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沧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未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班级姓名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是心灵保持悠闲。梁启超将其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这是对陶渊明精神特征的总体概括。这两句话为什么能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呢?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思考,关键是其精义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血脉贯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指上天运行遵循大道,刚健不已,君子也应效法上天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指地顺承天道,君子应效法地,厚德载物,兼容并包。如此,“勤靡余劳”就是陶渊明化的“自强不息”,“心有常闲”就是陶渊明化的“厚德载物”。“心有常闲”不是指简单的闲逸,而是说一个人只有像地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容纳万物,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时遇到事情才不会为其堵塞抑郁,能从各种负面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保持“心有常闲”。我们对陶渊明一般的理解是他很飘逸,但是我们仔细阅读陶诗,会发现他的生活是沉重的,“勤靡余劳”“自强不息”是他人生的一个底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向来被认为飘逸平淡,人们把审美眼光更多地集中在“带月荷锄归”一句中,锄完地回家,把月亮带回家,月亮走我也走,这是多么飘逸和美丽,但是我们却忽视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和“晨兴理荒秽”。陶渊明晚年归田后还有五个男孩子需要抚养,如果不去种地——他又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他从哪儿去获得钱财养家糊口呢?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父亲,发现地荒了当然会焦虑,一大早就去锄地,勤勤恳恳地劳作一天,肯定很疲累,但劳动也化解了焦虑,心灵暂时得以安顿,这时候才能有一种“带月荷锄归”的感觉。陶渊明的“勤靡余劳”为其诗歌的平淡飘逸打上底色,但他身上还有另一种精神:心有常闲。这种精神是魏晋风流留给他的印记,也受到他亲近敬爱之人的影响,比如他的外祖父孟嘉。孟嘉喝酒的态度是“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劳若无人”。孟嘉神情悠远,旁若无人,与天地融为一体。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以五柳先生自比的陶渊明在喝完酒后的率性态度与孟嘉更近,这正是不为俗羁、“心有常闲”的体现。陶渊明通过饮酒,借助酒的作用融化世间不平之事,厚德载物,胸怀旷达,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陶渊明的“心有常闲”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勤靡余劳”基础上的超越精神,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闲逸。陶诗的闲逸与孟浩然《过故人庄》到朋友家里过一个重阳节休闲不同,其原因就在这里。有了以上对陶渊明精神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他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会发现它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的个性化传达。正是有了“心有常闲”这样一种心境,陶渊明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发现美,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人生的各种烦恼、矛盾便像“厚德载物”一样容纳在他的胸怀之中,整个身心处在自由、自然、和谐之中。这种境界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艰难的自强不息和“勤靡余劳”的努力。此一底色在他这首最飘逸的诗里也隐约存在。这就是“结庐在人境”的“结”,什么是“结”?“结”就像蜘蛛织网一样,非常辛勤地去劳动,你住的房子要去“结”,要去建造,而不应一伸手就轻而易举地得到,甚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占有。陶渊明在“结”的同时,还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想憧憬,这是这首诗能够进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境界的一个前提。另外,要注意陶诗当中有烟火气息,那便是“人境”,“人境”这两个字也非常重要,他“结庐”为什么要结在“人境”?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理想的境界不在天上,不在未来,而就在人间,就在当下,最幸福的生活就是人间的幸福。所以,《桃花源记》描绘的幸福生活有劳作,有人间烟火气息。所以说,“结”和“人境”在此处奠定了这首诗的根基,它的文化基因就在于“勤靡余劳”、自强不息,因为你只有将这些筑稳了,你的心才能稳稳当当地“闲”,没有外在、外物束缚的真正的“闲”。是“人境”就会有艰难、苦恼,除了脚踏实地的努力,陶渊明用“心远地自偏”去付出心灵的努力,即与世俗社会当中不符合真善美的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心远”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远,更重要的是心灵距离的远,这就相当于在审美上为自己的心灵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存活的空间。以这样一个审美眼光去观赏外物,你听到的、看到的便不会是“车马喧”,而是“东篱”“南山”“山气”“飞鸟”,于是,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达到了。(摘编自李剑锋《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可阐释为做事不遗余力、勤勤恳恳,心灵保持悠闲。B.陶渊明的“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的精义与《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涵紧密贯通。C.陶渊明的诗飘逸平淡,但是其中也有因为养家糊口的压力而带来的无法消解的沉重与焦虑。D.陶渊明的“心有常闲”,除受时代影响,还受其外祖父的影响,他借酒达到了一种超越的境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心有常闲”的“闲”是以厚德载物为基、能摆脱各种负面情绪纠缠的“闲”。B.只要有“心有常闲”的心境,陶渊明就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就能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C.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的“结”既需要辛勤劳动,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想憧憬。D.陶渊明的“心远”更强调心灵距离的远,是在审美意识上为心灵创造的存活的空间。3.下列选项,最适合诠释第四段中陶渊明“心有常闲”的内涵的一项是()A.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4.