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例子_第1页
商品拜物教例子_第2页
商品拜物教例子_第3页
商品拜物教例子_第4页
商品拜物教例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品拜物教例子【篇一:商品拜物教例子】【英文标题】commodityfetishism:fromdailylifetometaphysics【作者简介】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内容提要】商品—物的世界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获得了永恒性的幻象形式,人与物的抽象化、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产生了看不见的“幽灵”,形成了拜物教意识。这种拜物教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活动层面,而且体现在感性经验和形而上学中。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能真正摆脱拜物教的束缚。【关键词】商品—物/幽灵/抽象化/形式化/形而上学“商品拜物教”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的主题。《资本论》第二版将这一主题独立出来作为商品章的结尾,除了凸现《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旨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章,马克思对前面的论述进行了哲学提炼,以明显的形式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上升为哲学批判。这也意味着,《资本论》并不只是一部经济学的论著,同时也是面对资本逻辑的哲学批判,“商品拜物教”则将这一旨趣鲜明地呈现出来。商品拜物教,简单地说就是人跪倒在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面前,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这当然只是商品拜物教的结果。问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是如何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这是由个人幻觉还是由社会过程造成的?商品拜物教是如何由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人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摆脱拜物教意识,达到理性自觉。一、商品—物的世界的形成要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人如何沉沦于物的世界,首先要了解物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当然,这里的物指的是作为商品的物,只有当商品—物形成一个自洽的世界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意识,才可能被这个物的世界所捕获。商品有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但商品存在的依据并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其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在商品的交换中,形成了商品交换的最简单的等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商品b是商品a的价值形式,商品a是反映商品b的价值的镜子,这也是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当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并普遍化时,就会形成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公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z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u量商品e,……这个无限相等的公式表明,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时代,商品之间相互指涉,形成了一个自洽的系统。在具体的交换过程中,最简单的交换是物物交换。当商品的种类扩大和交换范围扩大之后,就会形成扩大的等价形式,比如:20码麻布=1件上衣,20码麻布=10磅茶叶,等等。这种价值形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也就受到限制。随着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表现获得了一般价值形式,比如:这时,商品的价值表现在惟一的商品上,这个商品成为商品交换中的等价物。这种等价形式的发展就产生了货币。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物的世界的结构:第一,商品—物之间形成无限链结的世界,商品与商品之间形成了相互指涉的关系。索绪尔后来曾把这种关系看作是一种语言结构性的关系。第二,一个特殊的商品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即货币。虽然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地就是货币。金银本身是商品—物的世界的一部分,但当其成为一般等价物之后,却又超越于具体的商品之上,成为商品世界的直接主人。人们在超越了简单的商品交换之后,在市场上必须先将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变换为货币,然后才能购买其他商品。第三,商品—物的世界外在于人并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这种规律就像自然规律一样发生着作用。这也易形成一种错觉,即将商品社会的运行规律等同于自然规律。虽然商品交换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存在,但商品形成一个普遍化的、自洽性的物的世界,却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的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直接的使用关系,即使存在着商品交换和为了交换而交换的商人,但从总体上来看,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与之相应,“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在商品拜物教的无意识中,人们的生活在经验上是二重化的:一方面,人们强调人的自由、独立与平等,把人与人的关系看作是自由而平等的,并以此建构作为主体的人的想象;另一方面,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人直接将之表征为物化的、受物所支配的关系,这里的物当然是商品。这种二重性更深地遮蔽了拜物教意识。因为在感性经验层面,人们在可以直接谈论人的尊严与自主的同时,将自己交给商品世界,在不感到受商品—物的支配的同时,反而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商品世界的乐趣。大约正是看到这点,齐泽克提出需要做出一定的区分:“商品拜物教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绝没有‘拜物教化’;我们这里所拥有的是‘自由’人与‘自由’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追逐恰如其分的自我利益。”“在商品拜物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拜物教化的;而在拜物教寄身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社会中,即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还没有取得进展,因为在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然生产’而非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⑥实际上这种区别并不特别重要,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只是物与物的关系的幻象,这种主体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属于物与物的关系的。在感性经验层面,人们同样受制于拜物教意识,马克思举了鲁滨逊的例子对此进行了描述。对于当时的经济学家来说,他们喜欢以鲁滨逊式的人来强调自由市场上的个人主体性。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的想象力的虚构。这是想建立一种天生的独立的主体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这是假象,只是大大小小的鲁滨逊一类故事所造成的美学上的假象”⑦。