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 年河南省周口市扶沟高中高考化学模拟试卷(1)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熔融状态下,l mol Na 2O2 完全电离出的离子数目为 3 NAB将 CO2 通过 Na2O2 使固体质量增加 mg,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C在标准状况下,22.4LCH 4 与 18 gH2O 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 10NAD含 1mol Cl的 NH4Cl 溶液中加入适量氨水使溶液呈中性,此时溶液中 NH4+数为 NA2利用下表中对应方案和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所选玻璃仪器A 验证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到 17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酒精灯、圆底烧瓶、玻璃导管、试管B 配制 1L 1.6%的 CuSO4 溶液(溶液密度近似为1g/mL)将 25g CuSO45H2O 溶解在 975g 水中 烧杯、量筒、玻璃棒C 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几分钟,再向其中加入新制的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试管、烧杯、酒精灯、滴管D 验证 HClO 和 CH3COOH的酸性强弱 相同条件下用 pH 试纸测 0.1molL1NaClO溶液和 0.1molL1CH3COONa 溶液的 pH玻璃棒、玻璃片AA BB CC DD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 C6H12,分子结构中含有 3 个“ CH3”的烯烃共有 5 种B对苯二甲酸( )与乙二醇(HOCH 2CH2OH)不能制取聚酯纤维( )C油脂在酸或碱催化条件下可以水解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常用此反应来制取肥皂D 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一定不可能共平面4某有机物 M 的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有关 M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M 的分子式为:C 12H15O5N2BM 可以发生水解反应、中和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CM 的水解产物中一定含有醇类D1 molM 最多可以与 1L4mol/L 的 NaOH 溶液完全反应5如图是向 10mLAgNO3 溶液中逐渐加入 0.1mol/L 的 NaCl 溶液时,溶液的 pAg 随着加入NaCl 溶液的体积(单位 mL)变化的图象(实线) 已知:pAg= lgc(Ag +),Ksp(AgCl)=110 12根据图象所得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提示:Ksp(AgCl)Ksp(AgI) )A原 AgNO3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1 molL1B图中 x 点的坐标为(100, 6 )C图中 x 点可认为溶液中 Ag+被沉淀完全D把 0.1 molL1 的 NaCl 换成 0.1 molL1NaI 则图象在终点后变为虚线部分6以熔融 LiCO3 和 K2CO3 为电解质,天然气经重整催化作用提供反应气的燃料电池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此电池为电源精炼铜,当有 0.1mole转移时,有 3.2g 铜溶解B若以甲烷为燃料气时负极反应式:CH4+5O 28e=CO32+2H2OCC、该电池使用过程中需补充 Li2CO3 和 K2CO3D空气极发生电极反应式为: O 2+4e+2CO 2=2CO 327X、Y、Z、W 、U 是分别位于短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X 与 W 位于同一主族,Z 元素的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也能与 NaOH 溶液反应,W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Z、W 、U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3Y 元素的单质在 X 的某种氧化物中可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 的最高价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BY、Z 元素的单质作电极,在 NaOH 溶液下构成原电池,Z 电极上产生大量气泡C室温下,0.05 mol/L U 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的 pH 1DY、Z、U 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YZU二必考题(共 3 道题,43 分)8 (14 分)环己酮是重要化工原料,是制造尼龙、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的主要中间体实验室常用铬酸氧化环己醇制备,但铬酸较贵且污染环境某化学兴趣兴趣小组尝试用中学化学更常见的次氯酸钠代替铬酸制备环己酮有关物质信息、实验流程如图 1 及实验装置如图 2 如下:环己酮: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相对水的密度:0.95,熔点:45 ,沸点:155,溶解度(100mL H2O):2.4g (31 ) 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 A 的名称是_ (2)在反应开始的 5min,为了将体系温度维持在 3035 ,除了用冰水浴冷却外,采取的措施还有_、_(3)加入饱和 NaHSO3 溶液时发生的主要反应是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确保加入的饱和 NaHSO3 溶液已经足量的实验操作是_(4) 为将馏出液的 pH 调至中性,可以加入的试剂是 _A、稀盐酸 B、无水碳酸钠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固体(5)调节 pH 后还需加入精制食盐,其目的是 _, “取有机层”时使用的主要仪器是_ (填图 3 对应的字母) (6)实验条件的优化对实验成败至关重要,小组成员觉得有必要对 NaClO 溶液的最佳浓度进行探究他们配制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 NaClO 溶液,并用滴定法标定具体方法是:用移液管取 10.00mL NaClO 溶液于 500mL 容量瓶中定容,取 25.00mL 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和 KI 固体(足量) ,用 0.1000mol/L 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三次平行实验平均消耗 Na2S2O3 标准溶液 18.00mL,已知 I2+2Na2S2O32NaI+Na2S4O6则该 NaClO 溶液的浓度是_9利用废铝箔(主要成分为 Al、少量的 Fe、Si 等)既可制取有机合成催化剂 AlBr3 又可制取净水剂硫酸铝晶体A1 2( SO4) 318H2OI实验室制取无色的无水 AlBr3(熔点:97.5 ,沸点:263.3265)可用如图 6 所示装置,主要实验步骤如下:步骤 l:将铝箔剪碎,用 CCl4 浸泡片刻,干燥,然后投入到烧瓶 6 中步骤 2:从导管口 7 导入干燥的氮气,同时打开导管口 l 和 4 放空,一段时间后关闭导管口 7 和 1;导管口 4 接装有 P2O5 的干燥管步骤 3:从滴液漏斗滴入一定量的液溴于烧瓶 6 中,并保证烧瓶 6中铝过剩步骤 4:加热烧瓶 6,回流一定时间步骤 5:将氮气的流动方向改为从导管口 4 到导管口 l将装有P2O5 的干燥管与导管口 1 连接,将烧瓶 6 加热至 270左右,使溴化铝蒸馏进入收集器 2步骤 6:蒸馏完毕时,在继续通入氮气的情况下,将收集器 2 从 3 处拆下,并立即封闭 3 处(1)步骤 l 中,铝箔用 CCl4 浸泡的目的是_(2)步骤 2 操作中,通氮气的目的是_(3)步骤 3 中,该实验要保证烧瓶中铝箔过剩,其目的是_(4)步骤 4 依据何种现象判断可以停止回流操作_(5)步骤 5 需打开导管口 l 和 4,并从 4 通入 N2 的目的是_10某课外小组的同学拟用废铝箔制取硫酸铝晶体,已知铝的物种类别与溶液 pH 关系如图所示实验中可选用的试剂:处理过的铝箔; 2.0molL1 硫酸;2.0molL1NaOH 溶液由铝箔制备硫酸铝晶体的实验步骤依次为:称取一定质量的铝箔于烧杯中,分次加入 2.0molL1NaOH 溶液,加热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过滤 _过滤、洗涤 _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 过滤、洗涤、干燥11近年来对 CO2 的有效控制及其高效利用的研究正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由 CO2 制备甲醇过程可能涉及反应如下:反应:CO 2(g)+3H 2(g)CH 3OH(g)+H 2O(g)H 1=49.58kJmol1反应:CO 2(g)+H 2(g)CO (g)+H 2O(g) H2反应:CO(g)+2H 2(g)CH 3OH(g)H 3=90.77kJmol1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的H 2=_,反应自发进行条件是_(填“较低温” 、 “较高温”或 “任何温度”) (2)在一定条件下 2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H2 和 CO2 仅发生反应,实验测得在不同反应物起始投入量下,反应体系中 CO2 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如图 1 所示据图可知,若要使 CO2 的平衡转化率大于 40%,以下条件中最合适的是_An(H 2)=3mol,n(CO 2)=1.5mol ; 650K Bn(H 2)=3mol ,n(CO 2)=1.7mol;550KCn(H 2)=3mol ,n(CO 2) =1.9mol; 650K Dn(H 2)=3mol ,n(CO 2)=2.5mol;550K在温度为 500K 的条件下,充入 3mol H2 和 1.5mol CO2,该反应 10min 时达到平衡:a用 H2 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_;b该温度下,反应 I 的平衡常数 K=_;c在此条件下,系统中 CH3OH 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当反应时间达到3min 时,迅速将体系温度升至 600K,请在图 2 中画出 310min 内容器中 CH3OH 浓度的变化趋势曲线:(3)某研究小组将一定量的 H2 和 CO2 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并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发生反应 I、) ,测得在不同温度下体系达到平衡时 CO2 的转化率(a)及 CH3OH 的产率(b) ,如图 3 所示,请回答问题: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为同时提高反应速率和甲醇的生成量,以下措施一定可行的是_(选填编号) A改用高效催化剂 B升高温度 C缩小容器体积 D分离出甲醇 E增加CO2 的浓度据图可知当温度高于 260后,CO 的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填“增大” 、 “减小”、 “不变 ”或“无法判断” ) ,其原因是_【化学-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12I由徐光宪院士发起,院士学子同创的分子共和国科普读物最近出版了,全书形象生动地戏说了 BF3、TiO 2、CH 3COOH、CO 2、NO、二茂铁、NH 3、HCN、H 2S、O 3、异戊二烯和萜等众多“分子共和国”中的明星(1)写出 Fe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H 2S、O 3 分子都是直线形bBF 3 和 NH3 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cCO 2、HCN 分子的结构式分别是: O=C=O、H CNdCH 3COOH 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有:sp 2、sp 3(3)NO 是人体中的信号分子,有关说法正确的_ a原子半径 N 大于 O b非金属性 O 大于 NcNO +的结构式为:N O + dNO 形成的晶体是分子晶体(4)TiO 2 的天然晶体中,最稳定的一种晶体结构如图 1,白球表示_原子(5)乙酸熔沸点很高,是由于存在以分子间氢键缔合的二聚体(含一个环状结构) ,请画出这二聚体的结构:_(6)二茂铁(C 5H5) 2Fe 是 Fe2+与环戊二烯基形成的一类配合物,实验室测定铁的含量:可用配位剂邻二氮菲( ) ,它能与 