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摘要2一、引言2二、孤独感的概念、类型以及大学生孤独感的含义2(一)孤独感的概念3(二)孤独感的类型41.感情孤独与社会孤独42.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43.主动孤独和被动孤独4(三)大学生孤独感的含义4三、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5(一)个人因素5(二)家庭因素6(三)学校和社会因素6四、建议7(一)家长7(二)学校7(三)班级7(四)个体8五、结束语8(一)讨论8(二)对策8参考文献82English abstract9浅谈大学生孤独感和应对摘要: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孤独感已经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回顾,发现孤独感具体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类型,特别是大学生孤独感有其特殊之处。而关于大学生的孤独感的形成的原因,总体可以归结为个人、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如何减轻甚至消除大学生孤独感的不利影响。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 影响因素 结论与建议 一、引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希望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被他人认可和接受,以及需要友情的慰藉和爱情的滋润,从而获得自信、鼓励以及奋斗的动力。但往往由于一些原因,这些需求有时候难以满足,从而产生一定的孤独感。因此,研究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此提出一些应对的方式,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帮助自我,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完整、独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二、孤独感的概念、类型以及大学生孤独感的含义(一) 孤独感的概念孤独感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医学,用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后来,心理学家将孤独感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中,对其概念、内容、意义展开了一定程度的讨论。1973 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受鲍尔比关于依恋学说的影响,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独体验的文章。文章指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3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这开创了孤独感研究的先河。国内的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黄希庭认为孤独是一中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此外李传银等在综述国内外多种关于孤独感的解释后做出了更全面的界定: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人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是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二) 孤独感的类型 在对孤独感的研究上,心理学家在孤独感类型的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划分了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感情孤独与社会孤独维尔斯1973年依据孤独感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认为前者是起源于缺乏亲密关系提供的情感依恋所引起的。对儿童来说可能是父母或其照顾人,对成年人来说就是其伴侣或亲密的朋友。这种孤独引发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寂寞、威胁感或误解他人的好意等,并有两个亚类型:一是具愤怒情绪的偏执狂行为、一是感到抑郁的人。后者是欠缺社会融合或社会参与能够提供的朋友或同事的关系网络时产生的,它易引发烦躁不安、边缘状态等。这两种类型个体可能只体验到了其中某一种,如家庭主妇或新婚的夫妇,可能没有情感性孤独,但没有新朋友或社区归属感之前就会有社会性孤独。第二种: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杨和贝克根据持续时间将孤独区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长期性孤独源自于个体长期以来一直感到缺乏令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或长期社交不足和存在社交缺陷;情境性孤独则产生于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的破裂和瓦解及改变时,或人处在陌生、封闭、孤单的社交环境中;暂时性孤独则涉及的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时不时地会体验到的偶然的孤独感。长期孤独的个体难以与他人发展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孤独无援或与他人疏离,并为此而深感痛苦。情境性和暂时性孤独只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性反应。但是如果个体在一定时期内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亦可转化为长期性孤独。第三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我国学者朱智贤根据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孤独分为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主要是个体为了满足一定文化的要求或个体心灵安宁特意追求的一种隔离状态,如宗教的要求、古代哲学家追求的那种孤独生活。而后者可能是非自愿的,可能由于各种自身的(如性格等问题)或外在的原因(缺乏别人的理解)造成了这种孤独的状态。4(三) 大学生孤独感的含义大学生孤独心理是指大学生自我心理缺少同他人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的交流,从而在内心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心理会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躁狂感,产生心理障碍和悲观厌世的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三、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内在的安全需要促使人们寻求情感保护,当这中寻求未能达到预期时,孤独感就产生了。事实上,人不仅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更生活在特定的精神文化世界里,人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对象的满足,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满足,这种满足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如果缺乏知心的培养,精神需要便得不到相应的满足,就可能产生孤独感。大学生的孤独感的产生既有其个人在自身的原因,也有其家庭教育方式上的根由。此外,大学生的校园环境以及大学生所面临的复杂社会环境等因素都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一)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个人因素1.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难以被同伴接受。有些大学生性格较为内向拘谨,沉默寡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落寞感。