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1页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2页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3页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4页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1课 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三、最终的改革目标,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2.试点: 3.形式: 4.影响:,调动了积极性,解放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人民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发展。,安徽、四川,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是,否,是,建国后农业土地政策(措施)的变化,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一: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人民公社的成员一起

2、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材料二:“人民公社的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1)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现象:农业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生活贫困。,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人民的积极性,(2)材料反映了1978年前农业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安徽凤阳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也是一穷乡僻壤之地。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

3、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签订了一个秘密协议。,“我们分田到户,包产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在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杀头也干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新奔小康,合作探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 2、农民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分别是什么?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包产到户,土地公有制,权: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1)材料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与1976年相比,1979农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原因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标志: 2.背景: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前提下,发展多种多种经济成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计划经济出现弊端,1984年,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材料一:那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

5、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二: (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必须按计划生产。,铁饭碗,“大锅饭”,职工没有积极性。,1、背景:,计划经济出现弊端,政企不分,“大锅饭”,单一公有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转型增活力,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三、最终的改革目标,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胆子要

6、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推进: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意义: 有利于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和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改革创新是强国之路。 (2)注重维护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 (3)实事求是,立足国情。 (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12 B、D 47 B、B、B、D 8(1)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