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里为什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人数不一样,制度标准是什么-_第1页
论文里为什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人数不一样,制度标准是什么-_第2页
论文里为什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人数不一样,制度标准是什么-_第3页
论文里为什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人数不一样,制度标准是什么-_第4页
论文里为什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人数不一样,制度标准是什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里为什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人数不一样,制度标准是什么?篇一:论文中统计结果的表达及解释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对 P 值规范化表述的要求 根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要求,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卫生统计学第 5 版,报告统计学检验的结论时,对 P 值小于或等于检验水准(一般为)的情况,一律描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写明 P 的具体数值或相应的不等式,在用不等式表示 P 值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选用 P、P和 P 三种表达方式即可满足需要,无须再细分为 P或。不再采用将 P描述为“差异有显著意义”(或差异有显著性)” ,或将 P描述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表达方式。 _ 论文中统计结果的表达及解释 【摘要】 统计学是生物医学研究所必需的重要手段, 生物医学研究的实验设计、 资料收集、 数据处理分析以及结论都离不开统计学应用。生物医学研究论文主要由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和讨论 5 个部分组成, 各个部分都涉及统计结果的表达和解释, 统计学是专业结论成立与否的重要依据。统计学应用不当不仅影响论文的科学性, 还有可能得出错误的专业结论。 【关键词】 统计学 科研论文 统计分析 统计表达 近年来, 统计学在生物医学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统计分析结果的表达及解释已成为医学科研论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论文涉及的专业(如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为免疫学专业)和表述的文字 2 个方面外, 统计学是评价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 然而国内生物医学论文中统计学应用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1-4, 如 XX 年某大学学报拟发表论著中统计方法误用率为 57%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虽然在国内生物医学系列杂志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5, 但拟发表及刊出论文在科研设计、 统计学分析、 结果解释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的统计学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生物医学杂志, 如国外著名杂志 JAMA、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和英国医学杂志(BMJ)等, 以及国内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及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等, 对来稿都有统计学表达的基本要求或统计学指导原则。国际生物医学杂志编辑协会在其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中也包含了统计学表达的基本要求。生物医学研究性论文主要由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和讨论 5 个部分组成, 各个部分或多或少都涉及到统计结果的表达和解释问题。例如在论文的“引言”部分需要给出文献复习的综合结果, 如文献报告的组间差别及 P 值等。其他重要的统计表达和解释主要集中在论文的“摘要”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及“讨论”4 个部分6。 1 摘要 “摘要”中要有表示研究结果的重要统计指标(统计量)的数值、 可信区间及假设检验结果(P 值) 。如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均数(中位数) 、 标准差(标准误) 、 率、 P 值, 或 2 组均数(率)之差、 95%可信区间、 OR 值及 多个观察指标的相关系数等。这些数据是循证医学Meta 分析的基本依据。