还有一些大学生乐意与别人交往,但一旦进入比较重要的而且时间较长的交往过程就会出现困难,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常常不能及时对对方的话题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自己的相关信息,更多谈论的是全新的或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于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交往角色;也有的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常有侵犯、攻击性的语言或行为,难以拥有持久的朋友,常常感到内心孤独无助。2.对他人和自我的评价消极,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有孤独感的大学生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消极的评价。自我评价偏低的人,由于其自卑而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导致孤独,而孤独者又有可能因为社会关系的缺陷或缺失一种所渴望的归属关系,使其自我评价进一步降低.这类大学生相对缺乏社会支持,不能从周围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帮助,对于拒绝性反应尤其敏感,因此也更容易感到孤独与落寞。3.青年期的闭锁心理,自我防御性强。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的闭锁阶段,独立欲望和自尊心极强,内心世界一般不轻易表露,有时外显行为与内隐的情绪情感体验不相一致。5一些大学生则由于个性因素对别人持怀疑态度,自我防御极强,常常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和欲望掩盖起来,不能顺利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这也是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又一个主要原因。(二)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家庭因素1.否定、干涉的家庭教养方式.否定型、干涉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共同特点是:批评多于鼓励;缺少交流;限制多于信任。现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的要求近乎苛刻,大学生在这类家庭中,感受到的多为指责和批评,长期积累进而形成自卑心理。个性表现:害羞、敏感、退缩,或者变得高度自卑,多攻击性,好冲动缺乏理智,这都是间接引发大学生孤独感增强的因素。父母与孩子缺少交流,孩子在家庭中无法释放真实的想法,父母也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向孩子提供帮助,形成大学生的自闭心理,加重孤独感体验。限制多于信任,即父母对子女过多干涉,过分保护,或多或少地剥夺孩子的某些天赋权利,加之缺乏与同伴的交往,便形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感。这类学生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便不知所措,同时会体验到严重的孤独感。2.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气氛压抑,家庭成员的亲密度低。父母之间关系越不和睦,子女越容易感受到孤独。父母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依赖,如果父母之间“战争”不断,家庭气氛紧张,孩子就会失去安全感,从而变的压抑、焦虑和孤独。家长的无休止争吵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交流气氛,剥夺了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条件和机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往往会产生是自己不听话引起父母争吵的错觉,于是孩子更感内疚与自责,并产生强大的孤独感。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里倍受歧视,他们感到低人一等,驱赶不走的是内心的那份无助与孤独感。3.独生子女家庭的情感支持系统减弱。现时代,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这与我国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相对减弱。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遇到问题不愿与父母倾诉时,往往可能通过与兄弟姐妹的交流来解决,在大家庭中还可以通过祖辈、叔辈去解决,这使得孩子的求助与沟通支持系统相应增大,家长所参与的支持也相应增多。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则缺乏这种自然天成的开放式的情感支持系统,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年龄较小时就不得不学会在精神与经验上的独立,感受孤独便成为独生子女所面临的最大发展性课题。(三)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学校与社会因素1.大学新生所介入的学校环境是他们产生孤独感的客观因素。曾经中学阶段的优等生,6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这是一个群英荟萃的新集体,自己原有的优势和优越感没有了,也从此没有了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陌生的校园、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不期而遇的各种难题,一切都要独立应对,加之全新的人际关系环境,苦闷与孤独、无助与焦虑便随之产生。2.缺乏科学的时间管理能力。客观地讲,大学里的自学时间增多了,自由安排的时间也充裕了,很多大学生由于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爱好单一,对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以及勤工助学等持消极态度,内心充满着空虚感、无聊感和倦殆感,因而产生孤独感。3.强烈的自卑感所引发的孤独。一些大学生对激烈竞争的大学生活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骤然减少的成功体验和增加的挫败感,使他们本来不甚强大的心理耐受力,在超强而又持久的自责与否定的情绪情感体验的考验面前,产生了孤独无助感,也有的大学生无端夸大和过分重视自己的弱点与缺点,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事事不如意而陷入了无尽的烦恼与苦闷之中。一些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也会因为所处地域与经济状态等的不利因素而带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从而产生孤独感。四、 建议(一)作为家长,首先应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温暖和理解,增加沟通的时间,注重家庭的亲密度,帮助大学生更好好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境,增强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减少孤独。其次要有正确的沟通方式,父母要多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方式和子女谈心。(二)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方还应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及心理咨询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三)班级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班级要充满合作和友谊,有较强的凝聚力,能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中获的充分的心理支持,从而产生归属感和自信心,减少孤独感。(四)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决定性的。基于前文对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轻大学生孤独感的情感体验。1.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易于孤独和持续感到孤独的人往往存在孤独的倾向,具有孤独的人格特质。