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案例_第1页
成本会计案例_第2页
成本会计案例_第3页
成本会计案例_第4页
成本会计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成 本 会 计案 例编 者:葛 素 云二零一一年二月2成本会计案例 1 (一)资料为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圆满完成成本会计的任务,企业必须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成本会计工作组织主要包括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必要的成本会计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制度等。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生产规模的大小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等具体情况来组织成本会计工作。但是,有许多企业在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时并没有认真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实例 3 武小波于 200X 年 8 月从某财经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东方机械厂当成本会计核算员。财务部成本会计科李科长向武小波介绍了该厂的基本情况:该厂主要生产用于矿山企业的大型重型机械,全厂设有 8 个基本生产车间,分别生产矿山机械的各种零件和零部件的组装。另外,还设有 4 个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部门提供劳务。该厂现有会计人员 38 人,其中成本会计人员 8 人(不包括各个生产车间的成本会计人员)。该厂规模较大,但为了集中控制成本和进行成本分析的需要,现在实行的是厂部一级成本核算体制,但有人建议该厂应该实行车间和厂部两级成本核算体制。 李科长让小武对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成本核算和其他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之后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 根据本厂的具体情况,应采用一级核算体制还是两级核算体制?(2) 车间和厂部应该设置哪些成本会计核算的岗位?(3) 车间和厂部应该设置哪些成本核算的总账和明细账?(4) 对企业现行的成本核算模式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成本会计案例 2 (一)资料3对于学习和运用成本会计的人来说,明确区分“成本”和“费用”的概念是学好、用好成本会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而对于初学者来说,经常会对“产品成本” 、“生产费用” 、 “期间费用”等概念发生混淆。实例:某企业 6 月份有关成本费用资料如下:(1)生产耗用原材料 60000 元;(2)生产耗用燃料 3000 元;(3)生产耗用水电费 1 000 元;(4)计算生产工人工资 15000 元;(5)计算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5000 元;(6)计算销售部门人员工资 4000 元;(7)计算企业管理人员工资 9000 元;(8)支付车间办公费 1 000 元;(9)支付厂部办公室电话费 800 元;(10)支付第三季度报刊杂志费 600 元;(11)支付购买职工劳保用品费 1 400 元;(12)支付车间机器修理费 300 元;(13)支付为购买车间设备借款应由本季度负担的利息 30000 大(14)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净损失 10000 元。该企业会计人员将上述费用分类列示如下:生产成本=(1)+(4)+(5)+(6)=84000( 元) 生产费用=(2)+(3)+(8)十(12)=5 300(元)期间费用=(7)十(9)+(10)+(11)+(13)+(14)二 51 800(元)(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企业会计人员对这些费用所做的分类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成本会计案例 3 4(一)资料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那么为了正确地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正确地分析和考核各种产品成本计划或定额成本的执行情况,必须将应计人本月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正确地进行划分。否则,将会导致各种产品成本偏离其实际成本水平,进而影响经营决策或定价决策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实例: 某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甲、乙、丙 3 种产品,其中甲、乙产品为盈利产品,丙产品为亏损产品。然而,经过预测分析,丙产品虽然亏损但不应停产,因为丙产品曾经是企业的核心产品,所占销售比重较大,对于企业的固定成本有很大的分摊和支撑作用。经过该厂新来的财务主管赵辛的调查发现,该厂的制造费用是采用平均的方法分配到各种产品成本中去的,但是,根据受益原则,由各种产品引起的制造费用各明细项目并不相同。例如,用于生产丙产品的机器设备有 90已提足折旧,因此丙产品应分摊的折旧费用比较少,而用于生产甲、乙产品的机器设备大多为新购置的,分摊的折旧费用较多。而当企业采用平均的方法分摊时,无疑会加大丙产品的费用负担,其他类似的费用如生产用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生产检验费等,都使丙产品多摊销了很多费用,这是很不合理的,也是导致丙产品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赵辛将这一做法的不合理之处向主管领导做了汇报和说明,但该领导认为,这样分摊费用一是可以简化核算,二是可以使新产品和乙的毛利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可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竞争的水平,所以最好还是维持现行做法。(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企业的这种做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成本会计案例 4(一)资料在正确划分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与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界限、生产费用与经营5管理费用的界限、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和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之后,已经确定了各成本计算对象本期应负担的成本费用。