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练习题_第1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练习题_第2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练习题_第3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练习题_第4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何或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

的价值概括,首先就是突出大运河起源古老、规模巨大并随千百年来

的环境变化而不断地适应环境。申遗工作首先回答的问题就是大运河

的起源、变迁、沿革及其与环境变化对应关系。大运河的开凿历史悠

久、规模巨大,环境复杂、地质地貌多变,从古到今不断变化,且很

多河段仍在使用。大运河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界对其价值的认识不够充

分,甚至怀疑其是否具有文物身份。这说明长时期以来,人们对深刻

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大运河习以为常,仅把它当作一条普通的水路,

甚至都没有把它认定为文物。大运河从没有身份到被认定为文物,继

而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大遗址,直至被认定为世

界文化遗产,历时将近三十年。要对几乎覆盖中国东南、长达三千多

公里、历时两千五百多年、连接中国四大古都以及上百座历史城镇的

大运河的遗产价值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估,就必须开展扎实的考古工

作。

大运河河道既是大运河遗产的本体,也是其主体。河道本体历经

沧桑,在历史上变迁频繁。各朝代的运河的范围、起止点、关键地点

的改道、重要节点的工程遗存等要素中,有相当一部分很难具体落实。

这涉及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真实性问题,而解决此问题必须通过考

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传统考古学的方法固然可以在具体的点

或小范围的区域内中发挥作用,而面对大空间和长时段的大运河则必

须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在大运河申遗之后,亦即大运河后申遗时代,考古工作将在大运

河的保护、遗产利用、文化带建设、中华文明标志工程建设中发挥重

要作用,而更为重要的就是对大运河城市及大运河文化作出更加系

统、鲜活的考古解读。

大运河不仅是技术的集成,也是文化的集成,是一条文化线路。

作为线型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其孕育的大运河文化深刻影响了沿线数

十座城市的发展。隋唐以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滑运,设置清运

总督和河道总督分别掌管运河滑运管理和运河水利管理。运河沿线的

城市也因漕运而繁荣,所谓运河城市,即指应运而生的运河遗产特别

丰富的运河节点城市,也是在区域文明中发挥特别重要作用的城市。

对这类城市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应该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而

不是各个遗产点的简单叠加。这一类运河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考

古遗址公园,可以持续地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梳理城市文脉,解读

城市的发展与兴衰。

镇江是长江和大运河的〃江河交汇〃处,是长江南北交通的重要节

点城市,但迄今为止镇江没有一处运河遗产点,与长江对岸的扬州形

成鲜明的对照。2009—2010年,镇江先后三次对运河遗产片区进行

考古,后发现了元代石拱桥、宋代仓储、宋至清代古运河、宋代房址、

明清时期京口驿等遗迹。

(摘编自林留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

读》)

材料二:

大运河文化是有关政治、经济等不同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其形

成、演化的机理多种多样。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是指沿运河各自然水系、

不同文化区、不同民族、不同社团、不同阶层在大运河文化系统的作

用下,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扬弃融汇,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现象。大运河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是指由

跨流域通航所导致的原流域文化表现形式的改变,以及因原流域文化

表现形式改变而产生的各种物质存在形态等,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

方面。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一直是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的两个举足轻重的重要因素,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沿运河流域就形成

了不同的文化区域,如以血缘关系维系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龙

山文化,到历史时期以地缘关系维系的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

化、燕赵文化等。这些不同的、互不隶属的文化区之所以能够逐步发

展成为中华一统文明,除了东亚大陆的地理态势和三皇五帝以来形成

的哲学思想、传统理念、政治、礼仪制度的综合作用外,大运河发挥

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她像一张充满活力的网状大动脉,把自然流

域和各个不同文化区连接成有机的整体,形成了由自然水系和人工河

道组成的网带状大运河文化,增强了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成为维系中华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文化所包含的

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表现形式有:天人合一的科学治水思想、中华

一统的重要政治保障、兴旺发达的早期商品经济、横连五大水系形成

的新型社会结构、百花齐放的民俗文化艺术、独领风骚的历史文化遗

迹等等。

(摘编自王永波《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及其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运河开凿历史悠久、环境复杂以及还有河段仍在使用等特

