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纲。掌握生命活动中重要组成成分—糖、脂、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和性质。1食品的化学组成中的非天然成分包括 (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必修)。
食品生物化学Tag内容描述:<p>1、08食品科学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要求1. 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做好实验预习,无实验预习报告者不许进入实验室。每大组实验人数20-24人,4人一小组。2. 实验试剂的配制,现场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完成。具体过程如下:(1)每大组只配制自己大组所用试剂,不得多配、浪费;(2)每小组派一人,一大组共选出5-6人来共同完成试剂配制工作。其他学生在自己组的台面准备其他试验工作,如领用器皿,滴定管的与准备等工作;(3)各小组成员轮换派人配制试剂,即做一次实验换一次人,保证每个学生都经历了配制试剂的过程。(4)学生在试。</p><p>2、精品论文,值得推荐浅谈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认识与改革探讨论文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高职教学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提出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室建设及教师业务素质等方面加以改革。期望该教研改革能有效地提高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学科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食品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 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食品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对该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食品生物化学。</p><p>3、糖 选择题1、 糖原合成时,提供能量的是(c )A ATP B GTP C UTP D CTP 2、Krebs 除了提出三羧酸循环外,还提出了( c)A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 嘌呤核苷酸循环 C 鸟氨酸循环 D 蛋氨酸循环3、以下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几个反应,其中( d)是可逆的反应。A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B 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C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D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4、生物体内ATP最主要的来源是(d )A 糖酵解B 三羧酸循环 C 磷酸戊糖途径 D 氧化磷酸化作用5、乳酸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属于(c )A 糖酵解B 糖原合成 C 糖异生 D 糖的有氧氧化6、一分子。</p><p>4、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内容,1、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2、双缩脲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3、 血液葡萄糖的测定 4、 牛乳酪蛋白提取与鉴定 5、 维生素C的提取与含量的测定 6、 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 7、 酶的基本性质 要求:课前预习,试验中做记录,课后写实验报告。 两人一组,离开实验室时签字。,实验一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一、目的: 了解电泳技术基本原理,掌握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操作技术。 二、原理: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非等电点状态下在电场中会向一定电极移动。在碱性条件下多数蛋白质带负电荷,在电场。</p><p>5、生物化学复习题1.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多少种?第一类元素和第二类元素各包含哪些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共28种第一类元素包括C、H、O、N四中元素,是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元素。第二类元素包括S、P、Cl、Ca、Na、Mg,加上C、H、O、N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第二章 蛋白质1. 名词解释(1)蛋白质: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2)氨基酸等电点:当氨基酸溶液在某一定pH时,是某特定氨基酸分子上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称为两性离子,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3)蛋。</p><p>6、第四章 脂类,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Introduction) 第二节 单纯脂类 第三节 复合脂类 第四节 衍生脂类 第五节 生物膜,第一节 脂类概述 一、脂类的概念 脂类是生物体中所有能够溶于有机溶剂的多种化合物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特性 1) 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 2) 是脂肪酸与醇所组成的酯类。,二、脂类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 (1)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 (2) 脂类中的油脂是机体代谢所需燃料的储存形式和运输形式(9.3kcal/g)。 (3) 脂类物质也可以为动物机体提供溶于其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 (4) 在机体表面的脂。</p><p>7、课程名称食品生物化学授课周次第1周2次授课方式多媒体授课章(节)名称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 第二节 氨基酸第三节 肽课 时2学时教学目的1、掌握: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肽键、氨基酸的等电点。2、熟悉:氨基酸分类、氨基酸的性质。教学重点20种氨基酸的名称、结构式、重要氨基酸侧链、氨基酸的等电点。肽键、肽、多肽链。教学难点肽键、肽、多肽链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蛋白质的结构组成。二、学生课前准备复习上节课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板书加多媒体辅助授课)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第二节 氨基酸一、氨基酸的结构。</p><p>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讲义之三,目的: 认识: 生物的危害 化学的危害 物理的危害 某些微生物的特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讲义之三,定义 危害:可以引起食物不安全的消费,生物 的、化学的或物理的特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讲义之三,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危害”指的是食物中可能引起疾病或伤害的情况或污染。它不包括食品中不令人满意的情况或污染,例如: 昆虫 头发 脏物 腐烂 经济欺诈,和 不直接的影响安全的违反食品管理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讲义之三,微生物 肉眼看不见的小有生物叫微生物。 分布于: 空气、尘土、淡水和。