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医学专业复习资料-生理学名词解释_第1页
大学医学专业复习资料-生理学名词解释_第2页
大学医学专业复习资料-生理学名词解释_第3页
大学医学专业复习资料-生理学名词解释_第4页
大学医学专业复习资料-生理学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兴奋性生物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和能力的特性

2.神经调节机体通过反射活动对各种功能进行的整合作用

3.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变化时,引起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

激素并通过组织或血液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受控部位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了控制部分的调节方式

5,负反馈受控部位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调节方式

6,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剃度跨膜运输的方式

7.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离子和分子逆浓度差由底浓度向高浓

度转运的过程

8.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以膜为界,细胞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9.动作电位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在原有的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

次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波动

10.易化扩散某些不溶于脂或脂溶性很底的物质,在细胞中某些具有特殊结构的蛋白质

的帮助下顺着浓度剃度过细胞膜

11.血沉将血液取出后置于含有抗凝降液中,则红细胞因其比重大于血浆而逐渐下沉,通

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内末所析出的血浆柱的距离来表示

12.血液凝固血液由可流动的液体变为凝胶固体

13.纤容体内纤维蛋白或者纤维蛋白原在纤容酶的作用下的分解过程

14.红细胞凝集若将不同血型的两个人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就会凝集成

15凝血因子在血浆中或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16.血型通常指的是红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7.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稳定悬浮在循环血浆中不下沉的现象

18.红细胞的可变形性红细胞在循环中,常要挤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这是红细胞

会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形

19.心动周期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

20,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

21,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22,血压血管内流动的液体对单位面积管壁的压力

23.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指有肺泡壁上的二型细胞分泌的在气液面上能降低肺泡表面

张力的物质

25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肺泡实际更新的气体量

26.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27.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其成分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28.分节运动小肠以环形肌在许多点同时作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29.胃气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

继续刺激胃液分泌

30.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3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

32允许作用某些激素他们本身并不能直接在某些器官或细胞上引起生理效应,但是,他

们的存在是其他激素引起生理效应的必要条件

33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调节腺垂体的生理活性物

34.突触指神经原的轴突末梢释放的具有携带并传递信息功能的特殊化学物质

35中枢延隔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传递较慢,耽搁时间较长称为

595.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596.刺激--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任何改变。

597.负反馈--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抑制控制信息和反馈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称为负

反馈。

598.内环境稳态一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

599.神经-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情况

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神经-体液调节。

600.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或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

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它包括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由通道

介导的易化扩散。

601.阈电位--细胞膜内负电位去极化到刚刚能整段膜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值。一般

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大约比正常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o

602.电压门控通道一由膜两侧的电位差决定其机能状态的离子通道称电压门控通道。如静

息电位时,细胞膜上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当去极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

603.化学门控通道-指细胞膜的受体通道蛋白与相应的递质,激素,药物等结合后才被

激活开放。如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可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开放,而且开放的数目取决于

乙酰胆碱分子的数量。

604.静息电位一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605.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

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606.去极化--当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电位迅速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607.肌小节-指肌原纤维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

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608.前负荷一是在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

609,阈值一把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应是中等程度)数值,这

时把

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

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标志。

610.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为0.4-0.5,女性为

0.37-0.48.

611.红细胞沉降率一将血液加入抗凝剂,置于血沉管中静置,红细胞1小时沉降的高度

mm,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612.血液凝固一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

液凝固。

613,血浆渗透压一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

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614.红细胞渗透脆性一一般常用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的大小表示红细胞膜的易破裂

性即红细胞脆性.

615.出血时间一刺破皮肤后开始出血至出血停止所需的时间.

616.趋化性一吞噬细胞具有朝向和背离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征,称为化学趋向性,简称

趋化性.

617.脱粒一吞噬细胞吞入异物后,细胞内容酶体颗粒与之结合,释放各种抑菌物质,脂酶和蛋

白水解酶,抑制,破坏和消化异物,细菌后,颗粒消失.这种现象称之.

618.心动周期一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活动周期。

619.心输出量一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钟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620,射血分数一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

621.异长自身调节-一以心肌细胞的初长度的改变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来实现搏出量的

调节。

622.代偿间歇一一次期前收缩后伴有的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

623.房室延搁一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耽搁的时间较长,称

为房室延搁.

624,平均动脉压一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大约等

于舒张压加1/3脉压。

625.中心静脉压一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626.有效滤过压一促使组织滤过的力量和促使组织液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等于(毛细血管血

压+组织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

627,微循环一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

所。

628.缓冲神经一由于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均参与压力感受反射,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

变化,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故都称为缓冲神经.

