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消除疟疾业务工作规范目 录第一章 机构、人员及职责 第二章 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 第三章 病例的诊断与疫情报告 第四章 病例治疗及预防 第五章 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 第六章 杀虫剂浸泡蚊帐 第七章 流行及防治现状调查 第八章 媒介按蚊调查 第九章 暴发流行调查与控制 第十章 监 测 第十一章 相关突发事件处置 第十二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十三章 人员培训 第十四章 资料收集与管理 第十五章 督 导 附 录: 河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 2010-2020 年 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 疟疾诊断标准 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第一章 机构、人员及职责一、 机构(一)省级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设原虫病研究室。(二)市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寄生虫病防治科。(三)县级县(市、区,以下简称县,含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寄、地科。(四)乡级乡(镇,以下简称乡,含镇)卫生院应设防保组。(五)村级行政村应设村卫生所(室)。(六)各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预防保健科(室)。二、人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乡防保组织和村卫生所等,都要根据消除疟疾工作进程,结 合本行政区域的服务人口、服务面积和地理条件等,合理配置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三、职责(一)省级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1.根据河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 2010-2020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的要求,向省 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年度具体工作方案和预算计划。2.根据行动计划和全球基金国家策略疟疾项目(以下简称:NSA 项目) 的要求,制 订适合全省的消除疟疾技术方案,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进行督导和评价。3.根据全省治疗病人的需要,向有关部门提出抗疟药的种类、数量计划。4.按照行动计划和 NSA 项目要求,对一、二类县督导消除疟疾中各项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疟疾监测、流行病学 调查和疫点处理, 对消除 疟疾形势进行分析、 评价和反馈。5.组织、指导国家级和省级疟疾监测点的监测工作。Comment SYP1: 6.参与和指导疟疾突发疫情的调查与控制,以及其它与疟疾预防控制活动相关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7. 按照行 动计 划和 NSA项目要求, 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制作健康教育材料,对有关部门和基层 开展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指导。8.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学术活动和信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9.负责收集相关资料,项目报表上报,完善 财务和物质管理, 总结消除疟疾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项目办报告工作倩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二)市级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1.根据行动计划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本辖区消除疟疾工作计划,提出工作经费预算。2.组织、指导消除疟疾工作和 NSA项目的实施,做好检查、督导工作。3.指导和参与一、二类县消除疟疾工作中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疟疾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置,对消除疟 疾工作形势进行分析评价。4.指导和参与设在本辖区内的国家级或省级疟疾监测点监测工作。5.参与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6.组织、指导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 动,对专业 人员进行培训。7.收集消除疟疾工作的相关资料,加强调查研究, 总结消除疟疾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三)县级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1.根据上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 NSA项目要求,提出贯彻、实施具体工作的意见和经费预算。2.组织实施行动计划中和 NSA项目的各项措施,定期检查、督导和反馈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对措施效果进行评 价。3.领、发和管理抗疟药及诊断器材、 试剂等。4.组织开展疟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并及时分析、报告疫情形势。 对乡、村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5.协助并参与设在本辖区内的国家级或省级疟疾监测点监测工作。6.