点,让学界对其价值认识不充分并质疑其文物身份。

B.大运河是一条文化线路,其文化影响了沿线城市发展,而当下

对运河城市开展的考古工作能梳理城市文脉、解读其兴衰等。

C.由自然水系和人工河道组成的网带状的大运河文化,使其流域

范围中出现了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形成的不同文化区域。

D.大运河文化的表现形式涉及治水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结构、

民俗文化等领域,以及运河

的设施和建筑群落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因为开凿早、规模大,

更是因为它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适应环境。

B.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学界对大运河文化做出系统的考古解读

后,才能对大运河进行保护、遗产利用、建设文化带等。

C.作为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的运河城市,镇江通过考古发现了其

多处与运河相关的遗迹,体现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

D.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同一问题的两面,即由跨流域

通航导致的文化改变和由此产生的物质存在形态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大运河考古和研究方法的一项是()

(3分)

A.对比历史文献和大运河现存遗址,明确大运河相关改道情况。

B.在运河沿岸城市发现运河遗址,如河南商丘南关码头遗址等。

C.运用遥感图像技术,发现大运河遗产中的古河道、古堤防等。

D.修复大运河重要节点的工程遗存,疏浚大运河河道沉淀泥沙。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围绕“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

读”这个话题行文的。(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发展对大运河文化

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开锁

程奋只

民国初年,沧州城里出了个有名的开锁师傅,名叫王继业。王师

傅开锁的本领极高,沧州城里没有他打不开的锁。

王师傅有一个徒弟,名叫小六,自幼聪明伶俐,学艺十年,学得

一手开锁的好本领。王师傅开锁全凭手上的感觉,小六开锁却全靠一

双耳朵,他那耳朵异常机敏,开锁的时候把耳朵贴在锁上,锁孔里的

动静听得一清二楚,开锁也就易如反掌了。看过小六开锁的人都说,

这孩子的本领不在他师父之下。

有一天,王师傅对小六说:“小六,你开锁的本领已在师父之上,

师父教不了你了。”小六听闻此话,嘴上不说,心中却暗喜:我终于

可以自立门户了。王师傅继续说:“只是为师还有一事,二百里外有

座香积寺,寺内有一把古锁,三十年来无人能够打开,我也不曾打开,

你要是能打开此锁,那天下再也没有你打不开的锁了。”

小六说:“师父,我定要打开此锁,否则绝不出师。

于是,小六日夜兼程,赶到香积寺后见到了方丈,说明了来意,

方丈亲自把小六带到一间密室前,说自从三十年前他不慎把钥匙落在

密室中后,此锁就再也没有打开过。小六抬眼观看,密室的门上果然

有一把巨锁,而且这巨锁是镶嵌在石门的凹槽中的,像一把巨大的门

栓。小六不禁一惊,等到他把铁丝探入锁孔,心中更是惊讶,原来那

锁看上去笨重厚拙,实际上锁孔里有复杂的机关,小六足足用了两炷

香的工夫,终于听到“啪嗒”一声,锁开了。小六心中一阵狂喜:天

下再也没有我小六打不开的锁了。

这时方丈推门进入密室,去寻找钥匙。站在外面的小六抬眼一看,

只见密室内堆了一地的银元和银子,顿时惊坏了。不一会儿,方丈拿

着钥匙出来,把石室的门一关,那把大锁竟自动关闭了。

方丈拿出一点银钱酬谢了小六,见天色已晚,让人给小六收拾出

一间空房,并安排斋饭。小六吃完饭,就早早歇了。可他躺在床上,

满脑子里都是那白花花的银钱,心想,要是自己悄悄拿来一些用,应

该不会被发现吧?就这样,小六动了邪念,等到夜半三更,他偷偷来

到密室前,打开巨锁,潜入密室,用一个布袋胡乱装了大半袋银钱,

正准备返回,却怎么也找不到门,也找不到锁。原来刚才小六进来时,

怕被别人发现,就顺手把门关上了,谁料这个密室的门一旦关上,就

再也无法从里面打开了。小六在黑暗中打亮火石。仔细观察,这个石

室四壁空空,只有室顶上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小洞,他连忙冲着这个小

洞大喊救命,可喊破了喉咙也没见人来。这下小六绝望了,才想起师

父平日里常说的“学艺先修德”,只是自己心浮气躁,哪里听得进去,

这才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小六也不知道在密室里困了多久,只觉得饥渴难忍,到后来神智

