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蒙古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_第1页
浅析内蒙古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_第2页
浅析内蒙古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_第3页
浅析内蒙古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_第4页
浅析内蒙古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管理学院学年论文题 目 浅析内蒙古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姓 名 张佳乐 所在学院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行政管理专业 学 号 01031024 指导教师 吴艳 日 期 2012 年 9 月 14 日 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学 生姓 名专 业班 级学号(论文)题目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学年论文评语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目录浅析内蒙古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一、内蒙古城市化现状及特点 .1(一) 内蒙古城市化现状 .1(二) 内蒙古城市化的特点 .1二、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1(一) 以系统性调整农村牧区人口布局 .2(二)以新城区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新一轮的城市体系建设 2(三)以产业和园区发展促进新城镇的建设 2(四) 破除行政区划界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增长极 2三、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与恶化原因 .3(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 .3(二)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3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32.草场超载、过度放牧 .43.大肆采矿 44.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四、城市化进程中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4(一)改变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传统观念,促进经济转型。 .4(二 )科学采矿 .4(三)对公路选线、公共施工等环节给予重视,积极完善公路绿化 4五、结束语 .40浅析内蒙古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0 级公共管理 张佳乐 指导教师 吴艳【摘要】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地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随之迅速提高,但一味的追求 GDP 增长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对内蒙古城市化现状进行了分析,着重对程式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并针对主要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关键词】内蒙古 城市化 生态环境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以农村牧区人口向城市迁徙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内蒙古城市化现状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位,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进入新世纪以来, 内蒙古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及盟市所在地为中心, 以旗县所在地及重点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框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5. 9%, 城市生产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8. 5%。这些城市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和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一)内蒙古城市化现状。内蒙古城市化的发展阶段2004年末, 内蒙古的城镇人口为1093.5 1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9%, 而1999 年内蒙古城镇人口为967.8 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1%。五年间基本上以每年1%提高, 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而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由342.91、492.13、433.16 亿元提高到506.07、1332.47、873.54 亿元; 比重分别为18.7%、49.1%、32.2%。而从1982 到1999年, 内蒙古建制镇数量由102个增加到273个, 总共增加了171个, 平均每年增加10个; 总体说来, 内蒙古城市化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二)内蒙古城市化的特点:1.内蒙古是在较低起点基础上发展城市化的。从全国范围来看, 内蒙古的城市化水平是比较低的,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蒙古的城市数量少, 现有城市20 个, 除直辖市和少数民族自治区外, 拥有城市的数量仅高于海南省。二是城市规模小, 如果不包括农业人口,只有包头市人口在100 万、呼和浩特市人口在50 万以上, 人口20 万以上的城市有4 个, 其余都是人口20 万以下的小城市。根据内蒙古城市化起点较低的特点, 推进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 应当大胆地放手扩大城市的规模 ,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 积极撤县( 旗) 设市。2.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大城市集中于西部地区。内蒙古唯一的特大城市包头市、大城市呼和浩特市都集中于内蒙古西部, 并且相连, 市区之间相互距离不到150 公里。在距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不到200 公里范围内, 还有集宁市、东胜市两个中等城市。而内蒙古东部地区则都是中小城市, 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远。3.城市化以中小城镇为主,小城镇建设加快了内蒙古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截止到2009年末, 内蒙古自治区共有20 个城市, 其中地级市9个, 县级市11个。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区城市数量从14个增加到20个, 发展极为迅速, 而且城镇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按市辖区总人口计, 截止到2009 年末, 我区没有200 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 , 100 万- 20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3个, 分别是呼市、包头、赤峰, 50万-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2个, 通辽和巴彦淖尔市, 20万- 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有6个, 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有9个。从空间分布上看, 东部有13 个城市, 中部有4个城市, 西部有3个城市。