Fe2+形成红色配合物(如右图 2) ,该配离子中 Fe2+与氮原子形成配位键共有_个13氢能的存储是氢能应用的主要瓶颈,2008 年,Yoon 等人发现 Ca 与 C60 生成的Ca32C60 能大量吸附 H2 分子C60 晶体易溶于苯、CS 2,说明 C60 是_分子(选填:“ 极性”、 “非极性” ) ;1mol C60 分子中,含有 键数目为_MgH2 是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已知该晶体的密度 agcm3,则晶胞的体积为_cm 3用 a、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选修 5:有机化学基础】14艾拉莫德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新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它的合成路线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艾拉莫德分子结构中的任意两种含氧官能团的名称:_(2)甲的结构简式为_(3)反应中有一种主要副产物是甲的同分异构体,其结构是_(4)反应温度较高,若不加 NaHS03 会导致反应混合体系的颜色明显不同,可能的原因_,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_:_(5)艾拉莫德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 (填序号) A艾拉莫德易溶于水 B在一定条件下能与 H2 发生加成反应C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因为结构中有 ,所以它属于二肽(6)戊是丙的同分异构体,且满足下列条件:含有 结构且能发生银镜反应 N 原子直接与苯环相连 核磁共振氢谱有 5种峰且峰面积比 1:1:2:2:3,完成戊与 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015 年河南省周口市扶沟高中高考化学模拟试卷(1)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熔融状态下,l mol Na 2O2 完全电离出的离子数目为 3 NAB将 CO2 通过 Na2O2 使固体质量增加 mg,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C在标准状况下,22.4LCH 4 与 18 gH2O 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 10NAD含 1mol Cl的 NH4Cl 溶液中加入适量氨水使溶液呈中性,此时溶液中 NH4+数为 NA【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Na 2O2 在熔融状态下电离出 2 个钠离子和 1 个过氧根;B、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增重相当于 CO 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电子转移;C、先计算甲烷和水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出电子数进行比较;D、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来回答【解答】解:A、Na 2O2 在熔融状态下电离出 2 个钠离子和 1 个过氧根,故 1mol 过氧化钠能电离出 3mol 离子即 3NA 个,故 A 正确;B、将二氧化碳通过过氧化钠固体,固体增加的质量相当于对已 CO 的质量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 NA,故 B 错误;C、标况下,22.4L 甲烷的物质的量是 1mol,含有 10mol 电子,18g 水物质的量是 1mol,含有 10mol 电子,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 10NA,故 C 正确;D、加入一定量的氨水后,溶液呈中性, n(H +)=n (OH ) ,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n(Cl ) +n(OH )=n (NH 4+)+n(H +) ,所以 n(Cl )=n(NH 4+)=1mol,即铵根离子为NA 个,故 D 正确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和物质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2利用下表中对应方案和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所选玻璃仪器A 验证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到 17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酒精灯、圆底烧瓶、玻璃导管、试管B 配制 1L 1.6%的 CuSO4 溶液(溶液密度近似为1g/mL)将 25g CuSO45H2O 溶解在 975g 水中 烧杯、量筒、玻璃棒C 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几 试管、烧杯、酒原性 分钟,再向其中加入新制的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精灯、滴管D 验证 HClO 和 CH3COOH的酸性强弱 相同条件下用 pH 试纸测 0.1molL1NaClO溶液和 0.1molL1CH3COONa 溶液的 pH玻璃棒、玻璃片AA BB CC 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乙醇的消去反应中会产生乙烯和二氧化硫等气体;B1L 1.6%的 CuSO4 溶液(溶液密度近似为 1g/mL)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是 0.1mol;C碱性条件下,葡萄糖能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DNaClO 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不能利用 pH 试纸测定 pH【解答】解:A乙醇的消去反应中,碳和浓硫酸之间会反应生成具有还原性的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能使溴水褪色,故 A 错误; B1L 1.6%的 CuSO4 溶液(溶液密度近似为 1g/mL)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是 