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 放式 海洋养殖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 2012 年 4 月 1 目 录 1 概述 目背景 目概况 目建设内容 建设标准 建设内容 目建设的必要性 目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告编写依据 2 项目建设区域的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 然环境条件 象条件 文动力状况 形地貌状况 境状况 洋生态概况 游 植物 游动物 栖生物 泳生物 然资源概况 发利用现状 会经济概况 域开发利用现状 目海域海洋功能区划及区域规划 目海域海洋功能区划 目海域相关的海洋开发规划 3. 项目建设方案 2 目建设平面布局 水鱼类深水网箱养殖区的平面布局 子延绳筏式贝类养殖 区的平面布局 播增殖区的平面布局 工鱼礁区的平面布局 上作业平台的 平面布局 目建设工艺和方法 水网箱的建设工艺与方法 类筏式养殖建设工艺与方法 播增殖建设工艺与方法 工鱼礁建设工艺与方法 要增养殖品种 水网箱养殖种类 子延绳法贝类养殖种类 播增养殖种类 同增养殖方式和品种的增养殖容量及其计算依据 养殖技术方案 养殖操作流程 养殖技术保障 增养殖品种苗种来源与选择 料种类、来源与选择 要病害种类及其防控措施 4 市场需求分析 要增养殖产品 国内外市场供需情况预测 箱养殖产品的国内外 市场需 求 珠养殖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参、海胆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品的特点及其市场竞争力 品的主要销售模式 品市场风险分析 3 5. 项目进度安排 目实施阶段 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金筹集安排 工准备 目实施进度 6.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目总投资估算 水 网箱养鱼 投资估算 子延绳筏 投资估算 播增养殖 投资估算 4 人工渔礁投资估算 作平台和交通船建设 投资估算 金筹措及使用计划 7 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与影响的综合分析 济效益分析 产成本及费用估算 品销售收入估算 殖效益分析 境生态效益分析 养殖水体自身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 会效益分析 目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协调性 周边用海影响分析 它社会效益 目风险分析 殖模式与管理意识风险 策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 4 病和灾害性天气风险 入退出风险 8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论 议 5 1 概述 目背景 海南 X 海域具有发展开放式海洋养殖的优越自然条件,为了 有效拓展海南海水养殖空间, 提高海南海水养殖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根据海南 省委省政府 有关 开发海洋资源 和 保护海洋环境 的指示精神 , 海南厚水湾海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拟 依托其在 X 武莲建设的集综合交易、物流配送、信息交流、金融商务、电子交易、冷藏仓储、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 “ 海南厚水湾国际渔业物流中心 ” , 在 X 海域开展 海水养殖项目,受海南厚水湾海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海南大学承担了本可行性报告的编制工作。 目 概况 项目名称: 放式海洋养殖项目 项目性质: 新建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 建设地点 位于 所 辖 行政 管理 海域内 (图1, 西临邻昌礁,北朝北部湾, 呈长方形,界址点坐标分别为: 北纬10930 ,东经 1954 ; 北纬 10930 ,东经1955 ; 北纬 10929 , 东 经 1955 ; 北纬10929,东经 1954(图 1项目建设 中心点离岸最近距离 新盈镇 社港 开放 性 海域 。 项目海域使用范围: 项目建设用海 南北长 1800 米,东西宽 1552 米,总面积 顷( 4190 亩 ) ,海水深度 10 米 以上 (图 1。 