这时,还要根据月末产品的完工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完工产品和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否则将会影响完工产品总成本与单位成本的正确计算和确定。接案例 3,赵辛还发现企业不仅在各种产品之间费用划分上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而且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上,也因为简化核算而采用了不合理的方法。该厂在产品数量较大且各月之间变化也较大,各种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多,原材料费用大多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但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不尽相同。而该厂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问题上所采用的方法是:所有费用按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实际数量比例分配。(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企业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成本会计案例(一)资料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是多种多样的。为了科学地进行成本管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需要对种类繁多的费用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其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按费用的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分类。但初学者往往非常容易混淆这两种分类的概念和内容。案例 : 在成本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或各类财经职称、资格考试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对于下列概念不加区分或混淆使用:“外购材料 与“原材料”(或“直接材料)、 “外购燃料 和“外购动力”与“燃料和动力” 、 “工资”和“职工福利费 与“工资及福利费”(或“直接人工”)等。(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析产生差错的原因?并说明理由。成本会计案例 6(一)资料费用的分类方法除了按照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分类之外,还可以按照其与工艺过6程的关系分类以及按照其计人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而这两种分类法下的概念和具体内容也是极易混淆的。案例:、 学生甲在参加职称考试时遇到如下题目:(多选) 专设成本项目的生产费用( )。A是直接生产费用 B可能是直接计入费用C是间接生产费用 D可能是间接计入费用该学生的答案是(AB)。、学生乙在成本会计课上做老师布置的习题中有四道相近的题目(均为不定项选择)。题目和学生乙的答案如下:(1)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生产费用的有(C)。A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机器设备折旧费B车间厂房的折旧费C.原材料费用D车间的机物料消耗(2)下列各项中属于间接生产费用的有(ABCD)。A.车间厂房的折旧费B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折旧费C几种产品共同消耗的动力费用D车间辅助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3)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计入费用的有(AC)A几种产品共同消耗的原材料费用B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生产工人工资C一种产品消耗的辅助材料费用D一种产品负担的制造费用(4)下列各项中属于间接计入费用的有(ACD)A联产品消耗的原材料费用B一种产品消耗的辅助材料费用C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生产工人工资D一种产品负担的制造费用7(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先判断对错然后分析产生差错的原因? 成本会计案例 7(一)资料期末存货的计价方法选定之后,还需要注意存货计量属性的正确选择。存货的计量属性,指对存货进行计量时所采用的价值概念,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等。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财会人员经常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或粗心而对应当选用的存货计量属性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业务处理,导致报表信息不真实,影响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在实务操作中务必防范这样的错误。实例: 200X 年 12 月 31 日,丽宝公司库存原材料B 材料的账面价值(成本)为 1 200000 元,市场购买价格总额为 1100000 元,假设不发生其他购买费用。由于 B材料市场销售价格下降,市场上用 B 材料生产的 W2 型机器的市场销售价格也发生了相应变动,下降了 10。由此造成丽宝公司 W2 型机器的市场销售价格总额由 3 000000 元降为 2 700000 元,但生产成本仍为 2 500000 元,将 B 材料加工成 W2 型机器尚需投入 1 600000 元,估计销售费用和税金为 100000 元。 丽宝公司 200X 年12 月 31 日确定 B 材料、W2 型机器价值的过程如下:(1)W2 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W2 型机器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和税金二2700000-100000:2600000 元。 