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1.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Tag内容描述:<p>1、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品德及其结构;(2)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4)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考纲链接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p><p>2、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实质及其关系一、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a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b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结构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部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二、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a品德的实质是行为与认识的统一b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3.道德行为三、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第二节 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二、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p><p>3、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态度的理解: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p><p>4、黑龙江中公教育:http:/hlj.offcn.com/?wt.mc_id=bk11431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式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二)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成分。二、品德的实质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个体以外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体偶然的表现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第三,品德是在道。</p><p>5、大家好!,第九章 心理健康教育,1、什么是心理健康?它包括哪几个方面? 2、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对心理健康进行评估?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与原则是什么? 4、心理咨询有哪些模式?如何选择咨询环境?心理咨询的程序包括哪几个阶段?心理咨询一般有哪些方法技巧? 5、团体辅导一般有哪些形式?,学习目标,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一),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含义 1、健康的含义及其包括的方面 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的状 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p><p>6、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选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p><p>7、典型真题分析1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2008年4月) A依从B接受 C认同 D内化 【评析】答案为C。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此题旨在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从,第三阶段内化。 2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2007年) 【评析】(1)形成道德信念;(2)自我意识增强;(3。</p><p>8、教授教师资格认证和辅导,教授心理学李梅,第十章态度与道德的形成司马光:德才兼备的圣人;美德不如绅士;美德和缺乏天赋的人大多是坏人;能力和政治正直都不是傻瓜。三岁见大,七岁见老。行为准则、形成习惯、形成态度和完善道德品质应该从娃娃开始。品德的形成有其内在的规律。第10章态度和道德形成的命题分析和预测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这一章被作为一个关键章节来考查。在以往的试题中,有许多与本章相关的问题,包括选。</p><p>9、第十章 教师心理,第一节 教师角色心理 第二节 教师心理特征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 第四节 教师心理健康,学习目标,1了解教师角色的多样性、教师角色的心理特点和角色冲突。 2掌握教师的心理特征。 3理解教师成长的过程、影响因素和途径。 4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第一节 教师角色心理,教师角色是指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教师角色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和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