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发展思路_第1页
沧州市发展思路_第2页
沧州市发展思路_第3页
沧州市发展思路_第4页
沧州市发展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沧州市农业发展现状暨“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一、“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情况“十一五”期间,沧州市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业增收”这一主线,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油生产实现稳定增长。2009 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 1517.93 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262.36 万亩、油料作物面积 52.88 万亩,粮、油总产量分别达到 450.81 万吨、10.23 万吨,比 2005 年分别增长24.1%、3.85%。预计 2010 年粮油总产在 459.75 万吨和 11.1 万吨左右。设施蔬菜已成为种植业中的支柱产业。2009 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共计完成 152.50 万亩,总产 599.90 万吨,蔬菜总产值55.63 亿元,平均亩产值 3648.19 元。设施蔬菜播种面积 76.77 万亩,其中日光温室 11.86 万亩,大棚 50.31 万亩,中小棚 14.60 万亩,形成了设施栽培、地膜覆盖和露地种植等多种形式的种植格局,基本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大农业中的支柱产业。2009 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37.97 万吨、32.48 万吨和 11.36 万吨,比 2005 年分别增长 10 %、12 %和 29%;预计 2010 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38 万吨、33 万吨、13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 2%、2%和 14%。渔业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水产养殖面积 22.458 万亩,比 2005 年增加 4.86 万亩。养殖2模式有鱼虾混养、虾蟹混养、盐田汪子大面积养殖。主要苗种有南美白对虾、梭子蟹、梭鱼、罗非鱼及四大家鱼。 。2009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4522 元,预计 2010 年达到4750 元,比上年增长 5%,比“十五”末(2005 年)增长 57%。(二)特色主导产业已具规模。在全市已初步建成粮油加工、生猪、肉鸡、海洋水产、蔬菜、毛皮动物六大特色主导产业。粮油加工产业:全市已有 30 家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 150亿元。粮油产业年创汇 5000 万美元以上。已形成以骊骅、玉龙为主要龙头的玉米加工业,以金海、顶大、鹏泰等企业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业,以鑫马腾祥等企业龙头的甘薯加工业,以及昌黎甜玉米罐头加工业。肉牛产业:2009 年全市牛存、出栏分别达到了60.89 万头和 44.94 万头,可繁母牛 23.76 万头,年可增加农民收入 2.5 亿元。盐山、沧县等成为肉牛大县;全市投资 2000 万元以上的肉牛屠宰场达 6 个,年可屠宰肉牛 15 万头,已经成为重要的肉牛供应基地。肉禽产业:以孟村大成、沧县温氏、任丘大发正大、青县三融、献县乐寿鸭业、肃宁东风等为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年肉鸡出栏 4000 万只、肉鸭出栏 1220 万只,年农民增收 13000 万元,带动农户 11000 个,解决农民就业 25000 人。蔬菜产业:2009 年全市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 120 万亩,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 78.69%,蔬菜园区 64 个,蔬菜基地 110 个,各类产地市场 72 个,经济合作组织 100 余个,培育认定“青青”牌、“肃仙”牌、 “大浪淀”牌等 17 个品牌产品。建立了市县蔬菜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地蔬菜产品合格率达 100%。2009 年销往北京天津蔬菜总量达 260 多万吨,占商品总量的 50%左右。毛皮动3物产业:以昌黎县为主产区,全市貂、狐、貉等毛皮动物年饲养量达到 1160 万只左右,貂、狐、貉饲养量分别占养殖总量的12%、11%和 77%。占地 140 余亩的毛皮交易市场,日交易量平均在 1.5 万张左右。海洋水产业:全市浅海滩涂养殖达 17.2 万亩,海水育苗厂 102 家,利用水体 18.2 万立方,无公害海水养殖基地认证 17.6 万亩。全市有水产品加工企业 8 家,水产品加工冷库 80 座,水产品自营出口权企业 2 家。是北方较大的水产育苗集散地,年产值逾 5 亿元。(三)科技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一是深入实施优种工程。主要农作物优种覆盖率保持在 97%以上,全市生猪良种率达到98.02%,优质猪比例达到 74.10%,肉鸡良种率 100%。二是做好关键农业、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总动力已由“十一五”初期的 1016.48 万千瓦达到目前的 1144.6 万千瓦,机耕、机收、机播面积大幅度增加。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等。三是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市共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88 个。其中农业 58 个,畜牧 21 个,水产 9 个,人员 876 人。建成乡级区域站 169 个,到位人员 1214 人。四是积极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服务和农民培训工作。开展了“百千万”农业干部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进万村兴百业” 、“农业十大服务进农家”等活动。“十一五”期间,年均培训各类人员近 200 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种养殖技术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五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建成市级涉农部门网站 5 个,县级农业信息4网站 14 个,。同时,建设了专业特色网站、涉农企业网站,开通了“12582”农业专家呼叫中心、“手机电子书”、“农业直通车”、“红枣通”、“城镇菜篮子价格系统”等服务,为 32万农户日发布农业信息 40-50 万多条。(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重大动植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我市农业系统全面加强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质量抽检等全程监管工作,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圆满完成了奥运、暑期、国庆六十周年等重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任务。一是做好种、养殖场地的土壤、水质、病虫害等要素监测,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状况普查。全市所有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产品认证企业100%建立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到目前,起草了省级农业地方标准 3 项,还帮助企业修订备案企业标准 220 多个,发布市级农业地方标准 122 项。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全市每月例行监测不少于 1100 个样品,所有经认证的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 98以上。畜禽饲料抽检合格率达 92%以上,蔬菜药残、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达 98%以上;水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达 100%以上。四是大力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规模,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我市现已完成全部蔬菜基地认定。