由此可以看出, 我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数量较少, 主要以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为主。 二、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一)以系统性调整农村牧区人口布局为城市化提供基本动力。内蒙古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各地方自然人口的分布状况与人口发展需要并不十分一致,人口密度也较低。为此,最初由生态环境恶劣的自治区西部,以调整生产布局为目标启动了人口转移。在之后的近20年时间里,1 内蒙古人口信息网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0 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1人口布局调整一直作为自治区的重要策略,并逐步将其与城市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今已经形成在城镇安置生态移民、扶贫移民的新机制,既有效地解决了生态治理重点区域生态建设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又有效地促进了人口向城市积聚。(二)以新城区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新一轮的城市体系建设。内蒙古各地方中心城市和旗县中心城镇近年来都不同程度推进了新城区建设,有些地方更是将未来发展中心选择在水资源等城市发展的要素较为富集的新址,有效地调整了各地城市、城镇布局,改变了传统农牧业为主产业发展城镇与现代工业体系促进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城市新区建设大都采取了政府启动、市场化建设的创新机制, 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同时应用,既提高了新城区建设的水准, 也提高了新城区建设效率,短期内使内蒙古各城市、城镇面貌一新。(三)以产业和园区发展促进新城镇的建设。内蒙古新兴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统一发展是自治区重要的发展战略。内蒙古城市扩展的基础是城市产业的演进。在首府、盟市中心城市,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有效地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也促进了改造旧城、提高城市人口吸纳、增强城市获利能力和吸引社会资金等多目标的实现。(四)破除行政区划界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增长极,带动周边城市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2010年以来我区西部着手推进一体化建设,即以“呼、包、鄂”为核心规划了呼包鄂城镇群,并将西部呼包鄂周边四个盟市纳入西部一体化发展格局之中。随之,呼包鄂城市群规划中的地方在呼和浩特等地享受同城市民待遇等政策不断出台,城市化开始突破传统的行政区限制,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行政格局。三、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与恶化原因(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内蒙古草原在过去是十分丰美的。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 世纪“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冒顿单于依阻期间,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 ”北齐有大将满怀激情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宋代、金代好多诗人都曾以诗赞美内蒙古草原的壮丽景色。1936 年,范长江在塞上行一书中谈到了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情况“阴山北面乌兰察布盟区域里,大半是水草茂盛的牧地。草地地势平坦润泽,不但行驶汽车相宜,而且风景悦目”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历史上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复杂、生物量巨大、层次多重,从远古一直延续至近代,只有在现代才迅速退化。根据国家环保局统计,我国草原的90% 以上处于不同程度退化之中,内蒙古自治区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31.77% 2。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草原面积13.2亿亩,80年代下降为11.8亿亩,90年代下降为10.37亿亩。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退化面积达50% 左右,每年以3.7%的速度退化,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从60年代占草原面积的15%增加到80年代的49%,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2.95 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67亿亩,截至2005年,草原累计退化占可利用草场的74%。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从20 世纪60 年代到21 世纪初,几十年里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现象,截至2002 年33 个典型牧区旗县除极个别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均超过了50%,有的旗县如翁牛特旗、乌审旗、鄂温克自治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特中旗甚至达到了100%,这样的退化速度令人害怕。内蒙古的五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中的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三大草原基本消失,特别是乌兰察布草原成为内蒙古土地沙化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生活最贫困的地区。根据二十世纪末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研究成果显示,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总面积为115.3 3万平方公里, 其中, 森林景观面积为1644万公顷( 含人工林景观) , 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4.3% ; 草原景观面积为 4135万公顷, 占自治区总面积的35. 9%, 在草原景观中含有898万公顷的沙地景观; 全区荒漠景观面积为2895万公顷, 占全区总面积的25.1% , 在该景观中含有831万公顷的沙漠景观; 全区湿地景观( 含河流、湖泊) 面积为1197 万公顷, 占全区总面积的10. 4% 农业景观( 含农田防护林、田间草地、道路、田埂等) 与森林景观的面积接近,为1623万公顷, 占全区总面积的14. 1%; 此外,可上图统计的人工建筑景观有32万公顷。2 内蒙古统计年鉴3 二十世纪末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研究2(二)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们不断地开垦草场进行耕种由于人口的压力,非宜农地垦殖浪潮不断。根据内蒙古畜牧业统计资料可以知道,内蒙古从1992 2000年耕地面积由601. 71千公顷增加到960. 25千公顷,增加了358. 54千公顷是1992 年耕地面积的一半还多,其中在1997 年曾一度达到1014. 27千公顷。内蒙古本应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地区,一些典型的牧区旗县以大面积垦草种粮,畜牧业比重被逐渐压缩,像翁牛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四子王旗耕地面积均已10万平方公里。草原周边地区生态脆弱,耕地比重大、种植业比重大,很容易导致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土地退化粮食产量减少竟而继续开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农业挤草原,沙漠吃农田” ,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生态恶性循环。