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_第1页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_第2页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_第3页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_第4页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因古为“豫州”,简称“豫”,又因古时豫州位于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省域面积 16.7 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 17 位,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1.73%。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 9918 万人,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辖 17 个省辖市、1 个省直管市,21 个县级市、88 个县、50 个市辖区,1889 个乡镇。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至清王朝覆灭的 4000 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 3000 年,先后有 20 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9 处。2008 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 1.8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2.1%。人均生产总值 2.2 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009 亿元、支出 2283 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 1073 亿斤,增长 2.3%。工业增加值 7305.39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5271.0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469 亿元,进出口总值 175.3 亿美元,增长 3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23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454 元,实际增长 8.3%和 7.2%。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 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1 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4.1%、7.6%、10.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夏粮总产达 613 亿斤,连续 6 年实现增长,占全国夏粮总产的四分之一。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和连霍公路都交汇于此。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省内已建成郑州、洛阳和南阳三个民用机场。2008 年全省高速通车总里程 4841 公里,位居全国第 1 位。各省辖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县(市、区)地方史志办公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志各承编单位:经过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共同工作,河南省地方史志工作“十二五”规划已经制定,现予印发,请贯彻执行。二一一年六月一日河南省地方史志工作“十二五”规划为贯彻中共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使我省的地方史志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河南省政府关于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制定我省地方史志工作“十二五”规划。一、“十一五”时期全省史志工作回顾“十一五”时期,全省史志工作者团结协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与时俱进,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省史志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新的成绩。志书编纂走在全国前列。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省适时启动了第二轮三级志书的续修工作,并被确定为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省级试点单位。通过多年的克难攻坚,截至 2010 年底,第二轮河南省志139 个编写单元已成稿 127 个单元,约占总数的 91%。其中,已评稿 114 个单元,约占总数的82%;已送审 76 个单元,约占总数的 55%;已基本定稿 51 个单元,约占总数的37%;完成排校志稿 17 个单元,约占总数的 12%。全省各市县二轮修志 168 部志书任务,已经出版 85 部,占总数的 50.6%;已经审核通过的有 20 部,占总数的 11.9%;已经评稿的有 25 部,占总数的 14.9%;已经写有初稿的 27 部,占总数的 16.1%;正在撰写初稿的 11 部,占总数的 6.5%。目前全省二轮修志工作进展良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年鉴、大事月报工作再上新水平。近年来河南年鉴重点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在继承中发展创新,连续十年保持河南省“一级期刊”称号。截至 2010 年年底,全省各级综合年鉴发展到 115 种,比“十五”期末的 67 种增加 72%,占全省市、县总数的 65.3%。全省还出版各类专业年鉴近 40 种,不断加大对年鉴工作的指导力度,水平有新提升。在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中,河南年鉴荣获特等奖,郑州年鉴、洛阳年鉴荣获一等奖。在 2008 年全国版协评奖中,我省年鉴共有 14 部获奖,其中河南年鉴获特等奖。河南大事月报启动 5 年来,开创了史志工作新领域,这是我省的一个创举。目前全省共有 11 个省辖市、38 个县(市、区)开展了大事月报工作,栏目设置、稿件运用和编辑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受到各级领导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数据库、方志馆、网站建设进一步加强。省情数据库、方志馆、网站等建设有新的发展,不断增加信息量,加速信息更换,提高服务质量,史志事业的基础性建设更加牢固。目前河南省情网站栏目共有 46 个,网站总访问量50 万余人次,日访问量 400 余次,访问地区遍及全国各地以及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本等国家。河南省情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已完成首轮河南省志2000 余万字、河南年鉴19842009 年刊共计 4600 万字的建库上网工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办公自动化系统已投入使用。全省史志系统数据库、馆、网站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洛阳地情数据库建成运行,洛阳地情网开通,约 7000 万字的洛阳地方文献大典向社会公开发行。全省统一平台的三门峡市地情数据库已经建成,有关史志资料在省史志办和三门峡史志系统已实现共享。三门峡、郑州、信阳等市先后开通了市级以及县区地情网站或网页。