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9 个,认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 6 个。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 120 家,无公害养殖面积达到 13.8 万亩,6 家企业 26 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五是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集中整治行动。加强对饲料、兽药、农药、种子、化肥、水产苗种和各类5养殖添加剂的专项治理。六是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了全市无重大动植物疫情发生。(五)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保护,生态循环农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沼气综合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系统、风力发电、地热利用、农村节能吊炕、秸秆气化等一大批新能源、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局面。目前,全市已建沼气池 28 万个,占总农户数的 19%,年产沼气 11200 万立方米。建设了一批生态家园示范村、示范户和多能互补示范村、示范户,推广了沼液浸种、沼液果菜叶面喷施等技术,有效解决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拥有太阳能热水器 44.26 万平方米和户用太阳房 0.46 万平米。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2009 年各级用于资源增殖放流资金达 500 多万元。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伏季休渔工作,有效维护了渤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缓解了近海资源压力。(六)落实党在农村的强农惠农政策。严格实施“四取消、四补贴”政策。认真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渔业燃油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主要有小麦、玉米、奶牛、能繁母猪等。(七)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农业改革持续深化。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立了市土地流转办公室,建成 10 个县(区)级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和 115 个乡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初步形成了土地流转交易体系。 “十一五”期间,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为 45.23 万亩,占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 4.46%。全市规模6经营面积约为 15.13 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 1.59%。其中规模经营在 50 亩以下的约为 7.24 万亩。涉及农户 7776 户,户均 9.3亩。经营面积在 50 亩以上的约为 7.86 万亩,涉及农户 258 户,户均 304 亩。全面启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工作。截止到 2010年 7 月末,全市建立财富积累机制工作的村数 3459 个,占总数的 60%,财富积累机制已初步建立。二、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总方向,以“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为总要求,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加快农业区域化、产业化、标准化、社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六化”进程,有序、有力、有效地全面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水平。(二)发展原则按照稳定发展粮油、提升促进蔬菜、做大做强畜牧、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的思路,保持粮油加工、蔬菜、生猪、肉鸡、海洋水产、毛皮动物等主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培植中药材、蛋鸡、肉羊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稳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旅游立市”战略为核心,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民居建设,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生态绿色农业、高科技精准农业、现代装备农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断提高农7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探索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新途径,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文明富庶和谐”的新秦皇岛奠定坚实基础。(三)主要指标2015 年,粮食面积稳定在 1200 万亩左右,油料面积达到在50 万亩左右,粮油总产量稳定在 450 万吨以上和 10 万吨以上,蔬菜总产量 330 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40 万吨、35 万吨、16 万吨;浅海滩涂养殖规模稳定在 18 万亩左右,工厂化养殖 20 万立方水体,水产品产量达到 12.2 万吨。2015 年,粮食面积稳定在 1200 万亩左右,油料面积达到在50 万亩左右,粮油总产量稳定在 450 万吨以上和 10 万吨以上,确保粮油有效供给。蔬菜总产量 400 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60 万吨、50 万吨、30 万吨;浅海滩涂养殖规模稳定在 20万亩,工厂化养殖 10 万立方水体,水产品产量达到 16.2 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1 年达到 4950 元,2015 年达到 6820 元、比“十一五”末的 2010 年增长 43%。(四)工作重点1、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拓宽农民增收渠道(1)着力发展主导产业,进一步丰富居民的米袋子、菜蓝子。以六大优势产业为基础,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位面积和个体产出率,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粮油产业,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推广优质高产集成技术,8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蔬菜产业,到“十二五”末蔬菜播种面积达到 200 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 13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比重提高到占总面积 50%,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 190 万亩,蔬菜总产量 850 万吨,产值 65 亿元人民币。肉禽产业,全市肉鸡出栏达到 25000 万只,肉鸭出栏 5000 万只,年均递增在 5 %以上,把我市建成国际上知名肉禽养殖加工基地。把孟村、沧县、青县、任丘、盐山等建成全省肉鸡生产大县,全国肉鸡生产强县,肉鸡年均出栏稳定在 2000 万只以上,年均递增 15%以上;把任丘、肃宁、献县、河间等建成全省肉鸭生产强县,全国肉鸡生产大县,肉鸭年均出栏稳定在 500 万只以上,年均递增 10%以上。生猪产业,力争到 2015 年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率达到 92%以上。力争促成 1-2 个国内外知名猪肉加工企业落户我市。到 2015 年,全市生猪出栏达到 300 万头,把黄骅建成全省生猪生产大县,出栏达到 60 万头以上。奶牛产业,到 2015 年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率达到 100%,养殖场(小区)发展到 60 个。力争促成 1-2 个国内外知名乳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市。到 2015 年,全市奶牛存栏 8 万头,把青县建成全省奶牛养殖大县。水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沿海沿淀和盐碱地资源优势,围绕培育优势主导苗种,大力发展名优特,新水产养殖,形成区域特色明显,苗种结构优化的水产养殖业,同时利用两个国家级和三个省级水产良种场的优势,加大引种保种力度,加大渔业增殖放流力度,加快近海资源修复。