2.草场超载、过度放牧。草场超载、过度放牧是导致内蒙古生态环境受破坏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区可利用的草场面积约为 5170 万公顷,与 80 年代中期的遥感调查资料 ( 5998 万公顷) 相比, 减少了 828 万公顷, 草场的生物生产量也比过去大大降低。而牲畜数量却在逐年增加, 现已达到7000 万头( 只),与 80 年代中期相比增加了约 3000 万头( 只) 。每只绵羊单位所拥有的有效草场面积在 50 年代为 3.3 公顷, 80 年代中期为 0.87 公顷, 目前降至 0.42 公顷, 与 50 年代相比减少了 87. 3% , 与 80 年代相比减少了 51. 7% 。从草场受破坏的区域来看, 草原最为严重。如按其分布和所占的比例来看, 锡盟、乌盟北部、已盟北部、呼盟的东西旗、包头北部、伊盟西部、阿盟等地区较为严重, 这些地区牲畜数量过多, 均严重地超过草场的承载能力, 造成草场大面积的沙化和砾石化。3.大肆采矿,内蒙古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截止到 2010 年底,在全国已发现的 1714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 143 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 97 种。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 12 种、居全国前 3 位的有 30 种、居全国前 10 位的有 74 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其氧化物总量达 18065.41 万吨;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 7601.42 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 3629.81 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 3971.61 亿吨,居全国第 1 位。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14746.63 亿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55671.2 万吨,累计查明贵金属金 504.46 吨,银 3.15 万吨;铜、铅、锌 3 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 3871.06 万吨。内蒙古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多开发商通过不规范的采矿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导致土地沙化,草场减退。例如,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增加,锡盟草原矿区自然环境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矿区开采周围植被被严重破坏,加之连年干旱给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尤其是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草原地形地貌被破坏,由于剥除表层土壤,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侵蚀,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盐渍、沙漠化等。矿区的尾矿库、采空区还会影响局部地貌稳定性,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如,锡林浩特市周围煤矿排土场的表面附有 20的黄胶土,以下为煤矸石,大部分坡面长 2628,坡度在 4555,易发生局部塌方,不适合植物生长;西乌珠穆沁旗哈达图露天煤矿原沉陷区边坡滑动使地表产生剧烈变形,使已形成的几十米深的采空坑逐年外扩,造成沉陷区周边的植被大面积滑塌。另外,很多开采区由于井坑需要疏干排水,矿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草原矿区水均衡分布受到影响。一些企业在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环保处理不达标而直接渗入地下,严重污染了附近的河水、湿地和草原。4.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除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4 内蒙古矿产资源分布图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0 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3大肆开采之外,公路建设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公路施工会直接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清理表土、土石方开挖、改河、材料的开采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地貌改变,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公路施工中的大填、大挖,公路路基的压实、路面的铺设,将造成原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状态发生改变,更不用说原本在地面上生长的动植物,在施工过程中就遭到破坏而消失了。特别是公路经过完整生态系统(森林、湿地、草原、山区等)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在内蒙古地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少见,巴盟河套地区公路建设对环境影响较常见的例子有: 为防止公路翻浆提高承载力均采用高填方路基, 工程完成后公路两侧取土坑变成了盐碱滩, 致使许多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利用, 每年春冬季节公路两侧往往是白茫茫一片, 看不到绿色。二是公路拓宽改造原有的树木被砍伐, 由于投资不足而不能及时恢复, 这与发达地区公路修到哪儿, 哪儿就变成绿化美化的长廊形成鲜明的对照。公路建设虽然是造福子孙后代, 促进经济发展的“德政”工程, 但其对环境的破坏性是有目共睹的, 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工程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大面积的影响和破坏, 这就存在一个协调发展的问题, 实质上关系到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四、城市化进程中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一)改变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传统观念,促进经济转型。近年,政府不断强调 GDP 增长,重视数字的增长,这样就导致地方政府为了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不择手段,引进一些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项目,这就使得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内蒙古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凸显,如果继续应用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那么,城市发展将不能适合可持续的发展,对未来内蒙古地区的发展也会起到不良的影响,所以,要想根本上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我去仍应积极的进行经济转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科学采矿。在内蒙古城市化进程中,对矿区的开采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和永续利用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和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锡盟草原大部分矿区是以生态功能为主、为社会提供生态绿色公共产品地区,对这些地方确定的矿产资源开发,更是要防止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益,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节律践踏绿色草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