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阳明病的成因。1...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张横柳教授概说一、少阳生理功能少阳之气。胆、三焦、胃及其相应经脉综合体现。心包经的...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张横柳教授概说一、太阴生理太阴之气。心、肾、脾、胃及其相应经脉功能综合体现。
伤寒并治Tag内容描述:<p>1、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并治 一、阳明病提纲(180) 胃家:指胃、大肠、小肠 实 邪气盛 燥热亢极,充斥全身(热证) 燥热与胃肠宿滞相搏结为燥屎(实证) 阳明病所处阶段属实(外感病极期) 病根在胃肠“但实不虚” 二、 阳明病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与来路(179) 1、三种成因: 太阳阳明、少阳阳明误治伤津化燥 正阳阳明邪盛直犯阳明 2、三种病情:脾约大便难胃家实 3、提示治法 : 伤津致燥滋润为主 热盛致燥泄热攻下为主 4、互文见义的写作方法 辨太阳病误治转属为阳明病(181) 患 者 原发病:太阳病 治疗 经过 若发汗过汗,津液外泄 若下。</p><p>2、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概 论,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其性质为里、热、实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p><p>3、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概说,一、少阳生理功能 少阳之气:胆、三焦、胃及其相应经脉综合体现。 其中胆三焦为少阳之腑。,胆,主疏泄气机通畅 藏精汁助胃消化以保胃气正常,三焦,主持诸气:宗气、营气、卫气的运行须三焦气化 的枢转 决渎水道:水液由肾所主,脾阳运转(制水)肺 气肃降尚须三焦的决渎乃可渗入膀胱, 故三焦有“中渎之腑”之称。,胃:为后天之本。</p><p>4、第一章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概说 太阳病概说 太阳病是六经的初期阶段太阳病是六经的初期阶段 病位在表 病位在表 太阳病概说 太阳病概说 一一 太阳的生理 太阳的生理 经脉循行经脉循行 灵。</p><p>5、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概说,一、厥阴生理 厥阴概念: 从经而言,指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但从伤寒论厥阴病篇主要讨论肝的功能,故称肝为厥阴之脏,此外还涉及胃、肾的功能,心包经的功能根本没有讨论。 厥阴之气: 肝与相火功能综合体现,以及胃肾及其相应经脉配合下,保持肝之疏泄、藏血,胃脾升降,血脉通畅。,肝主疏泄,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指消化:疏通胃肠,脾胃。</p><p>6、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概说,一、太阴生理 太阴之气:脾胃及其经脉功能综合体现。 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胃之腐熟是脾主运化之基础,脾的运化又促进胃之受纳腐熟,可见脾胃关系甚为密切。脾主运化精微与水湿又须赖肺的肃降,乃能水精四布。五行并行,此即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行并行。可见脾胃肺功能关系密切。此。</p><p>7、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概说,一、少阴生理 少阴之气:心、肾、脾、胃及其相应经脉功能综合体现。 心肾为少阴之脏,以肾为主。特别是肾阳虚为主,乃能主持气血运行、水液输布,及精神意识活动功能。,主血脉,藏神,心,肾,藏精化气,主水,元阴元阳 寄偶其中,人体阴阳气血之根本,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奉,水火相济,心肾相交,阴阳平行。诚然心主血脉,血液须胃气化。</p><p>8、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肝硬化并鼠伤寒沙门菌肺炎误诊误治1例作者耿志强刘华雷作者单位050000河北省石家庄太行医院【关键词】肝硬化沙门菌,鼠伤寒肺炎误诊患者,男,68岁。因乏力、纳差2年,腹胀1个月,呕血、黑便3D于2009年11月20日入院。既往有“肺结核”病史30年,“结肠癌切除术后”7年,术后曾输血。查体体温T,肝性病容。可见肝掌,颈两侧有蜘蛛痣。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膨隆,有轻度腹壁静脉曲张。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神经系统检查。</p><p>9、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 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注释 消渴 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气上撞心 此处之心 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心中疼热 胃脘部疼痛 伴有灼热感 食则。</p><p>10、第四节太阳病变证,一、辨治纲要(一)变证治则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脉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觀其脉證:四诊合参。包括现代的理、化检测。知犯何逆:病本在哪?变化趋势?