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知识能力
都需要经过多次...《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中学)一、考试目标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以直接指导10.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第二章中学课程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教育与知识能力Tag内容描述:<p>1、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是有意识 有目的 自觉地对受教育者。</p><p>2、一、 我国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让他们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2、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3、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学习品质。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对道德的裂解能力,能对审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的看待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p><p>3、1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9 学生对真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以间接指导。错误。理由:因为事实性的 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 以推理,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 以直接指导10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错误。理由:非正式群体 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 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 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 一致程度。 12 德育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 做到教书育人。错误。理由:教学仅仅是 德育的一个途径,德育还有许 多途径。 13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 是著名教育家夸美。</p><p>4、第二章中学课程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 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 课程标志课程诞生一、课程类型:(1)按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2)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按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4)按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二、课程理论流派。</p><p>5、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1 教育概述 1.1.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社会属性 永恒性(有人就有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p><p>6、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神话(最早):朱熹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生。</p><p>7、教育知识与能力,海南师范大学赵秀文,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什么是教育?,1、教育的起源,我国教育的词源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1)教育词源探求,2、教育的定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许慎,现代英语:education法语:ducation德语:erziehung具有“引出”的意思,拉。</p><p>8、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