都不清了,昏死了过去。

等小六醒来,已经在一间明亮的屋子里了,旁边坐着师父和方丈,

师父表情严肃,方丈却仍是微笑,他看着小六,慢慢讲了一段故事。

原来这香积寺素来香火旺盛,但也时常引来盗贼,为了防盗,多

年前,方丈命人修筑了这个坚圆无比的石室,石室四面密闭,只有一

扇石门可以进出,石门配以巨锁,唯一的一把钥匙由方丈亲自保管。

这石室在建造上还颇费了一番苦心,石门一旦关上,就自动上锁,只

能从外面开锁进入,这样即使贼人进入石门,只要他关上了门就无法

逃脱。本来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谁料千防万防,家贼难防,三

十年前,竟有一个小沙弥,趁方丈外出讲禅,半夜偷出钥匙。打开石

门潜入密室,却被困在石室中,方丈回来发现钥匙被盗已经是三天以

后了,他透过小孔看到那小沙弥已经昏死在石室中,方丈怕出人命,

命人砸锁救人,可费了半天工夫都没砸开巨锁。

也是那小沙弥命不该绝,当时恰好沧州城有名的开锁师傅王一康

来香积寺祈愿,听闻此事连忙赶来帮忙。救出小沙弥后,方丈为了表

示感谢,拿出银钱作为酬谢,可王师傅不仅分文不收,还让方丈为了

安全,重断换一把锁。可方丈还是决定不换锁,而且为了防止钥匙再

次被盗,干脆把仅有的一把钥匙也故意丢在密室之中,反正已有能开

此锁之人了。

再说那个小沙弥,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也算是大悟了,可是庙

里有规矩,他还是被逐出了庙门,小沙弥本就是个孤儿,王一康看他

可怜,又见他是真心悔悟,于是就收他为义子,取名继业。王继业跟

着王一康学艺二十年,得到了他的真传。十年前,王一康去世,临终

前告诫王继业:“学艺先修德。”

不久,王继业也收了一名徒弟,这就是小六。小六聪慧异常,是

一块好料,就是鬼点子多,心不实。王继业怕他有了这门手艺却不走

正道,反而为害一方,为这事,王继业没少操心。

再说这香积寺里的密室,自从三十年前再次锁上,就再也没有人

打开过,一年一年的香火钱从密室顶上的小洞投下去,积攒下来,因

此才有了满地的银钱。今年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政府的赈灾粮

又不够,所以方丈决定打开密室,将里面的银钱全部取出,救济天下

苍生,这才写信给小六的师父王继业,让他前来开锁。接到方丈的信,

王继业想,正好借这个机会,试一试小六,借开锁之名,看看他的心

术正不正,这才有了上面的故事。

听到这里,小六不禁泪流满面。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师傅要徒弟小六到二百里外的香积寺去开锁,主要原因是他

知道小六心浮气躁,不能出师。

B.小六说:“师父,我定要打开此锁,否则绝不出师。”这句话语

气坚定,体现了小六的自信满满。

C.“小六心中一阵狂喜:天下再也没有我小六打不开的锁了。”

这是小六开锁之后的真实想法,他以为自己能真正自立门户了。

D.小说写的是一个“开锁”的故事,但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一个

做人的道理:学艺先修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看过小六开锁的人都说,这孩子的本领不在他师父之下。”

运用侧面描写,交代了小六手艺精湛,为下文师父叫他去香积寺开锁

做铺垫。

B.文中的“锁”既是各种门锁,也是心灵之锁,又是故事情节的

连接点,具有以小见大的作用。

C.方丈写信叫王师傅去开锁,但王师傅却借开锁试探小六,运用

了对比手法,突出王师傅的用心良苦。

D.王师傅和小六有相似的经历,二者的形象相互补充,但小说借

方丈之口讲小沙弥的故事,客观冷静,发人深省。

8.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多次交代香积寺的密室,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分析。(4分)

9.“听到这里,小六不禁泪流满面。”这句话包含着哪些意蕴?

