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体系规划_第1页
三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体系规划_第2页
三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体系规划_第3页
三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体系规划_第4页
三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体系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体系规划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城镇和区域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实现城镇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导全县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协调城镇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历史文化遗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部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川委办200723 号)精神, 结合我县实际 ,制定本规划。一、基本概况(一)城乡建设概况县城城区规划面积 25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 15 平方公里,城区城镇人口 15 万人,集镇规划面积 32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 平方公里,集镇人口 12 万人。潼川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郪江、云台、鲁班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二)农村概况我县是一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农业大县。现总人口146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9%,居全省第三位。全县有建制镇41个,乡集镇22个,94 个社区、 936个村委会,8233 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2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7% 。幅员 面积2661万平方公里,农用土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8%,耕地面积7765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0%。(三)村庄建设现状22006年 底,全县农村共有住房面积4066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1.7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1706 万平方米,占42%;砖木结构510万平方米,占12.5%;其它结构1850 万平方米,占45.5%。(四)农村人居环境我县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为传统耕作方式,普遍使用化肥、农药,农村镇乡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处理设施较差,“脏、乱、差” 的现象普遍存在。绝大多数农户使用的是简易旱厕。农村畜禽圈厕混杂普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质量。二、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服务“ 三农” 为基本目标 ,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立足县情,建立与县域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相适应的村镇体系,充分发挥县域城镇的整体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全县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三、基本原则(一)整体效益原则依据群体最优的指导思想,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二)优势互补原则依据县域内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发展- 3 -状况,加强城镇间协作,充分利用、发挥地区优势,突出不同地区产业特色。(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建设对保护资源的破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到有序发展。(四)要素集聚原则注重发挥重点城镇的中心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县域生产力合理布局。(五)集约高效原则从整体性和协调性出发,妥善协调县域内部以及县城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分工和流动,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六)市场导向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利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城乡建设的关系,注重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适应性。(七)突出重点原则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分类指导,区分缓急,注重实施,保证城乡协调发展和各项建设在时序和空间上的有序整合。选准近期建设的突破口,把规划的超前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使规划具有操作性。4四、基本思路立足比较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纵向跨越发展,横向互补竞争,突出整体合力,参与市场经济,综合协调发展。(一)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先导,在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前提下,优化城镇布局,控制低级别集镇的发展,提高城镇的吸纳、辐射功能,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提高城镇的规模层次,发挥城镇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实现产业发展高级化和经济增长集约化,优化产业布局,保持和发展优势特色经济。依靠科技进步、现代化管理和高质量产品,形成经济集约化增长,实现产业升级换代。(三)推进农业资源节约型、效益型发展。改造传统农业,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基本形成农田标准化、作业机械化、生产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业化。(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发展要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开发利用旅游业资源。 (五)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发挥产业经济规模效应,突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把三台建设成为“山水园林城市 ”和“宜居城市” 。