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_第1页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_第2页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_第3页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_第4页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世界银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心2009 年 5 月I目 录1 引言 .1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由来 11.3 以往世行贷款林业项目环境管理的经验及其在本项目中的借鉴 .21.4 项目与相关政策法规符合性分析 51.5 评价内容及机构 51.5.1 评价内容 51.5.2 评价机构 52 政策、法规和管理框架 .72.1 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72.1.1 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72.1.2 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82.2 世界银行的相关政策 82.3 与环境评价相关的技术规范 82.4 建设项目相关文件 93 项目概述 .103.1 项目目标 103.2 项目建设内容 103.2.1 新建多功能人工林建设内容 103.2.2 现有人工林改造建设内容 113.2.3 组织机构支持、项目管理、监测与评价 113.3 项目建设区域布局 114 项目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 .164.1 自然条件概况 164.1.1 地形地貌 164.1.2 土壤 174.1.3 气候 184.1.4 水文条件 204.2 生态环境概况 214.2.1 植被类型 214.2.2 森林资源现状 214.2.3 动植物资源 234.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44.3.1 社会经济概况: 244.3.2 土地所有状况 254.3.3 文化遗产及文物古迹 254.3.4 集体林地承包和林权改革 254.4 与项目目标对应的环境质量现状 265 影响评价与减缓措施 .275.1 评价方法 27II5.1.1 评价范围与时间 275.1.2 评价因子 285.1.3 评价标准 305.1.4 评价等级 305.1.5 评价重点 305.2 项目建设的正面环境影响分析 315.2.1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及改良土壤 .315.2.2 防风固沙及遏制土地沙化 .325.2.3 增加生物多样性 .325.2.4 增加碳汇、调节气候 325.3 项目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减缓措施 335.4 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365.4.1 风险分析 365.4.2 风险的防范措施 365.5 社会效益与风险分析 375.5.1 社会效益 .375.5.2 社会风险 .375.5.3 减缓措施 .386 替代方案分析 .396.1 “零”方案分析 .396.2 项目造林方案与其它造林方案比较分析 .396.2.1 造林地选择 .406.2.2 树种选择 .406.2.3 造林模型选择 .406.3 项目现有人工林改造方案与传统方案比较分析 .417 环境管理计划 .437.1 实施减缓措施的具体方案 .437.1.1 编制并执行“环境保护规程” .437.1.2 编制并执行“病虫害管理计划” .437.2 环境监测计划 .437.2.1 监测内容及指标 .437.2.2 监测点的选择和布局 .447.2.3 监测方法 .457.2.4 监测的组织实施与报告制度 .477.3 培训计划 .477.3.1 培训目的 .477.3.2 培训内容 .487.4 组织实施与监督 .507.4.1 组织实施 .507.4.2 检查与监督 .507.5 经费来源与预算 528 公众参与和信息公示 .538.1 公众调查方法和内容 53III8.1.1 公众参与调查方法 538.1.2 公众参与调查内容 548.2 公众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558.2.1 调查结果分析 558.2.2 公众观点和建议 578.2.3 专家意见和建议 588.3 信息公示 608.4 公众参与讨论 629 结论 63附件 .651. 环境保护规程 .652. 病虫害管理计划 .653. 公众调查原始记录 .654. 参加环评报告编写的机构和人员名单 .6511 引言1.1 项目背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我国生态环境整体状况比较脆弱,特别是森林资源相对短缺,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质量不高等方面。1999 年 1 月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将全国生态建设按类型划分为八个区域,每个区域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式有所区别。根据该规划,本项目选取了其中 3 个区域的 5 个省,分别开展以造林和改造林为主的森林生态建设:一是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山西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实行草、灌木、乔木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二是“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的河北、辽宁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在沙漠边缘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增加沙区林草植被,建立农田保护网、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三是南方丘陵区的安徽、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发展水源涵养林、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好现有森林,丰富森林结构,改善森林功能,发挥森林综合效益。1.2 项目由来为了进一步发展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保障我国的国土生态安全,2003 年国家林业局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了申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中国人工林资源培育项目”建设项目的意向(林函计字200391 号)。此后,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并根据国家发改委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5 年第 28 号令)的有关要求,国家林业局重新申报了“林业综合发展项目”。20062年,该项目被世界银行纳入 20072009 财年贷款滚动计划。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和有关省区生态建设实际状况,国家林业局决定在辽宁、山西、河北、安徽、浙江实施“林业综合发展项目”。1.3 以往世行贷款林业项目环境管理的经验及其在本项目中的借鉴中国在以往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林业项目,包括“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和“林业持续发展项目”中,都非常重视环境管理工作,并且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避免或减轻项目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破坏,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衰退,控制病虫灾害的发生,促进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经营。