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练习
文 言 虚 词 而、何、乎、乃、其、旦、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课内文言虚词练习(以)。而青于蓝 ⑧择其善者而从之。文言虚词练习(十三)。爱&#160。安&#160。高考文言虚词练习。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宓子贱曰。宓子贱不可为书。
文言文虚词练习Tag内容描述:<p>1、文 言 虚 词 而、何、乎、乃、其、旦、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 “可是”、“却” 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掩口胡卢而笑。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 熙而乐。 朝而往,暮而归。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 相当于“如果”、“假使”。</p><p>2、高考复习之文言文虚词练习解释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因】1.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3.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5.相如因持璧却立6.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7.蒙故业,因遗策【于】1.会于会稽之兰亭2.赠谥美显,荣于身后3.而耻学于师4.师不必贤于弟子5.不拘于时,学于余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9.以勇气闻于诸侯【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3.而陋者乃以斧斤。</p><p>3、初中阶段文言文虚词练习之问之客曰(代词,代这件事)/登轼而望之(齐军)/公与之乘(曹刿)/ 愿借子杀之(他,指代“北方侮臣者”)又数刀毙之狼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令辱之(指代吴广 )/ 杀之以应陈涉(指代当地长吏) / 又数刀毙之(狼)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人皆有之(这种思想 ) /吾既以言之王矣(它,指代这件事 )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于厅事之(的)东北角。口技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水陆草木之花/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忠之属也(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无义)/ 行道。</p><p>4、文言虚词练习(一)而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 图穷而匕见4、 余闻而愈悲5、 庄宗受而藏之6、 温故而知新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p><p>5、文言虚词练习(一)之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 辍耕之陇上。3、 奉之弥繁。4、 侵之愈急。5、 子孙视之不甚惜。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 汝识之乎?8、 可以知之矣。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p><p>6、文言虚词练习辨析下列画线的虚词的用法(含义词性、作用)(一)之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 属予作文以记之3.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6.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7.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10. 技经肯綮之未尝11. 宋何罪之有1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3. 公将鼓之14.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15.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6.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二)其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2. 今者项。</p><p>7、2012高考之文言文复习资料课内文言虚词练习(以)1、下列“以”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不然,籍何以至此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秦亦不以城予赵D常以肃杀而为心 既而以吴名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2、下列加点的“以”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A举以于人,如弃草芥 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C作师说以贻之 D以此知之,故欲往3、下列加点“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彭祖乃今一久特闻 几以捕系死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p><p>8、文言虚词测试题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顷之,烟炎张天。三国志 真州逐之城门外。后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又试之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我欲因之梦吴越。 吾欲之南海,何如?ABCD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夫子欲之。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夫晋,何厌之有?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辍耕之垄上。A B C D3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p><p>9、文言虚词 巩固练习题组11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履至尊而制六合而母立于兹A/B/C/D/2对下列“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宋人执而问其以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和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B和意思不同,词。</p><p>10、文言虚词练习(十三)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罔不因势象形。 变法者因时而化。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击沛公于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因拔刀斫前奏案。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今无会因。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蒙故业,因遗策。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二、下列句中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p><p>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提升训练一、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6、吾恂恂而起。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9、老妇恃辇而行。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5、秦师轻而无礼。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7、朝济。</p><p>12、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3然后得一夕安寝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6衣食所安7既来之,则安之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遽扑之,入石穴中。2.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3.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7.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p><p>13、高考文言虚词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掣肘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p><p>14、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 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2.“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安寝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既来之,则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3.“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 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是无难,别具本上奏C此之谓失其本心 舍本逐末,吾不为也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 抓纲务本,教学之道4.与“范宣。</p><p>15、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高考给我们设置了一个个高难的问题; 我们却要从中探索一条轻松的途径!,文言虚词巩固练习 东莞市光明中学 甄怀东 2007年9月28日,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学习方法: 1、阅读突破2008中有关虚词的知识点;圈点批注、熟记例句。 2、对照突破2008完成练习; 、将典型例句抄写在突破2008相应位置。 4、运用“经典例句记忆法”,巩固记忆。,而,一、连词,表示并列,不译 ,或“又”,“并且”。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p><p>16、文言虚词巩固训练,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 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臣节坚如山,矣,乎,“当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请说出每个而的用法与 含义?,总 结,经史子集何其多, 常见虚词二十个。 之乎者也乃焉矣, 因为所以与然而。 若属先得识规则, 且于文中辨差别。 文言功夫当日进, 书海扬帆定自得。,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1.分清虚实,学法指导,2.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p><p>17、文言虚词巩固练习,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他 代词,到 动词,取独,宾前标志,定后标志,小练习,2、下列句中“之”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2)顷之,烟炎张天 (3)请与王子往夺之国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A(1)(2) B(2)(4) C(3)(4) D(1)(3),D,注释: (2)无义(4)我,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p><p>18、文言文虚词练习,若 为,若,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你,2、曾不若孀妻弱子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及,比得上 像,似,4、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或者,指出“若”字意义和用法。,为,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适为虞人逐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介词:给,替 介词:向,对 介词:因为 介词:为了 介词:被,动词:治理,动词 :变为,句末语气词,介词,语气词,动词,指出“为”字意义和用法。,。</p><p>19、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练习 之 一 指出下列句子中 之 的用法及其含义 1 忽啼求之 2 仲永之通悟 3 或以钱币乞之 4 学而时习之 5 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6 心之所向 7 卒之为众人 二 对下列句中加点 之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昂首观之 代词 相当于 它们 B 余闻之也久 代词 相当于 这件事 C 项为之强 助词 相当于 的 D 故时有物外之趣 助词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相当于 的 其。</p><p>20、一、练习并解析文言虚词的用法(一)而1、人不知而不愠。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6、康肃笑而遣之。7、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8、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9、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10、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2、执策而临之。13、余闻而愈悲。14、黑质而白章。15、吾恂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