请简要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建构,表现中国人对于空间的一种执着追求

——远。这种远式的空间追求成为支撑中国山水画空间性的根基,使

山水画散发着无穷的意趣。

山水画家是如何在画面中呈现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

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这种远的意境的?从理论上来看,基于画面

的整体意境,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

山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在实践上,首先表现为画面空间关系的处理,主要是远近关系。

山水画中远近关系的处理不仅涉及观取,更涉及画面本身的空间层次

的呈现,也依赖于物象的常形、常态,更依赖艺术家以一定的笔墨将

其呈现。在许多山水画里,画家往往将画的重心安置在前面,而周边、

远处要么以烟云处理,要么则是大片的空白,以示画中物象之远近。

对于远景的处理,既要与近山相称,又不可高于主峰,色彩上也极用

心思。为了突出画面空间的远近,画家喜欢以重叠的方式显示空间之

远近、前后,也用衬托或者留白,以烟云绕山,来衬托山之远,意之

远。

其次,在画面意象的选择上,为了表现“远”的情趣,山水画家

总是以无数的笔墨描绘着舟鸟意象,通过舟移乌去,呈现出层层推远

的渺远空间。

第一,由于画家着意于表现远意,所谓“画荒远灭没处,诚有至

妙可言”,因此画面中的舟鸟意象多以点景形式出现,以形成视觉上

的凝聚点,构成画面意境生发的〃力场〃。点,示其小也,但融合于其

他意象;景,景物、景象、场景,在山水画中,或一舟独行,或北雁

南飞,或渔人静钓,或林间亭舍。画中舟乌多以简笔出之,近于写意,

是艺术家孤寂心灵的映射。

第二,以舟鸟意象的动态形式来推远画面空间。由舟鸟意象本身

体轻、形小、具有动的特性,画家往往会抓住其远飞、待飞、远渡、

待渡、或栖于枝头的瞬间,或以水中轻波来暗示一种动的状态,所谓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起来。画中舟鸟渐

行渐远,将观者的视野拉长,以此来体现画面的空间表现力。

第三,在山水画中,舟鸟意象的设置,拉开了与所观之物的距离,

这种距离既是一种物理距离,更是一种心灵距离。而舟鸟意象的设置

即是通过拉开空间的距离让观者重拾对于山水审美自觉,超越时空,

进入更广阔的美的天地,这既与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有关,也与艺术家

们所追求的氤氤、渺远、苍茫的意境有关。

可见,中国山水画中的远不仅是空间距离的远,更是时间之远、

心灵之远,是一种远境。所谓“一拳之小,当千仞之高;片掌之大,

体百里之迥”,艺术家通过“远”来突破时空界限,并得以自由地以

一管之笔,体悟大自然的无穷意趣,抒写人生境界,由此而升华出一

种广大的宇宙情思。

(摘编自李雯静《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

材料二:

中国山水画是否遵循着由近到远的空间秩序呢?试以范宽的作

品为例来探讨。图一是范宽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属于山水画中

的大幅全景作品。画面气势磅礴,巨峰林立,山头杂树茂密,山脚土

石纵横。画中景物众多:山峰、飞瀑、巨石、树木、商旅……这些景

物可以分为六组,如图二,每组景物之间画家用留白隔开,有的空白

象征着云气,有的象征着道路,有的象征着河流……于是,画面中的

空白既可以使不同景物相互区分,又不破坏画面的整体性。每组景物

的空间位置是不一样的,从上到下依次是远景、中景、近景。

如果仔细观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会发现画面中综合了多

个不同的视觉场景。最上面的主峰⑥占据了画面近一半的位置,无疑

是此画的主体物。但是该山峰并不是描绘的从一个视角看到的景象,

主峰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左、右和顶面。左边描绘的是从左下方看到

的山,右边描绘的是从右前下方描绘的山的样子,顶面的视点要略高,

有点俯视视角。顺着左右两个视角往下看,可以发现,在山的左下方

和右前方分别画有两组小山峰⑤和④,似乎作者描绘的主峰正是从⑤

和④的山顶上看到的样子。

再来看位于画面中央的一组小山峰④,该山峰采用平视略带仰视

视角画出,山的左侧面可见,可以推断出观者的位置是在左边略偏下

方。而编号③的小山丘正好在这个位置,感觉画家正在③的位置上仰

看④。

位于画面右下方有一条小路,小路上有一队商旅正在行进(编号

②)。小路和商旅则用俯视视角画出。画面的最下方画有前景的几块

岩石,暗示出小路位于两山之间,即前后都有山,小路上的商旅正是

从编号为①的山顶的岩石上看到的情景。编号为①的几块岩石已经位

于最靠前的一个层次,观者的位置不可能在画面的上方其他任何地

方,因为上面的景物都位

于①的后面,因此,观者的位置只能在画外,也就是欣赏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的景物之间的安