629.有效不应期一-,口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一60

毫伏这一段一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630.血-脑脊液屏障一一些大分子物质较难从血液进入脑脊液,仿佛在血液和脑脊之间存在

着某种屏障,称血一脑脊液屏障。

631.血脑屏障一指血液与脑组织之间

的屏障。可限制某些物质在两者间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

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

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可能是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

632.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一当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时,可通过压力感受

器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使血压回降或回升,以维持血压的稳定称之.

633,呼吸一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它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及内呼

吸.

634,肺内压一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635,胸膜腔内压一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636.肺通气--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

637.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38.时间肺活量一指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

好指标。

639.肺泡通气量一每分钟进出肺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体量,其计算公式等于(潮气量

一无效腔气量)义呼吸频率。

640,气体分压一混合气体中,某一气体分子运动所产生的压力为该气体的分压.

641,生理无效腔一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一起构成生理无效腔.

642,潮气量一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643.肺的顺应性一肺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张性.

644.肺牵张反射一由肺扩张和肺萎缩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645.通气与血流比值一单位时间内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之比.

646,肺扩散容量一气体在I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毫升数.

647.消化一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648,吸收一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649.胃肠激素一在胃肠道的粘膜内存在有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

激素。

650,胃黏膜屏障一由胃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和相邻细胞的紧密连结所构成的一层脂蛋白,

它能防止H+侵入黏膜和Na+从黏膜向胃腔扩散.

651.胃的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

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胃壁肌肉这种活动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652,肠胃反射一在十二肠壁上存在多种感受器,酸,脂肪,渗透压以及机械扩张都可刺激这些

感受器,反射性的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这个反射称为肠胃反射.

653.APUD细胞一指具有胺前体摄取,进行脱竣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能的细胞,而后产生肽

类或活性胺的细胞.

654.能量代谢一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655.食物

的特殊动力作用一是指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能的现象。

656.基础代谢率一单位时间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657,食物的热价一将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658.呼吸商--在一定时间内机体的二氧化碳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659.非蛋白呼吸商一糖和脂氧化肪的二氧化碳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660.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一-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661,滤过分数一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约为19%。

662.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

65%〜70%,这种现象为球管平衡。

663.水利尿一一次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664.血浆清除率一清除率指肾在单位时间(一般用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

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之。

665,感受器电位一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引起传入神经发生动作电位之前,首先在感受

器或感觉神经末梢发生一过渡性的局部电位,称之为感受器电位.

666.适宜刺激一一般指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刺激最敏感,这种刺激称为

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667.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指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经换能作用转变为动作电位后,不仅仅是发

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之

中,称之为编码作用.

668,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指当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持续作用,但

传入神经纤维的脉冲频率开始下降的现象为适应.

669,暗适应一指从亮处进入暗光下,起初什么东西都看不见,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性逐渐

增加的过程

670.明适应--指从暗处来到强光下,最初感到强光耀眼,不能视物,以后视觉敏感性降低,才

恢复视觉的过程

671.视敏度一又称视力.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是评价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功

能的指标,以能够识别两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672,生理盲点一在中央凹鼻侧约3mm的视神经乳头处,没有感光细胞的分布,落入该处

的光线不能被感知,此部位被称为生理盲点。

673.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和卵圆窗进入内耳,这是气传导的主

要途径。另外鼓膜的振动也可以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再经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也称为

气传导,但在正常听觉功能中并不重要.

674.骨传导一声波直接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内耳,引起耳蜗淋巴液振动.这种传导称为骨

导,主要在强音传导中起作用.正常情况下,骨传导效能远远低于气

传导.

675,远点一非视调节状态下能看清物体的最远点.

676.近点--通过最大的视调节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点.

677.耳蜗微音器电位一当耳蜗接受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又可记录到一种特殊

的电波动,称为微音器电位。

678.瞳孔对光反射一瞳孔大小可随光照刺激强弱改变而发生改变,是一种神经反射.

67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一兴奋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680.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一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的超极化局部电位。

681.脊髓休克一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

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682.运动单位一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

单位。

68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一某些神经元与效应细胞间无经典的突触联系,化学递质从神经末

梢的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并于其受体结合而达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效

应.

684.牵张反射一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

的同一肌肉收缩.

685.肌紧张一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能发生紧张性

收缩.