6 图 1X 开放式养殖项目用海位置图 图 1放式养殖项目用海界址图 目建设内容 建设标准 本项目建设以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为 特征 的设施渔业为先导和切入点,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优化渔业服务为目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技术推进,使之成为 集科技、生态、设施、休闲为一体的专业化、开放式的现代无公害 立体 海水 增 养殖 基地以及 海南 海水养殖 产 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海水养殖技术推广示范的窗口 , 在实现海水产品增殖的同时促进当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 海南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建设内容 项目总 建设面积 4190 亩), 主要发展 海水鱼类 深水网箱养殖、 浮子延绳筏 式 贝类养殖、 人工鱼礁 和 底播 增殖 等 多品种、多模式的海水增养殖, 并建设与上述养殖 相配套 的 设施。 项目建设的 总体布局 见 图 1 海水鱼类深水网箱养殖: 深水网箱养殖区 的 用海面积 为 160 拟建设深水 网箱 200 口 ,其中,周长 40m(面积 127.4 的连体深水网 7 箱 80 口( 4 口 /组,共 20 组),周长 80m(面积 508.8 的单体深水网箱 120 口 。 深水网箱布局 分为东、西两个区, 每个区的面积均为 80 500m1600m) , 每个区靠北部设置 60 口单体 网箱,靠南面设置 40口( 10 组)联体网箱。 养殖对象主要 包括 卵形鲳鲹 ( 、石斑鱼 ( 和军曹 ( 等海水鱼类。 图 1X 开放式海洋养殖项目建设内容总体布局图 浮子延绳筏式贝类养殖 : 浮子延绳筏式贝类养殖 区的 用 海面积 为82.8 552m1500m) ,位于东、西两个 海水鱼类 深水网箱养殖 区之间 ,通过设置该浮子延绳筏式贝类养殖区将东西两个深水网箱养殖区隔离,既有利于改善鱼类养殖区 的水质,又有利于避免疾病传播 。 在该养殖区设置浮子延绳筏共 48 组( 6 排 8 列),浮子延绳沿南北走向。 贝类人工鱼礁区 深水网箱养殖区 作业平台区 筏式养殖区 人工鱼礁区深水网箱养殖区作业平台区筏式养殖区 8 养殖区的 养殖品种包括大珠母贝(白蝶贝, 马氏珠母贝( 珠母贝(黑蝶贝, 企鹅珍珠贝( , 其中, 大珠母贝 浮子延绳筏养殖面积 12 马氏珠母贝养殖面 18 母贝 养殖 面积 22 企鹅珍珠贝养殖 15 他贝类养殖 15.8 人工 鱼 礁 : 在 项目建 设 海域 最 北面的中央 区域 ,建立适于 资源恢复与增殖的 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 。 人工鱼礁建设区 东西 长 600m, 南北 宽为100m, 礁体 平均高度为 体 积为 200000 65%的内空计,则内空体积为 130000 人工鱼礁 的 迎流面附近 可以 产生上升流 , 在背流面产生涡动缓流 ,使 渔礁附近水体 发生 上升、涡动和扩散 , 这可以产生以下四个 方面 的作用:第一,将 海底含有丰富营养的物质随海流传送到光照比较充足的海洋中、上层 , 改善该海域的营养物质结构 , 使该海域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增殖 ;第二, 增加水体的溶解氧 , 改善水 质 ;第三, 渔礁体上生长着大量藻类 , 提高了初级生产力 ,同时 吸收海水中的氮、磷等有机物质 , 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 改善水体环境 ;第四, 渔礁体上着生的微生物具有消除 全有机碳素量 ) 以及 作用 , 也 具有 净化水质的功能 。 因此,本项目建设的 人工鱼礁 区 将 通过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促进该区域海洋生物资源的 恢复与 增殖 ;同时,在项目建设区的最北部设置人工鱼礁,将有助于 降低 来自北部的 底部洋流强度 , 为海上作业平台及各个养殖区的养殖设施 提供 良好的 保护作用。 底播增殖 : 底播增殖区遍及本项目所有用海区域, 包括深 水网箱养殖区、筏式贝类养殖区和人工鱼礁 区 均可用于底播增殖,总面积可达 250 9 公顷以上。拟通过低密度底播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底栖物种,恢复底栖生物资源,并利用底播生物摄食养殖残饵和养殖生物排泄物,有效改良底质和水质环境,此外,通过定期收获达到商品规格的底播海产品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根据底播区的底质条件,在该海区可选择用于 底播 的 生物种类 包括大珠母贝、珠母贝、 海参 和 海胆等。 配套设施建设: ( 1)海上作业平台:海上作业平台包括 2 部分, 一部分为用于海洋养殖项目所需的作业平台,建设面积 2500 中,养殖饲料和 药品短期存放室 300殖设施存放室 200珠贝类挿核室 500珠贝留核检查室 100珠贝手术贝暂养架 400类清洗等操作平台 500工休息室 300他 200 一部分为 结合 海南厚水湾海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开展 海上游钓与观光项目 等休闲渔业的需要 , 建设 海上平台中转站,面积 1000 中,休息 室 500 具室 300 饵供应室 200 ( 2)作业管理船只:包括投饵和日常养殖生产管理用船只以及相关的配套设备。 ( 3)岸上配套设施:员工宿舍、活动场 所,饵料、药品、燃料、各种器具的储藏室等。 目建设的必要性 ( 1)项目建设有利于 增加海水养殖产量, 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 增长 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海产品等高档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海产品将一直处于供不应售的状态,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海产品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为从自然海域捕捞,另一方面为人工养殖。 近 10 多年来,因我国海洋捕捞技术及装备的不断进步、捕捞船只及马力的迅速增加、捕捞队伍的迅速扩大 , 加上对捕捞作业监控不力, 造成 经济鱼类产卵场的环境遭到破坏,海洋经 济鱼类资源量锐减, 自然海域的可捕渔业资源日益减少,从自然海域捕捞海产品的数量已难以持续增长,因此,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海产品需求,只能通过人工养殖和加大资源恢复力度。本项目建设通过 海水鱼类深水网箱养殖 和 浮子延绳筏式贝类养殖 来增加养殖产品产量,同时通过 人工鱼礁 和底播增殖 来恢复该海域自然资源,符合促进海产品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 项目建设地 X 县渔业着力进行由海洋捕捞为主向捕捞和养殖相结合,由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相结合 的 调整,并逐步推进海洋捕捞由近海捕捞向外海捕捞转移,水产养殖由内陆港湾向近海转移,水产加工由 初级加工向规模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转移。 本项目建设与当地渔业发展目标一致,项目建设有助于增加海水养殖产量和恢复近海渔业资源。 ( 2)项目建设有利于拓展养殖空间 目前,海南的海水养殖产量 80%以上来自于池塘和工厂化等陆基养殖以及港湾网箱等近岸养殖,这些养殖方式一方面会加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在港湾地区,由于水流交换不畅,高密度的养殖已造成养殖区域的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病害爆发,降低养殖成活率和养殖效益;另 11 一方面,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沿海可用于发展海水养殖的陆地资源已越来越少 。因此,要发展海水养殖业 ,必须寻求其他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浅海水域面积达 余亩,目前已用于开发养殖的均为水深 5m 以内的近岸区域,而绝大部分水深 5m 以上特别是 10m 以上的浅海区域待仍处于待开发的处女地。因此,在水深 10m 以上的浅海区域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可使这部分国土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此外,在水深 10m 以上的开放性海域适度发展海水养殖业,水流交换充分,养殖水体水质优良,可以显著提高海水养殖成活率、养殖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避免养殖对海域环境的污染。 年四季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 , 是发展开放式养殖项目的良好区域 。应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水养殖业,增加市场供应,创造经济效益, 项目 的建设 可以带动 网箱 养殖产业更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让 深海 养殖得到推广,并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调整 ,增加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地方财政收入 。 ( 3)项目建设有利于改善海域环境,恢复自然资源 本项目 在 放式海域发展海水养殖 项目,项目建设区水深达到10m 以上,水质条件好,水流交换充分,有利于鱼类等投饵养殖方式产生的有机物的分散与净化,同时,本项目通过多 鱼类、贝类、海参和海胆等多 品种生态养殖, 一方面,鱼类养殖过程中 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等污染物可作为 利用贝类、 海参和海胆等滤食性和杂食性生物的饵料,加快贝类、海参和海胆等的生长,另一方面,贝类、海参和海胆等滤食性和杂食性生物对鱼类深水网箱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有 12 利于改善养殖区的养殖环境。