0.1mol,溶液的质量是 1000g,25g CuSO 45H2O 中硫酸铜的物质的量是 0.1mol,故 B 正确;C碱性条件下,葡萄糖能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该反应中没有加入氢氧化钠中和酸,所以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则不能实现实验目的,故 C 错误;DNaClO 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不能利用 pH 试纸测定 pH,应利用 pH 计测定 pH 比较酸性强弱,故 D 错误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方案评价,明确实验原理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注意不能用 pH 试纸检验次氯酸钠溶液的 pH 大小,因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为易错点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 C6H12,分子结构中含有 3 个“ CH3”的烯烃共有 5 种B对苯二甲酸( )与乙二醇(HOCH 2CH2OH)不能制取聚酯纤维( )C油脂在酸或碱催化条件下可以水解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常用此反应来制取肥皂D 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一定不可能共平面【考点】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 【分析】A分子式为 C6H12 的烯烃,含有 1 个 C=C 双键,分子结构中含有 3 个“CH 3”原子团,可以看做 3 个甲基取代丙烯中的 3 个 H 原子,结合丙烯的结构确定甲基的可能位置书写判断;B、羟基能与羧基发生脱水反应;C、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D、苯环和 C=C 为平面结构,且COOH 中的 C=O 也为平面结构;【解答】解:A分子式为 C6H12 的烯烃,含有 1 个 C=C 双键,分子结构中含有 3 个“CH3”原子团,可以看做 3 个甲基取代丙烯中的 3 个 H 原子,符合条件的结构有:CH2=CHC(CH 3) 3、CH 2=C(CH 3)CH(CH 3) 2、CH 3CH=CHCH(CH 3)2、CH 3CH=C(CH 3)CH 2CH3、 (CH 3) 2C=CHCH2CH3,共有 5 种,故 A 正确;B、乙二醇(HO CH2CH2OH)和对苯二甲酸( )生成聚酯纤维,同时还有水生成,故 B 错误;C、油脂在酸或碱催化条件下可以水解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常用此反应来制取肥皂,故 C 错误;D、苯环和 C=C 为平面结构,且COOH 中的 C=O 也为平面结构,且直接相连,则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故 D 错误;故选 A【点评】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掌握有机物的结构是学习有机物性质的关键4某有机物 M 的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有关 M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M 的分子式为:C 12H15O5N2BM 可以发生水解反应、中和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CM 的水解产物中一定含有醇类D1 molM 最多可以与 1L4mol/L 的 NaOH 溶液完全反应【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有机物含有羧基、酯基、肽键以及氨基,结合羧酸、酯以及氨基酸的性质解答该题【解答】解:A由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为 C12H14O5N2,故 A 错误;B分子中不含羟基、卤素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 B 错误;C分子中不含羟基,不属于醇类,故 C 错误;D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为羧基、酯基,肽键如水解则可生成羧基,也与氢氧化钠反应,则 1 molM 最多可以与 1L4mol/L 的 NaOH 溶液完全反应,故 D 正确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氨基酸的性质考查,注意把握有机物的结构特点,题目难度不大5如图是向 10mLAgNO3 溶液中逐渐加入 0.1mol/L 的 NaCl 溶液时,溶液的 pAg 随着加入NaCl 溶液的体积(单位 mL)变化的图象(实线) 已知:pAg= lgc(Ag +),Ksp(AgCl)=110 12根据图象所得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提示:Ksp(AgCl)Ksp(AgI) )A原 AgNO3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1 molL1B图中 x 点的坐标为(100, 6 )C图中 x 点可认为溶液中 Ag+被沉淀完全D把 0.1 molL1 的 NaCl 换成 0.1 molL1NaI 则图象在终点后变为虚线部分【考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分析】A、根据 pAg=lgc(Ag +)求出 Ag+的浓度;B、x 点 c(Ag +)=10 6 molL1,根据硝酸银的量求出消耗的氯化钠;C、x 点 c(Ag +)=10 6 molL1;D、由于 Ksp(AgI)更小,所以 c(Ag +)更小【解答】解:A、图中原点 pAg=0,则 Ag+的浓度为:c ( Ag+)=10 0 molL1,即原AgNO3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molL1,故 A 错误;B、x 点 c(Ag +)=10 6 molL1,一般认为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 105 molL1,即沉淀完全,则 AgNO3 与 NaCl 恰好反应,n(NaCl)=n(AgNO 3)=0.01L1mol L1=0.01mol,所以V(NaCl)=100mL,即 x 点的坐标为(100,6) ,故 B 正确;C、x 点 c(Ag +)=10 6 molL1,一般认为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 