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q的艺术形象_第1页
浅谈阿q的艺术形象_第2页
浅谈阿q的艺术形象_第3页
浅谈阿q的艺术形象_第4页
浅谈阿q的艺术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阿 Q 的艺术形象087223729 覃迎生阿 Q 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连载在 1921年 12 月 4 日至 1922 年 12 月 12 日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后被收录入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之中。 阿 Q 正传里的阿 Q 是一个生活在江南小镇上的农村流浪汉,没有土地家庭,也不知道自己的姓名籍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不敢正视现实,不愿承认失败,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和自甘屈辱,他受剥削、受压迫最惨重,他想反抗却不敢大胆反抗,他向往革命却又不能投入真正的革命之中去,他所有的言行不过是小生产者狭隘的报复心理,不过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他的一切那么的可笑和可悲。在阿 Q 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成果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在封建统治阶级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命运。小说里作者采用象征、白描、夸张等写作方法,成功的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落后雇农-阿 Q 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一、阿 Q 艺术形象的主要特征(一)阿 Q 是个可笑的人一是阿 Q 难看的外貌和畸形的性格的可笑。先看他的外貌,黄辫子,癞痢头,头上还长着丑陋的癞疮疤,这样的外貌一出场就让2人忍俊不禁。而阿 Q 最令人发笑的还是他忽而自轻自贱、忽而妄自尊大或忽而自欺欺人的古怪性格和行为。比如他穷,却经常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死都不承认自己穷。他的自尊有时很强,却偏偏头上长了个癞疮疤,而且很避讳别人拿这个来取笑他,要是有人犯了他的忌讳,他就会马上给予反击,结果往往是自己反被打败。而每次失败后,他又把失去的尊严在幻想中得到恢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造成阿 Q 种种违反常态的古怪性格和可笑言行都是由于他主观随意性背离了客观真实性的结果。阿 Q 无法直面惨淡的人生,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处境,他在行动上的困顿和失意只能从精神领域里寻求补偿和慰藉,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这是阿 Q 畸形性格的重要特点。正是这种背离了现实性的畸形性格让我们觉得阿 Q 的可笑由表入里。二是阿 Q 错误变态的人生价值观的可笑。人类社会固然有丑的一面,但丑本身并不可笑,只有以丑为美时才会出现滑稽可笑的效果。以丑为美可以说是阿 Q 的一大特点。比如阿 Q 头上长着丑陋的癞疮疤,应该说这是贫苦在他身上的印记,哪有可笑之处?但阿 Q 却自豪的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疮疤” “你还不配” 。又如阿Q 想闹革命,但他的“革命”只是想满足个人私欲,想睡几个自己喜欢的女人而已。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阿 Q 是认不清现实,辨不出美丑的。这种错误变态的人生价值观本身并不可笑,但阿 Q 却以此为美,这正是阿 Q 可笑的本质。这也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愚民政策和封建蒙昧主义植根小民思想领域而结成的恶果。3(二)阿 Q 是个可鄙的人“革命”本来是阿 Q 人生里一件能真真正正能让我们改变看法对他肃然起敬的事情,是他人生里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阿 Q 的革命目的与冲动是非常原始的,他没有受过民主主义的洗礼,他的“革命”无非是从个人自私的愿望出发,想的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报复几个平时结仇的人,夺回一些以往被剥削去的财物。他的革命对象不清,革命目的不明,对革命也不理解、不同情。阿 Q 的“革命”方式除了在未庄街头呼几声口号,唱几声戏文,说几句大话之外,就是在土谷祠作一场酣梦,醒后去了一趟“革过一革”的静修庵,后来,还投靠他一向视为“邪气”而深恶痛绝的假洋鬼子。阿 Q 只不过把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以“革命”的方式表演了一遍而已,他的所谓的“革命”只不过是为了一己私欲,从这一点来说阿 Q 是个自私可鄙的人 。阿 Q 的可鄙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阿 Q 喜欢欺凌弱者来取乐,如他羞辱小尼姑并从小尼姑“带哭的声音”中换取“得意的笑”。我们可以看出,这已不仅仅是劳动者美好人性的丧失,更是人性的异化。又如当他自称为虫豸,打自己嘴巴时,到后来乞求革命投靠假洋鬼子,起了各种尊称来讨好对方时,可以看出他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已完全丧失。