(六)突出强化中心城镇建设,积极培育重点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五、规划目标基本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快速推进城镇化,推- 5 -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把三台建成丘区经济强县。抓好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硬化率达 50%,通电率达 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 100% ,电视通讯覆盖率达 100% ,清 洁能源普及率达 60% ,生活污水处理率达 8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80%,实现人畜分离,垃圾实现集中堆放(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配置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六、村镇体系规划(一)产业布局1、总体布局。按照“ 中心拓展,培育极点,沿线集聚,辐射全县” ,以 县城、芦溪( 花园) 镇为经济中心,以唐巴路(S101 线)、绵遂路(S205 线)、三大路、 绵渝高速等交通干 线为主要经济走廊,重点发展西平、塔山、观桥等重点城镇,兼顾永明、刘营、灵兴、景福、鲁班、新生、建平、八洞、乐安、富 顺 、金石、古井、安居、郪江等地经济发展,形成“ 双核、三轴、三区 ”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2、轴线布局。(1)省道 205 线(绵遂路) 全县工业发展走廊。依托省道205 线,重点发展以潼川和芦溪(包括花园)这两个经济中心,重点发展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把省道 205 线建设成为三台县工业发展走廊,并向两翼辐射,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2)省道 101 线(唐巴路) 三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走廊。根据省道 101 线沿线的地形地貌条件和 农业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将省道 101 线划分 为东西两段,西段(以中丘宽谷地貌为主)重6点发展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服务城市的产业,东段(中丘窄谷地貌为主)重点发展经济林业、水果、养殖等产业。(3)三大路 三台县 生态农业走廊。结合三大路沿线的产业发展特色,根据地貌特点,大力发展优质水果、蚕桑、林业、养殖等生态农业和配套旅游发展的观光农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综合经济分区。(1)北部 经济 区。本区位于 县城北部,主要有芦溪、金石、建平、中太、刘营、花园、永明、塔山等建制镇乡。农业主要发展现代农业,工业以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为主,第三产业发展商贸、金融、信息、房地产业以及休闲观光业。(2)中部 经济 区。本区位于 县城中部,主要有潼川、北坝、百顷、新德、富顺、灵 兴 、乐安、西平、古井等建制镇乡。利用县城的经济优势,建立物资集散中心和商贸服务基地;推动传统工业行业升级, 稳固发展机械和纺织丝绸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3)南部 经济 区。本区位于 县城南部,主要有新生、观桥、景福、鲁 班、郪江等建制镇乡。依托三大路,打通与成南高速的通道,以交通和旅游带动区域发展;充分利用鲁班湖、云台观、郪江 古镇 等 丰 富 的 旅 游 资 源 ,大 力 发 展 旅 游 业 ,带 动 相 关 产 业 的 发 展 。(二)城镇化与城镇发展至 2011 年,三台县城镇化水平达到 36%左右,城镇人口达到 42 万人左右。县域村镇体系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强化双核、扶持三级、构建三线、发展三区、带动全域” 。1、强化双核。形成潼川和芦溪(包括花园)为经济社会发展- 7 -核心的双中心格局。2、扶持三级。西平、塔山、观桥三个城镇是发展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分别分布于县城的东北部、西部和南部,有良好的交通与中心城市沟通,具有片区辐射带作用,是三台县城镇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和支撑骨架。3、构建三线。(1)沿涪江城镇发展带 。沿涪江城镇发展带串联了潼川、芦溪两个县域中心城镇在内的 9 个镇乡,该发 展带自然生态条件较好,交通条件良好,吸引和辐射能力强,发展潜力巨大,是三台的重点核心轴线。(2)沿唐巴路城镇发展 轴。该轴线西接中江县,东连盐亭县,横贯县境东西,串联潼川镇在内的 7 个镇乡,是县域村镇体系发展的骨架性轴线之一。(3)富 顺 塔山 中太芦溪金石建平西平鲁班观桥城镇发展环。该环线串联塔山、西平、观桥等在内的 11 个镇乡 ,在三台村镇体系 发展中,该环线的影响力还较弱。4、发展三区。(1)北部城 镇辐 射区:以芦溪 镇为核心,以塔山镇为副中心,以建平、永明、金石、刘营为支撑点,带动和辐射县域北部镇乡的经济社会发展。(2)中部城 镇辐 射区:以潼川 镇为中心,以西平镇为副中心,以乐安、古井、富顺为支撑点,带动和辐射县域中部镇乡的经济社会发展。8(3)南部城 镇辐 射区:以 观桥镇为中心,以安居、新生、景福为支撑点,带动和辐射县域南部镇乡的经济社会发展。5、带动全域。充分发挥重点城镇在村镇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依托区域内的发展轴线,形成带动整个县域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远景格局。强化城镇职能,突出中心城镇的综合性,强调 其它城镇职能的专业化,建立“内有分工,外有特色 ”的城镇职能体系。有规划、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示范区,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市场建设有机结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使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共同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三)村庄发展布局及整治1、村庄规模性质。全县的村庄以散居形式为主,其行政村规模一般在 1000 人至 3000 人左右,自然村落一般不超过 200 人。其村庄性质主要有农业型、交通型、城郊休闲型、特色农业型、传统农业型等。全县的村庄应结合其经济特点,发展主导产业、比较农业,引导农民致富。2、空间发展引导。积极发展的村主要指 2007 年度市、县、镇乡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引导发展的村主要指其它行政村。限制、禁止发展的用地范围主要有文物古迹、水源地、生态和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滞洪蓄洪区、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易侵袭地区及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保护范围等用地。 3、村庄整治。(1)规 划先行,有序推进。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 9 -整,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分步实施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和建设。重点明确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有序推进,防止急功近利,大拆大建。(2)产业 支撑,持 续发 展。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必须以发展产业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与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抓好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村庄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结合农业生产力布局,统筹规划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优美村庄、生态家园创建活动,创造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3)政府引 导 ,农民为 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体作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防止包办代替,增加农民负担,没有条件的项目不强搞,群众没有统一认识的不强推。