实际上,鲁滨逊在日常生活的经验层面,已经受制于商品交换的内在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一切都按照劳动时间来衡量。“经验告诉他这些,而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帐来。他的帐本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规定都包含在这里了。”⑧这种经验,是经过不断的商品交换形成的经验。这构成了形而上层面拜物教意识的基础。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拜物教意识体现为将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化与自然化。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做出了深入的讨论,并成为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提。在讨论蒲鲁东的思想方法,揭示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时,马克思在“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中指出:“经济学家们在论断中采用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经济学家所以说现存的关系(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天然的,是想以此说明,这些关系正是使生产财富和发展生产力得以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那些关系。因此,这些关系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自然规律。这是应当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于是,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⑨正是在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永恒化与自然化的过程中,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获得了永恒存在、无须变更的合法性地位,这正是哲学观念上将资本主义社会形而上学化的地方。马克思以蒲鲁东和经济学家为例,一方面批判他们将资产阶级生产中普遍化的范畴如分工、价值、机器、竞争等永恒化的形而上学错误,另一方面批判不同的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上的形而上学错误。这些流派包括宿命论的经济学家、浪漫派的经济学家、人道主义学派以及各种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为目的的种种社会主义流派。这些都是拜物教意识在哲学形而上层面的表现。由于这种形而上已经内化为无意识,因此也就难以被这些思想家所觉察。正是这种形而上学,这种在理性思辨层面经过逻辑论证、却又陷入无意识层面的不自知的形而上学,造成了近代以来的哲学思想中的悖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关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的讨论,以总体性与碎片化的二元悖论来揭示资产阶级哲学的物化意识,虽然有些简单,但却在逻辑深层上揭示了拜物教意识在哲学形而上层面的具体表现。从《资本论》及相关手稿的整体思路来看,马克思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资本逻辑的运行过程及其内在矛盾,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理论,推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拜物教意识,这种拜物教体现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由于文章篇幅关系,后两种拜物教这里没有论述)以及这种拜物教意识的思想观念上的表现。在《剩余价值学说史》部分,通过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论述与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这种拜物教意识在观念层面的表现。不管是李嘉图从物的角度对于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的讨论,还是李嘉图社会主义者关于生产过程不可缺乏资本的分析,实际上都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永恒性与超历史性出发得出的结论。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如果不能打破,就不可能真正地破解拜物教之谜。而要破除拜物教的神话,就要真正地展现辩证法的力量。因为“辩证法对每一种现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⑩。对于将拜物教意识形而上的思想及其范畴来说,“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11)。这种其他的生产形式,作为摆脱拜物教世界的生产形式,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拜物教。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4卷第95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426页。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4卷第88页。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4卷第89页。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423页。⑥〔斯洛文尼亚〕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22页。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4卷第94页。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卷第153—154页。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4卷第22页。(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4卷第93页。【篇二:商品拜物教例子】现实中商品拜物教的体现及其应对措施摘要: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对于指导我们在经济生活中针对拜物教现象采取必要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拜物教的主要内涵,描述了商品拜物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体现以及对此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施。关键词:商品拜物教物质消费应对措施拜物教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把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神秘化并加以顶礼膜拜的信仰形式。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从商品价值形成和实体的研究中发现了隐藏在商品中的这种神秘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中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①马克思用宗教世界的语言把它形象的比作商品拜物教理论。一、商品拜物教的主要内涵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特有的社会性质。商品是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产物。从商品本身来看,它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但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作为私人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纯粹是生产者私人的事。但是,作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必须适合社会的需要,否则就难以实现其价值,从而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破产或亏损的威胁。这样,商品变成了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东西,市场运转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统治着商品生产者,由此产生了商品拜物教。