新乡市 2000 余平方米、洛阳市 500 平方米的方志馆已建成,三门峡市方志馆随文体中心主楼工程已开工,平顶山市方志馆正在筹划。大力开发方志资源。省史志办编辑出版了中原崛起之路和河南省大事记(1949.32009.9)两部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良好反响。据统计,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相继出版的地情书籍达到 500 余种之多,编写出版了许多富有本地特色的书籍,公开出版近 400 种。各级史志部门为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开发方志资源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重视旧志整理。省史志办对已存 317 卷缩微旧志胶卷进行整理、复制、再加工,共整理 413 卷,其中母体复制 87 卷、整理归类 326 卷。郑州荥阳市整理民国六年河阴县志校注本 22 卷。三门峡市完成了清直隶陕州志的整理以及民国十七年渑池县志点校任务。安阳市启动了明嘉靖彰德府志的点校工作,复制整理清康熙三十二年安阳县志,注解、修校民国三十二年安阳县志和安阳县续志。新乡市挖掘整理了清道光辉县志,商丘市旧志整理成绩显著,各市县(市、区)整理的旧志有近百部,全省累计旧志整理达 300 余部。不断拓展社会修志领域。全省史志机构大力支持社会上的各种修志工作,主动指导编写专业志、部门志、乡(镇、街道)村志等。在省史志办指导下,省监狱管理局已出版 38 部专业志书,省烟草专卖局、省中烟工业公司共同编纂出河南烟草志等大型专业志书。郑州市大力倡导编修乡(镇、街道)村志,特别是规划改造中的“城中村”已形成修志热潮。洛阳市启动了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程。三门峡市下发全市开展编纂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乡(镇、街道)村志意见。信阳、新乡等市指导乡(镇)村志工作得力。各市县(市、区)对社会修志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共编修各种部门志、专业志 4000 余种。开展“质量回头看暨评奖”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志书质量,检验第二轮修志成果,解决志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全省志书质量再上新台阶,省地方史志编委会组织对已正式出版的 70 部第二轮志书进行质量回头看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评比奖励活动。最终评出综合一等奖志书 4 部、二等奖志书 7 部、三等奖志书 11 部,内容编写优秀奖 16 部、体例框架优秀奖 16 部、印刷装帧优秀奖 8 部。总体看,全省史志工作取得了新成绩,质量也有新提高。“十一五”时期我省史志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全省史志工作在第二轮修志的质量和进度、用志效果、队伍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和多种问题。主要是:史志工作发展不平衡,“一纳入、五到位”在一些单位和地方落实的还不好;个别省辖市对所辖县(市、区)工作指导不力,对志稿质量把关不严;史志队伍也存在事业心不强、责任心不够、不适应工作需要等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十二五”时期全省地方史志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目前河南史志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三大趋势、三大挑战、三大更高要求。所谓三大发展趋势,一是修志的趋势向着广度进军,从省、市、县三级志书向修部门志、专业志、乡(镇、街道)村志扩展;二是修志领域向着深度进军,由重点修志逐步向开发方志资源、建设地情数据库方面发展;三是史志事业向着高度进军,修志手段、成果质量、服务水平由一般要求向更高要求推进。所谓三大挑战,一是面临着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体制机制的挑战;二是面临着提升修志、用志、学术成果质量水平的挑战;三是在修志用志、地情数据库、办公自动化中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的挑战。面对新趋势、新挑战,给史志工作者提出了三个更高要求:一是对修志队伍的水平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对史志工作实现高效率的现代科技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对史志工作各种成果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由闭门修志向开门修志、由单一修志向全面推进方向实现新的转变。“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地方史志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全省史志系统面对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大好形势;面对的是第二轮修志大批出成果的攻坚阶段;面对的是工作重点由修志向用志进行战略转移的过渡期。这种形势对我省史志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修志方面努力创精品佳志,在用志方面积极创新突破,在理论学术方面进行探索升华,努力实现地方史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全省地方史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继续打好第二轮修志攻坚战,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史志事业的发展,提高服务大局能力,提升史志文化软实力,史志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全省史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总体思路是: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在继续打好第二轮修志攻坚战的同时,积极拓展多种修志用志领域,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史志事业的创新能力、工作活力、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继续加快完成由传统的、阶段性的、单一的修志业务向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长期的、全方位的文化事业的转变,努力实现史志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认真贯彻落实好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的基础上,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一)科学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这是史志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指导史志事业改革发展创新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这个指导原则,才能真正使我们史志事业做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依法修志原则。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施行,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更好地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结合河南实际,我省已颁布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这标志着我省史志事业进入了依法修志的新阶段。