组织、参与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的发现、 报告及调查与处理工作。7.指导全辖区的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中心镜检站定期抽查一定数量的阴性血片和阳性血片,严格控制血 检质量。并 对镜检人员进 行培训。8.开展消除疟疾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9.收集与消除疟疾有关的资料。做好报表上报, 财务和物资管理与使用。10.定期向上级报告消除疟疾工作实施情况。(四)乡防保组1.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实施各项消除疟疾工作,保证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2.收集、登记、上报和订正疟疾疫情。3.做好抗疟药、项目款及物资的领取、使用和管理。4. 对所有病例要通过化验室明确诊断, 监督病例的规范治疗,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5.督促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并做好血检登记,按时上报相关材料。6.及时发现、报告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并 协助和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7.配合和参与上级在本地开展的专项调查、研究、重点监测等工作。8.开展消除疟疾工作中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村级卫生人员进行培训。9.收集与消除疟疾有关的基础资料。(五)各级各类 医疗机构1.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及时发现、 诊断疟疾病例。2.对所有确诊病例,均要做好登记,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农村在 24 小时内、城市在 12 小时 内上报到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对所有病例要通过化验室明确诊断,并进行及时、规范治疗。4.对病例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毒、副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5.发现突发疫情或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配合、参与突发疫情或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7.配合、参与相关督导检查、 专项调查、重点监测工作。8.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9.协助收集与消除疟疾有关的基础资料。(六)村卫生所及个体医生1.对疟疾病例进行主动、被动侦查, 对发现的血检对象,采血制片送 镜检站,或介绍患者到有镜检条件的当地卫生机构检查疟原虫。2.对所有病例要通过化验室明确诊断。3.及时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并及时报告疫情。4.组织落实个案病例调查、疫点处理、休止期治 疗、灭蚊等各项控制措施的实施。5.及时发现和报告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6.收集、保管与消除疟疾相关的工作资料。第二章 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一、目的通过对发热病人显微镜血检疟原虫,实施病例侦查,及时发现病人,并以 带虫发病率评价流行动态和评价消除疟疾工作的真实性。二、血检方法(一)镜检工作程序1.采血对象: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简称三热病人)。2.化验单:临床医师开具化验单,嘱咐患者到化验室血检。3.登记:镜检人员对血检对象按照登记本要求进行登记。4.采血消毒部位:用 75乙醇对采血部位消毒,采血部位多在手指末端,也可在耳垂采血。5.采血方法:消毒部位待干后,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被检者手指尖稍下方或轻轻捻转耳垂边缘,右手持一次性消毒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 12mm,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6.血膜制作:取清洗过的玻片 2 张,1 张做载片, 1 张做推片,要求推片的一 侧边缘光滑,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 持推片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 45L,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 11.5L.将左下角的血液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0.8cm 的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 510 个白细胞为宜)。用干棉球抹净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 2cm 宽时,使两玻片保持 2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推制时速度要均匀,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夹角大小以及推片速度快慢等都可影响血膜的厚薄。制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一层平铺的血细胞,细胞之间相互接触而不相互重叠。7.血膜染色前的处理:待血膜自然干燥后,用铅笔将受检者号码写在薄血膜上,然后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并对厚血膜进行溶血处理。未处理血膜的放置时间,夏天不宜超过 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 72 小 时。8.吉氏染色:取 PH7.07.2 缓冲液或蒸馏水 2ml,加入吉氏染液 2 滴,混合均匀后,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 2030 分钟,然后水洗、晾干。9.