2 材料和方法 “材料和方法”中的统计学描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描述研究设计的内容 内容包括研究类型、 观察对象类型、 入选和剔除标准、 观察方法和测量技术以及实验、 试验或调查资料的搜集过程等。尤其应具体地描述研究对象的来源和选择方法(如是否配对、 随机抽样), 包括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有无随机分组(随机抽样) 、 随机化分组方法、 样本含量及其估计的依据等。对于非随机化分组的观察性研究(含调查研究), 还应给出影响因素(如年龄、 性别、 病情)的均衡性分析结果。对于临床试验, 还需要特别说明诊断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 病例入选标准、 病例剔除标准、 依从性如何、 有无失访及失访的比例、 有无“知情同意” 、 疗效评价是否采用“盲法” (“单盲” 、 “双盲”或“多盲” )等。 描述统计分析方法与统计计算软件 论文中用到的所有统计分析方法都要说明, 且需指出在何处用了何种方法。统计计算软件一般给出名称即可, 如 SPSS、 SAS 等。然而, 有些论文却把统计学当做“修饰物”, 论文中没有用到的统计分析方法也都一一罗列出来, 甚至有的形态学研究不需要统计学分析, 却也给出了“P 值” 。在这里, 有些作者错误地认为, 只要给出了“P 值”, 就标志用了统计学, 却不管统计学用得是否正确。事实上, 误用或滥用统计学不仅不能提高论文的质量, 反而会大大降低论文的科学性! 研究设计常见的主要问题 (1)研究目的不分主次, 试图通过一次试验回答多个问题, 测量指标多, 样本小, 试验前未进行样本含量估计, 对研究对象的来源和选择方法不做任何说明或只做非常简单的说明, 统计分析方法没有任何说明, 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统计方法。例如, 动物实验没有随机化分组, 或只说明经随机化分组, 未说明具体的随机化分组方法(如完全随机、 配对或分层随机分组等); (2)观察对比的研究轻率使用“随机选择对照” 、 “随机抽取健康儿童例”等用语, 对比组间的均衡性未交代或组间不做比较, 只说明组间均衡, 未给出反映均衡性的统计指标的具体数据以及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3)临床试验没有报告伦理学要求对随机化分组的限制与改动、 受试者的代表性、 依从性、 是否有失访等, 疗效评价未说明是否采用“盲法”, 或只说明采用了“盲法”, 未说明是受试者遮蔽还是评价者遮蔽等; (4)实验或试验的样本量非常小, 如每组 3 例, 却不说明任何理由等等。 3 结果 统计学分析结果主要用统计指标(统计量)表示。统计指标比较多且需分组比较时, 常常须借助统计图表。 统计量 在生物医学论文中, 对不同类型的研究资料需用不同的统计指标进行描述。对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常见观测指标, 如 TRAIL 表达、 mRNA 表达水平、 光密度值(OD 值) 、 吸光度值(A 值) 、 百分比含量及抑制率等, 常作为计量数据(计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对于计量资料, 当资料为近似正态(或对称)分布时, 可用算术均数 x 和标准差 s 描述; 在没有变异指标或精确性指标的情况下, 不宜单独使用均数。在“”后直接写具体数值而无标准误或标准差的符号表示, 如, 容易引起混淆。配对 t 检验, 应给出差数的均数及标准误(或标准差) 。当资料为偏态时, 应采用中位数 Md 和四分位数间距 QR 来描述, 而不宜用 x 和 s。用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处理的资料, 数据的中心位置用中位数表示, 散布范围(如95%的散布范围)用百分位数表示。此外, 若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变量转换, 则原始数据的均数及标准差不能很好地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及其散布范围, 不必将其列出。 对于计数资料, 常用的统计指标有率和构成比(百分比) 。使用百分比时, 分母要交待清楚。小样本资料不宜计算百分比。 实际工作中统计指标应用常见的问题有: 计量资料不管是否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统统用 xs 描述研究结果的数据特征; 分子生物学或细胞实验(如 ELISA 法、 MTT 法、RTPCR 法、 免疫细胞化学法、 蛋白质印迹分析法等) 数据用 xs 表示, 其样本量(例数)n 在“材料和方法”或“结果”中未交代; 计数资料统计指标率和构成比(百分比)容易混淆, 常将构成比误用为率来说明事物发生的强度; 率和构成比的分母太小, 却计算相对数来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母太小时, 率(构成比)的可靠性不能保证。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宜直接用绝对数进行描述而不宜计算相对数。当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条件时, 约有 68%的观察数据在 xs 的范围内, 约有 95%的观察数据在 x2s 的范围内。当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时, 就没有这些特征了。 假设检验的结果表达 不仅要给出 P 值, 还要给出检验统计量的实际值, 如 u 值、 t 值、 2 值等。描述统计量, 如均数、 率、 相关系数, 无论检验结果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均应列出。 水平是常用的检验水准, 但 P 为或时, 与并无太大差别, 得出的结论也理应一致, 不应有本质上的差别。用 P作为不“显著” (统计学意义)的表达方式容易使读者(也包括作者)误解, 由于统计软件的普及, 因此提倡报告 P 的具体数值(精确 P 值), 如 P=或 P=等。