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学的病害性剖析_第1页
晚明文学的病害性剖析_第2页
晚明文学的病害性剖析_第3页
晚明文学的病害性剖析_第4页
晚明文学的病害性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明文学的病害性剖析

伦理关系是人类第一个意识到的基本关系。当人们将“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幻想地反映为人格化神灵时,这种伦理关系必然也就被赋予神圣的光环而转化为宗教伦理,道教伦理便是宗教伦理中的重要元素。道教伦理是以道教信仰为支撑点而构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体系,其中内涵着相互联系的两重关系:人与神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道教小说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故事情节对道教伦理做出了深刻而全面的阐释。中国古典道教小说的鼎盛时期是元明清三代。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作家们不仅创作出道教志怪传奇体作品,而且注意其通俗化的工作,于是出现了为民众讲故事的“话本体”道教小说。如《西湖三塔记》《定州三怪》着力描述精灵鬼怪,字里行间笼罩着浓厚恐怖气氛。在这一时期中,还出现了模拟小说话本之体制进行创作的作品。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以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文学史上将五部作品称之为“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中的题材多种多样,其中不乏表现神仙道教思想观念或反映道教生活的篇章,同时渗透着丰富的道教伦理思想。本文通过“三言”“二拍”的道教故事分析和研讨,拟从七个方面对其蕴含的道教伦理思想进行解读。一、宏观把握人伦之道道教把神灵视作人伦的最高主宰。它把天人格化,视其为有意志、有目的、能主宰人间一切的“天神”,认为“人取象于天”。《太平经》即以“天师”教诫人们行“上善”。道教把神视为善恶报应的主宰者。从《太平经》开始,各种道经都宣扬天地有“司过之神”。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神灵的监督,人之命运的否泰祸福都有神灵决定,这种观念渗透于“三言”“二拍”作品中,体现了道教“伦理秩序以神灵为最高主宰的”思想。《喻世明言》第五卷《穷马周遭际卖槌翁》描写马周由一介孤贫书生到吏部尚书的发迹过程。作为一名有学问、智谋过人的儒生,马周在行动上丝毫没有体现出功名的孜孜以求,有的是借酒使风,并在思想观念上深信出身通显与怀才不遇乃“时也,运也,命也”。这里的“时”、“运”、“命”实际上是指由神灵支配着的人伦的秩序,这种伦理秩序不可更改。小说以道家伦理思想作为贯穿故事的线索,马周无为的外在行动却交来了好运:店主王公敬重他,王媪以知音待他,中郎将常何举荐他,太宗赐官给他。最终结局应证了开篇的诗句:“前程暗漆本难知,秋月春花各有时。静听天公分付去,何须昏夜苦奔驰?”流露出神灵主宰伦理秩序和听天由命的道教思想。《喻世明言》第十卷《杨八老越国奇逢》篇首的古风诗即流露出神灵决定人伦秩序的强烈思想。“君不见平阳公主马前奴,一朝富贵嫁为夫?又不见咸阳东门种瓜者,昔日封侯何在也?荣枯贵贱如转丸,风云变幻诚多端。达人知命总度外,傀儡场中一例看”,作者认为这首古风指出人的穷通有命,富贵贫贱皆由神灵决定。主人公杨八老身陷倭寇手中十九年,后藏在顺济庙中,神灵佑护得“大吉之兆”,这成了杨八老命运的转折点。顺济庙之神是由玉帝所命的江涛之神,正是由于这位道教之神的庇福,杨八老几经周折,终得主仆父子相认。而这一切,“苦尽生甘,否极遇泰”,所谓“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穷通无定准,变换总由天”。人伦命运的沉浮升降皆由神灵主宰,同时暗示出汲汲于富贵功名或忧生避祸都无济于命运的转机,只有顺其自然顺应天命才是最好的选择。这自然蕴含着某些消极成份,但结合晚明社会日益膨胀的好货好利意识的躁动现状,这种伦理观念对当时人们于金钱功名过份追求的功利主义起到一种劝诫和导向作用,从这方面来说不失具有积极的一面。二、“采阴补阳”与采战道教的生命伦理告诫人们:人应当认识到生命的不可重复性,树立起尊生贵己的观念,切实保护肉体之身的健康和生命行程的顺畅,延长生命年限、提高生命质量。