镜检:在后血膜上先滴香柏油一滴,用油镜(100)镜检。镜检应从厚血膜上沿开始,从上而下,从左至右,再由右至左,往返一行接一行,一个视野接一个视野顺序地查完整个血膜。在厚血膜中要根据疟原虫的核、胞 浆、疟色素三个条件 鉴别是否为疟原虫。看完血片后,要及时登记,若为阳性,应立即按血片编号登 记原虫的种、期、以防差 错。10. 疟原虫计数 (1)定量计数:用厚血膜每个视野中所观察到疟原虫的平均数可粗略地估计出疟原虫密度。这 种方法简便,缺点是计数的疟原虫数受血膜厚度影响,在流行病学上不宜用作定量分析。国内常用此方法将密度分为 6 级:厚血膜查见疟 原虫数在 10 个以内, 记录实际数字;血膜查见疟 原虫数在 10 个以上,但平均每个 视野不到 1 个虫,记录“少”;100 个视野中 查见的疟 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 15 个,记录“ ”;100 个视野中 查见的疟 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 610 个,记录“+” ;100 个视野中 查见的疟 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 11100 个,记录“+ ”;6.100 个视野中查见的疟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 100 个以上,记录“+ ” 。(2) 厚血膜的 疟原虫计数:在制作厚血膜的同时,计数每 l 血中白细胞数。然后镜检厚血膜,计数每个视野中的 疟原虫数和白细胞数,疟原虫密度较高时计数 100200个白细胞即可,密度很低时计 数 1 000 个。用下式算出疟原虫密度。疟原虫数 白细胞数 每 l血中白细胞数 = 疟原虫数/l 血。如果无法进行白细胞计数,则以 6 000 个白细胞 / l 血计算。(3) 薄血膜的 疟原虫计数:在涂制薄血膜的同时,计数每 l 血液中的红细胞数,也可按男性 500 万个、女性按 450 万个/l 血计算。镜检 薄血膜,算出红细胞的疟原虫感染率,然后按下式算出疟原虫密度。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红细胞数/l 血疟原虫数/l 血如果疟原虫密度较高,检查 1 000 个红细胞即可,但疟原虫密度低时,则应检查更多的红细胞。可按公式 N=45.5(I-P)P 确定需检查的 红细胞数。式中 N 为需要检查的红细胞数,P 为 1 万个红细胞中的 疟原虫数,I 为血样单位(以 1 万个红细胞计算),45.5 为常数。此外,血膜的不同区域视野中的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有较大差别,通常血膜后端和边缘部疟原虫密度常比前半部或中央部高,所以,镜检时不宜只检查一个角落, 应顺玻片的横轴检查。镜检时,应当记录下所观察到的各种 疟原虫,不要 笼统地记作混合感染。11.阳性病人 2 小时内报给防保人员。阳性和阴性血片都要保存备查。(二)镜检工作的管理及要求1.县级中心镜检站,每月底负责血检登记本、全部阳性血片和阴性血片的收集和统计,并复 检全部阳性血片及抽 查 5%的阴性血片。同时负责血检登记本、染色 剂、二甲苯、甲醇和干净玻片的发放和镜检器材的养护。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乡级以上卫生机构镜检站,不要漏检上述血检对象。血片制作、染色要 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要求执行。每月的 30 日将血检登记本、阳性血片和阴性血片一起交县级中心镜检站归档、复检和抽查。同时领取下月所需的干净玻片及其它用品。3.各镜检站要做到当天采血,当天染,当天镜检,及时报结果。接诊后要随时在血检登记本上登记,统一编号,登记项目齐全。避免 过后 补登而造成一个笔迹的不良后果。(三)快速诊断 试条镜检站在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快速诊断试条(RDT)进行辅助检测。RDT 检测阳性者,须采集并保留血片备查。1.操作方法:用一次性采血针在耳垂或手指末端采血,吸取 10l血,加至测试条上,再加 1 滴试剂 A(含溶血缓冲液和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待吸干后,加 1 滴试剂B(洗涤缓 冲液),直至吸干。不同试剂盒按该产品说 明书操作。2.结果判断:试纸条上方出现一条不连贯的红色条带,为质控条带,表示操作规范;此外,无线性条带为阴性;可 见线性条带比质控条带颜色浅为+;可见线性条带颜色同质控条带为+;可见线性条带颜色比质控条带略深为+;可见线性条带颜色深于质控条带为+。第三章 病例的诊断与疫情报告一、目的及时、正确诊断疟疾病例,迅速治疗、解除病人疾苦和减少传播,并根据疫情报告,分析流行动态,制定对策,不断加快消除疟疾进程。二、病例诊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进行疟疾病例诊断。主要依据:(一)流行病学史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二)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 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三)假定性治 疗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 天内症状得到控制。(四)实验室检查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其它详见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五)病例确诊 后种类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六)其它尚不具备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或快速诊断试剂条条件的单位,初步诊断为疑似疟疾病例者,可采制血片就近送往或介绍病人到有条件的单位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也可通过假定治疗结果给予确诊或排除。二、报告(一)报告时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参与消除疟疾的工作人员,发现疟疾病例时,城镇于 12 小 时内, 农村于 24 小时内应 通过网络上报。当地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尽快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病例分类报告1.凡根据实验室检查的间日疟、恶性疟病例,按 间日疟、 恶性疟报告。2.