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一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的原理滴定条件和操作步骤2掌握移液管及容量瓶的正确使用方法熟悉液体样品的取样和稀释操作二实验原理1由于在酸性溶液实验一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的原理滴定条件和操作步骤2掌握移液管
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Tag内容描述:<p>1、实验一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高锰酸钾法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的原理 滴定条件和操作步骤 2 掌握移液管及容量瓶的正确使用方法 熟悉液体样品的取样和稀释操作 二 实验原理 1 由于在酸性溶液。</p><p>2、实验一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高锰酸钾法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的原理 滴定条件和操作步骤 2 掌握移液管及容量瓶的正确使用方法 熟悉液体样品的取样和稀释操作 二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 H2O2 在。</p><p>3、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和保存条件 2 掌握以Na2C2O4为基准物的标定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方法原理及滴定条件 3 掌握用高锰酸钾法测定H2O2含量的原理和方法。</p><p>4、实验五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分析化学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2、练习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操作,3、学习KMnO4法测定H2O2含量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酸性条件:H2SO4介质,(3)自身为指示剂:微过量的KMnO4使得溶液显微红色,(2)自催化反应:生成的Mn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粗略配制,标定,三、实验步骤,1: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2:双氧。</p><p>5、实验八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教学笔记一、实验目的1、掌握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2、掌握应用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的原理和方法。3、认识体会高锰酸钾自身指示剂的特定及应用。二、实验原理1、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和标定KMnO4是氧化还原滴定中最常用的氧化剂之一。KMnO4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其标准溶液不能直接配制,通常需要粗略地配制成所需浓度的KMnO4溶液,放置7-10天,待溶液稳定后,除去生成的MnO2,再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用于标定KMnO4溶液的基准物质有Na2C2O4、Na2C2O42H2O、As2O3、纯铁丝等,其中Na2C2O4不含。</p><p>6、实验十二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姓名 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29040901学号2904090120 日期2011年10月26日 一 实验目的 略 二 实验原理 商品双氧水中H2O2可用KMnO4溶液直接滴定 在酸性溶液中 H2O2还原MnO4 离子 5H2O2 2MnO4 2Mn2 5O2 8H2O 此滴定在室温以H2SO4为介质可顺利进行 但是同滴定草酸一样 滴定开始时反应较慢 三 试剂 1。</p><p>7、实验五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分析化学实验,1,一、实验目的,1、掌握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2、练习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操作,3、学习KMnO4法测定H2O2含量的方法,2,二、实验原理,(1)酸性条件:H2SO4介质,(3)自身为指示剂:微过量的KMnO4使得溶液显微红色,(2)自催化反应:生成的Mn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3,粗略配制,标定,三、实验步骤,1:KMnO4标准溶液的配。</p><p>8、福建农林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实验六 高锰酸钾的标定及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内容:P206-210一、实验目的 1. 掌握KMnO4标准溶液的标定原理。2. 掌握温度、滴定速度等对滴定分析的影响。3. 掌握用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的原理和方法。4. 进一步熟练掌握移液管及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 由于Na2C2O4不含结晶水,容易制纯,没有吸湿性,性质稳。</p><p>9、福建农林大学基础化学实验 实验六 高锰酸钾的标定及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内容 P206 210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KMnO4标准溶液的标定原理 2 掌握温度 滴定速度等对滴定分析的影响 3 掌握用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4 进一步熟练掌握移液管及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原理 由于Na2C2O4不含结晶水 容易制纯 没有吸湿性 性质稳定 因此常用Na2C2O4作基准物标定KM。</p><p>10、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 一 实验目的 1 用静态法测定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常数和半衰期 2 熟悉一级反应特点 了解反应物浓度 温度 催化剂等因素对一级反应速度的影响 3 掌握量气技术和体积校正 学会用图解计算法求出一级反应的速度常数 二 实验原理 1 凡反应速度只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反应 称为一级反应 实验证明H2O2的分解反应如下 2 H2O2 2 H2O O2 1 2 若该反应属于一级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