因此,健全个体的人格着手可以有效的预防孤独感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行程与后天的环境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因7此,大学生在一些团体活动中,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乐观、热情、合作等一些积极的情感,此外,大学生个体还必须有意识的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2.培养大学生的社交技能孤独的个体采用消极的交往方式,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这类的个体交往常常使人感到不愉快,导致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圈,从而导致只能与孤独为伴。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可以时孤独者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并且这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质询和治疗的实践当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交技能,首先,要端正社交的观念,把社交当做是开拓个人视野,交朋友,增强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要扩大交际的范围,只要对自己有所帮助,不管是学习上还是思想上有所帮助的,都可以与之交往,并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再次,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甄选,注意与同龄人的交往,同辈的交往,也要注意与良师、学者、工人等交往;最后,把学习到得社交的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3.合理安排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和以往有很大的差别,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主要是由自己决定的。那么如何安排、怎么安排就变的很重要。笔者认为,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安排学习和休闲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我的调控能力,提前做好计划并及时检查自己的落实情况。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认识和提升自我。五、 结束语孤独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由孤独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应会给个体带来严重的困扰,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主观的幸福感。它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并且对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先了解它,才能够正视它,最终才能够消灭它。高校应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探究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影响因素,有针对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最大限度地消除大学生的孤独感,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大学生应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调整锻炼自己,以摆脱孤独心理对自己的干扰。总之,让大学生远离孤独,保持健康的心理需要来至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己本人的努力,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我有理由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和不懈奋斗之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会越做越好。而我们理所当然会对大学生必有所期待!8参考文献:(1).黄希庭, 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黄希庭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应用心理专业2008届优秀毕业论文之一:包头师范学院学生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4).答会明 ,李丽琴 ,李晓红 10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马瑞清 探析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与防止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 第6期 2006,(12)(6)裴亮 孙德君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J黑河学刊 第 2 期 2009,(3)(7)骆光林 阮俊华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1999,(3)111-114(8)唐民 大学生应付方式孤独感的相关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6)228-230(9)刘加艳 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 (3)285-287(10)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 (3)675-687College student Loneliness of the impact and responseAbstract: Relevant data shows,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al ex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远程医疗技术赋能2025年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技术产业政策优化建议
- 2025年页岩气开采技术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估报告
- 2024年四年级英语下册 Recycle 2配套说课稿 人教PEP
- 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效率提升的物流配送时效性优化
- 202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报告
- 2025年中国高尔夫头套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下学期第13周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 Unit 12 Section B 2a-2c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英语下册同步教学(人教版)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隔离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中国复合材料脱模剂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兄弟》读书笔记名著导读PPT模板
- 恶意代码原理、技术与防范全套教学课件
- Python经济大数据分析 课件 第8章 Python应用商品零售购物篮分析
- 护理品管圈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
-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 职业安全和防护
-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数学试题
- AM2U2Friends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牛津上海版(试用本)英语五年级上册
- 水管阀门维修施工方案模板
- 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操作评分表(新改版教科版)
- 社会学导论(第五版)孙立平课件
- 2023年高考英语总复习高中英语常用一百组固定搭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