疑似病例经假定性治疗后确诊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间日疟、恶性疟病例报告。3.对非洲回归人员,在原虫形态上一时无法分清间日疟、恶性疟者,可先按 恶性疟病例报告。消除疟疾后期应送血 样进行基因分型确诊。4.混合感染病例,按 1 例病人报告;种类按通常认为的临床症状较重者报告,如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按恶性疟病例报告。三、 质量控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要掌握疟疾的诊断标准和疫情报告的相关法规,正确诊断和及时报告病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检查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对病例诊断、登 记和报告的及时、准确情况。第四章 病例治疗一、目的通过对病例进行规范的抗疟治疗,肃清病人体内疟原虫而治愈病人,减少再燃和复发率;减少和遏制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耐药性和耐药程度;消除传染源,控制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二、疟疾的规范治疗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例均应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治疗。(一)间日疟治 疗氯喹:口服总剂量 1200 mg。第 1 天 600 mg,顿服或分 2 次服,每次 300 mg;第 2、3天各服 1 次, 每次 300 mg。伯氨 喹:口服总剂量 180 mg。从服用氯喹的第 1 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 1 次, 每次 22.5 mg, 连服 8 天。(二)间日疟休止期根治伯氨喹:口服总剂量 180mg,每天 1 次,每次 22.5mg,连服 8 天。(三)预防服药 (选用以下一种)1.磷酸哌喹:每次服 600mg, 每月 1 次, 睡前服。2.氯喹:每次服 300mg, 每 710 天服 1 次。3.氯喹总剂量基质 1200mg,第 1 天服 600mg,第 2、3 天各服 300mg;伯氨喹总剂量基质 120mg,每天服 30mg。(四)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氯喹总量 600mg 顿服或两次分服,每次 300mg ,间 隔 68 小时。(五)输入性恶 性疟治疗根据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情况,选用以下一种疗法进行治疗,但采用任何一种疗法后,均须加服伯氨喹总 量 45mg(成人),每天顿服 22.5mg,连服 2 天。1.非重症恶性疟治疗(1)双氢青蒿素 哌喹片:口服总剂量 8 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 40mg,磷酸 哌喹320mg),首剂 2 片,首剂后 68 小时、24 小时、 32 小时各服 2 片。 (2)蒿甲醚注射 剂:肌注每次 80mg,连续 7 日,首 剂加倍。(3)复方蒿甲醚 :成人总量 16 片(每片含蒿甲醚 20mg 和本芴醇 120mg),每次服 4 片,第 1 天服 2 次,第 2、3 天各服 1 次。(4)双氢青蒿素加咯 萘啶:成人总量双氢青蒿素 300mg、咯 萘啶 800mg,每天 1 次口服双氢青蒿素 150mg、咯 萘啶 400mg,连服 2 天。2.重症恶性疟治疗(1)蒿甲醚注射 剂:肌注每次 80mg,连续 7 日,首 剂加倍。病情严重时,首剂给药后可每 46 小时肌注 1 次,每次肌注 80mg,直至患者清醒后改每日肌注 1 次。(2)青蒿琥酯注射 剂:静脉注射每次 60mg,连续 7 日,首剂加倍。病情严重时,首剂给药后可每 46 小时静脉注射 1 次,每次推注 60mg,直至患者清醒后改每日肌注 1 次。(六)注意事项危重病例,优先采用青蒿琥酯静脉推注,并加 强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增加注射次数时,应在增加注射前采血镜检并计数原虫密度,原则上患者清醒后应停止增加注射。葡萄糖-6-磷酸脱 氢酶(G6PD)缺乏的人群, 应在医务 人员的监护下服用伯氨喹。孕妇、1岁以下婴儿、有溶血史者或其家属中有溶血史者应禁用伯氨喹。(七)年龄组服 药剂量1 岁以下服成人剂量的 1/101/8;13 岁服成人剂量的 1/61/4;46 岁服成人剂量的 1/3;712 岁服成人剂量的 1/2;1315 岁服成人剂量的 3/4;16 岁及以上服成人剂量。三、常用抗疟药中毒的处理(一)一般原则服用过量抗疟药中毒时, 应立即停药,皮下注射 盐 酸阿朴吗啡 5mg 催吐;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温开水洗胃, 至洗出液变清为止,并灌注适量导泻剂, 尽可能排尽药物;卧床休息, 多饮糖水或静脉滴注 5%葡萄糖生理盐水, 并加强护理。(二)氯喹中毒口服氯喹中毒时,约在服药后 1 小时内出现头昏、心跳、气短、脸色苍白、发绀、出冷汗、说话 困难、失语、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中毒症状。体检可见脉搏细弱、血 压下降、心音微弱、心律不齐、心率减慢以至停搏。 对氯喹的急性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 剂,可酌情采用以下措施对症处理。1.用异丙肾上腺素 12mg,溶于 5%葡萄糖 250500ml 溶液中,静脉滴注或舌下含 10mg,每 24 小时 1 次。2.用阿托品 0.51mg 皮下注射,必要 时 2 小时重复 应用。严重时可用 12mg 溶于10% 25%葡萄糖溶液中 缓 慢静脉注射,每 0.51 小时注射 1 次,连给 23 次。3.如出现心房纤维颤动,可静脉注射盐酸普鲁卡因胺和氯化钾,注射时需注意患者的血压。4.用氢化可的松 100mg 溶于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 12 次。5.心音消失,立即进行心脏复苏术。6.对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者,应立即使用人工起搏器。7.人工呼吸、给氧和其他对症治疗的措施可酌情应用。(三)伯氨喹中毒伯氨喹可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如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急性溶血。伯氨 喹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可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减少。