由于 W2 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 2 600000 元大于其生产成本 2 500000 元,所以 W2 型机器按照成本计量为 2 500 000 元,即 W2 型机器应按 2 500000 元列示在 200X 年 12 月 31 日的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2)B 材料的可变现净值=W2 型机器的售价总额将 B 材料加工成 W2 型机器尚需投入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和板金二 27000001600000-100 咖=1000000 元。 由于B 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1 000000 元小于其成本 1 200000 元,因此 B 材料的期末价值应为其可变现净值 1 000 000 元,即 B 材料应按 1 000 000 元列示在 200X 年 12 月 31 日的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先判断对错然后分析产生差错的原因? 8成本会计案例 8(一)资料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原则,是指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用一种不导致企业虚增盈利和夸大权益的做法,并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予以合理预计,对没有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人账。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预计可能的收益。在现实中,有许多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进行利润操纵。例如,有的企业过分强调谨慎性原则,当期提取了过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以达到减免税收或者留待以后年度转回利润等目的。案例:东方公司年计提资产减值情况如下:项 目 年初数年末数金 额 减值准备 金 额 减值准备短期投资 241 713,36 167 21686 241 71336 167 21686应收账款 52 398 366086 32666303 105 32807416402228493 其他应收款 216 251 357937 527 25774 204 183 90801463525146存货 23 26708085 656 17399 70 313 729955 489 37385 长期投资 71 84058003 000 117 298089702000000 合计 36399909825 14677 31162 497 365 5151814 334 12710该公司 2005 年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合计是 866 万元,而期初数是 1 385 万元,期末比期初少了 519 万元;报告期的管理费用是 463 万而上年数是 1 689 万元,管理费用“节约”了 1 226 万元,其中就有因为冲销坏账准备导致管理费用减少 519 万元的因素。试问:2005 年应收账款比 2004 年增加了 4000 多万元,坏账准备余额应当增加才对,为什么反而会减少 519 万元?这一正一负,对当期损益影响上千万元。同样的问题存在于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上,2005 年经福建某事务所专9项审计,认定 6 项不良长期股权投资和不良资产,共计 19 36243064 元,但是该公司 2004 年度对此未提任何的减值准备,2005 年 1 亿多的长期投资只提了 2 万元减值准备,是不是偏低? 还有存货跌价损失,是不是也偏低?(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先判断对错然后分析产生差错的原因?成本会计案例(一)资料为了正确地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和期间损益,还应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正确地划分为生产费用和经营管理费用(或划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在现实中,有不少企业常常故意或非故意地误划上述界限,导致产品成本的虚增或虚减。案例:甲企业计算销售部门人员工资 4 000 元。该企业会计人员所做的账务处理如下:借:生产成本 4000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4000(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先判断对错然后分析产生差错的原因?成本会计案例 10(一)资料适当的费用分配方法,指费用分配所依据的标准与所分配对象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而分配结果比较合理,而且分配标准的资料比较容易取得,计算比较简便。分配间接计人费用的标准一般有 3 类:成果类,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消耗类,如生产工时、生产工资、机器工时、原材料消耗量或原材料消耗费用等;定额类,如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等。对于材料费用来说,其分配方法主要有按照产品重量(体积、面积、产量、产值等)比例分配法、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比例分配法、标准产量分配法等。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所分配费用与分配标准之间的关系是否密切,材料费用分配方法选择不当将会严重影响材料成本的合理、正确计算。 10案例: 杨浩 200X 年 7 月从某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应聘到通远设备造公司从事会计工作。第 2 年 9 月该公司开始生产甲、乙、丙 3 种产品共同耗用 C 材料。本公司以前采用按产品的产量比例对材料费用进行分配。本月份共使用 C 材料 300 000 千克,每千克 9 元。有关资料如下表:产 品名 称按产品产量比例分配按产品重量比例分配按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甲产品 300 000 300 000 216 000乙产品 900 000 500 000 486 000丙产品 1 500 000 1 900 000 1 998 000合计 2 700 000 2 700 000 2 700 000财务部张经理向杨浩介绍了企业生产产品使用的材料和产品的情况后,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请杨浩在调查后回答:(1)本企业目前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是否合适?