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文章的特点_第1页
梁实秋文章的特点_第2页
梁实秋文章的特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实秋 梁实秋,(1903 一 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 (译作 )等。1923 年 8 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 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南京大学 前身 )、国立青岛大学 (山东大学 前身 )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 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 年 11 月 3 日病逝于台北,享年 84 岁。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 ,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 ,主张“文学无阶级” ,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1938 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 。期间,他在副刊上写了这么一篇编者按:“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未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 ,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我老实承认,我的交游不广,所谓文坛 ,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处,至于文坛上谁是盟主,谁是大将,我更是茫茫然。 ”这篇小小的编者按引发了文坛的大地震。有人在报纸上说,抗战时期的一切都与抗战有关,写文章也一定和抗战有关联,你梁实秋说某些文章可以“与抗战无关” ,是何居心?“与抗战无关论”的罪名让梁实秋背负了几十年。但是据统计,梁实秋在抗战期间所写的文章里,提到“抗战”二字的次数很多。他在抗战开始时力主抗战,被日本人定为抗日分子,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孤身一人从汉口逃到重庆,和夫人长期别离六年之久。他对日本人的痛恨可想而知。1940 年,梁实秋本来想随一个访问团到延安去访问。毛泽东发电报说,我们不欢迎梁实秋来。梁实秋只好终止随团访问。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 。先是鲁迅的“丧家的资产阶级的乏走狗” ,又有毛泽东的亲批在后, “反动文人”的罪名,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清了。1949 年梁实秋去台湾后,他的作品在大陆再也没有出版过(和鲁迅在台湾的待遇一样),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才有出版社出版他的散文。创作情况 “雅舍”:梁实秋抗战时期所居重庆郊外山上简陋竹棚,自己命名为“雅舍” ,在其中写出一系列幽默风趣、意味悠远的文章。 梁氏小品文代表作:雅舍小品 (一至四集) 雅舍杂文 雅舍轶文等。 雅舍小品:所谈全是人生中凡人小事。可分为几类:各色人等,世相情状,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日用器物,等等 随笔 浅层:写人生琐事,记录描写世相细节 深层:于众人熟视无睹处发现人生荒谬愚蠢,可笑可叹,进而有所感悟,提醒读者作点反省。 随笔写人生琐事,单纯记录描写世相细节并不难,难的是能于众人熟视无睹处发现人生的荒谬愚蠢,可笑可叹,进而有所感悟,以此提醒读者不妨作点反省,看自己是否可笑人做了可笑事。本篇颇能体现梁实秋文章的特点文艺思想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艺批评专著。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因此 30 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根基于人性。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类,但对如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他一再强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梁实秋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在文学的纪律一书中陈述自己的人生观:“人性是很复杂的 ,(谁能说清楚人性包括的是几样成分)。为其因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