排有一定的空间顺序,即从下往上,依次是前景、中景、后景,空间

在逐渐退远。景物的前后关系用相互遮挡和重叠的方式表示出来,位

于画面最下方的是最前景,画面最上方的是最远景。

观者在欣赏整幅作品时仿佛在经历一场山水之“游”。欣赏的起

点应从画面下方的几块岩石①开始,因为这几块岩石是按照站在画面

前观者的位置所描绘的。当观众看到编号①的景物时,仿佛一下子感

觉自己所站的地面是编号①的山顶的延伸。然后,站在①的岩石上可

以看到前下方编号②的商旅和小路,商旅画得极其细致,惟妙惟肖。

看完商旅,设想自己正站在山下的小路上,视,点向左上方仰望,会

看到一座小山丘③。爬上山丘往右看,会看到右边有一座略高的小山,

上面草木丰茂。登上编号为④的山顶,往前方看,一座巍峨雄伟的大

山位于眼前,其间瀑布犹如银线一泻千里,场面蔚为壮观,心胸也一

下子开朗起来。这无疑是此次山水游历的最高潮。往左前方看,有一

座略矮的小山峰⑤立在中间,登上山峰⑤再来欣赏主峰,会看到山的

另外一面的样子。景后登上主峰⑥的山顶,此时已经在最高处,顿时

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情怀油然而生。往远处看,四周茫茫一片云海。

(摘编自魏华《远一一中国山水绘画空间的美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呈现山水画的远的意境,画家可以从高远、深远和平远三

个角度进行设计,从实践中来看,高远清明,深远重晦,平远有明有

晦。

B.山水画中远近关系的处理涉及观取、空间层次、物象形态和艺

术家的笔墨呈现,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不分轻重,画家

才能有所作为。

C.设置舟鸟意象是从实践上表现山水画“远”的意境的常见做法,

可以是用简笔呈现静态的点景,也可以是动态的形式,造成了距离感

的产生。

D.在远近关系的处理上,有些山水画家将画的重心安置在下方,

而周边、远处要么烟云处理,要么留白,《溪山行旅图》正好体现了

这种情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鸟意象形成视觉上的凝聚点,是山水画意境生发的“力场”,

近于写意,是艺术家孤寂心灵的映射,因此发挥出无与伦比的艺术作

用。

B.中国山水画的“远”,追求一种远境,体现在空间、时间和心

灵上,它不同于西方风景画所追求的逼真效果,主要表现一种广大的

宇宙情思。

C.从《溪山行旅图》景物安排的空间顺序可知,最佳观赏顺序为

图二中的⑥-⑤-④-③-②-①,应遵循从上往下,从山顶到地面的欣

赏顺序。

D.欣赏《溪山行旅途》,可结合“三远理论”,从留白艺术、重

叠手法、多维视角、体验思维、整体感悟、观览顺序等角度进行综合

鉴赏0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提到的绘画理论技巧无关

的一项是()(3分)

A.凡信手染出,似近山之影,又两边排偶,峰头对齐,皆是远山

之病。(唐岱《绘事发微》)

B.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

(王显《东庄论画》)

C.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石涛《画语录》)

D.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之诀也。(董

其昌《画旨》)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我国自古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请结合材料中的山水画理论,

从〃三远理论〃〃体验思维”〃意象经营〃中任意选择两个角度,鉴赏《桂

枝香•金陵怀古》。(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悲寺外

老舍

黄先生已死去二十多年了。这些年中,只要我在北平,我总忘不

了去祭他的墓。自然我不能永远在北平,可是,我年年愿看看他的矮

墓,在一株红叶的枫树下,离大悲寺不远。

他为什么作学监呢?胖胖的,老穿着灰布大衫!他作什么不比当

学监强呢?可是,他竟自作了我们的学监;似乎是天命,不作学监他

怎能在四十多岁便死了呢!

他初来到学校,差不多没有一个人不喜爱他,因为他与别位先生

是那样的不同。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我们佩服

他们和佩服书籍差不多。即使他们是活泼有趣的,在我们眼中也是另

一种世界的活泼有趣,与我们并没有多么大的关系。黄先生是个“人”,

他与别位先生几乎完全不相同。他与我们在一处吃,一处睡,一处读

书。

半年之后,有些同学对他不满意了,其中有的,受了他的规诚,

有的是出于立异一一人家说好,自己就偏说坏,表示自己有头脑,别

人是顺竿儿爬的笨货。暑假后,废除月考的运动一天扩大一天。在重

阳前,炸弹爆发了。英文教员要考,学生们不考,及至事情闹到校长

那里去,问题便由罢考改为撤换英文教员。

有人传出来,在职教员会议时,黄先生主张严办学生,黄先生劝

告教员合作以便抵抗学生,黄学监……

风潮转了方向,黄学监,已经不是英文教员,是炮火的目标。

黄先生还终日与学生们来往,劝告,解说,笑与泪交替地揭露着

天真与诚意。有什么用呢?