道教这种保身延年的生命伦理在“三言”“二拍”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甄监生浪吞秘药春花婢误泄风情》这则故事里,讲的是一位好“道”的甄监生,笃好神仙黄白之术,既想长生,又想取乐,于是修习“采阴补阳”的采战之法。在与一云游道士相会时得到壮阳药,后因服用过多,一命呜呼。甄监生的使女春花也因与其用药淫乱之事泄露,含羞自缢而死。作者在文中议论道:“却是神仙制炼此药,须用身心宁静,一毫嗜欲俱无,所以服了此药,身中水火自能匀炼,故能骨力坚强,长生不死。今世制药之人,先是一种贪财好色之念横于胸中,正要借此药力,挣得寿命,可以恣其所为,意思先错了。又把那耗精劳形的躯壳,要降伏他金石熬炼之药,怎当得起?所以十个九败了。”作者在文中指出保身与恣意行乐不可兼容,行乐的补阳之术不仅不能获得生命的长生久视,相反只会缩短人的寿命。在这里他积极倡导的是静心养性、尊生尽年的生命伦理理念,也是对当时奢侈淫迷,好色纵欲的社会风气予以一种委婉的批判,达到警戒世人的目的。三、道教伦理的彰显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或心与身的统一。道教伦理不仅主张养形,更注重养神,保持情绪的稳定与精神健康。道教认为,欲使生命长生久视,修炼成仙,仅从物质和形体方面养生是远为不够的,必须从精神和情欲方面予以疗养。其修炼成仙是建立在少私去欲的基础之上。《喻世明言》的第13卷《张道陵七试赵升》就成了这种道教伦理的生动图解。张道陵“七试”赵升:辱骂不去;美色不动心;见金不取;见虎不惧;偿绢不吝、被诬不辩;存心济物;舍命从师。即分别以喜、怒、忧、惧、爱、恶、欲念等人之七欲来考验赵升。赵升之所以能经受种种考验,最终成仙了道,就是因为他心无杂念,去除“七欲”,充分体现道教伦理中去欲为仙的修炼之道。《醒世恒言》三十七卷《杜子春三入长安》中主人公杜子春在开始求道之时也经历了化身老者的神仙太上老君的“七试”———喜、怒、忧、惧、恶、爱、欲,但他却爱情未除,在最后关头功败垂成。后得太上老君指点,消除爱欲,杜子春与妻韦氏双双成仙。这里面宣扬的是“人欲不尽,神仙难求”的道教伦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更是对道教伦理给予现实的观照和反思:“欲学为仙说与贤,长生不老是虚传。少贪色欲身康健,心不瞒人便是仙。”这句话好比给当时纵情放欲的社会病态开了一剂良方。四、扬善惩恶的宗教伦理道教除了精神和心理的自我调适外,还特别重视行善积德,惩凶禁恶,造福桑梓与人类。道教的重要经典《太平经合校》卷九十三说:“天下人乃俱受天地之性,五行之藏,四时为气,亦合阴阳,以传其类,俱乐生而恶死,悉皆饮食养其体,好善而恶恶,无有异也。”道教提倡应当“乐生”“好善”,济世苍生为要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诉穷汉暂掌别人钱,看财奴刁买冤家主》中的贾仁去东岳向神求小富贵:“小人但求小富贵,也时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上圣可怜见咱。”听到这个祈求的庙神灵泒侯有些可怜他,对贾仁的福禄作了调查,增福神作了如下的报告:“此人前生不敬天地,不孝父母。毁僧谤佛,杀生害命,抛撒净水,作贱五谷,今生当受冻饿而死。”因为前世不能行善,这种恶行在转世之后也要进行惩戒。作品借助于一系列情节来表达道教“善恶承负”、惩治坏心失德之人的伦理观念。秀才周荣祖因父亲做了缺德事,天神罚他埋在地下的金银为贾仁所掘而据为己有,使他受穷二十年;贾仁又因窃财变富、悭吝刻薄而无嗣,买周荣之子为嗣,死后养子与财产又归穷而向善的周荣祖。这种因果报应思想实质上就是道教扬善惩恶伦理观念的自然流露。《警世通言》第四十卷《旌阳宫铁树镇妖》中的孽龙“能千变万化,于是呼风作雨,握雾撩云。喜则化人形而淫人间之女子,怒则变精怪而兴陆地之波涛,或坏人屋舍,或食人精血,或覆人舟船,取人金珠,为人间大患”,所生六子也行凶作恶。为了惩恶扬善,神仙选择吉日,将全部本领传授给了许逊。后许逊和其弟子凭高超的法术将孽龙和其六子全部斩杀,除恶务尽。文中许逊及其弟子变化莫测的本领、神通广大的法术正是对我们现实伦理的肯定、维护与褒扬,突出了道教扬善惩恶的济世伦理思想。《喻世名言》第二十卷《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讲述的是陈从善的妻子张如春被猢精摄入洞中三年,备守苦楚,后在紫阳真人帮助下,夫妻团圆,猢精被押入酆都天牢问罪。小说宣扬了道教惩恶扬善、扶正压邪的教义。紫阳真人祛邪救人的行为体现了道教济世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三言”“二拍”中,作者在对道教故事的叙述倾注热情的同时,有意识将神仙世俗化、道德化,在文中渗透着一种浓厚的道教现世伦理意识。