伯氨 喹与乙胺嘧啶合用,也会增加毒性。 处理方法如下:1.严重发绀或伴有头昏、胸闷、心悸及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状时, 应立即停药,以美蓝(亚甲蓝 )12mg/kg,溶于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缓慢注入。也可口服美蓝,每天服150300mg,小儿每岁服 10mg。2.出现血红蛋白尿时,应立即停药,静卧,氢化可的松 100300mg 溶于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 46 小时 1 次,减 轻溶血和改善微循环。如溶血 严重,必须输血。3.补液,碱化尿液和防止肾功能衰竭,并 给予足量的维生素 C 等。四、质量控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以及相关人员,要熟练掌握疟疾病例的抗疟治疗及其毒、副反 应的处理方法,规范治疗各种疟疾病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检查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个体医生对病例治疗的及时、规范情况。第五章 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一、目的杀灭以室内吸血或栖息为主的媒介按蚊,来降低媒介按蚊密度,控制局部疫点,降低发病率。二、准备(一)测定不同 墙面吸水率将喷雾器内装入一定量的水,均匀地喷洒在预先划好的一定面积内的墙面,使达到湿而不流程度。将喷雾器内剩余水倒出计量,用原水量减去余水量,再除以 喷洒面积,即得出该墙面单位面积的吸水率。一般瓷砖、玻璃表面的吸水量为 2550 ml / m2 ,油漆、涂料表面的吸水量为 5075ml / m 2,石灰面 75100ml / m 2,水泥面 100150ml / m2。计算公式 墙面的吸水率(ml / m 2)(原水量余水量)喷洒面积(二)计算杀虫 剂使用浓度按杀虫剂使用浓度(%)=使用剂量(g/m 2)墙面吸水率(ml/m 2)100 计算。例如:奋斗呐作滞留喷洒,每 m2 使用 剂量为 0.03g,测得墙面的吸水率为 100 ml/m2 ,则杀虫剂使用浓度(% )= 0.03 100100= 0.03 %。(三)所需杀虫 剂量计算 按所需杀虫剂量(g)=使用浓度(%)原药浓度(% )配制的喷洒液量计算。例如:用奋斗呐喷洒,原药浓度 5%,杀虫剂使用浓度 0.03%,配制的喷洒液量为 10000ml,则所需杀虫剂重量为 0.03510000=640(g 或 ml)。三、喷洒(一)程序1.以居民组为单位,逐户登记需喷洒房间,并 测量喷洒面积。2.移离喷洒房间内靠墙物品,清扫墙面。3.依据不同墙面的吸水率,在较大容器内配制不同类型墙面相应杀虫剂浓度的喷洒液。4.选用扇形喷头的压缩式喷雾器。 5.按不同墙壁在喷雾器中装入相应墙壁杀虫剂浓度的喷洒液,逐户、逐房间喷洒,并做好记录。6.自上而下对墙壁均匀喷洒,达到湿而不流程度,墙面要全部覆盖。(二)注意事项1.喷洒时室内能够移动的物品尽可能搬至室外,不能移动者应以纸张覆盖,特别是食物、衣被等,以免污染。2.橱柜等表面,原则上应喷洒,但 应征得户主同意。3.全部操作过程应避免对地面、水源等的污染。4.喷洒液配置地点要远离水塘、水井等水源,以免因操作不当污染地面后, 经雨水冲刷流入水源,造成人、畜、禽、鱼等中毒。5.所有配制的喷洒液及清洗器械的水均应喷洒到墙面上(包括室外),切勿倾入水源或地面。6.喷洒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作业时穿长袖上衣和长裤,戴手套、帽子和口罩。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清洗,防止中毒。四、喷洒时间与频次常规喷洒应在媒介按蚊密度高峰前 10 天内完成,一般每年 1 次;局部暴发流行时应视控制流行需要随时进行,第 2 年则视实际需要确定是否再喷洒。五、质量控制在喷洒期间,要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督 导、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县疾控中心和乡卫生机院为主,抽调人员包村负责喷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保 证喷洒质量。第六章 杀虫剂浸泡蚊帐一、目的通过杀虫剂浸泡蚊帐,以驱避、 杀灭入室吸血的媒介按蚊,减少人蚊接触机会和降低媒介按蚊密度,达到控制局部流行,降低发病率的目的。二、准备(一)测定不同 质地蚊帐吸水率在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清水,将干蚊帐浸入,待均匀湿透后拧至湿而不滴程度,以吸水率(ml / m2)容器内装入水量(ml)量容器内余水( ml)蚊帐面积(m 2)计算不同质地蚊帐的吸水率。(二)计算不同 质地蚊帐浸泡液杀虫剂使用浓度计算公式为:杀虫剂使用浓度(%)=规定的浸帐剂量(g / m2) 吸水率(ml / m2)100。(三)计算所需 杀虫剂量计算公式为:所需杀虫剂剂量(g / ml)=浸帐液浓度(%)使用的杀虫剂原药浓度(%) 配制的浸帐液量(L / ml)。为了操作方便,应根据以上计算方法,按当地大、中、小蚊帐面积,算出 1 顶不同面积蚊帐所需的杀虫剂原药的量(ml)。这样,在 实行 1 帐 1 盆浸泡时,即可按蚊 帐规格取一定量原药加入相应量的水中即可。(三)召开会议以居民组为单位,召开会议,宣 传布置浸泡蚊帐的目的、意义。(三)蚊帐登记以居民组为单位,逐户登记蚊帐,并同 时告知居民清洗蚊帐、晒干 备浸。三、浸泡在居民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先在较大容器内配制不同质地蚊帐浸泡液备用。再根据待浸帐的质地和面积,盛适量相应质地蚊帐浸泡液于盆中,将帐浸入揉搓,使 帐均匀浸湿,达到湿而不流程度。如若帐未浸透可再加浸泡液,如若浸透后尚留浸泡液,可留于盆中用于下顶蚊帐浸泡,但勿再倒回大容器内。在居民居住分散的地区,可一帐一配浸泡液。四、注意事项浸泡后的蚊帐,在盆内或挂在阴凉处干后使用。但一年内勿清洗。全部操作过程应避免对地面、水源等的污染。浸泡液配置地点要远离水塘、水井等水源,以免因操作不当污染地面后, 经雨水冲刷流入水源,造成人、畜、禽、鱼等中毒。剩余的浸泡液及清洗容器的水切勿倾入水源或地面,可刷于门帘或纱窗上。操作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作业时穿长袖上衣和长裤,戴手套、帽子和口罩。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清洗,防止中毒。对浸泡时因故未浸泡蚊帐,做好扫尾补浸。五、浸帐时间与频次常规浸帐应在媒介按蚊密度高峰前 10 天内完成,一般每年 1 次;暴发流行时应视控制流行需要随时进行,第二年 则视实际需要确定是否再行浸泡。