此外,本项目通过人工鱼礁建设,利用人工鱼礁 产生上升流 和 涡动缓流 等 改善该海域的营养物质结构 、 增加水体的溶解氧 、提高初级生产力、 改善水体环境 , 为当地的海洋生物提供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对当地海洋生物资源的快速恢复和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 4)项目建设有利于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省重点项目 海 南厚水湾国际渔业物流中 心 的建设 本项目建设单位 海南厚水湾海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为 海南厚水湾 集团 有限公司 的下属子公司,由 海南厚水湾 集团 有限公司 建设的 “ 海南厚水湾国际渔业物流中心 ” 是海南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 元,规划总占地面积 3179 亩 , 是一个集综合交易、物流配送、信息 交流 、金融商务、电子交易、冷藏仓储 、休闲旅游 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渔业物流中心 。 其中, 物流中心区 规划年交易量 100 万吨,首期年交易量 30 万吨, 年加工能力 3 万吨 ,冷库仓储 3 万吨 ,同时,利用 周边特殊地理环境开发 海洋 旅游产业,包括 休闲 酒店、远洋 垂钓、潜水观光、 祭海广场、妈祖庙、旅游 景点开发等 。 以海南厚水湾国际渔业物流中心为商业平台,带动 X 的休闲渔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优化配置渔业资源,把旅游观光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转移与结合,从而创造出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兴产业。 本项目开展海水养殖属于水产品产业链的上游,本项目建设有利于完善 海南厚水湾国际渔业物流中心 项目的产业链,有利于 海南厚水湾 集团 有限公司 对产业联动源头控制,保障来源稳定和质量优质的原料供给;此外, 完善发展休闲渔业是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渔 业现代化的重要 13 组成部分 ,项目建设将对促进海南渔业(包括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建设 遵循的 基本 原则 总体而言,本 项目遵循“三不”原则 进行 开发 ,即“ 不破坏周边环境、不影响周边渔民生产作业、不影响邻昌礁岛屿开发 ”,在发展渔业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并通过“在开发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开发”, 恢复当地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开发与保护的修条发展。 ( 1) 坚持以确保 环境生态质量 为前提 项目建设发展以确保 环境生态质量 为前提。 一方面, 根据 海域海水流动性、海水交换率,科学选择投饵方式 , 严格控制环境养殖容量 ;同时, 通过控制 多品种的混合养殖,利用贝类、海参和海胆等滤食性和杂食性生物清除鱼类深水网箱养殖产生的污染物,改良养殖环境 。 此外,本项目通过建设人工鱼礁显著改善项目海域的环境条件,促进当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 2) 坚持养殖与旅游 的 协调 发展 本项目通过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浮子延绳筏式养殖和底播增殖等多种海水增养殖模式,并通过建设人工鱼礁,实现养殖和旅游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多模式的人工养殖 既可提供丰富的海洋养殖产品,也优化养殖环境,可为旅游提供良好的景观;另一方面,通过养 殖项目的建设和人工鱼礁的建设,为当地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恢复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和良 14 好的空间,将显著增加当地自然海域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为发展海底观光和海上垂钓等休闲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 ( 3) 坚持养殖总量控制、合理布局 本项目建设本着科学规划、高 标准 建设的原则,通过计算养殖容量严格控制投饵性养殖项目的建设规模(如: 本项目 将深水网箱养殖规模控制在 200 口网箱,网箱面积占 用海面积的 远低于 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规程 ( 131、军曹鱼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规程 ( 170、卵形鲳鲹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规程( 95 和石斑鱼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规程( 194 海南省地方标准规定 的 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区的养殖面积不应超过可养殖海区面积 15 %的 标准 ) ,并且,通过多种养殖模式以及引入滤食性和杂食性养殖品种,进一步降低投饵性养殖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保障养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 ( 4) 坚持科学性和示范性相结合 本项目通过通过不同养殖模式与养殖品种的结合、人工养殖项目与人工鱼礁建设的结合,在通过发展养殖生产和开展休闲渔业活 动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保障当地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和促进当地海域自然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努力将项目建成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典范,对推动海南渔业经济的转型和渔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 告编写依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00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5 号); 15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61 号);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6 号);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198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7 号); ( 5)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49号); ( 6)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国务院, 2002); ( 7)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国务院, 2004)。 ( 8) 海域使用管理技术规范(国家海洋局 2001 年 2 月,试行); ( 9) 海水水质标准( 097 ( 10) 渔业水质标准( 1607 ( 11) 海洋监测规范( 7378 ( 12)海洋调查规范( ( 13)海洋沉积物质量 ( ( 14) 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 44 号)。 ( 15) 海南省实施 办法( 2008年 7 月 31 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 16) 海南省实施 办法( 1993 年 5月 31 日海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 16 2008 年 7 月 31 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的决定修正)。 ( 17) 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 2008 年 7 月 31 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 18)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海南省海洋局和海南省计划厅,1993) ( 19) 军曹鱼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规程 ( 170海南省地方标准 ) 。 ( 20) 卵形鲳鲹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规程 ( 95南省地方标准 ) 。 ( 21) 石斑鱼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规程 ( 194 海南省地方标准 ) 。 ( 22) 深水网箱无公害鱼类养殖技术规范 ( 568 浙江省地方标准 )。 