(2)推进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培植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新兴产业。毛皮动9物产业,全市毛皮动物饲养量稳定在 500 万只,把我市建成国际重点毛皮动物生产基地。努力把肃宁建成全国毛皮动物养殖加工、皮毛交易大县。(3)促进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产品升级和市场扩张步伐,着力培育一批重量级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按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更加节约的原则,集中建设起一批高标准示范区,加快发展上、中、下游成龙配套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此为带动,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一园”,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和产业竞争能力。围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积极引导农产品品牌建设,创建名牌产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2、推广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实施优种工程、农业和农机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科技进村入户、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五项中心工作,加快提高科技化水平。重点实现如下“四个新突破”:(1)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按照省政府批复的县级改革方案,抓住关键环节,加快建设步伐。围绕“基础建设、人员编制、运行机制、经费保障”四项重点,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明确公益性职能,探索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技术推广以及专业性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实到基层站的新机制,增强服务能力。10(2)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引进开发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 ,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机具的推广步伐,学习借鉴先进技术、装备、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来改造提升农业,促进农业生产良种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现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3)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上实现新突破。多形式开展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科技入户等活动,贴近基层、创新形式、扩大范围、深化内涵、常抓常新,解决好技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强化农业信息服务,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信息异地实时、方便、快捷、精准、高效、多渠道、宽领域进村入户。(4)在农科教协作和产学研结合上实现新突破。按照“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整体推动”的原则,围绕制约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主要平台, 探索协作机制、拓宽协作领域、提高协作质量。到 2015年,基本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协作机制和协作模式,共同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总体要求,推进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全程监管。(1)加强投入品监管。加大农药、生长激素、肥料、兽药、饲料、各种添加剂的监管力度,净化农资市场,严格控制农业投11入品的使用品种、浓度、次数。(2 )加强产地质量安全状况普查。加强产地土壤、大气、水源等环境因素的检测和动态监管,特别是关注剧毒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不受污染。(3)加强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养基地。扩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规模,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4)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力争用五年时间,基本覆盖全市四个县、一个城市区。(5)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农业重大病虫害动态监测和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有效预防和应急响应机制。不断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强鲤春病毒、对虾白斑病等重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减少水产养殖业损失。坚持规模养殖场常年程序免疫和零散户集中免疫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免疫工作机制,提高免疫规范化水平。4、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1)加大农村新能源开发建设力度。以沼气池、沼气物业服务中心、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继续扩大沼气池覆盖范围;养殖场推广大中型沼气池建设;深入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多能互补示范推广工作。(2)积极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山区果、畜、沼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范项目,谋划平原区生态畜牧12业的发展模式,做好养殖粪便的综合利用,着重推广饲料青贮、氨化、微贮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率,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态、生活环境。(3)加大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多方争取资金,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同时加强黄骅港在建企业渔业资源补偿费的追缴力度,用于近海资源增殖。增殖的苗种有中国对虾、梭子蟹、梭鱼、牙鲆、半滑舌鳎等。5、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筹建县、乡流转服务工作机构,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推动合理流转,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2)深入推进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工作。按照先易后难,梯次推进的原则,认真清查资产,严格操作程序,建立规范的资产处置方式,形成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到 2015 年,全市建设 95 个市级示范村、75 个县区级示范村,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的村达到 80%。(3)坚持不懈抓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6、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1)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继续落实好各种政策性补贴、保险项目,增强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不折不扣地将资金及时落实到农民手中。13(2)突出加强项目建设。在积极做好在建项目的同时,抓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