105 molL1 完全沉淀,实际上 Ag+没有完全沉淀,故 C 错误;D、与 AgCl 相比,碘化银的 Ksp(AgI)更小,所以把 0.1 molL1 的 NaCl 换成0.1molL1NaI,则溶液中 c(Ag +)更小,则 pAg 更大,图象不符,故 D 错误;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了 AgCl 的 Ksp 的应用,注意把握题干中的信息,考查学生分析题目信息并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中等6以熔融 LiCO3 和 K2CO3 为电解质,天然气经重整催化作用提供反应气的燃料电池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此电池为电源精炼铜,当有 0.1mole转移时,有 3.2g 铜溶解B若以甲烷为燃料气时负极反应式:CH4+5O 28e=CO32+2H2OCC、该电池使用过程中需补充 Li2CO3 和 K2CO3D空气极发生电极反应式为: O 2+4e+2CO 2=2CO 32【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该燃料电池中,通入甲烷的一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根据图示信息知道负极电极反应式为:H 22e+CO32=CO2+H2O,通入空气和 CO2 的混合气体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O2+4e+2CO2=2CO32,A、依据电子守恒结合电极反应计算得到;B、原电池的负极上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C、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分析判断碳酸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D、空气极是氧气得到电子,生成碳酸根离子的反应【解答】解:A、电解精炼铜,阴极上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电极反应 Cu2+2e=Cu,当电路有 0.1mol e转移反应生成铜 0.05mol,如果全部是铜放电,则溶解的铜的质量=0.05mol64g/mol=3.2g,粗铜有比铜更活泼的金属首先放电,所以溶解的铜小于 3.2g,故A 错误;B、根据图示信息,通入甲烷的电极是负极,在负极上,甲烷变为氢气,氢气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 H22e+CO32=CO2+H2O,故 B 错误;C、假设转移 4mol 的电子,根据电极反应:负极电极反应式为:H 22e+CO32=CO2+H2O,通入空气和 CO2 的混合气体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CO2=2CO32,负极消耗 2mol 的碳酸根离子,正极产生 2mol 的碳酸根离子,所以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不变,故 C 错误;D、原电池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O2+4e+2CO2=2CO32,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图象分析判断的方法应用,原电池原理的分析判断和电极反应的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7X、Y、Z、W 、U 是分别位于短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X 与 W 位于同一主族,Z 元素的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也能与 NaOH 溶液反应,W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Z、W 、U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3Y 元素的单质在 X 的某种氧化物中可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 的最高价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BY、Z 元素的单质作电极,在 NaOH 溶液下构成原电池,Z 电极上产生大量气泡C室温下,0.05 mol/L U 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的 pH 1DY、Z、U 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YZU【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分析】X、Y、Z、W 、U 是分别位于短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Z 元素的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也能与 NaOH 溶液反应,则 Z 为 Al 元素;W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结合原子序数可知,W 只能有 3 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4,则 W为 Si;X 与 W 位于同一主族,则 X 为 C;Z、W、U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3,则U 最外层有 6 个电子,为第 VIA 元素,U 的原子序数比 Si 大,则 U 为 S 元素;Y 元素的单质在 C 的某种氧化物中可燃,而且 Y 原子序数比 Al 小,则 Y 为 Mg 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化合物性质解答【解答】解:X、Y、Z、W 、 U 是分别位于短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Z 元素的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也能与 NaOH 溶液反应,则 Z 为 Al 元素;W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结合原子序数可知,W 只能有 3 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4,则W 为 Si;X 与 W 位于同一主族,则 X 为 