六、质量控制各级在浸泡蚊帐期间,要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督导、 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县疾控中心和乡卫生机院为主,抽调人员包村负责浸帐的组织、协调和实施,保 证浸帐质量。第七章 流行及防治现状调查一、目的了解疟疾流行现状和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掌握实际疫情动态和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 制订消除疟疾阶段性 计划、 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二、抽样方法根据气侯、地形、原虫及媒介种类、流行现状等因素,把辖区内分为不同的区域,在各区域中随机抽取若干个县开展调查。被选县根据各乡流行现状,把各乡分为流行程度高、中、低三个 类型,在各类型中随机抽取若干个村开展调查。根据各行政村流行现状,把各行政村分为流行程度高、中、低三个 类型,在各类型中随机选 12 个自然村开展调查。三、内容及方法(一)流行现状1.疟史率:对目标人群以疟疾诊断标准为依据,采取逐户访问家庭主要成员的方法,询问近 1 年或 2 年内家庭成员中疟疾发病情况,并详细记录家庭人数,患者姓名、性 别、年龄、发 病时间等。2.居民或小学生原虫率:对居民或小学生采血制厚、薄血膜,吉氏染色镜检疟原虫,并区分疟原虫种类,计算原虫率和各种疟原虫比率。3.居民或小学生疟疾抗体率:对居民或小学生采制滤纸干血滴,以间接荧光试验检测疟疾抗体及滴度水平,计 算疟疾抗体率及几何平均滴度。(二)防治措施 执行情况1.疫情报告:对照同期疫情报告的病人名单,调查疟史病例是否与疫情报告的病例相符,是否有漏报病例,并与上年同期进行比较,计 算疟疾病例的疫情报告率、漏报率和疫情的升降。2.病例诊断及抗疟治疗情况:对疟史访问中发现的疟史患者,询问和记录以下情况,了解相关措施的执行情况。(1)何处就诊和确 诊。(2)是否血检疟 原虫,了解病例的血检率和病原的确诊率。(3)发病时间、确诊时间、抗疟治疗时间, 计算病例诊断、治 疗距发病时间,了解病例诊断、治 疗的及时率。(4)服用的抗疟药 种类、数量及天数,了解病例抗疟治疗率及正规治疗率。(5)治疗结果,了解病例治疗效果,计算再燃率及复发率。3.间日疟病例和/或重点人群休治或服药情况:在疟 史访问中,对属于休止期治疗或服药者,了解其是否服药及服 药种类、数量及天数,了解休治或服 药的服药率及正规服药率。4.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开展情况:(1)查看乡卫生院内科、儿科等医生和抽样村乡村医生门诊日志,记录初步诊断中属于血检疟原虫对象者,再与 乡卫生院化验室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登记对照,统计血检对象的血检率。(2)查看乡卫生院化 验室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登记本,统计血检人数和曾进行血检的自然村数,以乡或化验室 负责血检的范围人口及自然村数为分母,分别计算血检率和血检自然村覆盖率。(3)检查乡或化 验室近 1 个月血片,了解血片的制作、染色的合格率,并按当时存放的阴性和阳性血片数量,各复检一定比例(阴性血片不少于 50 张,阳性血片不少于 10张,数量少者要全部复检),了解血检结果的符合率。(4)杀虫剂室内滞留 喷洒或浸泡蚊帐灭蚊情况:在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灭蚊地区,应统计被访居民家庭的房间数或蚊帐数及其喷洒数或浸泡数,计算房间喷洒率或蚊帐浸泡率。(5)居民的防蚊、灭蚊情况:统计访问居民中夏秋季室外露宿人数、使用蚊帐人数,安装门帘及纱窗及室内使用杀蚊剂人数,了解居民的防蚊、灭蚊状况。(6)居民疟防知 识知晓情况:向访问的成年居民,提问患疟疾时有何症状?防蚊、灭蚊为什么能预防疟疾?患疟疾时为什么要全程足量服用规定的药物?等问题,根据回答的正确与否统计居民疟防知识的知晓率。(7)乡及乡村医生 疟防培训情况 了解乡及乡村医生是否经过疟防知识和技能培训,并通过回答有关疟防的基础知识了解其疟防的能力水平。(8)疟防资料的保管情况:了解县、乡及乡村医生处疟防资料的收集是否齐全及保管情况。(9)抗疟药的使用、管理情况:检查县、乡及乡村医生的抗疟药领、发及使用是否有记录,是否妥善保管;在农村市 场、 药店检查有无零售抗 疟药及种类。四、质量控制省、市、县各级要派出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全过程督导、 检查调查工作开展情况。调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发现有不符合要求或有明显逻辑错误者,要重新选点调查。五、主要统计指标居民疟史率(%)有疟史人数访问人数100% 。居民或小学生原虫率(%)原虫阳性人数血检人数100%。居民或小学生疟疾抗体率(%)抗体阳性人数检测人数100%。疫情漏报率(%)未报病例数(已报病例数未报病例数)100%。疟防知识知晓率(%)能正确回答人数被询问人数100%。第八章 媒介按蚊调查一、目的掌握一定区域内传播疟疾的媒介按蚊种类、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为制订防制计划、评价防制效果提供依据。二、抽样方法被选市根据本地已掌握的媒介按蚊种类及其传疟作用,把全市分为不同区域,在各区域中再依据不同疟疾流行现状以及地形、地貎、气温、气湿等,各抽取若干个县开展调查。被选县根据本地已掌握的媒介按蚊种类及其传疟作用,在不同媒介地区中再依据不同疟疾流行现状以及地形、地 貎、气温、气湿等,各抽取若干个点乡开展调查。被选乡根据各行政村流行现状,随机选 12 个自然村开展调查。三、调查内容及方法(一)种类1.定期或不定期于白天和夜晚在人房、畜舍、空房、室外植物丛、农作物大田、洞穴、桥涵和堆放物空隙等按蚊栖息场所,用捕蚊管捕捉按蚊,在解剖镜下进行蚊种鉴定。2.在各种按蚊幼虫孳生地,如稻田、池塘、溪流、灌溉沟渠、沼泽地边缘、小型积水、竹洞、树 洞、石穴等处捞取幼虫, 对幼虫或待羽化后的成蚊 进行蚊种鉴定。(二)密度调查1.人工小时法:在居民区选择 4 处有代表性居民住室,于晨间 1 人在每处住室中的按蚊栖息场所(墙壁、蚊帐 内外、 悬挂物等)捕蚊 15 分钟。捕蚊 总数即室内密度(只/ 人工小时) 。也可以同 样方法调查畜舍、空房或其它 场所的密度。2.蚊帐内捕蚊法:在有代表性的居民点,晨间捕捉 50100 顶夜晚有人睡觉蚊帐内的全部按蚊,以平均每顶蚊帐 内捕蚊数作为密度(只/顶 )。3.室外人诱捕法:傍晚或通宵在居民区与孳生地间,悬挂一顶不开口蚊帐,帐底边离地 35cm,一人坐于帐中,不停地捕捉 飞入帐中的按蚊,以一定 时间内诱捕的按蚊数为密度(只/ 夜或小时) 。诱捕时间及其长短,可 视密度高低和调查密度的用途而定,一般在蚊虫吸血活动高峰时进行,如从日落后半小时开始,通宵捕蚊或捕捉一定时间等。