(1)以往世行贷款林业项目采取的主要环境管理措施制定并执行“环境保护规程”,对林地的选择与布局、造林树种(品种)选择与配置、造林地清理与整地、幼林抚育、病虫害防治、采伐更新以及林道建设等项目主要施工环节,提出了明确的环境保护措施,要求在项目施工中严格执行。制定并执行“病虫害管理计划”(“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林业持续发展项目”),对项目人工林的病虫害预防、监测以及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做了具体规定,在项目实施中认真执行,并且提倡使用物理和生物防治,要求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对项目营建的主要用材林、经济林、竹林和多功能防护林的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开展以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及病虫害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监测,先后建立环境监测点共计 236 个,进行了连续 5 年的监测工作,揭示了项目造林活动对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以及项目人工林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开展对各级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广大项目实体和农户的培训,使他们增强环保意识,学习和掌握“环境保护规程”和“病虫害管理计划”中提出的各项技术和措施,以便在项目实施中加以应用。把是否按照“环境保护规程”施工,作为项目实施质量管理的内容之一,3设立“环保达标率”作为评价造林小班的检查验收指标之一,强化了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2)以往世行贷款林业项目环境管理效果分析在项目实施地区,没有对当地天然林或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任何负面影响。改变了以往造林地全面清理和“炼山”整地的不良传统习惯,形成了项目人工林与合理保留下来的天然乔木或灌木植被镶嵌共生的森林生态结构,增加了人工林的生态稳定性和保持了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使局部整地沿等高线“品”字型种植及局部抚育和保留林下植被等环境保护措施推广应用到项目造林和人工林管理中,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持了土壤肥力和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使项目人工林形成多品种组成、小规模连片的合理结构与布局,改变了以往大规模连片营建单一优良品种人工林的传统做法,从而减少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病虫害和地力衰退风险。项目人工林的病虫害得到了很好的预防,病虫害发生率很低,个别发生少量病虫害的林分也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采用的防治措施也是以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所用的化学农药都是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允许使用的种类。对各类项目人工林的环境监测表明,在造林当年和次年,大多数造林地会发生轻度水土流失(侵蚀模数2500t/akm 2);造林地土壤养分的流失与水土流失同步;新造林地病虫害发生率极低,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病虫害的情况。使参加项目实施的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受益人(包括农民)建立了造林和人工林管理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了必要的环境保护方法和措施。以“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为例,在项目中开展的各级环境保护培训中,共累计培训省级管理和技术人员 98.5 人日,县级管理和技术人员 2461.2 人日,4乡镇级管理和技术人员 12878.6 人次,造林实体和农户 549800.6 人次,为确保项目实施的环保达标以及今后在当地营建和管理人工林中推广应用环境保护措施奠定了人员基础。首次在中国人工林营造和管理中将“环保达标率”作为质量控制指标,在以往的 4 期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实施中“环保达标率”平均达到了 95.0%,标志“环境保护规程”在项目施工中得到了较好的执行。(3)“林业综合发展项目”与以往世行贷款林业项目的比较类别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 以往世行贷款林业项目项目目标建立多样化的多功能人工林,取得环境保护和经济收益双重效益营建集约经营人工林取得经济效益为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造林类型 生态经济林、生态防护林 用材林、经济林、竹林等造林地选择生态脆弱地区的荒山荒地和退化土地在适宜发展商品林区域的较好立地造林模式 多树种混交林、复层林 单树种纯林、单层林现有人工林的改造模式将低质纯林改造成多树种混交林和复层林将低质纯林改造成健康、高产纯林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在“林业综合发展项目”中更加重视新造或改造人工林的生态和环保功能,因此,需要在项目区布局、造林地和改造林地选择以及施工环节中更加注意采取严格和周密的环境管理措施,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4)在“林业综合发展项目”中应该改进和加强的环境管理措施在充分吸收以往进行林业项目环境管理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本项目的特点,将在以下方面改进和加强环境管理工作:要明确项目区和造林地的选择标准,优先选择在生态脆弱地区和急需进行水土流失控治和防风固沙以及农田防护的地区和立地上开展项目活动。明确项目现有人工林改造地的选择标准,优先选择的生态功能退化的人工林地区和林分健康状况低下、生长不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林分。严格造林坡地的选择标准,不允许在坡度大于 35坡地上造林,同时,5要按照生态防护作用和效果的优先顺序选择造林地或改造人工林地。对于混交造林做出明确规定,按有利生态的目标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如单一树种的地块面积上限大大低于以往造林项目。要更加严格、广泛的应用局部整地和局部抚育技术,尽可能多的保留造林地上的原生植被,要求把铲除的杂草保留在原地。对新造林地的间作进行控制和规范,明确提出可以进行间作的造林地类型及间作作物的种类,防止不合理间作造成水土流失。更加严格的采用择伐方式进行采伐,禁止皆伐,以保护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防护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此外,在本项目中还将继续延用以往世行项目中行之有效的各级人员培训、检查环保达标率、开展环境监测等措施,确保项目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1.4 项目与相关政策法规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在河北、辽宁风沙区建设防风固沙林,在山西、辽宁、安徽水土流失区建设水土保持林,在河北、山西平原农区建设农田防护林,在安徽世界文化遗产地周边区域建设生态景观林,在安徽、浙江开展以提高森林质量、防灾减灾为主的低质低效林改造。