(2)本月份开始生产的新产品应采用什么方法分配材料费用?(3)对本企业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假设经过调查,杨浩发现,甲、乙、丙 3 种产品消耗材料的成本,与产品的重量有重要的关系,产品越重,消耗的材料就越多。而该企业的定额资料也不稳定和完善。(二)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上述问题并说明理由。成本会计案例 11(一)资料在企业成本核算中,对于燃料和动力费用,应视具体情况合理设置相关科目进行核算。一般来说,如果燃料和动力费用所占比重较大,需要单独设置“燃料”和“应付账款”等科目进行核算,而不应随意使用不当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案例:小肖于 200X 年 6 月从某职业专科学校会计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某地方小厂从事会计工作。该厂是一个小型制造企业,生产 A 和 B 两种产品,日常发生的燃料和动11力费用很少。小肖想起在学校成本会计课上老师讲过:如果企业成本核算中,燃料和动力费用较少,可以不专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以及对应的会计科目。可是,该厂在 7 月 15 日,即他工作的第二个月,购买了 8000 度电,每度电 038 元,共计 3 040 元,用于产品生产和照明。小肖一时间不知该怎样记账,于是想起权责发生制与受益原则的要求,做了如下会计分录:借:待摊费用 3040贷:银行存款 3040等到了月终,根据仪表指示数知道该月生产用电 5200 度(根据 A 和 B 产品的机器工时 1 600 小时与 1000-7-时的比例分配),1 700 度为照明用电,尚余 1100 度电。小肖又做了如下会计处理:借:基本生产成本A 产品(直接材料) 1216基本生产成本B 产品(直接材料) 760制造费用 646贷:待摊费用 2622(二)要求分析上述处理是否合理?为什么?成本会计案例 12(一)资料企业的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其中,计时工资是根据考勤记录登记的每一职工的出勤情况和按规定的工资标准计算的。工资标准按计算的时间不同,如按月计算的月薪制、按日计算的日薪制或按时计算的小时工资制,所得的计算结果多少会有些偏差。为了使偏差最小,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选用合适的计时工资计算方法。案例:某制造企业劳资科新来的职员小刘负责计算工人的计时工资。经过岗位培训和了解,他知道企业计算计时工资的方法是:按 2092 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出勤日计算全月工资。例如,某生产工人的月标准工资为 570 元,5 月份日历天数为 31 天,其中病假 2 日,事假 1 日,法定节假日 3 日,星期休假 8 日,出勤 17 日。根据该生产12工人的工龄,其病假工资按标准工资的 90计算。该生产工人的病假和事假期间没有节假日。按照企业现行算法,该工人该月应付工资为:日标准工资=570/20 92=2724665(元日)应付月工资=272466517+27 24665290%=463 19+4904=51223(元)出于好奇,小刘根据在学校所学的成本会计知识,运用另外几种方法重新计算了一下该工人的应付月工资。(1)按 2092 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月标准工资扣除缺勤工资计算的方法:日标准工资=570+2092=27 24665(元日)应付月工资=5702724665127246652(1-90)=537 30(元)(2)按 30 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月标准工资扣除缺勤工资计算的方法:日标准工资=570/30=19(元日)应付月工资=570-191-19 2(1-90)=54720(元)(3)按 30 天计算日标准工资,按出勤日计算的方法:日标准工资=570/30=19(元日)应付月工资=19(17+11)+19 290=56620(元)小刘觉得很奇怪,4 种算法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到底哪种方法更科学合理呢?(二)要求分析上述各种方法产生差异的原因?到底哪种方法更科学合理呢?为什么?成本会计案例 13(一)资料工业企业的生产按其生产职能不同可以分为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基本生产指直接从事主要产品的生产活动。例如,汽车厂生产汽车,机械制造厂生产机器,纺织厂纺纱织布等。而辅助生产则是为保证基本生产正常进行而向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生产活动,其中有的只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劳务,如供电、供水、供汽、供风、运输等辅助生产;有的则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劳务,如从事工具、模具、修理用备件的制造和机器设备修理等辅助生产。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正确与否,将会影响产品成本和当期损益计算的正确性。案例: 某钢铁企业除了基本生产部门夕卜,设有动力、机修、运输 3 大部门。属于13动力部门的有发电、给水、燃气等车间;属于机修部门的有生产修理用备件的铸造、锻造和机械加工车间,以及专门从事修理工作的机械设备修理车间、电气设备修理车间和冶金炉修理车间等;属于运输部门的有铁路运输、汽车运输等。该企业辅助生产部门的职工人数约占全部人数的 30,这些部门提供的产品、劳务和作业的价值,在基本生产车间产品成本构成中达 10。然而,该企业管理人员认为这些部门只是为基本生产提供服务的辅助生产部门。因此,为了简化核算,只根据动力、机修、运输 3 大部门设置了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并且辅助生产部门的间接生产费用也一并直接归入相关部门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而没有通过专门设置“制造费用X 辅助生产车间”进行归集之后再分配。(二)要求分析该企业辅助生产核算的账户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呢?为什么?成本会计案例 14(一)资料制造费用的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是按照年度开始前确定的全年适用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是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因此,这种方法最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年度内如果发现全年制造费用的实际数和产品的实际产量与计划数发生较大差异,应及时调整计划分配率。这种方法在具体应用时,往往容易产生计算上的细节性错误。