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教化赋税制度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复习_第1页
法律与教化赋税制度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复习_第2页
法律与教化赋税制度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复习_第3页
法律与教化赋税制度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复习_第4页
法律与教化赋税制度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与教化、赋税制度、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考向综述]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多采用法律、礼仪教化并用的统治手段,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法律制度中,律令儒家化成为趋势,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特点。中国赋税制度起源很早,且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呈现出从以税人为主到以税地为主,从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并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封建国家对居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必备知识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时期法治教化礼法关系夏朝《禹刑》礼不下庶人刑礼分野商朝《汤刑》周朝《九刑》敬天保民、礼制春秋战国铸刑书(成文法)、法家思想儒家德治、法家法治礼法对立秦《秦律》、刑法严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沿袭秦律、《九章律》尊崇儒术、以经注律礼法合一魏晋律令儒家化,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重视家训纳礼入律唐《唐律疏议》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礼法结合,中华法系完备宋《宋刑统》《天圣令》《吕氏乡约》《家礼》《小学》乡约与法律分立明《大明律》明太祖“六谕”乡约与法律合流清《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朝代赋役制度秦田赋、人头税(口赋)、徭役(更卒、正卒、戍卒)汉汉初田赋税率降低、人头税(口赋、算赋)、徭役、财产税隋租调役唐前期租庸调制:纳庸代役,保证农时中后期两税法:量出制入,夏秋两次征收地税、户税宋征收两税;募役法元租庸调(北方)、两税法(南方),“科差”(丝银)明初期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称“金花银”后期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人身控制松弛清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三、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战国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秦分类登记制度乡里制度什伍组织—鸠杖汉专人主管——编户齐民常平仓制,调节粮价隋“大索貌阅”,核定户籍——重视官方储备,提倡民间积储—唐户籍三年一造里乡坊村邻保制度养病坊宋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保甲制(王安石)宗族内部救助活动兴起;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福田院元“诸色户计”、世代相袭———众济院明职业定户籍、“黄册”里甲制十家牌法(王守仁)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善堂、善会等养济院清乾隆年间户籍停编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行保甲制附注户籍是赋役依据,历代非常重视注重自我管理、相互监督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知识拓展: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与特点(1)功能:统计人丁、征发赋役、征派民力、控制人民。(2)特点①悠久功全:历史悠久,基本功能是为分配土地、征发赋役提供依据。②限制流动:人口与赋役相连,政府限制人口流动,任意离开甚至重罚。③身份世袭:职业定籍,流动受限。④等级严格:特权户、民籍户和贱籍户,界限分明。⑤控人渐松:户籍制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最终户籍停编。素养提升典例精析(2023·山东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答案:(1)①人地矛盾;②族人与棚民的矛盾;③宗族内部的矛盾。(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答案:(2)①政府与民间相结合;②地方政府服从中央;③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统治、保障社会治理;④礼法结合。[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清代前期的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概况,与“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课标要求相契合,通过新材料创设社会情境,培养学生提取、整合材料有效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解题思路]第一步:审设问(1)判断题型(常规题)。(2)明确问题(哪些矛盾引发案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第二步:提取并概括材料有效信息,构建得分点与问题之间的关系(1)哪些矛盾?有效信息: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等。据上述材料归纳矛盾种类。(2)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有效信息:①嘉庆上谕中:“或设立禁约(治理手段),责令逐渐迁移……就地妥为安插(处理措施),不致……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施政目的)。”②地方处理意见: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棚民:拆棚领银,挈属回籍(迁移);或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就地安插);程怡仁: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法律与道德礼制的结合),斥县查明照例办理(政府治理与地方治理结合);其他人等:按律处理。③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政府治理与宗族约束结合)。第三步:按照角度分类整理,写成表述清晰、语言规范的答案。[规律总结](1)山东卷主观题材料的特点:多为第一手史料;情境生动、形式多样;以小见大、由表及里。(2)常规类主观题答案的特点:①重视主体(主体有哪些);②角度很重要;③充分利用材料内容,合并整理,采点得分,注意表述的逻辑性;④将材料与所学核心知识点构建起联系,充分运用学科语言作答。高考题组中国古代法律(2022·天津卷,16,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整理答案:(1)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知识拓展:1.汉代以后律令儒家化的原因(1)吸取秦律严苛的教训。(2)儒学自身的改造。(3)统治阶级的需要。(4)儒学正统地位确立。(5)儒学士人以经注律。2.中国古代法治的特点(1)以刑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古代的法律始终以刑法为主,民法、诉讼法、行政法诸法合一,民刑不分。(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律影响深刻,礼法并用。(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4)司法从属于行政:司法权附着于行政权。古代社会教化(2022·北京卷,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解析:A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积极倡行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将礼义教化之风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最终起到移风化俗的作用,即注重推行社会教化,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与方法(1)利用儒家思想宣扬教化。(2)官民共治,地方乡绅发挥重要作用。(3)依靠族规、乡约来教化民众。(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5)利用“圣谕”,乡约与法律合流,强化教化。古代赋役制度(2023·湖南卷,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10101.069.0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玄宗时期322148.7106.6代宗时期112149.389.8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答案:(1)问题:均田制下,受田受足户数严重不足;实际受田数远达不到应受田数。原因:土地兼并导致国家手中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大地主、大官僚肆意侵吞土地;新开垦土地数量不多,人口的增加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2)白居易、柳宗元都看到了两税法的弊病。白居易认为征钱带来了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柳宗元认为按户等征税导致富人贿赂官员逃税,穷人更加贫穷。上述看法切中了两税法的弊病,但没有看到其积极意义,如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人都主张恢复租庸调制,但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这是因为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渐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导致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唐政府实行两税法。(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历史理解:结合上面问题和所学思考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提示](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松弛。(2)赋税形式:从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3)征税时间:不定时转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税种:由繁杂到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5)徭役:由必须服徭役到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6)国家: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古代基层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1670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答案: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古代社会保障(2021·辽宁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