全省史志工作者必须以地方志工作条例为准绳,按照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的要求,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修志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质量至上原则。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史志成果质量关乎史志事业发展的根本,要保证志书质量,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有机统一。修志工作进度必须服从质量标准,同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进度和效率。(四)修用结合原则。史志工作在各个阶段的工作侧重点可能不同,但总体上必须坚持修以为用、修用结合的原则。即使在集中力量编修志书阶段,也要注意开发方志资源,兼顾好用志工作;已经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的单位,更要把用志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 ) 坚 持 先 进 文 化 方 向 的 原 则 。 坚 持 先 进 文 化 发 展 方 向 , 目 的 是 以 人 为 本 ,不 断 增 加 满 足 人 民 群 众 文 化 生 活 需 要 的 产 品 , 发 挥 史 志 成 果 “存 史 、 资 治 、 教 化 ”功 能 和 教 育 人 、 鼓 舞 人 、 激 励 人 的 积 极 作 用 。 要 自 觉 把 史 志 事 业 发 展 纳 入 先 进文 化 建 设 范 畴 , 把 握 时 代 发 展 特 点 , 坚 持 先 进 文 化 的 发 展 方 向 , 提 高 为 社 会 主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服 务 的 能 力 。(六)与时俱进原则。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的工作体制、运转机制、纂修方法、用志活动等,都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才能永葆史志事业的生机和活力。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编史修志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方式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七)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地方史志事业是一项文化公益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要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做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为社会主义事业创造经济价值,为中原崛起更好服务。三、“十二五”时期全省地方史志工作的主要任务(一)全面完成第二轮志书编纂出版任务。编纂出版第二轮志书是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这项工作仍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史志工作的重点。“十二五”时期,要把全省规划出版的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志书任务放在首位,各级史志部门应在保证志书质量的前提下全面完成编纂出版任务。(二)继续抓好年鉴的编纂工作。省、市、县(市、区)年鉴工作要进一步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在提高编纂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两个效益。县(市、区)级史志办已开展年鉴工作的,要继续巩固阵地、提高质量,尚未出版年鉴的县(市、区)要尽快启动年鉴工作,将年鉴编纂列入史志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三)加强大事月报的编纂工作。开展大事月报编纂工作是我省史志工作的一个创举,备受全国同行的关注。省、市、县(市、区)大事月报工作要进一步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已经开始大事月报编纂工作的市、县(市、区),要继续提高大事月报的编辑质量,拓展大事月报的编辑面,提高大事月报服务现实的作用。尚未开始大事月报工作的地方,要积极推动此项工作,提高自己服务现实的能力。(四)加快数据库、方志馆、网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省情数据库的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全省史志系统收集的地情资料汇总、整理录入。省方志馆要逐年增加投入、增加馆藏、改进设备、完善功能,真正成为全省地情文献的收藏、编研和咨询服务中心。要加强网站建设,筹建沟通省、市、县地情信息的局域网络,建成沟通省、市、县三级史志办的地情信息系统,实现全省方志资源的共享。省辖市史志办要加大对市县(市、区)信息库、网站和方志馆(室)的建设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各市、县(市、区)全部实现建库建站建馆(室)计划,在 2012 年前各省辖市要优先建设网站,利用好这种最好的方志开发利用形式。各市、县(市、区)史志办可考虑利用现有条件建立信息库、网站和方志室,积极为社会开展咨询服务。(五)开展旧志整理与开发工作。河南历代旧志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旧志整理与开发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史志机构要摸清当地旧志文献的底数,制订出旧志整理计划,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旧志整理工作,先试点、后推开,适时启动这项工程,陆续编辑出版河南历代旧志集成,为保存历史文化遗产、建设中原经济区做贡献。(六)广泛开展地情开发工作。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要求,全省史志系统要充分认识用志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第二轮志书的逐步完成,各地要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加强方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真正做到修用结合,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发挥更大作用。最近,将启动中原崛起之星河南英模人物、中原崛起之光河南红色旅游、河南名片志、河南省史志大事记等项目。各地要继续改革用志方法,围绕三大文明搞服务,围绕读者市场搞服务,围绕两个效益搞服务,每年度至少完成一至两项用志成果。省、市两级史志办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确定选题,积极组织辖区史志办高起点、成系列的编辑、出版全省性、全市性的系列地情丛书;推动志书“进学校、进机关、进厂矿、进社区、进军营、进农村”六进工程,要积极引导各行业各阶层的读志用志活动。(七)学习、宣传、贯彻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已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省地方志立法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省地方史志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今后我省史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各级史志办要结合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五周年,适时筹备和组织全省地方史志系统学习贯彻规定座谈会和进行相关的宣传活动,学习贯彻落实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将我省地方史志工作推上新台阶、新水平。(八)抓好史志理论研究。