案例:某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考试中的一道试题如下:某厂为季节性生产企业,生产甲、乙、丙 3 种产品。本年14度某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计划总额为 510 000 元;3 种产品本年计划产量分别为 2 200 件、3 800 件和 2 200 件,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分别为 20 小时、10 小时和 40 小时。本年 12 月份实际生产甲产品 400 件、乙产品 500 件、丙产品 300 件,实际发生制造费用 60000 元,而甲、乙、丙 3 种产品在 12 月份的计划产量分别为 350 件、480 件和 320 件。经查,11 月末制造费用本年累计借方发生额为 455 000 元,贷方发生额为 435000 元。制造费用账户有借方余额 20000 元。要求:(1)计算本年度计划制造费用分配率;(2)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 12 月份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并编制会计分录;(3)将全年制造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与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数额的差额调整计入 12 月份产品成本(因 3 种产品开工月份相差不多,按 12 月份实际完成的定额工时分配给甲、乙、丙 3 种产品);(4)为(3)编制会计分录。有不少同学给出了如下答案。(1) 计算制造费用年度计划分配率并分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年度计划分配率=510000/(2200*20+3800*10+2200*40)=3(元小时)甲产品本月应分配制造费用=350*20*3=21000(元)乙产品本月应分配制造费用=480*10*3=14400(元)15丙产品本月应分配制造费用=320*40*3=38 400(元)(2)编制结转制造费用的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制造费用) 21 000乙产品(制造费用) 14 400丙产品(制造费用) 38 400贷:制造费用 73 800(3)计算并分配制造费用差额:制造费用差额=20000+60000 73800=6200(元)制造费用差额分配率=6200/(350*20+480*10+320*40)=o252(元小时)甲产品应分摊差异=350*20*0252=1764(元)乙产品应分摊差异=480*10*0252=1210(元)丙产品应分摊差异=320*40*0252=3226(元)(4)编制结转制造费用差额的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制造费用) 1 764乙产品(制造费用) 1 210丙产品(制造费用) 3 226贷:制造费用 6 200(二)要求分析上述答案是否正确?为什么?请给出正确答案。成本会计案例 1516(一)资料废品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或者需要加工修理才能使用的在产品、半成品或产成品,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废品和入库后发现的废品。废品损失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和入库以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品残料价值和应由过失单位或似赔款以后的损失。明确“废品”和“废品损失”的概念,是正确核算废品损失成本的前提。案例:某小型水泥厂的仓库保管员由于一时疏忽,致使一批水泥受潮板结,无法使用,价值 1 200元。该厂管理人员一方面通过扣发该保管员400 元工资进行惩罚与损失补偿,另一方面授意会计人员将其余损失列作废品损失。会计人员对上述事项所做的会计处理是:借:废品损失XX 水泥 800其他应收款XXX 400贷:库存商品XX 水泥 1 200 (二)要求171.判断上述处理对错?为什么?2.如果错误,请给出正确的会计处理。成本会计案例 16(一)资料不可修复废品与可修复废品在核算时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不可修复废品在核算时首先要将废品的成本从“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上转出到“废品损失”账户上,而可修复废品在核算时不转出废品的成本。因此,不能混淆二者的核算方法。案例:某大学的成本会计课堂上,老师提问一个学生:“你能说说可修复废品与不可修复废品在会计处理上有什么不同吗?”该生很干脆地回答:“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比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要低。 ”老师追问:“还有什么不同?尤其在账务处理上? ”该生回答:“在账务处理上应该是大致相同的。 ”(二)要求判断上述回答的对错?为什么?成本会计案例 17(一)资料如果产品的生产在月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未完工产品,即在产品,那么归集在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生产费用还需要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时,应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以及尽量简化核算的目的来选择适当的分配方法,不能盲目生搬硬套某种方法。案例:某高校会计系的成本会计课题组对不同行业的若干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能够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特点与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分配完工产品与在产品费用,但是18也有个别企业盲目效仿别的企业,生搬硬套地采用了较复杂的分配方法。例如,华东地区一个以手工刺绣为特色的小型针织企业,在其产品成本结构中,人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且月末在产品较少,定额管理基础较差。为了使核算结果较为精确,该企业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来进行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核算。同样有的企业则为了简化核算,也采用了不适当的分配方法。例如,东北地区的某机械制造企业,在其产品成本结构中,原材料费用所占比重较大,月末在产品较多且各月之间变化较大,但其定额管理基础不错,该厂采用了月末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作为分配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方法。