我在街上遇见了他。

“黄先生,请你小心点。”我说。

“当然的。”他那么一笑。

“你知道风潮已转了方向?”

他点了点头,又那么一笑,“我是学监!”

“今天晚上大概又开全体大会,先生最好不用去。”“可是,我

是学监!”

“他们也许动武呢!”

"打‘我'?"他的颜色变了。

“为什么呢?”他好似是诘问着他自己的良心呢,“假如我去劝

告他们,也打我?”

我的泪几乎落下来。他问得那么天真,几乎是儿气的;始终以为

善意待人是不会错的。“顶好是不到会场去,无论怎样!”

“可是,我是学监!我去劝告他们就是了;劝告是惹不出事来的。

谢谢你!”果然晚间开了大会。

开会五分钟后,黄先生推门进来了。屋中连个大气也听不见了。

黄先生的眼好似被灯光照得一时不能睁开了,他低着头,像盲人

似的轻轻关好了门。他的眼睁开了,用那对慈善与宽厚作成的黑眼珠

看着大众。他的面色是,也许因为灯光太强,有些灰白。他向讲台那

边挪了两步,一脚登着台沿,微笑了一下。

“诸位同学,我是以一个朋友,不是学监的地位,来和大家说几

句话!”

“假冒为善!”

“汉奸!”

后边有人喊。

黄先生的头低下去,他万也想不到被人这样骂他。他绝不是恨这

样骂他的人,而是怀疑了自己,自己到底是不真诚,不然……

忽然由窗外飞进一块砖,带着碎玻璃罐儿,像颗横飞的彗星,打

在他的太阳穴上。登时见了血。他一手扶住了讲桌。后面的人全往外

跑。我们几个搀住了他。

“不要紧,不要紧。”他还勉强地笑着,血已几乎盖满他的脸。

找校长,不在;找校医,不在;找教务长,不在;我们决定送他

到医院去。

“到我屋里去!”他的嘴已经似乎不得力了。

老校役张福进来看了一眼,跟我们说,“扶起先生来,我接校医

去。”

校医来了,给他洗干净,绑好了布,叫他上医院。他笑了。低声

地说:“死,死在这里;我是学监!我怎能走呢一一校长们都没在这

里!”

老张福自荐伴着“先生”过夜。

第二天早晨,老张福告诉我们,“先生”已经说胡话了。校长来

了,不管黄先生依不依,决定把他送到医院去。

可是这时候,他清醒过来。我们都在门外听着呢。我们听见了黄

先生说:

“好吧,上医院;可是,容我见学生一面。”

“在哪儿?”校长问。

“礼堂,只说两句话。不然,我不走!”

钟响了。几乎全体学生都到了。

老张福与校长搀着黄先生。血已透过绷布,像一条毒花蛇在头上

盘着。他的脸完全不像他的了。刚一进礼堂门,他便不走了,从绷布

下设法睁开他的眼,好像是寻找自己的儿女,把我们全看到了。他低

下头去,似乎已支持不住,就是那么低着头,他低声一一可是很清楚

地一一说:“无论是谁打我来着,我决不,决不计较!”

他出去了,学生没有一个动弹的。大概有两分钟吧。忽然大家全

往外跑,追上他,看他上了车。

过了三天,他死在医院。

看见了黄先生的坟,也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坟头更

矮了些,那么些土上还长着点野花,“美”使悲酸的味儿更强烈了些。

太阳已斜挂在大悲寺的竹林上,我只想不起动身。深愿黄先生,胖胖

的,穿着灰布大衫,来与我谈一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小说以大悲寺外黄先生的矮墓开篇,又以其结尾,前后照应,

使文章笼罩在一片哀思之中。

B.“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我”