(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我县村庄数量众多、布局分散、经济发 展不平衡、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特点,综合考虑平坝地区、丘陵和山区农村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经济基础,注意区别地域性、阶 段性特征,避免“ 千村一面”。对过于零乱分散,不利于生产、生活的自然村落要逐步引导相对集中,集约使用土地,降低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同时注重保护农村山水田林自然生态风貌,弘10扬历史文化,注重村庄建筑风貌,因地制宜塑造村庄特色。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废旧坑(水)塘和露天粪坑整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连通乡村之间道路、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垃圾集中堆放点及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公共消防通道等,突出抓好“ 两建(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池)、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七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厨、改灶、改厕、改圈) ”。(四)历史文化遗迹保护1、对县域内文物古迹的保护贯彻“保护为 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方针,从物质要素和人文要素两方面 进行保护。2、三台县历史文化保护分为县域历史文化环境风貌区、老城风貌保护区及历史性地区。规划的空间构成是由老城风貌保护区、历 史性街道、历史性地区和文物点组成。以节点保护为核心,以区域性保护为特色,以轴线串联,形成三台县独特的历史文化游览区。3、三台历史文化分区分级保护。保护分区的划分:全县划分为古镇风貌保护区、风貌协调区、风貌 发展区和环境保护区,按相应的文物保护力度和风貌控制标准进行保护。保护等级的划分:对文物保护(区)点按其文化、历史价值划分三级进行保护。对县域范围内已划定了保护等级的各类文物点及周围环境和地区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划分绝对保护区、一- 11 -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三级进行保护。(五)风景旅游规划1、旅游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优美的自然生态风光这两大特色,融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一体,打造玲珑剔透的旅游精品,增强景区的吸引力,依托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农业三个亮点,力争到 2011 年内把三台旅游业培育成县域的支柱产业之一。2、旅游总体布局。围绕两条主线,打造一大品牌,开发三大片区,加快实现五个转变。两条主线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两条主线,着力打造郪江古镇、云台观景区、鲁班湖风景区旅游精品。三大片区云台、鲁班湖旅游风景区, “小明湖” 、东山寺、琴泉寺、大佛寺、杜甫草堂、凤凰山森林公园及灵兴、东塔、北坝、新德等城市近郊旅游片区,团结水库(翠湖)风景区。一大品牌三国文化、道教文化、郪王国的汉民俗文化、鲁班文化、古梓州的唐宋文化。3、旅游规划思路。实现五个转变实现旅游形态由单一休闲型向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水上运动、科考等特色旅游并重转变;旅游市场由县内游为主向省内游和县境游并重转变;旅游开发由政府为主体向以企业为主体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由分散、粗放经营向规模、集约经营转变;最终实现由人口和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4、旅游规划重点。以人文历史观光旅游项目为主,突出郪江、云台观为中心的汉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鲁班湖和翠湖建设水上娱乐项目,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区。以凤凰山森林公园、12小明湖及灵峰公园为依托,发展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产品。(六)生态环保1、生态环境保护。(1)规 划目标 。加快建 设生态型宜居城市,初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使境内水系流域生态环境、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好转,努力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屏障骨干工程,遏制因人为因素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重要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2)保 护措施。在云台风景名胜区、凤凰山森林公园、鲁班湖风景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它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制定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建设 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 统筹安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提高生活垃圾的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置率,促进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社会服务体系。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采取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3)控制指 标 。水环境控制指标。至 2011 年,通过综合整治,使河水水质达类水标准,恢复水域功能,逐步达到水环境生态良性循环;工业废水处理率为 41%;集中式供应饮用水源应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并严格保护。- 13 -大气环境控制指标。城镇乡村至 2011 年大气环境质量指标为大气二级标准。风景游览区至 2011 年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指标为大气一级标准。固体废弃物控制指标。至 2011 年,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综合利用率达到 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噪声控制指标。至 2011 年县域环境噪声平均 值为 50dB,县域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 60dB 以下, 县域内城镇噪声达标区的覆盖率达到 80%以上。2、环卫设施。(1)公厕规划。县城与其它各级城镇均须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以及街道性质按规范设置公厕,公厕均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