(二)要求分析案例中某机械制造企业采用的月末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作为分配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方法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成本会计案例 18(一)资料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又分为单一产品和多产品的成本计算。在实际操作时,单一产品的成本计算简单,但简单的成本计算也应满足成本管理的要求,而不应人为任意简化。案例:某普通发电厂只生产一种电力产品,采用品种法计算该产品成本时,成本核算人员小雷认为:既然为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全部生产费用都计入产品成本中,而且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也就是完工产品成本,所以只需将原始凭证归类分别加总后,编制记账凭证,再登记“基本生产成本”总账,没有必要编制各项生产费用分配表,也没有必要按成本项目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下面是 200X 年 4 月小雷对电力产品成本核算所编制的会计分录。19(1)汇总本月生产电力用燃料共 350200 元。借:基本生产成本 350200贷:燃料 350200(2)汇总本月生产电力用材料费用共 50000 元。借:基本生产成本 50000贷:原材料 50000(3)汇总本月工资结算单中生产工人工资共 70000 元,并按 14提取生产工人福利费。借:基本生产成本 79 800贷:应付职工薪酬一工资 70 000职工福利费 9 800(4)银行通知支付水费 28000(其中:生产用水 27000 元,各车间公共用水 1000 元)。借:基本生产成本 28000贷:应付账款 28000(5)本月生产车间计提折旧 55000 元。借:基本生产成本 55000贷:累计折旧 55000(6)应由本月生产车间负担的低值易耗品摊销额 2000 元。借:基本生产成本 2000贷:待摊费用 2000(7)月末结转电力产品成本 565000 元。借:主营业务成本 565000贷:基本生产成本 565000根据上述记账凭证,小雷已登记了有关总账。他认为完成了本月产品成本的计算工作。(二)要求分析案例中小雷对电力产品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存在什么问题?应怎样正确地进行处理?成本会计案例 1920(一)资料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需要根据企业成本核算体制和管理要求而定。如果忽视成本核算体制,就有可能不恰当甚至错误地设置账簿。案例: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小李和小王对所在企业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有了感性认识,并基本掌握了品种法的计算程序。他们交流体会和收获后,对成本核算明细账体系的设置进行了讨论。他们认识到成本的总分类核算,只能提供成本、费用的总括情况。为了确定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还应将各项生产费用按每种产品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成本项目予以归类。成本的明细分类核算,就是反映这些费用归集和分配的详细情况。因此,正确设置明细账是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的工作。但是他们发现所在单位设置的生产成本明细账存在问题。他们实习的单位是一个中型企业,规模比较大,设有 5 个生产车间和 1 个辅助生产车间,采用两级成本核算体制。即生产费用由厂部和车间两级财会部门分别进行核算。车间配备专职成本核算员,计算各车间产品的制造成本后,由厂邵财会部门进行汇总,计算全厂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但是,该企业只在厂部财会部门设置了一套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制造费用明细账和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他们认为这套明细账不能满足两级成本核算体制的需要,建议应当按生产车间和厂部两级分别设置成本、费用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谈谈你对账户设置的具体设想。成本会计案例 20(一)资料分步法作为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之一,适用于生产组织为大量大批、生产工艺为多步骤生产且管理上要求分步核算的企业。然而,有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分步”即多个生产步骤,所以多步骤生产的企业,一定要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这种认识忽视了分步的适用范围。案例:小李和小丁即将到某服装厂实习,为此他们特别关注服装厂成本核算问题,并就此进行了讨论。他们找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服装生产分为剪裁、缝纫、平整和包21装等生产步骤,生产工艺属于多步骤生产。在讨论开始,小李认为既然服装生产分 4个步骤,属于多步骤生产,应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小丁认为小李所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不一定完全正确,还应做些补充,建议学习后再讨论。(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小丁和小李经认真学习后他们会得出什么结论?成本会计案例 21(一)资料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归集到某步骤某种产品的费用需要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时(简称费用的纵向分配),在产品就会涉及是“广义”还是“狭义”的问题。混淆“广义在产品”与“狭义在产品”的概念,生产费用的纵向分配将必然发生错误。案例:某企业有 3 个基本生产车间,每一个生产车间为一个步骤,生产成本明细账按车间设置。第一车间生产甲半成品,第二车间将甲半成品继续加工为乙半成品,第三车间将乙半成品继续加工为丙产成品。半成品不经过自制半成品库。原材料在生产开始一次投入。各车间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费用的分配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该企业 200X 年 7 月份各车间有关产量资料如下表所示。