各级史志办和协会、学会要围绕学科建设及史志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及时组织各类交流、研讨和培训活动,广泛发动史志工作者撰写理论文章。已经完成修志任务的地方,要认真总结两轮修志的宝贵经验,为史志学科的建设和史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适时启动“方志学科建设工程”,争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为方志学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九)全面启动乡(镇、街道)村志的编纂工作。乡(镇、街道)村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基础,其历史变迁和文化繁衍各有不少特色,变化和发展直接反映社会的延续和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不少乡(镇、街道)村已经具备了编纂乡(镇、街道)志的能力,有编纂乡(镇、街道)志的愿望。一部分乡(镇、街道)村已经出版或开始编纂乡(镇、街道)村志,需要得到史志部门的指导。随着我省二轮志书的编纂完成,我们要适时启动乡(镇、街道)村志的编纂工作,全面加强对乡(镇、办事处)村志的编纂指导,使乡(镇、街道)村志客观、真实地记述乡(镇、街道)村的经济社会现状、历史变化和发展轨迹,促进乡(镇、街道)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企业志、医院志、学校志等编纂工作的指导力度。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措施(一)切实加强对史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史志工作是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编修志书是各级政府的官职官责,要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史志机构组织实施”的体制,切实加强对史志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坚持“一纳入、五到位”,将地方史志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之中,做到领导、机构、经费、队伍、条件到位,及时解决个别地方重视不够、领导不力的问题。各级史志办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取得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认真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各级史志部门要牢固树立依法修志的观念,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认真履行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赋予的各项职责,全方位地开展地方史志的编纂、管理和服务工作。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健立、完善与地方志工作条例、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相配套的制度措施,为全省史志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适时开展史志行政执法检查,依法纠正违法行为,保障史志事业健康发展。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东临安徽阜阳,西接河南漯河市、许昌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与开封、商丘市接壤。全市国土面积 11959 平方公里,总人口 1091 万人。辖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太康县、鹿邑县、郸城县、淮阳县、沈丘县和项城市、川汇区 10 个县市区。周口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有 6000 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农氏播种五谷,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周口古属陈国,诗经.陈风赫然在目。战国末期,为楚都所在地,史称郢陈。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此建立张楚政权。两汉时期,陈为皇子领地,繁荣昌盛,富甲一方。魏晋以来,以淮阳为中心历次设郡置府。周口历史上英杰辈出。老子(李耳)为道教鼻祖,所著道德经流芳千古。还有东晋太傅谢安、文学家谢灵运、现代民族英雄吉鸿昌、历史名人袁世凯等名人巨擘。1949 年,设淮阳专区,1965 年设周口专区。2000 年 6 月 8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周口地区设立地级周口市。周口交通便捷,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交织成网,四通八达。有国道、省道 19 条,其中 311 国道横穿东西,106 国道纵贯南北。有县乡公路 265 条,通车里程 4742 公里。漯(河)至阜(阳)铁路与京广、京九线相接,客运和货运列车沟通全国各地,开通有至广州、北京的直达列车。漯阜铁路电气化双线升级改造全面启动,改造完成后并入国家铁路路网,将成为带动周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漯(河)周(口)界(首)高速公路东可直达宁沪杭,西与京珠高速相连,可直达郑州国际机场。南(南京)洛(洛阳)、永(永城)登(登封)、大(大庆)广(广州)、周(周口)商(商丘)四条高速公路呈“井”字型贯穿全市,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 453 公里,居全省第二位。沙颍河自古以来就是通航河道,建成有周口、刘湾两大货运码头,入淮河、汇长江。沙颍河航运可直达南京、上海。周口基础设施完备。图文传真、无线寻呼、固定电话、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讯设施齐备。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开通有周口市人民政府网、周口信息港、中华龙都网、明珠网等网站,建立了网上周口宣传平台。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途经周口,年供气将达 7 亿立方米。周口电力供应充足,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 33.2 万千瓦,年发电量达 20 亿千瓦时,完全能够保证工业生产和生活用电。服务功能完备,拥有周口饭店、周口迎宾馆、平原宾馆等星级酒店;周口中心医院、周口中医院、周口市第二人民医院等设备完善的医疗机构和疾病防治机构,各类文化、娱乐、服务、休闲、购物、旅游设施配套,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周口农业一度辉煌。这里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肉、烟生产基地。2010 年全市粮食年产量达 144.7 亿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 13.3%,居全省第一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周口还是国家重要的黄牛、槐山羊、生猪的养殖及肉类出口基地。所产槐山羊皮为出口免检产品,远销美、英、意、日及东欧各国,历史上的周口与河北张家口并称中国南北两大皮都。周口还是闻名全国的平原绿化先进市,森林覆盖率达 25%,素有“平原林海”之称。周口工业现已形成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为支柱以电力、机械、皮革皮毛为特色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10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 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