如果提供精确 P 值实在有困难, 应给出实际的 2 值、 t 值、 F 值和相应的自由度, 以便他人在 Meta 分析时转换为精确 P 值。 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是研究结果统计表达的重要手段, 统计图便于读者直观了解研究结果, 并且提倡用图来显示个体值的散布情况, 如相关和回归分析的散点图。同一个体值不同时间的重复测量值最好连成曲线, 不同组别的个体值(均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亦可标在同一个图上。提倡采用误差条图(或线图), 但由均数加减标准误绘出的误差条图, 仅能描述 68%的可信区间, 不能误解为95%的可信区间。 医学论文中要求采用“三线”表。数值结果按列(行)放置, 位数要对齐, 不要出现交*换行的情况。不同类型数据(如均数、 标准误)要有标目, 表中应列出相应的观察例数。 大量统计结果的表达要运用统计表或统计图, 实际应用中统计图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 (1)图形类别的选择与资料性质不符; (2)纵横两轴的等距离尺度不代表等差数据(算术尺度)或等比数据(对数尺度); (3)无图例或标目; (4)条图的纵轴起点不为 0、 横轴的刻度为算术刻度、 排列顺序未按指标值大小(或自然顺序)排列; (5)圆图各部分未按比例大小或自然顺序顺时针方向排列(其他项放最后) 、 起点位置不在 12 时或 9 时; (6)统计表的标目不明确, 主辞和宾辞倒置或混淆, 表中存在斜线或竖线, 数据为“0” 、 无数据或缺失数据时留有空白, 同一指标小数位数(精度)不一致、 小数点(位)未对齐等图表不规范问题。 数据精确度 一般来说, 数据精确度只要足以区分个体差异即可, 并非小数位数越多越好。表示观测结果时, 2 个数的小数位数应一致, 如, 应写成, 平均值(x)与标准差(s)的位数, 除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精密度外, 还取决于样本内个体的变异, 一般按 s3 而定, 例如() g, 其中s3 超过 200 g, 平均值在百克的位上波动, 故应写成() kg。 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精确度并不能增加论文的价值, 反而降低了论文的可读性与可信程度。从计算器或计算机得到的计算结果需要四舍五入。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x、 s、 中位数、 百分位数等)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应该与原始数据记录的小数位数相同。均数的有效位数通常不应比原始数据的有效位数多, 但标准差或标准误必要时需多增加一个位数。计数资料的百分比保留 1 位小数, 一般不超过 2 位小数; 病死率、 发病率按惯例选择比例基数, 如1000, 10000/万和 10 万/10 万等, 或自行选择合适的比例基数, 使率的整数部分至少有 1 位有效数字; 相关系数保留 2 位小数; 精确概率 P 值一般没必要给出四位小数, 有时甚至保留两位小数也可以; 检验统计量, 如 2 值、 t 值保留 2 位小数即可。当样本数小于 100 时, 小数位数的多少并不能增加精确度, 应避免取过多的小数位数。注意, 以上要求仅适用于表达最终的统计结果, 数据在分析之前或分析过程中不能舍入。在表达 t 值、 2 值或 r 值时, 有 2 位小数就足够了。 常用统计专业术语 一些常用的统计专业术语, 要注意不能作为普通名词使用, 如参数(parameter) 、 可 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 相关(correlation)、发病率(morbidity)、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非参数法(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百分位数(percentile)、 灵敏度(sensitivity)、 特异度(specificity)等。4 讨论 “统计学”是“专业结论成立与否的重要依据”2。统计学分析结果的解释主要集中在论文的“讨论”部分。作者往往要在“讨论”部分引用统计结果作为支持其新发现、 新结果、 新观点的统计学依据, 对统计结果理解和解释上的偏差, 可能导致专业结论上的错误。 假设检验结果的解释 假设检验是在“无效假设”正确的前提下(如施加干预以前, 组间无差别或观察对象来自同一总体), 用 P 值大小说明实际观察结果是否符合“无效假设” 。P 值小(如 P), 则不能拒绝“无效假设” 。但不能把 P 值理解为处理无效的概率。 要注意区分“统计学显著”和“生物学(或医学)显著”是 2 种不同的结论。不可一得到 P 就认为某 2 种生物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甚至认为可以相互替代。即使生物学上的差异“显著”, 当观察的样本很小时, 也极有可能出现统计学上不“显著”的结果。在医学论文中, 有一些 P的“阴性”结果, 检验效能不足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综上所述, 有统计学意义的检验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确有生物学效应。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是总会有错判的危险性, P 值越小错判的危险性越小; 二是假设检验为定性的检验结果(是否拒绝无效假设)时, 专业上是否有意义还要看统计量的大小。 可信区间有助于假设检验结果的解释, 小样本时尤其如此。由于可信区间反映了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并可提示差别有无实际意义, 因此无论假设检验结果是否显著, 都可计算可信区间, 如两均数差值的可信区间、 相关系数的可信区间等。