对黄先生职业选择的不认同和惋惜之情。

C.“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语言诙谐又

略带讽刺,从中可看出教员与学生之间的隔膜。

D.结尾处“大家全往外跑……”,显然黄先生的宽恕与仁爱感

化了学生,让他们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

7.下列对文中黄先生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我去劝告他们,也打我?”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善意可

能招致的危险,写出了黄先生的天真与善良。

B.“我是学监”这句话多次出现,通过反复的方式刻画出黄先

生忠于职守、死于职守的形象。

C.当学生风潮集会时,只有黄先生到场,校长、教务长等人的

临阵脱逃衬托出黄先生的勇敢无畏。

D.黄先生最后坚持到礼堂来,他想用“决不计较”帮助打人者

卸下思想包袱,表现了他的仁爱精神。

8.本文在叙述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悲”是本文的中心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而悲。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26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答案C

【解析】〃使其流域范围中出现了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形成的

不同文化区域〃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沿运

河流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域……这些不同的、互不隶属的文化区

之所以能够逐步发展成为中华一统文明……大运河发挥了不可忽视

的巨大作用“,意思是大运河连接了血缘和地缘文化区域,但不是由

大运河形成了这两种文化区域。

2.答案C

【解析】A.“不仅是因为开凿早、规模大,更是因为它能在漫

长的历史发展中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适应环境”逻辑错误。材料一第

一段有“首先就是突出大运河起源古老、规模巨大并随千百年来的环

境变化而不断地适应环境”,“并”表示并列关系。B.由原文“大运

河后申遗时代,考古工作将在大运河的保护、遗产利用、文化带建设、

中华文明标志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更为重要的就是对大运河

城市及大运河文化做出更加系统、鲜活的考古解读”可看出,选项理

解错误。D.“两面,即由跨流域通航导致的文化改变和由此产生的物

质存在形态等〃错误。材料二第一段有〃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是指……大

运河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是指由跨流域通航所导致的原流域文化表现

形式的改变,以及因原流域文化表现形式改变而产生的各种物质存在

形态等,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3.答案D

【解析】材料一有〃河道……在历史上变迁频繁。各朝代的运河

的范围、起止点、关键地点的改道、重要节点的工程遗存等要素中,

有相当一部分很难具体落实……而解决此问题必须通过考古调查、勘

探、发掘和研究”,由此可以明确,对大运河河道的考古调查和研究,

是弄清河道的相关问题,所以疏浚运河河道等不是“考古调查、勘探、

发掘和研究”。

4.答案①一、二段围绕“大运河的考古阐释”行文,具体是从

申遗的角度解说了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并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解释评估

大运河需要扎实的考古的道理。②三到五段围绕“大运河的文化解读”

行文,通过列举大运河漕运的特点、运河城市特征,以及镇江考古等

事例,解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文化考古体现的重要意义。(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答案①政治方面:隋唐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漕运,设置漕

运总督和河道总督等,加强对漕运的管理,这些政治方面的管理构成

大运河相关的文化。②经济方面:因为漕运的繁荣,造就了一批运河

城市,融合了运河流域的文化,在区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他知道小

六心浮气躁”有误,原文是小六“鬼点子多,心不实”。

7.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对

比手法”有误,应是“照应手法”,暗示故事结局具有巧合性。

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是小说的窗口,窥视灵魂,洞察人

性;③连接“开锁”的故事和“小沙弥”的故事,增加情节的曲折性。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结构

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从内容上看,“香积寺的密室”是故事的发生

地,密室里的银钱是人性的试金石;从结构上看,小六开锁、潜入密

室偷银钱、听小沙弥的故事都由香积寺密室连接,因此,“香积寺的

密室〃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9.①小六听了方丈讲的故事,内心受到了震撼;②“泪”折射出

他对师父的感激和对自己行为的悔恨,使他开始正视自我;③“泪”

使他觉醒,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是“学艺先修德”。(每点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意蕴的能力。小六之所以流泪,是

因为方丈讲的故事触动了他的心灵,促使他反思自我,走向觉醒,明

白做人的道理。在分析时,要深挖“泪”的内涵。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答案】C(3分)

【解析】A项“从实践中来看”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是“从

理论上来看”的;B项“不分轻重”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更依赖

艺术家以一定的笔墨将其呈现”可知,这几个方面是分轻重的,呈现

的是递进关系;D项”有些山水画家将画的重心安置在下方〃无中生

有;〃《溪山行旅图》正好体现了这种情形〃错误,《溪山行旅途》没

有将画的重心安置在下方,从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