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考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东晋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唐代民族政策,安史之乱与唐末藩镇割据◆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重点知识

课标解读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8【Ⅰ】25·安史之乱浙江·中国古代文艺2019【Ⅲ】25·儒家思想对宗教思想的影响【Ⅰ】26·唐代文化北京·北魏孝文帝改革

2020【Ⅲ】26·唐代书法艺术【Ⅰ】26·唐代美术【Ⅱ】26·唐代敦煌壁画北京·魏晋以来的民族文化交融2021【Ⅱ】45·孝文帝改革【Ⅰ】47·历史人物评价——冯道河北·三国时魏国刺史山东·经济重心

广东·安史之乱

2022【Ⅱ】25·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及专制集权广东·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革湖南·士族的衰落山东·16·隋代政区改革

五年高考

时空坐标第4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东汉魏吴蜀三国(220-280)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短暂统一)宋齐梁陈南朝(420-589)北朝(439-581)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灭隋朝淝水之战灭政权更替频繁;长期分裂与局部统一并存;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总体特征:266︳316

25︳220581︳618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一)三国与西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意义。①实现区域性局部统一;②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③符合人民渴望安定要求,为全国统一奠基。1.三国:①曹魏【220-266】220年,魏文帝曹丕取代汉献帝,洛阳建曹魏,东汉灭亡。②蜀汉【221-263】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蜀汉。③东吴【222/229-280】222年,孙权建吴王国。229年武昌称帝,孙吴正式建国,9月迁都建业2.西晋(1)263年灭蜀,266年西晋建立,

280年完成统一。(2)门阀、宗族势大导致八王之乱(291-306,持续16年)(3)西北边境各少数族内迁。

主要为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4)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1.东晋(317年-420年):(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史称东晋。(2)东晋门阀政治:士族崛起,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3)灭亡: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代晋称帝,改国号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二)东晋与南朝

司马睿力量弱小,宗系疏远,在王导帮助下才得以登上皇位。当时“(王)敦总征讨,(王)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与曰‘王与马,共天下’”。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王朝,合称南朝2.南朝(420年-589年)朝代存在时间建立者都城刘宋420—479(59年)刘裕建康(现称南京)萧齐479—502(23年)萧道成萧梁502—557(55年)萧衍陈陈557—589(32年)陈霸先知识拓展一:士族专权(门阀政治)2.形成原因:门阀政治:就是士族专权,是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是士族政治发展的顶峰。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④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又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1.含义:3.特点:④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剧分裂动荡。③田庄经济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①成为开发江南经济的组织者,推动江南开发。②促进文化繁荣。4.影响:知识拓展一:士族专权(门阀政治)3.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6.衰落原因:形成鼎盛渐衰消亡三国、西晋东晋东晋后期至南朝隋唐萌芽东汉5.历程:①士族自身的腐朽,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削弱了士族的经济基础;④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④农民起义此起披伏,寒族地主以军功崛起。贵族,最初指的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包括军事、世俗、宗教贵族。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望族是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庶族又称寒门、庶民,包括中小地主,农工商,中下级军官等。氏族、宗族、家族,是构成早期国家和民族的最为基本的单位,从家庭到家族到宗族到氏族到部落到民族。概念区分1.特点(1)发展模式具有规模化、综合性和独立性。(2)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经济组织。(3)具有武装性。(庄园主:庄园的最高统治者;典计:是庄园中的管事;部曲:豪强士族的家兵;门生义附,也称宾客、门附:来自庶族寒门的投靠,他们与世家大族之间有一种师徒或义从的关系;佃客,也称客、衣食客,是依附于庄园主门下的租地农民;奴婢,亦称奴僮、奴役。奴婢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庄园主的私有财产,可随意买卖。)【知识拓展】士族庄园经济2.影响积极:在杜会动荡不安的情况,庄园经济的发展在保存了生产力,稳定社会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来源;是导致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1.十六国:(1)建立:东晋统治南方时,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两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三)十六国与北朝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目的:维护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2.北朝(439-581):(1)北魏:4世纪末,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重点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政权的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三)十六国与北朝东魏534-550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北周557-581北朝(439-581)北魏386-534439统一黄河流域)1.十六国:(2)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苻坚时期进入鼎盛),与南方东晋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3)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结果:①前秦政权迅速崩溃;②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再次加剧;③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前秦形势图1、分裂为主,但是有过统一;2、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稳定;3、北方政权更迭过程中有不少少数民族政权,南方政权以汉族政权为主。结合时空轴及地图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从历史发展的时空演进角度而言,有什么特点?1.原因: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区域开发(一)江南地区的开发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孔季恭传》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③北人南迁,充实了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区域开发

(一)江南地区的开发3.影响:①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缩减南北方经济差距,为后世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南移奠基。②促进南方文化教育发展;③推动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④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基。2.表现:(1)农业发展:①土地肥沃,大量开垦;