C;Z、W、U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3,则 U 最外层有 6 个电子,为第 VIA 元素,U 的原子序数比 Si 大,则 U 为 S 元素;Y 元素的单质在 C 的某种氧化物中可燃,而且 Y 原子序数比 Al 小,则 Y 为 Mg 元素,AW 为 Si,其最高价氧化物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故 A 错误;BMg、Al 元素的单质作电极,在 NaOH 溶液下构成原电池,Al 失电子,在 Mg 电极上产生大量气泡,即 Y 上有气泡,故 B 错误;C室温下,U 的气态氢化物为 H2S,H 2S 是弱酸,所以 0.05 mol/L U 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的 pH1,故 C 正确;DY、Z、U 分别为 Mg、Al、S ,其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UYZ,故 D 错误;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关键是充分利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及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难度中等二必考题(共 3 道题,43 分)8 (14 分)环己酮是重要化工原料,是制造尼龙、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的主要中间体实验室常用铬酸氧化环己醇制备,但铬酸较贵且污染环境某化学兴趣兴趣小组尝试用中学化学更常见的次氯酸钠代替铬酸制备环己酮有关物质信息、实验流程如图 1 及实验装置如图 2 如下:环己酮: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相对水的密度:0.95,熔点:45 ,沸点:155,溶解度(100mL H2O):2.4g (31 ) 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 A 的名称是三颈烧瓶 (2)在反应开始的 5min,为了将体系温度维持在 3035 ,除了用冰水浴冷却外,采取的措施还有搅拌器搅拌、缓慢滴加 NaClO 溶液(3)加入饱和 NaHSO3 溶液时发生的主要反应是 ClO+HSO3Cl+H+SO4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确保加入的饱和 NaHSO3 溶液已经足量的实验操作是用玻璃棒蘸(或用毛细管吸)取反应液涂在碘化钾淀粉试纸上,若不显蓝色,则 NaHSO3 溶液已足量(4) 为将馏出液的 pH 调至中性,可以加入的试剂是 BDA、稀盐酸 B、无水碳酸钠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固体(5)调节 pH 后还需加入精制食盐,其目的是 降低环己酮的溶解度,有利于环己酮分层,“取有机层” 时使用的主要仪器是 c (填图 3 对应的字母) (6)实验条件的优化对实验成败至关重要,小组成员觉得有必要对 NaClO 溶液的最佳浓度进行探究他们配制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 NaClO 溶液,并用滴定法标定具体方法是:用移液管取 10.00mL NaClO 溶液于 500mL 容量瓶中定容,取 25.00mL 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和 KI 固体(足量) ,用 0.1000mol/L 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三次平行实验平均消耗 Na2S2O3 标准溶液 18.00mL,已知 I2+2Na2S2O32NaI+Na2S4O6则该 NaClO 溶液的浓度是 1.800mol/L【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专题】实验设计题【分析】 (1)根据实验装置图及常见的仪器分析;(2)搅拌加速热量传递,NaClO 水解吸热;(3)次氯酸根能将亚硫酸氢根氧化,已经足量时溶液中无次氯酸根,可以用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是否有次氯酸根;(4)由(3)中分析可知溶液呈酸性;(5)环己酮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较小,环己酮和水互不相溶;(6)NaClO 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和 KI 固体(足量) ,发生的反应为:ClO+2I+2H+=Cl+I2+H2O,再用 0.1000mol/L 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发生的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根据已知反应物质之间的关系计算【解答】解:(1)由实验装置图可知,图 2 中仪器 A 的名称是三颈烧瓶,故答案为:三颈烧瓶;(2)为了将体系温度维持在 3035,要不断搅拌加速热量传递,而且 NaClO 水解吸热,因此要缓慢滴加 NaClO 溶液,故答案为:搅拌器搅拌;缓慢滴加 NaClO 溶液;(3)次氯酸根能将亚硫酸氢根氧化生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其离子方程式为:ClO+HSO3Cl+H+SO42;已经足量时溶液中无次氯酸根,取反应液涂在碘化钾淀粉试纸上,若不显蓝色,则 NaHSO3 溶液已足量,故答案为:ClO +HSO3Cl+H+SO42;用玻璃棒蘸(或用毛细管吸)取反应液涂在碘化钾淀粉试纸上,若不显蓝色,则 NaHSO3 溶液已足量;(4)由(3)中分析可知溶液呈酸性,可加入无水碳酸钠或氢氧化钠固体,可以使溶液变为中性,故答案为:BD;(5)环己酮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较小,有利于环己酮分层;环己酮和水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漏斗分离,所以选择的仪器为图 3 中的 c,故答案为:降低环己酮的溶解度,有利于环己酮分层;c;(6)设 NaClO 溶液的浓度是 x,NaClO 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和 KI 固体(足量) ,发生的反应为:ClO+2I+2H+=Cl+I2+H2O,再用 0.1000mol/L 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发生的反应为:I 2+2Na2S2O32NaI+Na2S4O6,则 ClOI 2 2Na 2S2O31 210103x 0.100018103解得 