《警世通言》第四卷《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的张衙内依仗官势,欺压良善,企图吞占秋公的花园,后来仙女施法,将张衙内置于死地,大快人心。灌园叟也因惜花爱花的痴心感动上苍,得升仙界。文中这些神仙、道家运用道术,除妖灭怪,是和为民除害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道教行为的世俗化也使得扬善惩恶的宗教伦理得到张扬。联想到晚明社会黑暗现状和地主恶霸欺压良善的局面,这种道教伦理带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目的是歌颂正义与善良,鞭挞邪恶与强暴。五、道教重贤轻贤的伦理智慧道教个人伦理的基础或根本之点是把自知与知人联系起来,既主张贵有自知之明,倡导理性地认识自己,破除自见自是自矜等自我认识的误区,又主张人需要有知人之智,认为知人是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立足或处世做人的重要一环。《警世通言》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的庄子就是一名颇有知人之明的智者。当“楚威王闻庄生之贤,遣使持黄金百镒,文锦千端,安车驷马,聘为上相”时,庄子却之不受,挈妻归宋,隐于曹州之南华山。因为庄子深知一旦身居庙堂之上,虽可享受荣华富贵,但伴君如伴虎,不仅自身不得自由,还有性命之忧,如同“牺牛身被文绣,口食刍菽,见耕牛力作辛苦,自夸其荣。及其迎入太庙,刀俎在前,欲为耕牛而不可得也”。庄子这一行为成了道教自知知人的伦理智慧之经典,道教知人的伦理智慧也为后来高士仁人称许并发扬光大。不具备自知知人的伦理智慧,如果在现实中恣意妄用,就会落得身败名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乔势天师禳旱魃秉诚县令召甘霖》中的天师(唐代崇尚道术者号称天师)郭赛璞就是这方面的反面典型。他来到晋阳县招摇撞骗,妄诬神道,装腔作势,行术祈雨,他以为这种行为骗得了一般的愚人,也可以骗得当时的县令等人。没想到最终让清正守廉的狄县令识明真相,将郭赛璞投入水中将其置于死地。作品通过郭天师自欺欺人导致自己死于非命的结局,凸现出道教自知知人伦理智慧的重要性。六、道教粪土王侯伦理意向的异化与回归道教中的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对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富有批判精神,他们常常由反入手,以反求正,反对世欲的伦理道德。于是道教伦理也体现出鄙视权贵王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倾向,往往超越世俗的功利追求,立足于理性角度来审视纷繁芜杂的尘世和芸芸众生,表现出粪土王侯的伦理意向和出世归宿。在“三言”“二拍”的道教题材里面就折射出这种道教伦理意向。《警世通言》第九卷《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中的李白这一栩栩如生的狂傲书生的形象,就是道教粪土王侯伦理思想的表征。历史上的李白也的确信奉道教,还取了道号“青莲居士”。作者根据这一历史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于是在作品中李白不仅姿容美秀、骨格清奇,有飘然出世之表;而且又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才。他恃才傲物,纵情诗酒,不肯摧眉折腰侍权贵。当李白被主试官杨国忠、监视官太尉高力士屈批了卷子而受了羞辱后,他立誓报复。趁唐玄宗赐以紫袍金带、邀识蛮书、回答番书、宠以殊礼之际,奏请叫杨国忠捧砚磨墨,高力士脱靴结袜,给予当朝权。玄宗深敬李白的才华,欲重加官职,他官职与金玉一概拒绝,而只愿逍遥散淡,供奉御前,仿效东方朔,以酒和游历为乐。李白在狂放中是非清楚,豪饮时良莠分明,他渺视富贵,痛恨奸佞的行止,正是道教粪土王侯的伦理意向幻化。在作品的结尾,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李白升天的幻景:“是夜,月明如昼。李白在江头畅饮,忽闻天际乐声嘹亮,渐近舟次,舟人都不闻,只有李白听得。忽然江中风浪大作,有鲸鱼数丈,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到李白面前,口称:‘上帝奉迎,星主还位。’舟人都惊倒,须臾苏醒,只见李学士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故事中,李白并没有死在他族叔李阳冰那里,而是被上帝接去“还位”了。