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整合与金融服务创新研究以供应链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_第1页
农业产业链整合与金融服务创新研究以供应链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_第2页
农业产业链整合与金融服务创新研究以供应链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_第3页
农业产业链整合与金融服务创新研究以供应链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产业链整合与金融服务创新研究以供应链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始于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是解决“三公平”问题的中心。农业产业化通过对农业产业链条进行整合,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等阶段相互分割和对立的产业角色,使各环节间的联系与合作更加紧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既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拓展和延伸提供条件,更对金融服务理念、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融资约束问题,借助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产业链重组的契机,在整合金融服务流程的基础上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链内部环节的融资能力导致信用的分割性农业产业链整体表现出明显的金融抑制。目前,我国处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期,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链整体资本实力较弱,再加上传统抵押品的缺乏,导致农业产业链的整体融资能力较弱,“需求型金融抑制”突出。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大多沿用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主要为农业生产中某个符合条件的环节和特定主体提供信贷服务,缺乏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提供的专业化产品,导致明显的“供给型金融抑制”。对四川部分金融机构的调查显示,50%的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了初步的金融服务,16.67%仅对其中某一环节提供金融服务,33.33%的金融机构则完全没有对农业产业化提供相应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内部不同环节的融资能力存在显著的非均衡性。一方面,农业产业链中,上游种养阶段所需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贷款频率高,周转性强,对商业信用具有较高要求。但该阶段的参与主体大多为分散的农户和小微企业,市场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缺乏商业信用开展的条件,导致其难以从产业链内部获得足额的商业信用。与之相比,下游环节企业直接面对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并且在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可通过各种延期付款等方式占用上游种养环节的资金。另一方面,处于农产品种养阶段的农户和小微企业自身资本实力往往较弱,并且缺乏规范的抵押物,难以从产业链外部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信贷资金。与之对应,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市场参与程度较高,且其自身资产规模较大,资本实力相对较强,较上游种养环节而言具有更强的融资能力。农业产业链内部不同环节之间难以实现信用的“外溢”效应。上游从事种养阶段的农户存在生产分散、市场参与度较低等特点,与下游加工销售企业之间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交易条件,再加上当前我国农村征信体系还存在诸多缺陷,从而导致产业链内部不同环节的信用具有显著的分割性。在针对单一环节或特定主体的传统信贷模式下,下游龙头企业即使具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融资能力,也往往难以间接对上游薄弱环节实现信用延伸,从而弱化了整个农业产业链本应具备的融资能力。农业供应链金融主要解决了农业生产经营中参与主体的资金融通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将整个农业产业链纳入信用评价对象,通过不同环节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互联交易充当“抵押担保”,尤其是利用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和组织的信用条件,对产业链中信用等级较低的中小企业或农户进行信用增级,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有效地增强农业产业链的整体融资能力。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供应链金融模式在授信主体、授信条件、服务品种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差异。从授信主体看,传统融资模式的授信主体多为单个企业或组织,供应链金融模式将整个产业链纳入考察对象,拓宽了授信范围。从授信条件看,传统融资模式往往要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或第三方担保人提供有效担保,而供应链金融模式充分利用产业链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预付款、应收账款等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扩大了担保范围。从服务品种和效率看,供应链金融模式除提供传统的信贷融资服务外,还提供包括结算、理财、代收账款等业务,服务品种更丰富、手续更为简便。基于以上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如下模式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部分参与主体的资金融通难题:一是在核心企业或组织信用覆盖下的参与主体直接资金融通模式。在该模式下,金融机构以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和组织的信用为基础,对信用等级较低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实行信用增级,并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和保兑仓融资等方式,对农户和中小企业进行直接信贷支持。二是以核心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链内部融资模式。该模式下,金融机构在对整个产业进行评级授信基础上,对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和组织发放贷款,通过核心企业采取贷物、预付款项等方式,组织并带动其他相关环节的生产经营,从而实现产业链内部各参与主体的资金融通。在内部融资模式中,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中间业务,为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提供结算、代收账款等金融服务,促进资金在整条产业链中有效运转,这是提升产业链融资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从国外实践情况看,农业供应链金融不仅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盈利模式,而且有助于解决产业链相关参与主体融资难的问题,进而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不少发达国家已开展了供应链金融的实践与推广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诸如“协会为主导式”“金融机构+加工商、销售商+农场”等各种较为成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本国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目前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探索。例如,在哥斯达黎加,资本实力较强的购销商与农户和加工商签订购买合同,使中小农户和加工商的信用等级得到提升,增强了中小农户和加工商的信贷可得性;同时,购销商还以赊销方式向农户提供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并通过预付款等方式为加工商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整合和资金融通。在印度尼西亚,商业银行利用龙头企业间接向农户等生产者提供资金,即龙头企业与种植者签订供应合同,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对种植户实施监督。该种模式不仅使企业获得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得到保证,而且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实践效果表明,农业供应链金融在信贷来源、农产品市场以及农户借款人之间建立了纵向关联,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促进了产业链的贸易融资和农户信贷资金的可得性。围绕农业产业化相关的信用、信用评级与信用增信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已达28万个,带动农户1.1亿户,各类龙头企业11万家,销售收入突破5.7万亿元,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部分地区根据农业产业经营特点,探索适合本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例如,黑龙江省龙江银行以中粮集团为核心开展的“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政府+科技”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四川省南充市等地开展的“农信社+公司+农户”等模式,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应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深化,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建立以农业产业链为导向的信用评估和征信体系。农业产业化对传统农业的产、供、销环节进行了流程再造与整合,形成了一体化经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我国应将以农业产业链为导向的信用评估和征信纳入金融体系建设,在对整条产业链进行市场潜力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信用评级和完善征信手段,提高产业链的整体融资能力。一方面,将传统的针对特定企业或组织的信贷评估模式延伸到整个农业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的整体信用水平;另一方面,在对整条产业链信用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及关联交易环节实施征信并实现信息整合,消除产业链内部各参与主体信用分割的状况,提高产业链内部的融资均衡性。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增信功能为依托,提升产业链的整体融资能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们不仅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生产经营,而且可以之为基础对产业链融资薄弱环节实施信用增级,提升产业链的整体融资能力。当前,针对我国以该两类核心组织形成的产业链,可根据其特点相应开展与之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形成的产业链具有市场交易特点,金融机构可根据订单农业生产流程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积极创新开发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等贷款方式,适当放宽信贷条件,通过进一步满足各环节的资金需求,稳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市场交易,更好地实现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信用外溢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各参与主体间具有一体化的生产交易特征,金融机构在为各主体直接提供资金的同时,还可通过集团化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诸如财务代管、理财等服务产品,促进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挥联结内部参与主体及外部市场的纽带作用,增强整个产业链的融资能力。以金融服务流程再造为手段,夯实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基础。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交易特点,积极进行业务流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