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冬病夏治ppt课件_第1页
中医冬病夏治ppt课件_第2页
中医冬病夏治ppt课件_第3页
中医冬病夏治ppt课件_第4页
中医冬病夏治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冬病:冬天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此病多发于阳虚体质,冬病的共同点:属于寒证、虚证。此病在天气寒冷或温差较大时容易发作或加重。 2夏治:是针对冬病而言的一种治疗预防措施;一年四季中夏季人体阳气最盛,尤其是伏天。再者,盛夏皮肤腠理疏松,药物皮透、离子传导、穴位传导效果最佳。此时治疗最为适宜。 3 冬病夏治 :根 据中医理论,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 ;依 据 “春夏养阳 ”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 在此时也 达到四季高峰, 尤其是 三伏期间, 是 人体阳气最盛之时, 人体 肌肤腠理开泄 , 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 运行 直达病 所 ,在此季节 采 用相应的治疗 方法 来 扶养阳气,用 “天之阳 ”、 “药之阳 ”激发 “人身之阳 ”,可谓是 “三阳开泰 ”, 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纠正人体阳气虚弱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冬病的发作或彻底铲除病根的目的 。 药王 孙思邈 说: “上医治未病 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所谓 “将病之病 ”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 或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去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 如由于寒凉所致的颈肩腰腿痛的患者,移居到四季如春的南方生活,疼痛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就是祛除诱因改变生活环境所致 。因为此时人的体质并没有增强。也无需象以往用药物维持 “冬病 ”一年四季均可治疗,但是以夏天治疗疗效最好。因为 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 先天不足或后天所致的 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 所谓的 阳气不足,也 可以说是 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 、甚者 穿着袜子。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 体外 是暑热骄阳, 体内 是 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 膀胱经 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 体内 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冰水果,整日 又 在空调房间里 生活、 工作,那真是 陈寒未去,又添新寒。要记住, 寒气 是会沉积的。 再者 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 即 “寒凝血滞 ”, 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 见关节 痛, 寒气 停留在脏腑 ,久滞则瘀 就易 致 “积、聚 ”也就不能排除 “肿物 ”产生的可能。寒气 停留在 经络 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 流 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 夏日 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 加、病情加重 。 方法很简单 : “内用温热 ”“外散 风寒 ”。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 饮料和食用温热的食物。 有人说,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 心烦 气燥 ,要人命吗? 。不错,关键是 “服 寒 ”? 我们 完全 可以 做到 热药凉服。比如说 红糖 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暧胃的,但我们在暑天服用,可以 在 冷水里 凉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风的人,此时可用 “玉屏风 散 ”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 。即所谓的 有病没病,防风通圣;有汗无汗,玉屏风散 。 真是 一石三鸟 ,您不妨一试。 夏 日 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 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清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无能 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 皮毛 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的消化,也不能很好的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 “肠胃型 感冒 ”: 发热 无汗,吐泻交加。此时,我们可以吃 “霍香正气丸 ”,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 寒湿。一药两解,但如果是真正的 中暑 之症,内外俱热,此药却 不能用 。 原理:应用中医整体观 : “天人合一 ”人天相应,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与自然 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相结合。 “冬病夏治 ”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 “六淫 ”,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 阴阳 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中医理论讲的是 阴阳五行 , “天人一体 ”。祖国医学认为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 “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 ”,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 温里 散寒 方法或药物 ,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 。 另一个方面,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 健脾 、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 内分泌 功能,改善垂体 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 穴位贴敷 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 蛋白 的功能,减轻 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针灸(火针)、 温灸法 、中药内服法、 贴膏药法(三伏贴和三九贴)、穴位注射法、穴位拔罐法、脐疗法、刮痧法等都属于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 ”这是古时中医 养生 的一个场景,讲的是对于 有顽疾或 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天 针灸 、 拔罐 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 1. 呼吸道疾 病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缓解期,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体虚易感冒 等 ;也 适用于阳虚为主或虽寒热错杂但以寒为主的患者 ;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 的 人群。感冒 :感冒在春季多发,除在春天发作时治疗外,在夏季防治,可增强体质,减少其在冬春季的发作。 2 耳鼻喉疾病 : 过敏性 鼻炎、 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过敏 所致 慢性 咽喉炎 、 梅核气 而致的 咽异感症、体虚鼻炎发作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知道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等可以冬病夏治的人很多,其实冬病夏治的病种很广泛,可以包括一切虚寒性慢性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多为虚寒体质,以多清涕、鼻痒、喷嚏等寒症为特点,遇冷发病,尤其是气候突变时更加明显。三伏天在相关穴位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疗,可起到 “四两拨干斤 ”的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 3神经系统 疾病 :预防或治疗 中风 偏瘫、 陈旧性 面瘫、中枢神经和 /或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 肢体麻木 、颈肩腰腿痛。 