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中医内科题解

闭阻不通之意。病机实质即各种病因所致心脉闭阻。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病情轻...积聚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积聚一、定义积聚是腹内结块。

中医内科题解Tag内容描述:<p>1、肺一 感冒 1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荆 2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 宣肺清热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银 3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香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 参苏饮 参苏 5阴虚感冒 滋阴解。</p><p>2、胸 痹,目 录,胸痹定义,部位+病机命名痹:通“闭”,闭阻不通之意,病机实质即各种病因所致心脉闭阻,而表现“不通则痛”胸:病位在于心胸,通常是膻中周围、胸骨后;及非典型部位,左肩、背部、上肢内侧、直至左手小指端、咽喉部、下颌、胃脘部等,胸痹定义,定义: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证候特征,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由情志、饮食、劳倦、气候而诱发,常伴心悸、气短等,疼痛部位以膻中或左前胸部为主,亦可见肩背、前臂、咽喉、胃。</p><p>3、感 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1,感受当令之气,病情轻,称为伤风;感受非时之气,病情重,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称为时行感冒。感冒与风温的区别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风寒束表证,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咳嗽 ,兼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1、证 候,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p><p>4、胁痛 1 了解胁痛定义和范围 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2 熟悉胁痛病因病机 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3 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 治疗原则 诊断要点 证候分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 定义是因气滞 血瘀 湿热及实火或脉阴不足致肝络不畅 临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一 概说 胁痛指什么 二 症状特点1 胁痛主症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2 疼痛性质表现为窜痛 胀痛 刺痛 剧痛 隐痛等。</p><p>5、中医内科护理,山东省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心悸,概念: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剔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轻者为惊悸,病情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病因病机,病因: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泄及饮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邪扰心神,心主不安,痰、饮、火、瘀阻滞心脉。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辨证分型,一、心虚胆怯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p><p>6、积 聚,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积聚,一、定义,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积垒-越积越多,逐渐形成: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聚散-因某种原因而聚,也可因某种原因而散-聚属无形(相对积而言),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二、病名源流,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病名,灵枢五变有“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之说。难经五十五难有:“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有:“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脏病也,发作有时。”古医籍中“癥瘕”所。</p><p>7、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中医内科学专业副高级)一、专业知识(一)本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各专科疾病的理论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代表方药及相关文献的经典论述。2、掌握现代医学内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并重点掌握各专科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诊断及治疗学等理论知识。3、掌握各专科诊疗技术的原理与临床意义等理论知识。(二)相关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与本专科密切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p><p>8、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 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中风治疗的诊断要点 发病急骤,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或卒然昏倒,神识昏蒙或不省人事。 常发生于中年以上,老年尤多。 病前多有头痛、眩晕、肢麻、心悸等症状,多因暴怒、饮食、劳倦诱发。 本证应与厥证、痫证、痉证鉴别。 作 CT 等检查,常可发现脑部病变。 中风治疗的辨证分析 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p><p>9、泄泻,泄 泻,一概述(一)定义:泄泻是由于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脾失健运,引起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泻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病因:外感时邪(湿),内伤饮食情志, 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包 特征:便次粪质改变括 病机:脾失健运病位:肠、脾、胃,(二)源流(1)内经称为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湿盛则濡泄”素问 脏气法时论指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 举痛论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 宣明五气指出:“大肠小肠为泄”(2)唐称下利(泻痢不分)金匮要略。</p><p>10、胸痹 目录 胸痹定义 部位 病机命名痹 通 闭 闭阻不通之意 病机实质即各种病因所致心脉闭阻 而表现 不通则痛 胸 病位在于心胸 通常是膻中周围 胸骨后 及非典型部位 左肩 背部 上肢内侧 直至左手小指端 咽喉部 下颌 胃脘部等 胸痹定义 定义 是指以胸部闷痛 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 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 严重者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证候特征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多。</p><p>11、咳嗽,概述,1.定义: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咯吐痰液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古代将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现在以咳嗽并称。,2.历史沿革,(1)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病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及治疗等作了系统的论述。病位:在肺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病因:归纳为外邪犯肺和他脏及肺素问咳论篇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分类:内经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五脏咳和六。</p><p>12、胃 痛,一、概述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病证。,概述,病名:古代医籍中对本证的称谓较纷杂,如内经称为“胃脘痛”、“胃心痛,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称为“心下痛”、“心下痞硬”,其他医籍中还有称为“心腹痛”、“心胃痛”等。,概述,历史沿革:内经:阐明主要病变部位、症状及治法。说明与脾、肝有关。灵枢经:“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概述,汉代张仲景:提出“按之。</p><p>13、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易思,哮病,一、概说,(一)定义: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 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逆,肺失肃降, 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痰患。发作 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二)源流素问阴阳别论篇“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元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丹溪心法哮喘“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明虞搏始把哮证与喘证区分为二证。医学正传哮喘“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p><p>14、泄 泻一概述(一)定义:泄泻是由于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脾失健运,引起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二)源流(1)内经称为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湿盛则濡泄”素问 脏气法时论指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 举痛论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 宣明五气指出:“大肠小肠为泄”(2)唐称下利(泻痢不分)金匮要略指出:“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下利气者,白头翁汤主之”(3)宋代开。</p><p>15、心 悸,一、概述,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病情较轻者多因惊而悸,称惊悸。病情较重者,无惊自悸,称怔忡,可呈持续性发作。,内经已有心悸病证的症状描述。心悸病名首见伤寒论、金匮要略:“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等名称。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首先提出“怔忡”病名。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区别惊悸与怔忡。,西医学各种原因的心律失常(快、慢型心律失常;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p><p>16、淋证,淋证的定义:,指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所致,以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历史沿革:,1.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2. 金匮要略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3. 汉代华佗中藏经根据淋证临床表现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历史沿革,4. 诸病源候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p>
【中医内科题解】相关PPT文档
胸痹中医内科

      胸痹中医内科

    上传时间: 2017-11-28     大小: 1.34MB     页数: 61

中医内科感冒

      中医内科感冒

    上传时间: 2018-06-04     大小: 457.50KB     页数: 50

中医内科胁痛

      中医内科胁痛

    上传时间: 2020-04-05     大小: 1.12MB     页数: 34

中医内科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

    上传时间: 2017-11-16     大小: 725.50KB     页数: 88

中医内科积聚
泄泻中医内科
胸痹-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咳嗽

      中医内科咳嗽

    上传时间: 2018-02-05     大小: 692.50KB     页数: 42

中医内科胃痛

      中医内科胃痛

    上传时间: 2018-01-20     大小: 10.14MB     页数: 44

中医-内科-哮证
中医内科泄泻

      中医内科泄泻

    上传时间: 2017-12-24     大小: 1.13MB     页数: 23

中医内科-心悸
中医内科淋证
【中医内科题解】相关DOC文档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总结.doc
中医内科-副高
中医内科 中风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