686,腱反射一当扣击肌腱,快速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等。

687.去大脑僵直一去大脑动物(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

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688.条件反射一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反射.建立条件反射的

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689.第二信号系统一对抽象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690.后发放--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的现

象称为后发放。

691.a-阻断一正常成人在安静,闭目,清醒状态时,脑电图上可出现a波,当受试者睁眼或

接受其他刺激时,a波立即被低振幅,高频快波所取代,这种变化称为a-阻断.

692.慢波睡眠一指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睡眠时相.

693,异向睡眠一指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睡眠时相.在这一时相中,常可出现眼球快速

运动,因而也称为快眼动睡眠.

694.内分泌一人体内某些腺体或细胞,它们能分泌高效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送

到远距离靶细胞发挥作用。

695.激素一指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696.靶细胞一能与某种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引起

特异性反应的细胞。

697.旁分泌一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邻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698.神经激素一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699.允许作用一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学效应,但它的

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这种作用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700,下丘脑-垂体束一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神经纤维束,它沿垂体柄下

行,终止于神经垂体。

701,应激一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

度急剧增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的现象

o

702.应激反应一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大

大增强的反应.

703.神经内分泌反射一传入信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传出信息到达内分泌腺,再由激素作

为传出信息作用于靶细胞,如吸乳头引起的乳头反射等.

704.下丘脑换能神经元一下丘脑基底部促垂体区的神经元既可分泌激素,具有内分泌细胞

的作用,又保持典型的神经细胞的作用,可将大脑等处传来的神经信息转变为激素信息,起着

换能神经元的作用.

705.副性征一为性成熟后人体外部特征.男性副性征表现为生长胡须,喉头突出,肌肉发达,

骨骼粗大和声音低沉等.女性是乳腺发达,皮下脂肪丰满,骨盆宽大,音调较高等.

706.月经周期一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流血现象,称为月经,因为是周而复始,且约

每月(平均28天)发生一次,故称月经周期.月经周期实际上是女子生殖功能周期,是卵巢活

动的外部征象.

707.精子获能一大多数哺乳动物和人类,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管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方能获

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

708.顶体反应一当精子穿越卵细胞周围的放射冠及透明带时,其顶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并

释放顶体酶的过程称为顶体反应.顶体反应是受精的必要条件.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孝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

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总E器官免疫分子

免疫细胞\白细胞

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

胸腺脾脏♦固有免疫组成TCR免疫球蛋白

骨髓淋巴结细胞BCR补体

法氏囊(禽黏膜相关淋巴吞噬细胞CD婚细胞因子

类)组织树突状细胞黏附分子

皮肤相关淋巴NK细胞NKTMHC分子细

组织细胞胞因子受

其他(嗜酸性粒体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

胞等)

♦适应性免疫应

答细胞

T细胞

B细胞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免疫监视:

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

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

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J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对一道防

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3yT

细胞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

型溶肽、乙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

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

胞(APC)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

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

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

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

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淋巴结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

脾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占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过滤作用

黏膜相金淋巴组织的功能: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

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

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

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免疫术语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

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

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

(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

受体(TCR、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

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的物质。(蛋白质、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

半抗原(hapten):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不完

全抗原。(某些多糖、脂类、药物)

抗原表位(epitope):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

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

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o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valence):1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

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天然蛋白大分子为多价抗原,

半抗原为单价抗原)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epitope):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者

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

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

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T「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刺

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非T细胞依赖性抗

原。可分为TI-1和TI-2Ago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

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独特型抗原(idiotypicantigen):每种特异性TCR、BCR或抗体

的可变区含有具备独特空间构型的氨基酸顺序(互补决定区,

CDR),可作为抗原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类独特的

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idiotype,Id)抗原,

Id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抗独特型抗体(Ald)o

SAg(超抗原,superantigen):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

(l~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

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

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

特性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

表位受体TCRBCR

MHC分子必需无需

表位性质蛋白多肽蛋白多肽、多糖、脂多糖、核

酸等

8~10个氨基酸(CD8+T细胞)5~15个氨基酸

表位大小

13~17个氨基酸(CD4+T细胞)5~7个单糖或5~7个核甘酸

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

❖抗原的分类

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依

赖性抗原oT-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非T细胞依赖性

抗原。可分为TI-1和TI-2Ago

TD-Ag与TI-Ag的比较

TD-AgTI-Ag

结构特点复杂,含多种表位含单一表位

表位组成B细胞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

MHC限制性有无

激活的B细胞B2BL

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IgG,IgM、IgA等IgM

免疫记忆有无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

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例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可能

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异种抗原(xenogenicantigen):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

♦病原微生物

♦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特异性抗体+异种抗原)