但每次或每个调查点之间应一致,以便对比。4.灯光诱捕法:在一定场所安置诱蚊灯,以一定时间内的捕蚊数作为密度(只/小时或夜)。5.叮人率(1)在夏秋季居民普遍露宿的地区,以日落后半小时至21点1人室外人诱捕获的按蚊数加晨间帐内捕按蚊数除以帐内睡觉人数即叮人率(只/人、夜)。(2)在居民无露宿且防护设施完善地区,则仅以晨间帐内捕按蚊数除以帐内睡觉人数即叮人率(只/人、夜)。(3)蚊帐使用率极低的地区,可根据居民的睡觉场所,采用室内或室外人诱法 如居民上半夜在室外乘凉,下半夜在室内睡觉(多不用蚊帐),可采用上半夜室外人诱,下半夜在室内人诱,以二者捕获 的蚊数为其叮人率(只/人、夜)。如无室外乘凉习惯,则通宵室内人诱即可。三、生态习性生态习性的调查内容应视调查目的确定。与媒介防制有关的生态习性包括以下方面。(一)季节消长在 1 年中按蚊活动季节,逐旬或月以密度调查中的 1 种方法观测,其结果即季节消长。(二)栖息习性定期在白天对居民区内的人房、畜舍、窑洞、闲置房、地下室、堆放物空隙等和居民区周围的山洞、桥涵、植物丛等各类可能有蚊虫栖息的场所进行搜捕,了解各种按蚊 对栖息场所的选择性和停栖的地点。(三)吸人血比率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比较孤立的小自然村,在按蚊密度的高峰季节,早晨 对全部人房、畜舍及其它场所已吸血按蚊进行搜捕,立即制作蚊胃血标本,以血清学方法 进行胃血鉴定, 计算捕自各场所按蚊和调查点按蚊种群的吸人血比率。对野栖或偏野栖按蚊,则采用野外栖息场所捕捉吸血蚊,制作胃血标本, 进 行胃血鉴定的办法。吸人血比率 计算公式为:吸人血比率(%)人血阳性标本数测定标本总数100%。(四)经产卵蚊比率 (M)调查方法是解剖观察捕自各种场所按蚊卵巢表面气管枝未稍的形状,或卵泡管上有无结节,区别是已产卵蚊( 经产卵蚊)还是未产卵蚊,计算经产卵蚊比率(M) 。公式为:(五)孳生习性普查各种水体,详细记录有幼虫孳生水体类型和特征,如水体的大小,流水 还是静水,水的混浊度,水温,pH 值,水流的流速,有无水草,是否遮阴,四周环境和与居民区距离等等。(六)媒介能量( C)调查 按以下公式 计算。公式中ma为平均叮人率;a 为叮人习性,即按蚊每天的吸血频率(按每2天吸血1次即为0.5) 吸人血指数; p为每天存活率,由经产卵蚊比率(M)从羽化到第一次产卵的2.8天数的倒数;1/-lnp 为预期寿命,即每天存活率的倒数;p n为感染蚊比率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天数(按10天计算);b为按蚊对疟原虫的人工感染率。四、对杀虫剂敏感性调查:见监测一章。 五、调查频度及时间每隔 35 年于按蚊活动季节进行。观 察 蚊 数己 产 卵 蚊 数Mpmapamnnll12六、质量控制(一)加强督导省、市、县各级要派出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全过程督导、 检查调查工作开展情况。(二)固定调查 人员除参与调查人员要经培训后上岗外,要固定每个调查点人员,以免由于个体和技术差异造成结果的不一致。如由于每个人对蚊虫的诱力常有显著差异,当每次诱捕时为不同人员,捕蚊只数可能会出现明显偏差, 这样观察的季节消长可能会出现误导。第九章 暴发流行调查与控制一、目的查明暴发流行的原因、范围、危害程度等,制定防制 对策,釆取有效措施,遏制流行,防止蔓延,降低发病率。二、确定疫点(一)核实诊断依据疟疾诊断标准,通过查阅病例登记、 访问病人、检查血检结果等核实病例的诊断是否正确。如缺乏相应资 料,可 釆取访问近期内病例的方法核实诊断。(二)确定暴发 是否存在根据疫情报告、病例登记,并通 过疟史访问落实发病人数, 统计近 1 个月内一定范围内的病例数,并与近 3 年同期的病例数相比,确定是否属于暴发流行(暴发的标准参照疟疾突发疫情处理预案)。三、调查点选择根据疫情报告和乡村医生及医疗单位的病人登记,将疫点按居民组为单位,分成流行程度高、中、低三类,每 类中选取 1 或 2 个为调查 点。四、调查内容及方法(一)流行程度 调查。1.现患率:依据疟疾诊断标准,采取访问居民和结合门诊就诊情况,了解调查时尚处于临床发作的病例数,计算 现患率。2.带虫发病率:在疫点开展主动病例侦察,通过巡诊主动对现症发热病人和近 1 个月内有发热史者采血镜检疟原虫,计算带虫发病率。3.疟史率 依据疟疾诊断标准,采取访问居民的方法,对近 2 年内有疟史者填写个案调查表, 计算疟史率。4.暴发发病率 根据疟史病人的发病时间, 统计发病显著多于常年同期的病例数,计算相应时间内的发病率。5.居民或小学生原虫率 对访问居民或小学生采血制成厚薄血片,吉氏染色显微镜检疟原虫, 计算原虫率。6.居民或小学生疟疾抗体率 对访问居民或小学生采血制成滤纸干血滴,以间接荧光试验检测疟疾抗体水平。(二)确定流行虫种1.复查暴发疫情后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血片及居民或小学生带虫情况,了解流行虫种。2.在未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的地方,对近期有发热史者采血镜检,了解流行虫种。3.根据病例的抗疟治疗效果,初步了解流行虫株对使用抗疟药的敏感程度,必要时进行测试。(三)传播媒介 调查1.在各种按蚊栖息场所捕捉按蚊,了解按数种类。2.调查按蚊自然感染率和叮人率。3.广泛捕获按蚊,解剖观察蚊胃卵囊和唾腺子孢子自然感染率。4.以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和叮人率观察结果,结合相关流行病学参数,确定传播媒介蚊种和主、次要媒介蚊种。5.了解主要媒介按蚊的吸血和栖息场所。(四)暴发因素 调查1.收集当地近 510 年自然气候(气温、湿度、降雨)资料,分析近期有无适宜 疟疾传播的因素变化。2.收集、调查疫点及其周围地面积水面积和性质、耕作制度等有无适宜媒介按蚊孳生的变化。3.调查居民生活、生产习俗有无增加人蚊接触机会的变化。4.调查疫点及其周围大牲畜的种类、数量和饲养方式、地点的变化情况。5.了解暴发流行前有无来自或自高疟区返回的流动人员,以及他们在高疟区及在当地的疟疾发病情况。6.了解疫点及其周围抗疟措施落实情况。7.了解有无突发事件,如地震、水灾、战争等造成的人口流动或聚集情况。综合分析上述调查结果,结合暴发流行的特点,确定暴发流行成因。(五)暴发流行范 围调查1.以疫点为中心向周围扩大调查,凡近期疫情报告发病增多或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异常增多的居民区,均要通过访问居民的方式,了解现患率和疟史率。2.在疫点周围地区,以乡村医生为主实行主动病例侦查,对发热病人采制血片送乡(镇、社区)卫生院检查疟原虫,及时发现病人。五、质量控制省、市、县各级共同组织调查组,选派骨干专业技术 人员参加调查。调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调查方案执行,并在 调查中及时讨论出现的新情况,集思广益,随 时根据情况修正方案,补充必要的调查项 目, 对不符合要求和有明 显逻辑错误的数据应重新调查。