颈肩腰腿痛:颈肩腰腿痛的最佳治疗方法是内外多法联合治疗。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老年人大都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易感受风、寒、湿等外邪,导致颈肩腰腿等部位疼痛。治疗时,一方面用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的 针灸和温灸、 中药内服,同时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治疗,驱除经络中的寒湿之邪,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肩关节周围炎 :中医学称之为 “凝结肩 “、 “漏肩风 “,认为是由于气血虚弱,外受寒邪所致,多在冬天发作或加重,夏季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4 消化性溃疡 :中医学 中 “胃脘痛 ”范畴,多在秋冬季节发病。 盛夏预防性治疗疗效很好。 5.风湿疾病:风湿关节疼痛非常适合做冬病夏治,关节疼痛往往多是由于感受了寒邪所致,选择三伏天在相应的穴位 针灸(伏针)、温灸、 敷贴 、拔罐、配合相应的中药内服, 可以驱除体内的寒邪,鼓舞人体正气,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风湿病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多为顽疾痼疾, 要 在三伏天 和三九天各 贴三次膏药外, 更应该在三伏天进行 针灸 (称之为打伏针 ),疗效也是有口皆碑的。 类风湿关节炎 :又称萎缩性关节炎,是一种具有关节炎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寒冷、潮湿等常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故于冬季易于复发 和加重 。 6退行性骨关节病:退行性病变所致的各种关节痛。 7 肢端动脉痉挛病、冻疮、痛经、足跟痛、男子阳痿,女子胞宫寒 不孕 也可进行冬病夏治治疗。 8 儿科疾病 14岁以下 儿童 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 9 冠心病 :多发于冬季, “夏日养阳 ”,可使心阳振奋,气血津液运行畅达,以达到减轻其在冬季的 发作。 10 产后周身痛和关节痛 最适合夏季治疗,夏季伏贴可提高人体 免疫力 ,治疗免疫力低下症。 并非所有的 疾病 都适合冬病夏治 , 建议患者接受治疗前,先到正规医院明确诊断,辨清体质,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冬病夏治。 1 感冒发烧、咳嗽吐黄痰的支气管扩张患者,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以及孕妇禁用。 2 1岁以下幼儿、孕妇、肺结核、严重心肺功能不足等不宜用天灸。 3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要慎用冬病夏治 伏贴 。 各地中医院冬病夏治开展的时间不一,一般认为,每年冬病夏治时间应选在每一伏的第一天。 但也有专家认为,伏天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年伏天还未到,全国许多地方气温就高达三四十摄氏度, 如 郑州每年夏至前后温度最高,而伏天经常下雨。三伏天结束后,炎热的天气还要持续大约十天半个月。 也有专家认为 ,冬病夏治最好选在头伏的第一天,若错过了也可在头伏的 10天内任选 1天,但不能超过头伏 10天,二伏、三伏往后顺延,也选在这一天。 伏贴治疗可拘泥于伏天,其他夏治方法只要在夏季均可进行治疗。 1三伏贴和三九贴:是祖国医学冬病夏治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融会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穴位贴药后能增强机体 非特异性免疫 能力,血中 嗜酸性粒细胞 明显减少, 皮质醇 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的调整 大脑 皮层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 中医认为: 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经历代 中医学 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 白芥子 、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天突、 膻中 、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 中脘 、 足三里 等穴位治疗 胃痛 ;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2三伏贴和三九贴功效:温阳利气、祛散伏痰、舒筋活血、祛风散寒、除痹止痛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3三伏贴和三九贴主治:儿童和成人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鼻炎、 反复感冒、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骨关节病而致的颈肩腰腿痛、 肢体发凉、产后周身和关节痛。 4取穴与药 物 配方 儿童和成人过敏性哮喘: 主穴:肺俞、定喘、膏肓 主方: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 分型:寒、热证;肺、脾、肾虚证。根据分型加取相应的穴位和药物。 风湿和类分湿性关节炎: 主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主方:白芥子、延胡索、细辛、附子、伸筋草、透骨草 分型: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尩痹、气血亏虚型。 根据分型加取相应的穴位和药物 强直性脊柱炎: 主穴:大椎、身柱、至阳、筋缩、命门、腰阳关、腰俞 主方:白芥子、延胡索、细辛、伸筋草、透骨草、秦艽 退行性骨关节病而致的颈肩腰腿痛: 主穴:肾俞、委中、阳陵泉、阿是穴、三阴交 主方: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红花、桂枝 分型:寒湿、湿热、瘀血、劳损型,根据分型加取相应的穴位和药物。 产后周身和关节痛: 主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关元、气海 主方:白芥子、延胡索、细辛、附子、伸筋草、透骨草、红花、桂枝 分型:风、寒、湿、瘀血、气血不足型, 根据分型加取相应的穴位和 药物。 5膏药的制作方法:将配方的中药共为细末,用姜汁调好待用。 6用法: 6 1三伏贴:取待用的药膏适量,用胶布固定在相应的穴位。 一般每伏贴敷一至三次。每次取 3 4穴。儿童 每次贴 0 5 2小时,成人每次 4 6小时。本 法是中医内病外治法,治疗期间不妨碍其他药物 的正常使用。 6 2三九贴: 在 “三九 “天里,每 ”“九 ”的第一天,将配 制 好膏药,分别贴在三伏贴的穴位上,每 “九 ”贴 一次。以攻固和加强三伏贴的疗效。 。 注意事项1 贴敷首先要注意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 6小时,少儿及敏感者应酌减。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 2小时左右(成人),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 2 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3 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 运动 、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4 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 哈西奈德乳膏 止痒、防止渗出;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 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 专业 医院寻求治疗。 5 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 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 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6 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 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 中阳 受损, 脾胃虚弱 ,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 泄泻 腹痛、 恶心 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7 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 夏季易生暑湿, 湿热 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8 忌过量运动 以免汗出过多,导致 气阴两虚 。 9 孕妇、老年体弱、皮肤过敏、处于疾病急性期发热者忌用, 2岁以下者慎用,对胶布过敏者慎用为确保疗效,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般药饼要贴 4 6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厉害难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睡觉之前一定要揭掉。第一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