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卒用其人( ) (2)未有其比( )(3)及为相( ) (4)普又以其人奏(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2013.2&#160。★★★《伤仲永》&#160。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Tag内容描述:<p>1、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三行对译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子,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韩非,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扁鹊,原指传说中远古时的一位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东方一些地区常将良医称为扁鹊。本文中的扁鹊指战国时的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立 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 腠理,不治将 恐深。”站立 一会儿 小病、轻病 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将要 恐怕,担心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将要加重。”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p><p>2、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 其 故。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 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 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 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知乎!”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 其 故。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 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 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p><p>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5.伤仲永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二、词的积累重点词语世隶耕(属于) 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父异焉”。</p><p>4、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第一单元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p><p>5、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答案一、解释加点的字词。(31分)隶:属于 见:了解 强:有余 文理:文采和道理 固:本来 弛:放下会:适逢,正赶上 一:全 故:原因 盖:连词,表原因 顾:回头看辞:推辞 方:正 缀:紧跟 曳:拉 是:这 就:完成 暴:突然 但:只是 决;判断 及:等到 意:神情 黠:狡猾少:稍微 孰:谁,哪一个 东:向东 策:记 过:到 治经:研究经典(经书) 并:一起 故:原来 二、通假字。(7分)扳 通 攀 帖 通 贴 火 通 伙 邪 通 耶 坐 通 座 知 通 智 止 通 只三、古今异义词(16分)走 古义: 跑 今义:行走 稍稍 古义。</p><p>6、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伤仲永 一、 词语积累 (一)一般词语 【伤】哀伤,叹息。【未尝】不曾。尝,曾经。【求】索要。【焉】代“忽啼求之”一事。【旁近】附近。指邻居。【与】给。【书】写。【养】赡养。【意】指内容。【一乡】全乡。一,全。【自是】从此。自,从;是,此,这。【就】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观】看。【邑人】同县的人。邑,县。【稍稍】渐渐。【或】有人。【乞】求取。【环谒(y)】四处拜访。谒,拜访。【从】跟随。【先人】称死去的父亲。【令】让。【称(chn)】相当。【复】又。【泯。</p><p>7、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一)文学常识 实词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课文的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2、常用实词的积累,尤其是古字通假现象、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的辨识。3、提高实词翻译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分类归纳总结法德育目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优良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灵活运用分类整理积累实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与现代文一样,文言字词是组成文言文最基本的材料,。</p><p>8、第一部分 文言文练习集伤仲永王安石(北宋)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世隶耕(隶: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 ) 收族之意(收:) 日扳仲永(扳: )未尝识书具 (尝: )泯然众人矣(泯然: ) 不能前时之闻(称: )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为: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 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p><p>9、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2013.2CXL)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请务必保存好!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p><p>10、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七年级下册:伤仲永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4、泯然众人矣。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p><p>11、中考语文 七年级下册 文言文考点复习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写出其句中含义。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答案“扳”通“攀”,牵、引2满坐寂然()答案“坐”同“座”3卿今当涂掌事()答案“涂”同“途”,当涂即当道,当权4对镜帖花黄()答案“帖”同“贴”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案“邪”通“耶”(二)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差别较大,请加以区别,并写出其句中含义。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答案文采和道理2会宾客大宴()答案适逢,正赶上,恰好3两股战战()答案大腿4故水潦尘埃归焉()答案归向5即书诗四句()答。</p><p>12、4 陋室铭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可以调素琴()(2)无案牍之劳形()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有龙则灵()(2)谈笑有鸿儒()(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p><p>13、2 木兰诗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p><p>14、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仿照例句,在续写两个句子。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的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默写。(每题1分,共5分)(1)在这四年里,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2) __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3) 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4) 鲁迅先生对敌人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读了阿累的回忆录一面,我们更体会。</p><p>15、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一、伤仲永一、翻译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取仲永题诗。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p><p>16、伤仲永1明确出处:临川先生文集2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临川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3理解内容:课文告诉我们后天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4积累词句A字音:环谒y泯然mn不能称前时之闻chnB词义:(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古今异义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p><p>17、2011年中考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1.重点字音仲( ) 谒( ) 称前时之闻( ) 泯然(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鸣溅溅( ) 啾啾( ) 柝( ) 卿( )为博士邪( ) 即更刮目相待( ) 呓语( ) 齁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曳屋( ) 许许声( )几欲先走( ) 盘盂( ) 窘( )苫( ) 眈眈相向( ) 瞑( ) 尻( )黠( ) 隧( )2.重点词义(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3)父异焉(4)邑人奇之(5)稍稍宾客其父(6)或以钱币乞之(7)环谒于邑人(8)不能称前时之闻(9)贤于材人远矣(10)木兰当户织(11)惟闻女叹息(12)愿为市鞍马(13)赏赐百千强(14)出郭相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