17 2 项目建设区域的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 然环境条件 象条件 本项目位于 X, 地处海南岛北部沿海,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春季主要受冷空气天气系统影响,夏、秋季则受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和低压槽影响为主。 为此, 项目所在区域气象条件采用 2010年 的资料进行分析。 ( 1) 气温 本区域年平均气温为 ;月平均气温变化为 1 月 ) 7 月 ) ,除 12、 1 和 2 月平均气温低于 外,其余月份均超过 ,月平均气温温差夏季较冬季高近 10 左右。年极端最低气温为 ,出现在 1999 年 12 月 24 日;月极端最低气温 1、 2、 3、 11 和 12 ,其余月份均超过 ;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出现在 2003年 5 月 7 日;月极端最高温度 2份均超过 ,但低于 。各月的平均气温见表 2 表 2X 气象站 1981 2010 年各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 (单位: ) 月 份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气温 端最高 端最低 18 ( 2) 降水 X 地区降水量丰富,各月均有降水,雨季较长。根据 X 气象站 19812010 年降水资料统计 ( 表 2,年平均降水量为 平均降水日数为 。月平均降水量为 月 ) 月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 5 10 月雨季期间,占全年降水量的 85%,降水日数同样是雨季所占比例较大。与之相反的是, 12 月至次年 4 月则为旱季,月平均降水量不足 100日最大降水量为 现在 1993 年 8 月21 日,主要是受热带气旋影响引起的。 表 2X 气象站 1981 2010 年各月降水量分布 月 份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 均 (05 全年 (%) 水日数 (R天 ) 全年降水日数 (%) 日最大降水量 (33 3) 风况 根据 X 气象站 1981 2010 年风资料统计 ( 表 2,s; 12 月平均风速最大,为 s。 X 最大风速一般出现在冬季风期和热带气旋影响期。 根据 X 多年风向玫瑰图 ( 图 2, X 盛行风向主要为偏东风,夏季以吹偏南风主要,冬季 以吹偏东风主要,而春、秋季则为这两种风向互为转换过渡季节。 19 表 2X 气象站各月平均风速 ( 1981 2010 年 )( m/s) 各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风速 2X 多年风向玫瑰图 ( 4) 雾 根据 X 气象站 1981 2010 年雾日资料统计 ( 表 2, X 地区雾日相对较多。年平均雾日为 ,主要出现在冬、春季。 表 2X 气象站 1981 2010 年各月雾日特征 ( 单位:天 ) 各月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 5) 热带气旋 以 X 气象站最大风速达 6 级或瞬时风速达 8 级为影响标准,统计1981 2010年期间登陆或影响 不含热带低气压 )( 表 2,共有 99 个,年平均 。 热带气旋影响 X 地区的最早时间是 5 月 17 日;最晚时间是 11 月 23日;影响的热带气旋最多的是 6 10 月,共占总数的 按热带气旋强度统计,影响 X 地区的台风有 50 个,年平均 强热带风暴 29个,年平均 ; 热带风暴 20 个,年平均 。其中 9309 和 9618号台风是 30 年中影响 X 地区最强的台风。 此外, 2011 年 9 月 29 日登陆海南的 17 号强台风“纳沙”对厚水湾的深水网箱养殖造成了巨大影响。 20 热带气旋往往同时伴随着大风、暴雨、急流、巨浪等恶劣气象和海况。热带气旋造成的波浪、暴雨和风暴潮对 开放性海域养殖 影响较大。 表 21981 2010 年登陆或影响 X 的热带气旋统计 (单位:个 )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合计 年平均 台风 4 9 10 14 10 3 50 热带风暴 2 4 7 7 6 3 29 带风暴 4 2 4 5 5 20 计 2 12 18 21 25 18 3 99 文动力状况 年统计潮汐特征 现涨潮西南向流和落潮北偏东向流,有较为明显的 潮流滞后现象。 ( 1) 基准面及换算关系 该基面与其他基面的转 化关系如 图 2 图 2基面转换关系 ( 2) 潮位特征值 依据验潮资料统计结果,本海区的潮位特征值 见 表 2 表 2潮 位特征值表 高程基准面 项 目 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最高高潮位 (m) 21 平均高潮位 (m) 均海平面 (m) 均低潮位 (m) 低低潮位 (m) 大潮差 (m) 均潮差 (m) 3)设计水位 表 2设计水位表 高程基准面 项 目 当地理论深度 基准面 85 国家高程 基 准面 设计高水位 (高潮累计频率 10%)(m) 计低水位 (低潮累计频率 90%)(m) 端高水位 (50 年一遇 )(m) 端低水位 (50 年一遇 )(m) 测潮汐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 院于 2011 年 10 月 17 18 日 ( 农历2011 年 9 月 21 至 12 日,大潮期 ) 在项目附近海域设置一个临时潮位观测站位,进行了 26 个小时的潮位变化过程连续观测。