怎样做才能达到陶渊明“心有常闲”境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具体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如何体现“勤靡余劳”和“心有常闲”的关系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天的音乐冯骥才秋天十月,我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①“秋天的音乐。”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地描述秋天,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②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我陡然想起一句话:“我一扑向你,就感到无限温柔呵。”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战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③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既然每个生命都是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之后离去,什么叫作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丝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④“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送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笔下明亮的阳光、红褐色的舒展的土地、金黄的叶子,都显得辉煌灿烂。B.作者描绘的垂死的老树、拔地而起的森林等景象,与《故都的秋》的秋景特点相似。C.音乐流动与景物的转换、作者心情的变化完美融合,三者的契合丝丝入扣。D.本文综合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更为形象生动。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看似随意实则工巧:既回扣了文章标题,又串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B.②句写作者随着小提琴旋律的变换,视角逐渐上移,“钻”颇具动态感。C.③句运用比喻,同时调动了视觉和听觉,形象地表达出“我”心情的突变。D.④句中“欺骗”与本文结尾句的“安慰”对比强烈,表明“我”的无所适从。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随意,却包蕴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2)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9.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凝”的特征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部将黄盖等人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材料二:七月,(曹)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材料三:十二月,曹公北征乌丸,先主[注]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先主:指刘备。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瑜部将A黄盖等人乃取蒙冲斗舰B数十艘C实D以薪草E膏油F灌其G中H裹以帷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被。与《赤壁赋》“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为”意思不同。B.因:趁机。与《梦游天绷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意思不同。C.乃:于是,连词。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D.妻子;妻子和儿女。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鲁肃和诸葛亮的努力下,刘备与孙权达成联合抗曹的协议,才有了后来孙刘联军在赤壁共同对抗曹军。B.黄盖等人对船只做好伪装,然后送书信给曹操假说想要投降,曹军中的官吏兵士信以为真,认为黄盖来投降。C.材料二中记载曹操南征非常顺利,刘表之子刘琮投降、刘备一路南逃,到赤壁之战时曹操才遭遇不利D.曹操征讨刘表时,诸葛亮劝刘备应趁机占领荆州。刘备心怀不忍,因此赢得了荆州所有人民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14.三则材料对赤壁之战记载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观插秧姜特立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分徒一夫积,终亩众力举。曾不旬日间,绿遍天涯土。周家[注]重开国,幸勿轻农圃。[注]周家:汉家。在胡人执政之后,汉人重掌政权。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中写农夫对妻子吃饭休息的招呼置之不理,突显出当时抢种秧苗的忙碌与紧张。B.杨诗中农夫叮嘱妻子照管鹅和雏鸭,主要是担心人太忙无暇顾及鹅和小鸭,怕它们走丢。C.姜诗“插秧如插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插秧比作插针,突出插秧的辛苦。D.姜诗颈联中的“绿”字精妙传神,写出了秧苗长势快,十来天就可让大地变绿。16.杨万里的《插秧歌》与姜特立《观插秧》都描写了农民插秧的场景,请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鹿幽居山林,习性恬淡安静,文人墨客常借鹿这一意象表达隐逸情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和《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2)古代女子常常将容颜老去与自己命运的转折联系起来,如《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让自己命运急转直下的原因之一。(3)小达在整理古诗词意象的时候发现,古人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易衰敏锐而细腻,比如说,他们常常通过鬓发的细微变化来表达深沉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华老字号是我国优秀民族品牌和传统商业文化的集中代表,②因拥有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技艺和服务,信誉良好,③深受老百姓所喜爱。④但是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存在着观念落后、机制老化等。⑤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更加多元,使中华老字号企业面临着不少压力和挑战。⑥这些企业如果只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或是将金字招牌当成“倚老卖老”的“本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做不到名副其实,⑦显然是在损害这块“金字招牌”。中华老字号是历史悠久、世代传承的品牌,比起一般品牌“含金量”更高,然而要树立起这个品牌并非A。老字号的金字招牌要避免蒙尘、生锈,就要时时擦拭;老字号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不能B,要跟上时代步伐,踩在时代的鼓点上。若是老字号不思进取,甚至店大欺客,把众多消费者的情怀和信赖一点一点消磨殆尽,只能被淘汰。只有顺应时势、转变观念,才能不断擦亮传承已久的金字招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故乡的长春湖,位于栖霞县城以北两公里。故乡栖霞,自古就是霞光栖息的丘陵地带,风静水平,景色宜人。元代诗人王君实路经栖霞,留下千古传诵的诗文:“蓬菜南境是栖霞,近水依山数百家。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