又再如阿 Q 与赵太爷本来是两个对立的阶级,两者之间极为尖锐的矛盾本应不可调和,但在“革命”这一章节里,其表现又与赵太爷是惊人的相似。在革命的风声中,阿 Q 洋洋自得,不可一世,他也具有了像赵太爷一样的“主子性”,白天在大街上4走时神气地“大唱”,晚上,在土谷祠的睡梦中痛快地“造反”,连小 D、王胡的命都“不要了”;这时候的赵太爷却改称阿 Q 为“老 Q”,而且是“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巴结奉承,诚惶诚恐,由主子变为奴才。在这特定时期,阿 Q 与赵太爷的“主子”根性与“奴才”根性互相转化了。阿 Q 的这些藏在骨子里的欺善怕恶、不要人格尊严、奴颜婢膝的劣根性让我们觉得他是个不折不扣可鄙的人。(三)阿 Q 是个可怜的人小说一开始就介绍阿 Q 是个平常的有着农民式质朴的劳动者,“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但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却 使 他 落 得 个 无 片 瓦 垅 地 , 连 姓 名 籍 贯也 无 人 知 晓 的 非 人 的 悲 惨 境 况 。 在当今的社会里,象阿 Q 这样的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是很容易获得正常的生活的,至少是活得下去。可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阿 Q 只能最大限度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最低的生存需求。阿 Q 向吴妈求爱的行动,虽然可笑,出发点也很原始,但也在情理之中,却没有想到此举不仅影响了生计,而且最终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他的“精神胜利法”只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发挥作用,回归到现实中的生存问题、恋爱问题上,却没丝毫的作用,所以他的悲惨命运是必然的。小说中的阿 Q不但不能获得这些作为一个自然人的这些最基本的要求,甚至连起码的生存权利也被剥夺了。这也体现当时反动统治阶级无视人的价值,任意草菅人命,为所欲为的恶劣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经济与政5治的现实注定了生活在当时最底层的人无法逃离悲惨命运的宿命。有句俗话说得好,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的,阿 Q 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缺点,甚至是一些人性中丑恶的东西,的确令人可恨。阿Q 的一切几乎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在我们“怒其不争”时也应该“哀其不幸” ,替可恨更是可怜的阿 Q 一掬同情之泪。二、阿 Q 艺术形象的喜剧性和悲剧性分析(一)小说本身的架构由喜到悲 这篇小说可以说是悲剧和喜剧和谐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典型,有着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可以说还没有另一篇小说能在这方面和阿 Q 正传相媲美。这种悲剧性和喜剧性的和谐交融在小说的架构方面也有所体现。作品的前面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略” 、 “续优胜纪略”和“恋爱的悲剧”三个章节中;而后面两个章节的悲剧色彩越来越浓,喜剧色彩越来越淡,尤其到了“大团圆”这一章,读者几乎笑不出来了。这是作者写作过程中架构的由喜到悲。这点也奠定了阿 Q 这个人物喜剧性的言行与悲剧性的命运的基调。(二)喜剧情节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小说描写阿 Q 的悲惨遭遇几乎都是通过喜剧性的情节来呈现出来的,这些“喜”中都含着“悲” ,喜剧情节中隐含着悲剧的因素。比如阿 Q 被赵太爷剥夺了生活来源之后,阿 Q 去静修庵觅食的情节,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个喜剧,跳进菜园时可笑的动作和表情,被老尼姑发现时的无赖相,以及被狗追赶后的落魄相,都令人捧腹大笑,6但笑的背后却是令人心酸的阿 Q 可怜遭遇。小说中这样的情节比比皆是。这些表面喜剧的情节,每每使我们的笑声还没有终止,马上就看到了阿 Q 的悲剧处境:阿 Q 因自称是赵太爷的本家而被他赏了一个嘴巴;闲人们听说阿 Q 自称老子,就强迫他自认畜生。阿 Q 不能容忍进一步的失败,他就以“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为借口,来安慰自己,用“精神胜利法”去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这些病态的精神安慰看起来很具有喜剧性,却是阿 Q 实实在在的悲哀。(三)特定的社会环境构成了人物性格悲喜交融的重要因素 阿 Q 和未庄各色人物性格的悲喜交融都是在特殊的环境和特定的时代造成的,这些悲喜故事都是发生在阿 Q 自小生活的环境未庄社会里,如果不是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即使再有阿 Q 和未庄这些人物,也不一定能达到人物性格悲喜交融的效果与境界。阿 Q生活的环境虽然小,却五脏俱全,是旧中国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有乡村恶霸势力的代表赵太爷;有受过买办教育,兼有地主和资产阶级双重身份的假洋鬼子;有受封建势力庇护的哈巴狗赵白眼;有欺辱过阿 Q 的地痞流氓;还有只知道“赵太爷是不会错”的浑浑噩噩的愚昧无知的群众。