②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③农耕技术进步。(2)手工业发展迅速:纺织、冶铸、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磨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形成。曹魏改进翻车用于灌溉。南北朝灌钢法演示图北朝白釉绿彩罐北齐仰覆莲青瓷尊甘肃《胡人耙田壁画砖》南北经济共同发展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区域开发(一)江南地区的开发【梳理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经济特征。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基。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区域开发(二)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南宋完成南移(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秦汉北方经济南方经济繁荣反超差距缩小落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过程: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一)少数民族内迁时期民族交融史实梳理三国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西晋八王之乱、五胡内迁、人口南迁东晋/南朝衣冠南渡、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十六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既有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内迁,也有中原汉族人口外/南迁。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向长期定居2.少数民族内迁原因: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一)少数民族内迁西汉至元时期气温变化示意图①中原王朝实力衰落,无法保持秦汉时传统政策;②北方各割据势力大量招引周边民族补充劳力和兵源;③气候变冷及西域地区的生存环境破坏日益严重;④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大片肥沃的土地荒无;⑤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①激化了民族矛盾;②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各民族的交流融合;③北方汉人南迁,利于江南开发,为隋唐经济繁荣、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基。④民族交融催生了新的制度创新;3.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冷期◆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明清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四次大规模南下◆明朝时蒙古族多次入侵中原,造成土木堡之变;清兵入关◆契丹:辽党项族:西夏女真:金蒙古:元◆以匈奴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五胡乱华,群雄割据。◆北方犬戎等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内地,西周灭亡。东周初年,白狄崛起南下,将势力推进到了黄河岸边。知识拓展:四次寒冷期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导致民族迁徙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河东薛辩、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1)北魏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2)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3)政治制度的欠缺使得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税,阶级矛盾尖锐。(4)民族歧视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5)北魏社会在经济和文化上落后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2.内容:前期(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以三长制(基层行政组织)取代宗主督护制,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管理户籍,征发赋税。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导致吏治黑暗,贪污成风,直接威胁北魏政权稳定。国家统一筹集俸禄;严惩贪污,吏治好转。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宗主督护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三长制北魏政府宗主农民北魏政府农民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编户齐民)①保证国家有效控制人民;②加强中央集权;③巩固均田制和租调制的实行。州郡2.内容:(3)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4)租调制: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固定租(粮食)调(绢帛)数额。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土地均不得买卖。奴婢与农民同样受田,可得壮牛和田30亩,不给桑田。各地官员授予“公田/职分田”。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瓦解:①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②实行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成为佃客。露田(身死还田)男:40亩女:20亩桑田(子孙相继)男:20亩意义:①提高农民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②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有利社会稳定;③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④加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⑤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

⑥推动了内迁各族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局限:

①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土地不均依然存在。②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内容:后期(5)迁都洛阳:平城(山西大同)迁洛阳。(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平城洛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巧妙设计迁都洛阳:以“南伐”为借口,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后期:孝文帝亲政,重点迁都、移风易俗。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长期为北魏都城,鲜卑贵族元老集中,保守势力大。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有效控制中原。多为游牧区,耕地少,气候恶劣,粮食供给困难。地处黄河之南,农业发达,粮食充足。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即可摆脱柔然,也可举兵南下。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地处偏僻,气候恶劣,又无水陆漕运,交通不便。地处中原,交通便利,黄河流域中心地位。2.内容:后期(5)迁都洛阳:平城(山西大同)迁洛阳。(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楼楼邱穆陵穆步六孤陆贺兰贺独孤刘后期:孝文帝亲政,重点迁都、移风易俗。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孝文帝采用魏晋门阀制度,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按门第高低选官。宣扬鲜卑拓跋与汉族同源共祖的思想观念,缓和民族矛盾。取得汉族世家大族支持,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秩序。

但世家大族掌握大权,也为北魏的分裂埋下祸根。俗谚: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孝文帝规定鲜卑人迁到洛阳,死后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北魏迁都洛阳←前

后→孝子郭巨画像

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男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光已见。

——《中国历史讲义》整理3.改革评价:(1)性质:是北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加速封建化进程(2)作用:政治制度封建化经济生产农耕化文学教育儒学化生活习俗汉族化统治中心中原化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发展了中华文明。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针对社会矛盾尖锐

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后期:孝文帝亲政,全面汉化。针对鲜卑文化落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彰显中华一统意识3.改革评价:(1)性质:是北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加速封建化进程(2)作用:①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

②北魏吏治得到改善,缓解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③促进北方民族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结束南北分裂和隋唐盛世奠基。

④增加北魏各民族文化凝聚力;