x=1.800mol/L,故答案为:1.800mol/L【点评】本题以环己酮制备为载体,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离子反应、关系式计算等,题目难度中等,关键根据实验流程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判断发生的离子反应,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9利用废铝箔(主要成分为 Al、少量的 Fe、Si 等)既可制取有机合成催化剂 AlBr3 又可制取净水剂硫酸铝晶体A1 2( SO4) 318H2OI实验室制取无色的无水 AlBr3(熔点:97.5 ,沸点:263.3265)可用如图 6 所示装置,主要实验步骤如下:步骤 l:将铝箔剪碎,用 CCl4 浸泡片刻,干燥,然后投入到烧瓶 6 中步骤 2:从导管口 7 导入干燥的氮气,同时打开导管口 l 和 4 放空,一段时间后关闭导管口 7 和 1;导管口 4 接装有 P2O5 的干燥管步骤 3:从滴液漏斗滴入一定量的液溴于烧瓶 6 中,并保证烧瓶 6中铝过剩步骤 4:加热烧瓶 6,回流一定时间步骤 5:将氮气的流动方向改为从导管口 4 到导管口 l将装有P2O5 的干燥管与导管口 1 连接,将烧瓶 6 加热至 270左右,使溴化铝蒸馏进入收集器 2步骤 6:蒸馏完毕时,在继续通入氮气的情况下,将收集器 2 从 3 处拆下,并立即封闭 3 处(1)步骤 l 中,铝箔用 CCl4 浸泡的目的是除去铝箔表面的油脂等有机物(2)步骤 2 操作中,通氮气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含有水蒸气的空气(3)步骤 3 中,该实验要保证烧瓶中铝箔过剩,其目的是保证溴完全反应,防止溴过量混入溴化铝中(4)步骤 4 依据何种现象判断可以停止回流操作当 5 的管中回流液呈无色或烧瓶 6 中物质呈无色(5)步骤 5 需打开导管口 l 和 4,并从 4 通入 N2 的目的是将溴化铝蒸汽导入装置 2 中并冷凝得到溴化铝【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 (1)铝箔表面会有油污,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有机溶质易溶于有机溶剂;(2)溴化铝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 HBr;(3)实验利用蒸馏方法得到溴化铝,如果溴过量,溴易混入溴化铝中;(4)溴完全反应后,5 的管中回流液呈无色或烧瓶 6 中物质呈无色;(5)将溴化铝蒸汽导入装置 2 中并冷凝得到溴化铝【解答】解:(1)铝箔表面易沾有油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有机溶质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用四氯化碳除去铝箔表面的油脂,故答案为:除去铝箔表面的油脂等有机物;(2)溴化铝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 HBr,为防止溴化物在空气中的水蒸气中水解,用氮气将水蒸气排出,故答案为:排出装置中含有水蒸气的空气;(3)实验利用蒸馏方法得到溴化铝,如果溴过量,溴易混入溴化铝中,所以为保证液溴完全反应,该实验要保证烧瓶中铝箔过剩,故答案为:保证溴完全反应,防止溴过量混入溴化铝中;(4)当 5 的管中回流液呈无色或烧瓶 6 中物质呈无色,说明溴恰好完全反应,则可以停止回流,故答案为:当 5 的管中回流液呈无色或烧瓶 6 中物质呈无色;(5)步骤 5 需打开导管口 l 和 4,利用压强差将溴化铝蒸汽导入装置 2 并冷凝得到溴化铝,故答案为:将溴化铝蒸汽导入装置 2 中并冷凝得到溴化铝【点评】本题考查制备实验方案设计,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分析评价,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难度中等10某课外小组的同学拟用废铝箔制取硫酸铝晶体,已知铝的物种类别与溶液 pH 关系如图所示实验中可选用的试剂:处理过的铝箔; 2.0molL1 硫酸;2.0molL1NaOH 溶液由铝箔制备硫酸铝晶体的实验步骤依次为:称取一定质量的铝箔于烧杯中,分次加入 2.0molL1NaOH 溶液,加热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过滤 滤液中滴加 2.0molL1 硫酸,不断搅拌,调节溶液 pH 为 410过滤、洗涤 沉淀中不断加入 2.0molL1 硫酸至恰好溶解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 过滤、洗涤、干燥【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硫酸,由图可知,调节 pH 在 410 时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再过滤、洗涤,向沉淀中加入稀硫酸,至恰好溶解,从溶液中获得晶体,需要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再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硫酸铝晶体【解答】解: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硫酸,由图可知,调节 pH 在 410 时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再过滤、洗涤,向沉淀中加入稀硫酸,至恰好溶解,从溶液中获得晶体,需要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再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硫酸铝晶体根据图片知,pH 在 410 时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所以该步骤是:向滤液中滴加2.0molL1 硫酸,不断搅拌,调节溶液 pH 为 410,从而得到氢氧化铝沉淀,故答案为:滤液中滴加 2.0molL1 硫酸,不断搅拌,调节溶液 pH 为 410;该实验目的是制取硫酸铝晶体,所以用得到的氢氧化铝沉淀制取硫酸铝溶液,其操作方法是:沉淀中不断加入 2.0molL1 硫酸至恰好溶解,故答案为:沉淀中不断加入 2.0molL1 硫酸至恰好溶解【点评】本题考查制备实验方案设计,侧重考查学生制备、操作等基本能力,明确实验原理是解本题关键,难度中等,回答时注意明确硫酸的浓度11近年来对 CO2 的有效控制及其高效利用的研究正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由 CO2 制备甲醇过程可能涉及反应如下:反应:CO 2(g)+3H 2(g)CH 3OH(g)+H 2O(g)H 1=49.58kJmol1反应:CO 2(g)+H 2(g)CO (g)+H 2O(g) H2反应:CO(g)+2H 2(g)CH 