六、主要统计指标现患率(% )调查时疟疾发病人数调查人数100%。暴发发病率(%)病例突然增多后发病人数调查范围人数100%。蚊胃卵囊感染率()发现蚊胃有卵囊蚊数解剖观察蚊数1000。腺子孢子感染率()发现唾腺有子孢子的蚊数解剖观察蚊数1000。七、措施(一)传染源控制实施主动病例侦查与及时治疗病人 在疫点(区)内由乡村医生逐日巡诊,做好以下工作:1.对发现的发热病人一律采血、制片、送检。2.凡具有典型疟疾临床表现者,及时给予规范抗疟治疗。3.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疑似疟疾病例,给予假定性治疗,并根据其后的血检结果和治疗效果,排除或确诊。对确诊者完成规范抗疟治疗 。4.实行疫情日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二)媒介按蚊控制媒介控制应根据按蚊种类及主要媒介的吸血、栖息习性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按蚊密度、缩 短按蚊寿命和减少人蚊接触机会为原则。1.无论何种类型地区,均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居民傍晚不在室外乘凉、夜 间不露宿、合理使用蚊帐、室内使用杀蚊或驱蚊剂、装门 帘纱窗、野外作业涂驱避剂等,有效减少人蚊接触机会。2.在以主吸人血和室内栖息蚊种为主要媒介地区,可实施居民室内杀虫剂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措施。3.在以主吸畜血和偏野栖蚊种为主要媒介地区,可实施畜体和畜舍杀虫剂喷洒结合消除孳生地及在不可消除孳生地喷洒杀虫剂或生物制剂的综合性措施。4.开展媒介按蚊叮人率监测,评价媒介控制措施效果。5.必要时测试主要媒介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指导杀虫剂的选用。(三)开展居民抑制性服 药视情况开展不同对象的居民抑制性服药。1.服药方法: 间日疟暴发时采用氯、伯 4 日疗法,即成人第 1 天顿服氯喹 600mg(基质),第 2、3 天各 顿 300mg,且连续 4 天每天顿服伯氨喹 30mg(基质)2.服药对象:以自然村为单位,根据流行程度确定。(1)月发病3% 时实施全体居民服药。(2)月发病1% 、3%时,对病例较集中的自然村或居民点全体居民服药。(3)月发病1%时,对病例家属及其四邻居民服药。(4)凡暴发点均 应对野外作业等高危人群实施服药。3.服药时间:传播季节,原则上 1 个月 1 次,但如 经 1 次服药疫情得到明显控制时,可不再继续实施。(四)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和疟防知识的知晓程度,积极参与、配合各项控制措施的落实。(五)加强监测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做好各项监测工作。八、质量控制控制工作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实施。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派人参加各项控制措施的实施的督导、 检查、考核和评估;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纠正。第十章 监 测一、目的在消除疟疾前期,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疟疾的发病动态、流行趋势。在消除 疟疾后期为相关因素的变动情况提供科学依据。二、监测内容及方法(一)常规监测常规监测是指在流行区和非流行区均应开展的监测,监测的内容是发现治疗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和处理突发疫情。1.病例定义:依据疟疾的诊断标准(见附件),疟疾病例可分为:(1)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和疑似疟疾的临床表现。(2)临床诊断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和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或疑似病例经假定性抗疟治疗有效者。(3)确诊病例: 临床病例血检发现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者和无临床症状但血检发现疟原虫者。2病例的发现与报告(1)各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都要依据病例的定义对发热病人中的病例做出初步诊断。(2)凡有条件的单位,对初步诊断病例,采制血片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或以快速诊断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产委托服务合同(标准版)
- 并购中的法律尽职调查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江西考安全员考试及答案
- 培训安全员考及答案试卷
- 2025年技术咨询合同
- 2025年新疆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合同
- 2025年餐饮合作合同范本
- 2025酒水供销标准合同范本
- 2025合同样例午托班协议范本
- 2025(典型)临时用工合同协议书(范本)
- TSCS 000013-2021 碳化硼-碳化硅芯块 无机阴离子(F-、Cl-、Br-、I-)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 GB/T 6426-1999铁电陶瓷材料电滞回线的准静态测试方法
- GB/T 14846-2014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尺寸偏差
- 广西版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
- GA/T 594-2006保安服务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 髋关节解剖资料课件
-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联培训)课件
- 颅脑外伤(共61张PPT)
- 人教版《生命.生态.安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矿种代码与规模分类表
-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之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