将可信区间与不显著的结果一起列出, 特别有启示作用。 关联与因果 在观察性研究中, 变量间的关联(association)或组间差别可能是因果关系(causation), 也可能是偏倚, 确定因果关系需要根据专业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例如, 有人曾观察到眼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的新生儿, 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治愈率 75%, 说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患儿治愈有关联(前后比较: P 在随机对照研究中, 关联和组间差别可以解释为有概率保证的因果关系。当变量都随时间而变化时, 变量间很容易出现虚假的相关关系, 必须特别加以小心。 预测与诊断试验 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检测(诊断)实验中, 常常遇到标准曲线(直线)的绘制, 即需要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中, 即使两变量间有显著关系, 但用回归方程从变量 X 推算 Y 的个体值, 仍可能不很精确。预测的精确程度不能根据相关或回归系数来评价, 它需按不同的 X 值计算预测的个体 Y 值的容许区间(或 Y 值均数的可信区间) 。直线回归仅适用于用自变量 X 预测应变量 Y, 而不是 Y 预测 X。 具有高灵敏度、 特异度的诊断检验, 不一定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在人群发病率很低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而计算患者在诊断试验阳性人数中的比率(阳性预测值, PV+)会更有实用价值。 连续性变量也有类似诊断试验的问题。通常把“异常”值定义为该变量“正常范围”以外的数值。但如果实际患病率很低, 许多正常人的个体值在“正常范围”以外也是正常的。异常者的判定应同时根据临床上和统计上的标准。缺陷或不足 要指出在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哪些不足。若发现缺陷, 则应考虑这些缺陷对结果和解释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能对缺陷或不足视而不见, 更不能寄希望于不被读者发现。 总之, 生物(医学)统计学是生物(医学)专业结论成立与否的重要依据。生物医学研究者应重视统计研究设计及统计分析结果的表达和解释, 正确运用统计方法的前提是良好的实验设计。如果实验前没有良好的设计, 或者设计存在错误, 那么, 即使使用高级的计算机和复杂的统计方法处理数据, 也只能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 统计学问题的咨询应该在一个研究项目开始之前, 而不是在研究数据出来以后, 否则, 就象统计学家 Fisher 所告戒的一样: 实验完成后再找统计学家, 无异于请统计学家为实验进(来自: 小 龙 文档网:论文里为什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人数不一样,制度标准是什么?)行“尸体解剖”, 统计学家或许只能告诉你实验失败的原因。 篇二:鼻炎论文自制治敏隔离剂联合孟鲁司特钠防治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贺荣莉 1 欧仁兵 高雅 杨芳 李刚 付蓉, (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荆州,434001) 【摘要】 目的 初步验证和探索自制治敏隔离剂联合孟鲁司特钠防治过敏性鼻炎在提高脱敏治疗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作用,旨在寻找有效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新途径。方法 择符合标准的小儿过敏性鼻炎患儿 122 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62 例,采用自制治敏隔离剂每日涂鼻腔13 次,每晚口服孟鲁司特钠 45mg 一次。对照组 60 例,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每天早、晚各 1 次,每晚口服酮替芬1mg。两组均以 3 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用药期间症状的变化、每日鼻炎症状评分、用药积分、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治疗 3 个月,两组疗效差异不显著(P) ,对照组症状好转时间短于治疗组(P) ;但 6 个月、9 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低( P) ,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用药前后 IgE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 自制治敏隔离剂联合孟鲁司特钠防治婴幼儿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且少复发,开辟了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新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过敏症、自制、治敏隔离剂、鼻炎、中西医药联合、疗效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黏膜的过敏反应,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儿童,且反复长期发病。