3OH(g)H 3=90.77kJmol1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的H 2=+41.19 kJmol1,反应自发进行条件是降低温(填“较低温” 、 “较高温”或“任何温度” ) (2)在一定条件下 2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H2 和 CO2 仅发生反应,实验测得在不同反应物起始投入量下,反应体系中 CO2 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如图 1 所示据图可知,若要使 CO2 的平衡转化率大于 40%,以下条件中最合适的是 BAn(H 2)=3mol,n(CO 2)=1.5mol ; 650K Bn(H 2)=3mol ,n(CO 2)=1.7mol;550KCn(H 2)=3mol ,n(CO 2) =1.9mol; 650K Dn(H 2)=3mol ,n(CO 2)=2.5mol;550K在温度为 500K 的条件下,充入 3mol H2 和 1.5mol CO2,该反应 10min 时达到平衡:a用 H2 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 0.135 molL1min1;b该温度下,反应 I 的平衡常数 K=200;c在此条件下,系统中 CH3OH 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当反应时间达到3min 时,迅速将体系温度升至 600K,请在图 2 中画出 310min 内容器中 CH3OH 浓度的变化趋势曲线:(3)某研究小组将一定量的 H2 和 CO2 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并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发生反应 I、) ,测得在不同温度下体系达到平衡时 CO2 的转化率(a)及 CH3OH 的产率(b) ,如图 3 所示,请回答问题: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为同时提高反应速率和甲醇的生成量,以下措施一定可行的是CE(选填编号) A改用高效催化剂 B升高温度 C缩小容器体积 D分离出甲醇 E增加CO2 的浓度据图可知当温度高于 260后,CO 的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填“增大” 、 “减小” 、“不变 ”或 “无法判断”) ,其原因是 反应 I、反应 III 均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CO2、CO 转化为甲醇,反应 II 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使更多的 CO2 转化为 CO,综上所述,CO 的浓度一定增大【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 (1)反应:CO 2(g)+3H 2(g)CH 3OH(g)+H 2O(g) H1=49.58kJmol1反应:CO 2(g)+H 2(g)CO (g)+H 2O(g) H2反应:CO(g)+2H 2(g)CH 3OH(g)H 3=90.77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反应=反应反应,故 H2=H1H3;反应为熵减的反应,G=H TS0 反应自发进行;(2)A由曲线 I 可知,n(H 2)=3mol ,n(CO 2)=1.5mol ,650K 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小于 40%;Bn(H 2)=3mol ,n(CO 2) =2mol,550K 时二氧化碳转化率小于 40%,但接近 40%,再移走 0.3mol 二氧化碳等效为选项中的平衡,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会增大;Cn(H 2)=3mol ,n(CO 2) =1.5mol,650K 时二氧化碳转化率小于 40%,再加入 0.4mol二氧化碳等效为选项中的平衡,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会减小;Dn(H 2)=3mol,n(CO 2)=2mol ,550K 时二氧化碳转化率小于 40%,再加入 1mol 二氧化碳等效为选项中的平衡,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会减小;在温度为 500K 的条件下,充入 3mol H2 和 1.5mol CO2,该反应 10min 时达到平衡,平衡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 60%,则转化的二氧化碳为 1.5mol60%=0.9mol,CO2(g)+3H 2(g)CH 3OH(g)+H 2O(g)起始量(mol):1.5 3 0 0变化量(mol):0.9 2.7 0.9 0.9平衡量(mol):0.6 0.3 0.9 0.9a根据 v= 计算用 H2 表示该反应的速率;b计算平衡浓度,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K= 计算;c3min 时未到达平衡,此时迅速将体系温度升至 600K,瞬间甲醇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加快,到达平衡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护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先进制造技术课件 1.1 说课
- 化工企业班长安全培训课件
- 养成睡觉好习惯课件
- 别开生面口才课件
- 员工入股协议书7篇
- 兴城安全培训课件
- 化工VR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网络营销宣传方案(3篇)
- 奶茶店营销活动方案(3篇)
- 首台套申报培训课件
- 中药药剂员职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脚手架租赁合同3篇
- 2025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城镇公益性岗位招聘3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快手运营课程培训课件
- 庭院绿化施工方案
- 《大学语文》课件 第16讲 智在纵横 苏秦始将连横
- 医院工作纪律培训课件
- 营房装修施工方案(3篇)
- 开远美景家乡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仿制药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