需要结合现代医学。隨證治之:辨别病症,采用适当的方药,包括煎煮药物的注意事项、服药时间、禁忌、精神抚慰等等。,(二)辨寒热真假,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p><p>11、五)痞证1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151(下)、脉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痞:在伤寒论中痞既可表示病证;也可表示病机:气机阻塞不通;也可表示症状:胀满不适,但按之濡滑,无硬满疼痛等(当然,如果病情较重,仍可痞硬)。,引起气机阻塞不通的病因:寒、热、寒热错杂、水饮、痰气等等。从伤寒论中痞证辨治的方法来看,首先要从病因着手;如清热、温中、寒温并用、通阳利水、舒肝等。</p><p>12、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释】 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 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若。</p><p>13、第三章 少阳病脉证并治,一、概 说,教学目的,【掌握】 掌握少阳病概念、分类、治则。 【熟悉】 熟悉少阳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关系。 【了解】 了解少阳病转归。,少阳病 是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所致的疾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呈里热不太盛、正气略有不足的阶段。,(一)少阳循行位置 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其经络行人身之侧 (一)足少阳胆经 (二)手少阳三焦经,二、少阳之生理: (一)少阳之气。</p><p>1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结胸与藏结的比较,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一、基本概念,结胸:病邪结聚于胸部与腹部,以胸腹部疼痛为主的病证。实证藏结:阴寒内结、虚实夹杂的病证。</p><p>1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概论,“阳明”的特点:1、阴阳角度:“两阳合明也”。2、经络角度:“阳明常多气多血”。3、脏腑角度:指胃和大肠,“以通为用”。阳明病外感病的热盛期,正盛邪盛,属于里实热证。病变重心在肠胃。(“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一、阳明病提纲,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阳明病。</p><p>1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英洪友,葛根汤证及其由表入里的传变,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p><p>17、伤寒论治肺炎,周颖,1,keywords,肺炎的概述、分类、诊断与治疗,概述,肺炎乃西医病名,肺炎是指多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肺实质炎症。,肺炎支原体肺炎、霉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原虫性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军团菌肺炎、厌氧菌肺炎,感染性,放射性肺炎、化学性肺炎、过敏性肺炎,肺炎,非感染性,细菌性肺炎,2,keywords,肺炎的诊断与治疗,Market conditions,明确肺炎诊断,1,2,3,4,影像学:X线、肺部CT肺部听诊、血常规检查,确定何种病原微生物,病原学是诊断CAP:G+为主,HAP:G-为主,治疗,针对病。</p><p>18、以伤寒理法辨治疫病高 飞 (解放军总医院一附院)2019.9.24 青岛,中医在防治疫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但目前有将各种疫病一概视为温疫,轻忽甚至废用伤寒理法的倾向。治疗上也多针对温热疫毒,采用清热解毒等法。这种认识和举措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应予以纠正。因此,1.应重新认识伤寒论的价值,汉至晋唐,概以伤寒为外感病(包括疫病)总称,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以伤寒为名,是因“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外台秘要引许仁则论天行病云,“盖寒为天地杀疠。</p><p>19、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一、太阴生理 n太阴之气:脾胃及其经脉功能综合体现。 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胃之腐熟是脾主运化 之基础,脾的运化又促进胃之受纳腐熟,可见脾 胃关系甚为密切。脾主运化精微与水湿又须赖肺 的肃降,乃能水精四布。五行并行,此即经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 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行并 行。可见脾胃肺功能关系密切。此外,肺之肃降 尚须大肠传导功能配合,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 经脉互相沟通,共同完成水谷精微四布,水液运 行。 但是从太阴病篇原文记述仅仅讨论了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