各站位的观测时间与坐标见表 2位图见图 2位过程曲 线图见图 2 该 次潮位观测未进行高程转换,因此将基面统一至观测时期的平均海平面,对临时潮位站的潮位观测资料分析,作出潮位过程曲线图,见图 2 观测期间潮汐性质表现为全日潮型,低潮时出现于 17 日 17:40,潮高为平均海平面以下 潮时出现于 18 日 08:40,潮高为平均海平面以上 、低潮差为 测期间,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 22 时,涨潮历时为 15 小时,落潮历时为 11 小时。 图 2潮位过程曲线图 测潮流 ( 1) 测点位置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于 2011 年 10 月 17 日 09:00 18 日10:00 在项目附近海域进行了 5 个站一个潮周期的同步现场水文测验资料,测验站点见图 2表 2流观测过程中,由于 17 日 17:0018 日 00:00 水深过浅,因此仅观测表、底二层,其余测站对表、 三层进行观测。 表 2水文调查站位表 站位 东经 E 北 纬 N 观测内容 09301953潮位 09301952潮流、水深 09261953潮流、水深 09301954潮流、水深、风 09281956潮流、水深 ( 2) 潮流特征 取潮位整点观测资料,绘制出各站各层的流速矢量图 ( 图 22以及潮流玫瑰图 ( 图 2 2,统计了各站的潮流特征值 (表2其中 仪器于 18 日 03:54 停机,后续观测工作无法进行。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工程海域潮流有如下特征: 观测区海域潮流为明显的往复流,其中 受地形影响,潮 流流 23 向较发散。外侧海区潮流涨、落方向与等深线基本平行,内测海区潮流流向则与岸线走向一致。 受琼州海峡涨潮西流、涨潮东流、落潮东流和落潮西流的潮波特征影响,观测海域涨潮时段内与落潮时段内潮流均具有相反流向。 观测期间潮流流速不大,潮流流速总体趋势呈现随水深增加流速减小的特征。各观测站潮流表层流速介于 7 58cm/s 之间, 流速介于 6 46cm/s 之间,底层流速介于 3 35cm/s 之间。 就潮流平均值而言, 潮流流速大于涨潮流流速,其余观测站涨潮流强于落潮流。 各观测站潮流转流时刻基本 出现在高潮与低潮的中间时刻,说明观测海域潮波为前进波。 表 2实测海流分层流速最大值、平均值统计表 单位:流速 cm/s;流向, 站号 参数 值 潮期 表层 底层 垂线平均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小值 涨潮 7 103 7 72 3 28 7 94 落潮 13 14 11 201 9 3 11 211 潮 16 16 9 316 4 254 9 320 落潮 14 187 8 163 9 351 7 262 潮 10 230 6 200 6 188 7 210 落潮 14 36 11 74 8 65 3 131 潮 17 181 13 191 9 150 13 197 落潮 17 72 12 183 9 191 9 178 大值 涨潮 19 63 14 116 12 127 13 67 落潮 32 272 25 304 16 160 20 317 潮 58 301 44 282 35 277 45 289 落潮 51 269 42 92 32 76 37 276 潮 28 225 23 212 22 211 24 215 落潮 43 230 46 40 30 354 35 29 潮 42 248 40 78 29 74 34 79 落潮 42 89 35 81 28 64 35 80 均 涨潮 13 10 9 10 落潮 21 16 12 14 24 涨潮 37 30 23 29 落潮 31 27 19 24 潮 22 19 18 19 落潮 30 27 18 23 潮 32 27 18 25 落潮 29 25 18 23 图 2水文观测站位图 图 2流速矢量图 图 2流速矢量图 图 2流速矢量图 图 2流速矢量图 图 2各测站表层潮流玫瑰图 图 2各测站 潮流玫瑰图 图 2各测站底层潮流玫瑰图 图 2各测站垂向 平均潮流玫瑰图 流 余流主要是由热盐效应、风和地形等因素引起的流动,它是从实测海流资料中剔除了周期性潮流的剩余部分。 根据潮流观测资料, 将分 析得出的余流列于表 2出余流玫瑰图,见图 2图、表中可以看出,各站余流流向差异较大, 主 25 要为 , 主要为 , 主要为 , 各层流向主要集中于 间。从余流流速可看出, 余流较弱, 3、 余流较强,余流流速最大值为 19cm/s,出现于 表层,最小值为 3cm/s 出现于 。除 余流流速最小外,其余测站余流流速随水深增加而减小。 