“谪仙人”升天归位的结局正是对道教粪土王侯伦理意识的褒扬与肯定。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之七《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异法》一文中,仙人张果在钦差裴昭面前装死唬人、见到天子时摇摇摆摆的行状,表现的完全是不媚权贵藐视王侯之态。唐玄宗想从仙人罗公远学隐形之术,罗公远认为天子处万乘之尊当保国安民,拒绝传授隐身术,唐玄宗先以赏赍金帛诱惑,后来以斩首相逼,他依然不从命。罗公远以固守道义临死不屈的行为对粪土王侯、不屈权贵的道教伦理给予了鲜明的解释和应证,也表现出作者对道教神仙人物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对俗世面对权贵而摧眉折腰行为的鄙视。七、青发挥了道教的教育功能道教的伦理智慧立意于天地境界的高度来察伦理的真义,赋予人的道德生活以一定的超越性并将其提到宇宙伦理的层面予以观照,显示了一种高远恢宏的气势。《喻世明言》第十四卷《陈希夷四辞朝命》的五代名士两隐名同,四辞朝命。作品在渲染陈抟淡泊名利的高志时,借陈抟之口夸饰其以天地境界来省察世间伦理的志趣:“蓬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风跨晓风。台榭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当宋太宗欲传他帝师之号,时时请教于他时,他坚决辞去,并呈上一首诗表明自己致心仙道,不恋仕途的心志:“草泽吾皇诏,图南拎姓陈。三峰千载客,四海一闲人。世态从来薄,诗情自得真。乞全獐鹿性,何处不称臣?”这里强调的是追求无拘无束,自然简朴的神仙志趣。这种神仙志趣不是以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为特征,而是立意天地境界来审视世俗伦理,以精神的解脱和身心的愉悦、淡泊宁静为特征的,表现的是超拔尘世的伦理恢宏气度。《警世通言》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的庄子“原是混沌初分时一个白蝴蝶。天一生水,二生木,木荣花茂。那白蝴蝶采百花之精,夺日月之秀,得了气候,长生不死,翅如车轮,后游于瑶池,偷采蟠桃花蕊,被王母娘娘位下守花的青鸾啄死。其神不散,托生于世,做了庄周”,他根器不凡,道心坚固,师事老子,学清净无为之教。“被老子点破了前生,如梦初醒。自觉两腋风生,有栩栩然蝴蝶之意。把世情荣枯得丧,看做行云流水,一丝不挂”。老子把“《道德》五千字的秘决,倾囊而授。庄生嘿嘿诵习修炼,遂能分身隐形,出神变化。从此弃了漆园吏的前程,辞别老子,周游访道”。文中的庄子之所以化蝶成仙,就在于他的视野境界高超,能够摆脱凡尘道德和世情的羁绊,最终超凡脱俗,出神入化,与天地宇宙共生共存,显示了道教视域高超的伦理气度。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三言”“二拍”作品中有着丰富的道教伦理内涵。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晚明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观念是密切关联的。在中国历史上,晚明是一个思想激荡和启蒙的重要阶段,晚明文学思潮是明代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在文学领域里的反映,同时也深受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的沐染,它是伴随着儒释道三教的发展与融合更趋明显和深化的特点而兴起的。儒释道影响于晚明文学思潮本质上是其哲学思潮,而晚明文学思潮也正是由于加入了儒释道的哲学内涵才在文学史上有了如此高超的地位。明后期好色食货之风泛滥,三教合一观念在士人心中深深扎根,而僵化的程朱理学已丧失了扭转世风的功能,这就需要寻找一种适当的文学形式去承载扭转世风这一历史使命。晚明时代的杰出文学家冯梦龙和凌濛初对当时一系列病态现象深感忧虑,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来挽救当时社会的颓变之势。由于浸染于当时的文学和哲学思潮,他们都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充分认识到释、道的教化功能,便想通过宗教的形式达到“劝愚导俗”的目的,于是道教中的伦理观念就成了改变每况愈下世风的最好承载体。冯梦龙在《三教偶拈序》中曾说:“其间于释教吾取其慈悲,于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