阿 Q 属于这个社会的最低层。这个社会等级森严,长期以来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可是辛亥革命的风波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革命进行过程中,未庄的各色人物都以他们独特的言行表现出悲喜交融的性格。比如作者通过县官大老爷受革命的影响而改换官职,举人老爷和带兵把总的争端,把对反面人物的投机、虚弱本质的尖锐讽刺和对革命失败根源的深刻揭示结合7在一起,在艺术效果上是悲剧和喜剧的融合。当革命之风盛行、阿Q 叫嚷“造反”时,赵太爷便屈尊降贵到阿 Q 面前低声地喊阿 Q 为“老 Q”,却被阿 Q 晾在一边,不予理睬,还要再叫一声“老 Q”,俨然成了一个“阿 Q 相” 。他的前倨后恭的丑态让人忍不住发出轻蔑的笑声。但当我们想到赵太爷所惧怕的“革命者”阿 Q 是个什么样的“革命者”时,我们又会感到深沉的悲哀。假洋鬼子为迎合革命,把“已经留到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上,蓬头散发的像一个刘海仙” ,还鼓吹自己同“革命党”的关系,其投机本质令人发笑。这些特殊的环境和特定的时代构成了小说里人物性格悲喜交融的重要因素。三、阿 Q 艺术形象的文化意蕴(一)阿 Q 艺术形象使人反思读阿 Q 正传,开始给人的感觉是滑稽可笑,再读下去,就感到可笑中渗透着血泪,触动了我们的同情心,也引发了我们深深的反思。这篇小说虽然写的是阿 Q 个人的悲惨命运,但是我们从中看到,当时受列强欺凌的中华民族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与作品中阿Q 在未庄环境中的地位是何其的相似,在一定程度上,阿 Q 的不幸命运缩影象征了近代中国苦难的历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面对一个个奇耻大辱,当时的政府愚昧麻木、自欺欺人、不思进取,在失败中寻找荒唐的“胜利”,统治阶级的这种病态心理也如瘟疫一样传染给了当时社会的每个阶层。一个卑微的阿 Q 就是一面镜子,透过阿 Q 这个带有普遍和典型的艺术形象,让8读者审视到了当时整个民族的某种病态心理,在阿 Q 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级各式各样的阿 Q 主义, 看到了令人可恨的“国民劣根性”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许是鲁迅的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当时和现在众多“阿 Q”的弱点和痛处,揭了他们的“癞疮疤” ,所以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来没有一位作家像鲁迅那么惹人争议,作品面世不久就有一些评论家不去深入了解作品的本意而对鲁迅妄加评论。鲁迅本人一再声明:“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的良苦用心。时至今日,“阿 Q”仍然活着,活在那些心安理得地落伍,苟且偷生地享乐,陶醉于空虚的繁荣,虚假的胜利的人们当中。现在有些人认为鲁迅思想已经落后,不再适合时宜,甚至有些人叫嚣着“让鲁迅滚出教科书” 。这种人不能正视自己的“劣根性”,改变自身错误,不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阿 Q”么?这种“劣根性”已使我们的民族在过去落后他人与深受苦难,难道我们还要重滔覆辙么?难道这不令人反思么?病根未除,中华民族危机犹在啊!(二)阿 Q 艺术形象的时代意义阿 Q 正传将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与精辟洞察的理性思考完美结合,生动刻画了中国人灵魂里丑陋的一面,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揪的注意”的效果。作品所揭示的“阿 Q 精神”也超越了时空界限,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阿 Q”也作为一面镜子,告诫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9过去的几十年来, “阿 Q 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熟知的一切自欺欺人、因循守旧的腐朽思想的代名词,人们常常用“阿 Q”来讽刺敌人和批判民众中的落后现象。今天,阿 Q 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阿 Q 这个形象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他就是一个反面的教材,鞭策我们不要忘记向旧思想的残余影响进行坚决斗争。阿 Q 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贫苦雇农,几乎面临着人的一切生存困境:基本欲求不能满足的生存的苦恼、无家可归的惶惑、面对死亡的恐惧等等,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而他为了摆脱绝望的生存环境而做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却使人坠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也在探讨着阿 Q 精神内涵。作为一个现代人,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烦恼,比如个人就业困难、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