表 2各站的余流流速流向表 单位:流速, cm/s;流向, 层次 站号 表层 底层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33 3 56 4 72 9 298 10 295 8 305 8 229 13 214 11 221 2 219 6 195 4 147 图 2各站余流玫瑰图 浪特征 本项目附近无波浪统计资料,在此引用金 牌港 1990 年 3 月至 1991年 3 月测波资料 (测站位置: 1958N、 10948E),分析本项目工程附近的波浪特征,金牌港波浪资料如下: ( 1) 波型 从资料分析,本区以风浪为主。 ( 2) 常浪向、次常浪向 项目海域常浪向为 率占 24%;次常浪向为 率占 17%。 冬季,常浪向为 率占 39%;次常浪向为 率占 21%。 26 春季,常浪向为 率占 24%;次常浪向为 率占 10%。 夏季,常浪向为 率占 17%;次常浪向为 W,频率均占 11%。 秋季,常浪向为 率占 34%;次常浪向为 率占 20%。 各向浪频率详见表 2 2 表 2金牌站各向浪频率表 (%)(1990 年 3 月 1991 年 3 月 ) 季节 频率 浪向 冬 春 夏 秋 全年 N 5 2 8 8 7 5 12 10 1 24 17 34 24 9 10 6 20 17 E 3 6 6 6 3 3 2 3 4 11 2 8 1 0 S 0 2 0 1 1 W 11 3 1 5 2 5 11 9 2 5 3 10 6 8 C 备注:本报告选取一、四、七、十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 图 2金牌站波浪频率玫瑰图 ( 3) 强浪向、次强浪向 本海区强浪向为 测最大波高 (00)的最大值为 ;次 27 强浪向为 E,实测 00 最大值为 外, 与 波浪亦较大,实测 00 最大值分别为 冬季,强浪向为 测 00 最大值 为 强浪向为 N,实测 00 最大值为 春季,强浪向为 测 00 最大值为 强浪向为 N,实测 00 最大值为 夏季,强浪向为 E,实测 00 最大值为 强浪向为 测 00 最大值为 秋季,强浪向为 测 00 最大值为 强浪向为 N,实测 00 最大值为 各向浪 00 最大值详见表 2 表 2金牌站各浪向 00 最大值一览表 (1990 年 3 月 1991 年 3 月 ) 季 年 浪向 冬 (12 2 月 ) 春 (3 5 月 ) 夏 (6 8 月 ) 秋 (9 11 月 ) 全年 N E E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W 28 4) 1/10 大波的平均波高 ( 0) 全年, N 向平均波高 (0)最大,为 次是 ,其值均为 冬季, 平均波高最大,为 次是 ,其值为 春季, 平均波高最大,为 余各向浪幅度在 夏季, E 向平均波高最大,为 次为 ,其值为 秋季, N 向平均波高最大,为 次为 ,其值为 金牌站 1/10 大波平均值详见表 2 2 ( 5) 波级 波浪以 0 2 级为主,年频率达 56%,其次是 3 级波浪,年频率达42%, 4 级波浪年频率仅 2%,见表 2 图 2金牌站最大波高及 1/10 大波平均波高玫瑰图 表 2金牌站 1/10 大波平均值一览表 (1990 年 3 月 1991 年 3 月 ) 年 季 浪向 冬 春 夏 秋 全年 N 无 E 无 E 无 无 无 无 无 29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W 注:本报告选取一、四、七、十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 表 2波级频率表 (1990 年 3 月 1991 年 3 月 ) 波级 0 2 3 4 波高范围 (m) 率 (%) 56 42 2 形地貌状况 域地质构造 X 海岸位于琼北海岸西段,地质构造属雷琼拗陷南部。琼北海岸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 、 、 S N 向以及 E W 向 X 相互交错的断裂带,使之成为破碎的断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勤工部面试题及答案
- 前端高级面试题及答案
- 浦发面试题及答案
- 配件文员面试题及答案
- 南昌导购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合同范本
- 民航地勤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建筑工程分包合同协议书模板
- 面试题及答案技巧
- 2025餐饮企业食堂外包服务合同
- 月子会所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 骨科新进展课件
- 警察抓捕战术课件
- 2025年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电子厂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课件
- 加油站监理实施细则
- 知道智慧树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太原科技大学)满分测试答案
- PE管道工程质量监理细则与验收标准
- 绵竹市属国有企业招聘考试真题2024
- 药物制剂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 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