⑤消极:全面汉化丧失鲜卑族民族特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为北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表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由迁徙到定居,由畜牧业为主到农业生产为主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生产经验(畜牧业)、饮食、生活用具等变化。少数民族政权:重用汉族士人,学习中原汉族的典章制度(如十六国时期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孝文帝改汉制等)少数民族:讲汉话、穿汉服等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华夏认同感增强。汉族:西北民族的乐器、舞蹈等受到汉族人的喜爱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民族迁徙战争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形式:民族交融的形式多样联合斗争友好往来【归纳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形式、特点。以汉化为总体趋势肯定以往成果特点:

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隋朝虽然完成了统一,却是个短命王朝。唐朝将中国扩张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第4讲(下):隋唐—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81杨坚代周称帝隋朝建立589灭陈,统一结合课文及初中所学知识,总结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政治1.继续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徭役;2.倡导节俭,统一币制、度量衡;3.兴建仓库;4.兴建洛阳;5开通大运河。1.改革政权机构,隋文帝时确立三省六部制;2.推行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3.修订法律,废除酷刑一、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隋朝完成统一原因:①民族交融的发展;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经济基础;③隋文帝准备充足,国力强盛;④陈朝政治腐败;⑤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开通大运河原因:①巩固政权,加强对南方地方的控制;②便于粮食等物资转运到洛阳和北方地区。尤其是政治中心在北方,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沟通,及粮食物资等的供给,更使隋朝政府意识到开凿和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必要性。——杨芳《浅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原因》京杭大运河修建的原因与影响影响:①贯通南北,保障了漕运的发展和兴盛;②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和文化交流;③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繁荣;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治、军事的统治,巩固了统一;⑤为后世经济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⑥作为文化遗产的隋唐大运河的现实意义;⑦滥用民力,激化了阶级矛盾。581杨坚代周称帝隋朝建立589杨广灭陈,统一618隋炀帝亡,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627649690705713755太宗贞观之治武周贞观遗风玄宗开元盛世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经济政治文化贞观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完善三省六部,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开元盛世:打击关陇士族,重用庶族;重视生产,轻徭薄赋;改革科举①扩大制举②创立殿试③设武举科④开创南选⑤创密封卷武周政治: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改革兵制;经济:发展生产,抑制土地兼并,增加财政收入文化:大兴文治,限制佛教。1.唐朝的繁荣归纳隋唐盛世的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虚怀纳谏,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发展经

济的措施;参与者:百姓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政治: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经济:注重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民族:友好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主观客观军事:实行府兵制,对外用兵有节制;文化:大兴文治,兴学重教。盛世的总体表现: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民族交融。1)农业灌溉工具:唐朝出现筒车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出现曲辕犁。自唐朝中叶以来(唐安史之乱后),南移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2)手工业陶瓷业:支钉;唐三彩(陶器);丝织业发达:分工细,种类多【初中】【选必2

P4】【选必2

P20】【选必2

P21】【选必2

P4】“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唐朝筒车曲辕犁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2.唐朝的经济3)商业总体看是重农抑商政策。③唐朝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保护外商。②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①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①路上丝绸之路在隋唐达到鼎盛,唐朝中期以后重要性下降,海路活跃。②唐以后,海上贸易兴盛。【选必2P38】政策:交通:贸易:城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选必2P68】由存款发展到汇兑,出现类似现代的汇票“飞钱”金融信贷:【选必2P67】④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选必3P52】【选必2P37】契约应用广泛。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选必1P87】2.唐朝的经济民族政策表现结果特点突厥战争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退出了历史舞台设置机构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9世纪政权瓦解,大部分西迁至河西走廊和西域,融合当地居民,成为维吾尔族主体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会盟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靺鞨册封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政策开明民族平等措施灵活因俗而治方式多样以和为主意义:回纥吐蕃册封和亲3.唐朝的民族政策①有利于祖国边疆的开发与管理②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③推动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推动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

对归附的边族地区,唐朝创造性地实施宽松怀柔的“羁縻”政策。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分为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羁縻州的长官多由原先的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朝廷则颁发印信予以确认。部落首领保持其原有的称号与权力,统领原先的部众,自理内部事务,依照本族习俗生活,中央政府不加干预。——《大学中国史》

概括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特点:不改变部落原有社会组织和风俗(因俗而治);部落列置州县,分级管理;长官由原部落首领担任可以世袭(以夷制夷);中央间接管理,加以节制。【概念解析】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作用: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1)、安史之乱(755-763年)背景过程影响①边疆危机②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③节度使权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局面。④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负担加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历时8年才被平定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①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但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②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③皇帝开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将,导致宦官势力坐大;④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⑤唐朝由盛转衰。4.唐朝的衰亡2)、藩镇割据由来权力结果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①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②经济上拥有财权;③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了持续100多年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概念: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4.唐朝的衰亡581杨坚代周称帝隋朝建立589杨广灭陈,统一618隋炀帝亡,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755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