产量记录表 单位:件项 目 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 第三车间月初在产品 200 120 100本月投入或上步骤转入 600 700 600本月完工转出数量 700 600 650 月末在产品数量 100 220 50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 40 50 60 按本企业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成本核算制度规定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根据所给资料,成本核算人员小李首先确定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因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分配原材料费用时,按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实际数量分配;分配各车间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时,需要按照完工产品实际数量与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计算分22配。小李对各车间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具体计算如下:第一车间 100x40=40(件)第二车间 220x50=110(件)第三车间 50x60=30(件)然后他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各步骤生产费用的纵向分配,计算丙产成品完工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对于计算出的约当产量他觉得有问题,但一时又找不出错误的症结,于是向小丁请教。(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小李的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答案。成本会计案例 22(一)资料分步法是按照产品品种和每种产品经过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如何“分步”是正确应用分步法的关键。案例:某中型纺织印染厂设有纺纱、织布和印染 3 个基本生产车间,大量生产 38 支、60 支和 80 支棉纱,并用 38 支纱生产平纹布,用 60 支纱生产卡其布。纺纱车间生产的 38 支纱和 60 支纱全部转入织布车间,80 支纱入库待售。织布车间生产的平纹布和卡其布全部转入印染车间,经检验合格后入成品库。成本核算人员小李,根据学习过的成本会计知识和本企业生产实际,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他认为分步法的特点是按照产品及其经过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应用分步法首先要确定“步骤” 。他认为既然有纺纱、织布和印染 3 个基本生产车间,也就应分 3 个生产步骤,按生产车间设 3 张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计算纺纱车间纱支、织布车间平纹布和卡其布坯布的半成品成本,然后计算印染车间完工色布的产品成本。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小丁,小丁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小李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成本会计案例 2323(一)资料根据各个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和成本管理对各步骤成本资料的不同要求(例如,要不要计算各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以及对简化成本计算工作的考虑,可将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两种方法。它们的概念、计算程序以及优缺点与适用条件不同,在学习时很容易混淆,这也是学习分步法的重点和难点。案例:学习成本计算的分步法后,小李与小丁已明确了在分步法下,为了计算产成品成本,必须进行各生产步骤成本的结转。而分步法结转的方法很多,各种结转方法是学习分步法的重点,他们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总结了分步法这一章所讲内容的脉络,明确了各种结转方法之间的层次。他们认为,分步法包括的各种结转方法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对于第一个层次的结转即逐步结转与平行结转,小李认为既然逐步结转分步法又称为计算半成品成本的方法,平行结转分步法又称为不计算半成品成本的方法,这不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吗?为什么又都归入分步法称为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区分它们的根据是什么? 对于逐步结转与平行结转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小李看到教材中对这部分的论述很多,自己抓不到要领。应该怎样学习这部分内容呢?(二)要求1 绘出各种结转方法之间的层次图。2 给出如何学习本章内容的建议。成本会计案例 24(一)资料采用逐步综合结转法,如果要了解产品成本的构成,还需要进行成本还原。成本还原,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产成品成本中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还原为“原材料” 、 “工资和福利费”和“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成本还原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成本还原对象和成本还原标准,否则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操作成本还原。案例:某企业用逐步综合结转法计算乙产成本,200X 年 1 月至 7 月连续 7 个月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7 月末,总经理想了解本月乙产品的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成本项目的构成,要求财务部门提供资料,以便对该产品成本进24行分析,找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成本核算人员小李乙产品成本明细账的资料,对用逐步综合结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进行成本还原,如下表所示。 