</p><p>9、第二十六章 食品中的有害成分,食物中除营养成分和虽然不一定有营养作用,但能赋予食物以应有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的成分外,还常含有一些无益有害的成分,称为嫌忌成分。,主 要 内 容,第一节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一、植物性和蕈类食品中的毒素 二、动物性食品中的毒素 第二节 微生物毒素 一、霉菌毒素 二、 细菌毒素 第三节 化学毒素 一、环境染毒 二、加工化学染毒,第一节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一、植物性和蕈类食品中的毒素,(一)有毒植物蛋白及氨基酸,1、凝集素 在豆类及一些豆状种籽(如蓖麻)中含有一种能使红血球细胞凝集的蛋白质,称为植。</p><p>10、此份试题的答案,可点击http:/wenku.baidu.com/view/eb04427da417866fb84a8e34.html此链接即可找到.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食品的化学组成中的非天然成分包括 ( )A水 B色素 C污染物质 D矿物质 2食品中非天然成分有 ( )A呈味物质 B有毒物质 C色素 D都不是。二、不定项选择1食品加工与贮藏中对其品质和安全性的不良影响有 ( )A质构变化 B风味变化 C颜色变化 D营养价值变化。2食品加工与贮藏中重要的可变因素有 ( )A温度 B时间。</p><p>11、模块一:水与矿物质,本章的主要内容 1、水分与水分活度 2、矿物质及其营养功能,1-1水的生物学作用,思考:为什么人每天都要喝水? 生物体中水占比重多少? 水对生物体有什么作用? 你每天喝什么? 大概喝多少量?,1、 水分与水分活度,水是食品六大营养素之一,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基本物质。,一、水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水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最多。 占多少比例? 人体含量;58%-67%; 植物体70%- 90%,某些代表性食品的含水量,自由水:容易结冰、能溶解溶质。 结合水: 1不易结冰;2不能作为溶剂 例:植物种子;冰冻蔬菜、 水果、肉等。。</p><p>12、第七章 脂类代谢 The metabolism of lipids,内容提要 第一节 脂类概述 第二节 甘油三酯的分解和脂肪酸代谢 第三节 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生物合成,第一节 脂类概述 一、脂类的概念 脂类是生物体中所有能够溶于有机溶剂的多种化合物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特性 1) 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 2) 是脂肪酸与醇所组成的酯类。,脂类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 (1)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 (2) 脂类中的油脂是机体代谢所需燃料的储存形式和运输形式(9.3kcal/g)。 (3) 脂类物质也可以为动物机体提供溶于其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p><p>13、第七章 激 素,激素: 激素是指由活细胞所分泌的对某些靶细胞有特殊激动作用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 动物激素: 动物激素是指由动物腺体细胞和非腺体组织细胞所分泌的一切激素。 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又称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指一些对植物的生理过程起促进或抑制作用的一类微量活性物质。,主要内容,第一节 动物激素,五大内分泌腺 高等动物体内产生激素的内分泌腺很多,主要有甲状腺、肾上腺、胰腺、性腺和脑下垂体五大内分泌腺。 四类动物激素 高等动物体内腺体分泌的激素种类很多。胃肠道中也能分泌多种激素。这些激素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氨基。</p><p>14、第一章 水分,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食品中的水 第三节 水分活度,授课主要内容,陆地生物机体化学物质组成的大致比例,蛋白质 15%,核酸 7%,糖类 3%,脂质 2%,无机盐 1%,水70%,第一节 概述,一、水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及生理功能,水的生理功能,水虽无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具有某些特殊性能,如溶解力强,介电常数大,比热高,粘度小等,是维持生理活性和进行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 水是体内化学作用的介质,同时也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及组织和细胞所需的养分和代谢物在体内运转的载体。,第二节 食品中的水,食品中的水,是以游离态、凝胶态、水合。</p><p>15、现代生物技术利用生物(动物、植物或微生物)或其产物,来生产对人类医学或农业有用的物质或生物。依历史发展或所用方法的不同,可分成以下两大类: 传统生物技术:应用酿造发酵、配育新种等传统的方法来达致辞上述目的。 现代生物技术:以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方法改变细胞或分子的遗传性质。这是在根本上控制了生物的代谢或生理,以达到生产有用物质之目的。 两种生化技术术领域的最大差异处在于:现代生物技术是用“细胞与分子”层次的微观手法来进行操作,不同于传统生物技术产业不同于传统以“整体”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饲养、交配或筛。</p><p>16、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食品的化学组成中的非天然成分包括 ( )A水 B色素 C污染物质 D矿物质 2食品中非天然成分有 ( )A呈味物质 B有毒物质 C色素 D都不是。二、不定项选择1食品加工与贮藏中对其品质和安全性的不良影响有 ( )A质构变化 B风味变化 C颜色变化 D营养价值变化。2食品加工与贮藏中重要的可变因素有 ( )A温度 B时间 C pH D水分活度 E食品成分3食品中天然有机成分。</p><p>17、1、 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3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4构型(configuration)5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6构象(conformation)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8结构域(domain)9蛋白质的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10氢键(hydrogen bond)1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12离子键(ionic bond)13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14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15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16盐析(salting out)17盐溶。</p><p>18、第七章 糖类代谢,一糖类的消化吸收 二 糖的无氧分解 三 糖的有氧氧化 四 磷酸戊糖途径 五 乙醛酸循环 六 糖异生作用 七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1、糖类的消化, 人类能消化和吸收的糖 膳食纤维,一、 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人类能消化和吸收的糖,单糖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低聚糖和多糖人体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例如: 蔗糖在小肠中被转化酶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 乳糖被小肠的乳糖酶水解为D-葡萄糖和D-半乳糖。 淀粉和糖原受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水解产生碎片、胰-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再在肠腔中由麦芽糖酶水解成D-葡萄糖。, 膳食纤维,人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