♦异种器官移植物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ntigen):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

在的不同抗原,又称同种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

♦HLA抗原

♦抗体的同种异型

♦红细胞血型抗原(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

自身抗原(autoantigen):能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改变和修饰的自身成分

♦胚胎期未与免疫细胞充分接触的自身成分

独特型抗原(idiotypicantigen):特异性TCR、BCR或抗体的可变区中具备

独特空间构型的、可作为抗原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的氨基酸序列。根

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

抗原(病毒蛋白、肿瘤抗原)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来源于抗原提呈细胞外的抗

原(细菌、蛋白质)

第四章抗体

♦免疫术语

Ab(抗体,antibody):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

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

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

子。

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

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HVR(高变区,hypervariableregion):VH和VL各有3个区域

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分别用HVR1(CDR1).HVR2

(CDR2)、HVR3(CDR3)表示,共同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决

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又称CDR(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region)。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细菌特异性的IgG(特别是IgGl和

IgG3)以其Fab段与相应细菌的抗原表位结合,以其Fc段与巨

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Fc受体(FcyR)结合,通过

IgG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

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

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mAb(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

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抗体的基本结构

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

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每条肽链含2〜5个结构域

(功能区,约110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为“桶状”结构。

(―)重链和轻链

♦重链(heavychain,H):分子量约为50~75kD,由450-550个氨基酸

残基组成。

按抗原性差异可分5类:a、丫、口、5>£

相应抗体也分为5类:IgA、IgG、IgM、

IgD>IgE同一类抗体,据其较链区的氨基

酸组成及重链二硫键数目、位置不同可

分为不同的亚类。

IgA分IgAl和

IgA2IgG分

IgGl〜IgG4

重链名ya58

希腊读MuGammaAlphaDeltaEpsil

音on

对应抗IgMIgGIgAIgDIgE

♦轻链(lightchain,L):分子量约为25kD,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

成。

分K链和入链两种,相应抗体分为K、九两

型。

入型有入1、入2、九3、入4四个亚型。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可变区:抗体分子中轻链和重链靠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

域。

(V区)分别占轻链的1/2和重链的1/4或1/5,分别称为

VL和VHo

(variableregion)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

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分别用

HVR1(CDR1)、HVR2

(CDR2)、HVR3(CDR3)表示,共同组成抗体的抗

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

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恒定区:抗体分子中轻链和重链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的区

域。

(C区)分别占轻链1/2和重链3/4或4/5,分别称为CL和

CHo

(constantregion)

(三)钱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

此易伸展

(hingeregion)

弯曲,有利于抗体的两臂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

表位;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

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

作用位点钱链区近N端钱链区近c端

水解片段FabX2+FcF(ab')2+pFc"

y

FabX2:VL和CL+VH和CH1F(ab)2:双价与Ag结合

单价与Ag结合广泛用作生物制品

Fc:一对CH2和CH3pFc':最终被降解,无生

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物学作用

♦抗体的功能

(1)识别抗原: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V区功能)

a)在体内有中和毒素、中和病毒、阻止细菌黏附宿主细胞的作用

b)在体外用于免疫诊断

c)作为BCR(mlgM/mlgD),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

(2)激活补体

a)IgM.IgGl.IgG3以及IgG2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

激湍咻。(因构型改变而暴露出CH2(IgG)和CH3(IgM)结构域内

的补体结合点)

b)IgG4、IgA和IgE形成聚合物后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结合Fc受体

a)调理作用

细菌特异性的IgG(特别是IgGl和IgG3)以其Fab段与

相应细菌的抗原表位结合,以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

胞表面的IgGFc受体

(FcyR)结合,通过IgG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

的吞噬。

b)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

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巨噬细胞等)表

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4)穿过胎盘和粘膜

a)穿过胎盘: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这种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自然

被动免疫机制,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b)穿过粘膜:SIg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是黏膜局部免疫的最

主要因素。

♦各类抗体的特性和功能

IgG: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是血

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75-80%);抗感染的

“主力军”;

再次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唯一可

通过胎盘的抗体;

可发挥调理作用、激活补体、ADCC作用等。

IgM:分泌型:存在于血液中,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

的抗体;抗原结合能力及激活补体的能力

强于IgG;

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脐带血

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抗感染的

“先头部队”,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是天然的血型抗体。

膜结合型:mlgM,BCR之一,单体,未成熟B细胞表达

IgA:血清型:单体,含量低

分泌型:SIgA,二聚体。(secretoryIgA)