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森林抗灾能力,充分发挥森林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综合多种效益,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区域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粮食稳产增产,提高当地群众收入,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等的战略目标一致,符合国家关于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1.5 评价内容及机构1.5.1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环境效益及负面影响评价、风险分析、减缓环境负面影响的措施、替代方案分析、环境管理计划、公众参与等。61.5.2 评价机构1、辽宁省: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省林业厅外资项目办公室2、山西省: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环评中心;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3、河北省: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省林业外资项目管理中心4、安徽省: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林业外资项目办公室5、浙江省: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在五省环评报告的基础上,由中国环境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林科院的专家共同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总报告的撰写。72 政策、法规和管理框架2.1 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2.1.1 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 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 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国务院 167 号令,1994 年(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国务院 204 号令,1996 年(10)进一步加强国内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的通知国务院 111 号令,1998 年(11)国家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1998 年(12)国家环保局等四部委环监字1993324 号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13)国家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2 年(14)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1989 年(15)国家林业局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2001 年82.1.2 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1)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修正) ,1996 年(2)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1997 年(3)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1997 年(4)浙江省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意见(5)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7)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8)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 年(9)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1第 20 号河北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10)河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11)安徽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2.2 世界银行的相关政策世界银行业务方针4.01(环境评价),4.04(自然栖息地),4.09(病虫害管理),4.11(文化遗产),4.36(林业),世界银行信息公开政策2.3 与环境评价相关的技术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5)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6)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07-2003)92.4 建设项目相关文件(1)世界银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综合发展项目”(IFDP)世界银行项目认定组备忘录(2008 年 3 月,9 月)、准备组备忘录(2008 年 9、10 月)、准备检查组备忘录(2009 年 1 月)和预评估组备忘录(2009 年 4 月)103 项目概述3.1 项目目标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经营和管理具有公益效益的多功能人工林,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分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周边地区的森林景观和防护功能,增加林农收入。通过项目的实施,支持向项目受益人提供各项服务(推广、市场营销、成立合作组和协会),加强公共机构的能力,促进政府实施集体林权改革。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开展人工造林和现有人工林改造,恢复项目区森林植被,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发挥森林以生态为主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保障国土的生态安全,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增加森林经营收入,并为推广多功能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模式起到示范作用。3.2 项目建设内容3.2.1 新建多功能人工林建设内容 项目在退化和易侵蚀土地上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等多功能人工林,以减缓土地侵蚀,使退化土地得到治理和改良,增强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表 3-1 新建多功能人工林建设内容省份 类型 面积(公顷) 百分比(%)用材树种混交型防风固沙林 8186.9 32.9间作型防风固沙林 12674.0 50.9河北生态经济型防风固沙林 4038.3 16.2合计 24899.2针阔混交林 9823.0 62.2阔叶林混交林 3450.0 21.8安徽竹阔混交林 2530.0 16.0合计 15803.0以侧柏、落叶松、油松、杨树、刺槐等为主的防护林 19093.8 72.7山西以核桃、枣、杏、花椒、柿子等为主的经济防护林 7178.9 27.3合计 26272.7防风固沙林 9499.0 34.8辽宁水土保持林 17818.0 65.211合计 27317.0新造林总计 94291.93.2.2 现有人工林改造建设内容在安徽、浙江两省开展现有人工林改造,对现有生长发育不良、林相残破、层次结构和树种结构单一的低质低效人工纯林,通过补植补种阔叶树种、竹类、加强抚育管理等措施,使之形成生长发育良好、林相整齐、层次结构与树种结构丰富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阔混交林。表 3-2 现有人工林改造建设内容省份 类型 面积(公顷) 百分比(%)针叶纯林改造 13385.00 87.3安徽低效阔叶纯林改造 1947.00 12.7合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