乡人的关系,他身上的超然与实在;收纸字不惊动主人;

逢年过节大家送他钱财与食物。

19、形象:①老白对自己清贫生活现状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