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

液等外分泌液中,参与局部粘膜免疫,是抗感染

的“边防军”。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

是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IgD:分为血清型和膜结合型(mlgD)

mlgD为BCR之一,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lgM

♦成熟B细胞表达mlgM和mlgD

♦活化B细胞mlgD逐渐消失IgE:

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体;

亲细胞抗体,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与机

体抗寄生虫感染有关。

第五章补体系统

免疫术语

补体(complement,C)系统: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

膜表面的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包括30余

种组分。

MAC(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由补体系统

的C5b〜C9组成。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n)牢固附着于靶细

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破而死亡。

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

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示意图

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

Clq

Clr

刖Cis

端JMBL途径C4旁路途径

应I细菌甘露糖残基vC2细菌表面多糖

MBL------C---3--b-------------------C3b

MASP-1B因子

MASP-2D因子

C2,C4P因子

末C6

C7

哪JC8

C9

攻膜复合体

C5b-9

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

概念:激活物与Clq结合顺序活化Clr>Cls>C4、C2、C3,形成

C3转化酶

(C4b2a)与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补体激活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

概念: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外源

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参与下,形成

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

MBL途径

经典途径

或自发产生

启动级联酶促反应的过程。

凝集素反应/MBL途径(lectinpathway/Mannose-BindingLectin:甘露

糖结合凝集素):

概念:指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或纤维胶原素

(ficosin,FCN)等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糖结构,依次活化MASP、

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相同的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

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三条补体耳上活途径的比较

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IgM某些细菌、G-菌内毒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和IgGl-3)形成素、酵母多糖、葡聚N氨基半乳糖或甘

的免疫复合物糖,凝聚的IgA、IgG4露糖

起始分子C1C3MBL或FCN

参与的补体Cl,C4、C2、C3、C3、B因子、D因子MBL(FCN)、MASP、

成分C5-C9P因子、C5-C9C4、C2、C3、C5-

C9

抗体参与需要无需无需

C3转化酶C4b2aC3bBbC4b2a

C5转化酶C4b2a3bC3bBb3bC4b2a3b

生物学作用协助抗体产生免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参与非特异性免

及特点疫效应,在感染的在感染初期或初次疫,在感染早期或

后期或恢复期发感染发挥作用;存在初次感染发挥作

挥作用,并参与抵正反馈放大环。用;对经典途径和

御相同病原体再旁路途径具有交叉

次感染机体。促进作用。

补体的生物功能

(1)MAC介导细胞毒作用

补体系统激活后,最终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导致细胞溶解。

.参与宿主抗细菌、抗病毒及抗寄生虫的防御机制;

♦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病理情况下导致自身组织细胞损伤与疾病。

(2)活性片段的生物学效应

a)调理作用

补体激活产生的C3b、C4b和iC3b等片段直接结合于细菌

或其他颗粒物质表面,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补体受体

结合而促进百噬细胞嫌乔噬。

b)炎症介质作用

过敏毒素作用:

C5a、C3a和C4a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

体结合,促使其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介

导局部炎症反应。

趋化和激活作用:

C5a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

c)清除免疫复合物

C3b与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IC)结合,同时黏附于

CR1+的RBC和血小板表面,形成较大的复合物并随血液被

运送到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称为免疫黏

第六章细胞因子

免疫术语

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

发挥相互调节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

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

CSF(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能够刺激多

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

胞因子。

IFN(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白细

胞、T淋巴细胞、NK细胞等细胞分泌和产生的一类能干扰病毒感

染和复制的糖蛋白。

TNF(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在体内外直接杀

死肿瘤细胞的、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质(8~30kD);

♦可溶性;

♦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

♦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可诱导产生;

.半衰期短;

♦效应范围;卜,绝大多数为近距离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

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分泌细胞

自身。旁分泌方式:对邻近细

胞发挥作用。

内分泌方式:通过循环系统对远距离靶细胞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的功能特点:

♦多效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对不同的细胞发挥不同作用。

♦重叠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因子具有同样或类似的生物学作用。

♦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拮抗性:一种细胞因子可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网络性:免疫细胞通过具有不同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之间相互刺激、

彼此约束,形成复杂而又有序的细胞因子网络,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

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平衡。

❖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每条举一例说明)

(1)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

a)调控免疫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

♦IL-3、SCF作用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多种定向祖细胞;

♦GM-CSF可作用于髓样细胞前体及多种髓样谱系细胞;

♦G-CSF促进中性粒细胞分化和吞噬功能;

♦M-CSF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和活化;

.IL-7是T、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早期促分化因子;

♦ILT5促进NK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