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中对拜物教做出定义: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③。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本身。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人类的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这就使人难以认识清楚。第二,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生产产品的劳动量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这就使人迷惑不解。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生产者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神秘性由此产生。因此,商品的神秘性只在于,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看成为物的自然属性,把人的关系看成是物的关系。这种对商品的崇拜,类似于对宗教的迷信崇拜。因此,拜物教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二、商品拜物教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一)钻石的克拉等于幸福相信作为80后的我们,从小就从电视上听到过这样一句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从那时起,钻石就成为了幸福的象征物。记得在金融危机期间,钻石和黄金一样,价格曾飞速上涨,但是,有着钻石王国之称的南非总统却打破了人们在钻石和黄金之间划上的等号,说道:钻石跟黄金不一样,钻石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虚荣心。如今,这种商品拜物教的现象已经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蔓延开来,甚至模糊了人们的理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而不去思考这些消费品的背后。大部分消费者都陷入了面子消费时代,被卷入市场大忽悠之中,有多少小伙子为了给女朋友买一枚心仪的钻戒,省吃俭用数月甚至数年,又有多少年轻姑娘把克拉当成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之一,仿佛没有克拉就没有幸福一样。(二)iphone在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更离不开中国的市场。中国不仅是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而且在全世界的加工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以风靡全球的苹果产品为例,苹果系列产品,imac、ipod、iphone、ipad在国内市场上都是以加州设计、中国组装的面目呈现,而且往往供不应求。苹果系列产品吸引人眼球,固然有其高科技且人性化的特性,但苹果迷们更认为拥有苹果产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种识别和认同苹果身份的标记。苹果手机到了中国消费者这里反映的是作为主体地位的人对物的疯狂迷恋,拜物情节由此可见一斑。人在人类创造出来的商品面前是多么的卑微,人迷失了自己,陷入了拜物教的意识之中,不能自拔。在消费主义的文化氛围中,人被悄悄地改造成了消费人。社会的存在就是依靠商品的不断生产和消费。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确立了自我这一概念,那么消费社会则以我消费故我在来确证自我存在。人们的消费水平是他们的身份、价值高低的标志。这样一来,消费社会就把人的本质特征变成了不断追求物质欲望,把物质欲望作为自己最基本的需求,这是消费社会强加于人的虚假的需求,即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一)商品拜物教存在的原因拜物教有它的存在原因,它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所以也必然在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历史中能够消亡。马克思在著作中对这一原因进行了具体的举例分析,他提出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其中的其他的生产形式,就包括:生活在荒岛上的鲁滨逊的生产形式、欧洲中世纪封建的生产形式、农村家长制生产中的生产形式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形式。所以,我们可以提炼出,拜物教存在的原因正是商品生产及其相关活动的存在。这也正对应了马克思在第四节开头中说到的另外一句话: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④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由于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因此,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⑤而当他们通过交换来表现自己劳动的社会性质时,就不再是表现为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支配着人与人的关系,人手的产物反过来支配着人。由此可见,商品拜物教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货币关系。在商品交换中,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就会给生产者带来捉摸不定的命运,由此人们便产生了对商品货币关系的盲目崇拜。(二)应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商品拜物教的措施马克思关于如何破除商品拜物教的观点为我们采取措施加快消除商品拜物教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在现阶段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为商品拜物教的彻底铲除创造先决条件。第一,积极引导人们认清商品拜物教的本质以及它的危害。商品拜物教作为物的形式颠倒人的关系的反映,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因此,必须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以认清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和危害,防止其不断扩大对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的侵蚀。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思想。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仅仅为了物质满足而生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生价值不是仅仅依靠物质条件就能实现的。实际上,在马克思的关于拜物教理论的阐述背后,涵盖着拜物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彻底消除,否则将死灰复燃这样一个观点。因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发达,物质以及精神生活丰富,商品退出了历史舞台,拜物教才会彻底地烟消云散。所以,在当代中国深刻理解并把握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相关内容,无论是对我们深化理论认识,还是对于我们全面开展实践,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注释: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0②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s].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877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0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8993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0100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88101[2]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s].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877[3]唐思航.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