项 目 产量 还原分配率半成品原材料直接人 工制造费 用合 计还原前产成品成本 350 22400 4400 9 950 36750本月耗用半成品成本 18900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 5 400 2 800 5 800 14000半成品还原 135 7290 3 780 7 830 18900还原后产成品总成本 350 7290 8 180 17780 33250 还原后产成品单位成本20832337508095 其中,半成品成本还原:还原分配率=18 90014000=135半成品还原额(单位:元) :原材料 5400*135=7290直接人工 2800*135=3 780制造费用 5800*135=7830合计 18900总经理看后,百思不得其解,产成品总成本 36750 元,为什么还原后却为 33 250元呢?他提出了疑问。小李对计算过程和结果检查后,发现自己的计算是错误的。(二)要求分析其错误原因并给出正确答案。成本会计案例 25(一)资料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某一步骤的生产费用占完工产品成本的份额时,如果应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其分配标准的完工产品指最终产成品,在产品指“广义”在产品。但在实际操作时,可能会犯分配标准应25用错误的禁忌。案例: 某企业有两个基本生产车间,第一车间生产甲半成品(半成品不经过自制半成品库),第二车间将甲半成品加工成乙产成品。原材料在生产开始一次投入。各车间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费用的分配采用约当产量法。该企业 200X 年 9 月份各车间有关产量和成本资料如下:(1)产量记录如表所示。 单位:件摘 要 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月初在产品 200 120本月投入或上步骤转入 600 700 本月完工转出数量 700 600月末在产品数量 100 220 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 50 50(2)根据第一车间有关成本资料,登记本车间产品成本明细账,并计算甲半成品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第一车间) 产品名称:甲半成品 200X 年月 单位:元月 日 摘 要 原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 计9 月 0 1 月初在产品成本 31 600 6700 8050 463509 月 30 本月生产费用 61 200 8 300 9200 787009 月 30 合计 92800 15000 17250 1250509 月 30 约当产量合计(件) 800 750 7509 月 30 单位半成品成本 116 20 23 1599 月 30 计人产成品的份额 69600 12000 13 800 954009 月 30 月末在产品成本 23200 3000 3450 29650其中:约当产量合计(件)原材料产量=700+100=-800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约当产量=700+100X50 =750单位半成品成本(元)26原材料成本-=92800/800=116直接人工成本=15000/750=20制造费用成本=17250/750=23计入产成品中的份额(元)原材料费用=600X116=69600直接人工费用=600x20=-12000制造费用=600x23=13 800月末在产品成本(元)原材料费用=200x116=23200 或=92 80069600直接人工费用=15000 12000=3000 或=150x20制造费用=17250-13 800=3450 或=150x23(3)根据第二车间有关成本资料,登记本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并计算乙产成品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略) 。假设该车间成本计算正确。(4)根据第一、第二车间产品成本明细账,平行汇总产成品成本,如表所示。生产车间 产成品产量(件) 原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合 计第一车间 600 69600 12000 13 800 95400第二车间 600 26958 31 944 58902合计 600 69600 38958 45744 154 302单位成本 116 6493 7624 25717(二)要求分析上述计算错在哪里并给出正确答案。成本会计案例 26(一)资料成本报表是根据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核算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的,用以反映和监督企业一定时期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水平及其构成情况的报告文件。编制和分析成本报表是成本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成本报表属于内部报表,其编制基础不仅包括本企业的成本核算资料和其他会计数据,而且包括一些统计指标、技术经济27指标和其他企业或同行业的有关资料。因此,必须全面地理解成本报表的编制基础。案例:丽塔公司是一家刚成立不久的通信电子产品制造商,会计部门的小杨负责成本核算。由于公司业务刚刚起步,没有以前年度的资料可参考,对同行业先进水平的了解也不多,在编制成本报表时,小杨只能依据产品成本计算单和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的记录填列。但是最近他越来越发现这样编制出来的成本报表缺乏可比性,实际运用性也不是很强。(二)要求分析上述案例存在的问题。成本会计案例 27(一)资料成本报表作为内部报表,主要是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的需要,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格式由企业自行确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对外报表相比,更注重时效,为了及时反馈成本信息,及时揭示成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成本的影响,还可以采用日报、周报或旬报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不同内容的成本报表。因此,成本报表的编制和报送要求与对外报表是有区别的,不可随意套用。案例:丽塔公司的会计小杨发现,尽管他每月按时编制三类主要成本报表:全部商品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和各项费用报表,厂内主管生产的副总 L1 田还是经常抱怨,报表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帮助管理者改进生产,降低成本。因为这个正在高速成长的公司经常不定期发生一些新业务,而成本报表的披露总是滞后,发挥不了成本核算及时指导生产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