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吸收能力实证研究_第1页
中国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吸收能力实证研究_第2页
中国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吸收能力实证研究_第3页
中国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吸收能力实证研究_第4页
中国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吸收能力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所属领域:国际经济学中国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吸收能力实证研究摘要:利 用 中 国 2003 至 2008 年 省 级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面 板 数 据 ,本 文 实 证 分 析 了 无 特 定优 势 中 国 跨 国 公 司 对 外 投 资 是 否 产 生 逆 向 溢 出 效 应 。结 果 显 示 ,以 各 省 的 对 外 投 资 额 为基 础 构 建 的 国 外 研 发 资 本 存 量 变 量 与 对 外 投 资 企 业 所 在 省 市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提 高 密 切相 关 ,表 明 逆 向 溢 出 效 应 确 实 存 在 。然 而 ,本 文 进 一 步 发 现 ,对 外 投 资 的 逆 向 溢 出 效 应并 非 是 普 遍 和 一 致 的 ,而 是 取 决 于 跨 国 公 司 所 在 省 市 的 吸 收 能 力 。通 过 发 现 逆 向 溢 出 证据 ,本 文 不 仅 在 实 证 证 据 上 提 供 了 对 于 “资 产 寻 求 型 ”对 外 投 资 动 机 假 说 的 支 持 ,为 中 国企 业 通 过 跨 国 经 营 获 取 外 生 性 创 新 驱 动 要 素 提 供 了 一 个 全 新 角 度 的 解 释 , 同 时 为 我 国各 省 区 提 升 逆 向 技 术 溢 出 吸 收 能 力 指 明 了 战 略 创 新 方 向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溢出效应;吸收能力;全要素生产率。中图分类号F 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as ODI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Abstract:Employing provincial level data of China over the period of 2003 and 2008. this study examines empirically the existence of reverse spillover effec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 by emerging-market multinationals that are often regarded as lacking of the typical firm-specific advantages possessed by conventional multinational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our OFDI-based measure of foreign stock of R Reverse spillover effect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ina2中国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吸收能力实证研究一、引言经典跨国公司理论主要是基于企业技术优势而展开的。垄断优势理论(Hymer,1960) 1以市场不完全为前提,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DI)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其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企业维持并利用这种垄断优势。此后不论是Buckley和Casson(1976) 2的内部化理论,还是Dunning(1981) 3的折衷理论实际上都认定企业拥有独特竞争优势是ODI发生的前提,认为企业进行ODI的动机在于利用这种优势在海外市场寻租(Filatotchev et al. 2007) 4,并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生产合理化(Hitt et al. 1997) 5,所以,传统跨国公司所进行的ODI从总体上说属于所谓的“战略资产利用型”(Strategic assets-exploitation)投资。即使是后来的所谓“发展中国家ODI理论” ,虽然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本身不具备与传统跨国公司可比拟的特定优势,但仍然认为其ODI的动机在于利用母国所具有的某种特定优势。比如,Wells(1983) 6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来自于与母国市场特征密切相关的低生产成本,所以属于“母国优势利用型” 。经典跨国公司理论是外资溢出效应最本质的理论基础。跨国公司对于东道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意味着前者是溢出效应产生者,而后者则是潜在溢出效应受益者,即溢出效应发生的方向是:跨国公司子公司东道国内资企业。由此不难理解,已有关于溢出效应方面的实证研究大都忽略了 ODI 对于母公司或母国自身技术的反哺作用,即所谓“逆向溢出效应”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开始对逆向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累计了一定的相关证据(Kogut Buckley, Clegg and Wang, 2002, 2007) 32。按照同样逻辑,跨国公司的逆向技术转移不会自动地提高母国的科技水平,技术外溢的效果与母国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本文使用的是中国省级对外投资数据,所以纳入反映跨国公司母省吸收能力的变量后,本文最终建立如下实证模型:= + + + +LnTFPit a0a1lnSdita2lnSPILLfita3TDa4HR+a5OPEN+a6FD+a7TD*lnSPILLfit(6)a8HR*lnSPILLfit+a9OPEN*lnSPILLfit+a10FD*lnSPILLfit+it其中 表示国内i省在t期的国内研发资本存量, 表示i省在t期通过Sdit SPILLfitODI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其它四个变量,包括技术差距(TD)、人力资本(H)、经济开放度(O)和金融发展水平(FD)反映各省的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它们各自与 的交互作用反映其对于逆向溢出效应的调节作用的方向与强度。SPILLfit(二)变量定义1、全要素生产率(TFP)我们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导出全要素生产率(TFP):Y=AKLTFP=A= (7)KLY其中A代表某一省份的技术水平,K、L和Y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力与产出。在我国的大量文献研究中,都把和取为0.5,本文也不例外。资本存量K的测算采用永续盘存法(Coldsmith,1951) 33,它的基本公式为:(8)Kt=ItP t+(1-t)Kt-1其中 为 t 时期该省固定资本存量, 为 t 时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为Kt It P t固定资产价格指数, 表示 t 时期的折旧率, 表示上一期固定资本存量,t Kt-19折旧率采用国际上惯用的 5%水平。由式(8)我们得到的各省在样本期各年份的固定资本存量,再根据式(7)计算出各省份的 TFP1。2、省内研发存量 )(Sdit知识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自我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特点(Cohen and Levintha,1990) 34,较大的现存知识量意味着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去开发更多的新知识品,或增加现有产品的技术含量, 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依据永续盘存法计算各省份历年的研发存量:(9)lnSdit=(1-)Sdit-1+RDit其中 为i省在t时期的研发资本存量, 为R Barro&Sala-I-Martin,1997)26。技术水平差距对技术外溢效果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如果差距太小,扩散受益者通过溢出效应提升技术的空间将非常有限;如果技术水平差距过大,则扩散受益者通过自身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去吸收吸收溢出效应。由于数据所限,我们无法计算国外各国的TFP,我们用国外劳动生产率与我国各省劳动生产率的比值衡量技术差距(吴晓波,2005;刘明霞,2010) 35,比值越大说明同国外的技术差距越大,比值越小说明技术差距越小。5、人力资本(HR)要想有效吸收技术外溢,溢出受益地区必须具备相应的熟练劳动力和管理人员,所以很多研究使用人力资本来衡量吸收能力对于溢出效应的重要性(例如,Borensztein等,1998;Xu,2000) 36。按照刘遵义(1997) 37的做法,本文使用平均受教育程度表示一个省的人力资本水平。6、经济开放度(OPEN)经济开放不仅意味着更多的进、出口贸易联系,而且也意味着拥有更多向外界学习技术机会(Olfsdotter,1998;Blomstrom和Sjoholm,1999;Barrios和Strobl,2002;包群、赖明勇,2003) 38,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程度越高,其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就越高。我们用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表示一个省的经济开放程度。7、金融发展水平(FD)Levin(1997) 39认为金融发展水平对投资决策与技术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