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4课时[编号:27179392]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4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4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的实《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3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4课时Tag内容描述:<p>1、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4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内容,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教材在编排时,充分利用学生过去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本节计算问题,让学生感受本节内容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例1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编排体例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编排体例与编排层次基本相同。同样采。</p><p>2、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2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学生在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但主要运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缺乏算理的理解。本节教学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这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例1在编排中体现了学生所要经历的基本思维过程: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p><p>3、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5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同时注重学生通过学具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例2分为3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引入层次,学生要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二层次是列式并计算的层次,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这。</p><p>4、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7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用以往的两数相加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编排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能运用所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有了用连加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今后再学习乘法时,学生就不会孤立地认识乘法,而是能将乘法与加法有。</p><p>5、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1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的第一课时,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主题图展示了学生在教室中学习、交流、活动的情境,有发书的、有写大字的、有剪五角星的,为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对本单元所学内容的整体概括:教师发书的情境是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素材,写大字的情境是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p><p>6、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8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以及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减去相同的数”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用以往的两数相减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编排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能运用所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有了用连减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今后再学习除法时,学生。</p><p>7、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3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2的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实际问题引入列式探索算法整理并呈现算法交流并理解算法,由具体到抽象地使学生掌握算法,并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p><p>8、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教材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p><p>9、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突破建议:(1)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感悟算理。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运用计数器进行操作,在操作中体会算理。学生在动手操作时要注意突出两种拨珠的区别,让学生明确35-2是从个位上拨去两个珠子,35-20是从十位上拨去两个珠子。如果没有计数器,可以动手制作纸质的计数器(标出个位和十位表示不同的位值,用圆片代替珠子)。因为计数器比小棒的抽象性强,如果有学生利用计数器操作困难,也可以用小棒进行。</p><p>10、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教材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p><p>11、六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课 型型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 新课导入一 新课导入 二 新课教学二 新课教学 三 课堂小结三 课堂小结 四 布置作业四 布置作业 五 板书设计五 板书设计。</p><p>1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4班)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第二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科书浅析: 本课的基础是在第一本书里学习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在本单元里两个数字、一个数字和十个整数的加法。这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未来双位数减双位数(让位)研究的基础。这一课在100以内的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并不难。许多学生尝试过这种计算。</p><p>13、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第11课时 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两。</p><p>14、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第5课时 两位数减整十数 一位数 不退位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 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情境图 教学过程。</p><p>15、四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 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应该很容易 学生们都能准确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在学习整十数加 减整十数时 因学生 年纪太小 在探究计算方法上 应适时 适当给予启发和引导 个别学生能够积极思考 主 动提问 要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 会与同伴合作交流 提高他。</p><p>1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目标: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目标解析: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p><p>17、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6课时 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类似的问题。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只要从总个数里去掉剩下的就可算出去掉的数量了。教学过程:一、教学例题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p><p>18、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7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7页例4及相关练习。教材简析:本课是学生掌握基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同数相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本课通过学生熟悉情境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发现比以往较复杂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画图、列表、连加等策略解决问题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结构,丰富用同数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搭建由加法到乘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的理解乘法的意义。</p><p>19、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7课时)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并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突破建议:(1)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并经历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创设情境后,应引导学生变换叙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特别是对“每人折了6个”的理解。可先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每人折了6个”的理解,如佳佳折了6个星星,浩浩折了6个星星,小芳折了6个星星。还可以让学生将知道的信息用学具摆一摆或画一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p>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4课时】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