笔者利用自制治敏隔离剂联合孟鲁司特钠防治过敏性鼻炎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参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制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以长期经常有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为主症;查体有不同程度鼻黏膜苍白水肿,部分查变应原皮肤试验,至少有一项为阳性,选择 XX 年 1 月作者简介贺荣莉(1961-)女, 主任医师,从事变态反应性疾病和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 电话:(0E-mail:herongli001 XX 年 6 月在笔者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共 122 例,随机分为两组,年龄均为 314 岁;其中治疗组 62 例男 34 例,女 28 例;病程 6 月12 年,平均()年。对照组 60 例男 31 例,女 29 例;病程 6 月12 年,平均()年。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制治敏隔离剂(黄芩、白菊花、辛夷、白芷、苍耳子、防风各 50g 泡 30 分钟,加水10001500ml,煎至 200300ml,再去药渣,药液盛于蒸碗内,再加白菊花 50g,蜂蜜 250g 拌匀,上笼内用武火蒸12 小时,然后去菊花即成,装入瓶内备用)每日涂鼻腔13 次,涂鼻前一定要清理干净鼻腔分泌物,在棉签上蘸取隔离剂,再将棉签深入鼻孔内轻轻涂擦,并转动棉签,使整个鼻腔壁都均匀涂抹有药膏。每晚口服孟鲁司特钠(顺尔宁咀嚼片,杭州默沙东公司)45mg 一次。对照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辅舒良水溶性鼻喷雾剂,英国葛兰素制药集团),每天早、晚各 1 次,每个鼻孔各 1 喷(每天 100200g);每晚口服酮替芬1mg。两组均以 3 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观察期间,两组禁用其他与本病相关的治疗方法及药物。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初诊及用药后,患儿或家长将每天的鼻部症状(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程度)记录在统一的鼻炎日记表上,每周对鼻炎症状进行评分,90 天后按评分标准(4 级评分法: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做出评分,按积分值减少情况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鼻炎发作天数(天/周),并观察不良反应。必要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测,变应原皮肤试验,及时发现各种不良反应。 远期疗效:在疗程结束后,每一个月对患儿进行复发率的随访 观察。停药 6 个月、9 个月后分别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相关标准3,结合鼻炎发作天数积分评定。按公式:积分=(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发作天数)总分降低 50%以上;有效治疗后总分降低31%50%;无效治疗后总分降低 30%或以下;显效和有效记为有效率。 安全性评价 判定临床出现的不良反应程度及所用药物的相关性,按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无关评价,前三者即为不良反应,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X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2 结果 近期临床疗效 治疗结果见表 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说明近期疗效无差别。 表 1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显效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X2 P 治疗组 62 4611 5 对照组 60 4410 6 疾病治愈时间 两组症状好转的时间的比较,见表 2,对照组短于治疗组(P),说明对照组好转时间短于治疗组。表 2 两组症状好转的时间的比较(?S, d) 组别 例数 鼻塞 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好转时间 治疗组 对照组 t 值 p 值 两组远期疗效的比较见表 3、表 4。在两组愈后 6 个月(X2=)和 9 个月(X2=)的 2 次随访中,对照组的复发率较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提高(P) ,说明治疗组的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表 3 停药 6 个月后复发率的比较 例(%)组别例数 总有效复发 未复发 复发率(%)X2 P 治疗组 62 57 5 对照组 60 54 29 表 4 停药 9 个月后复发率的比较 例(%) 组别 例数总有效复发未复发 复发率(%) X2P 治疗组 62 57 对照组 60 54 37 用药前后 IgE 的变化 在 122 例患儿中,有 87 例查总 IgE,半 年后再复查总 IgE,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t=,P) ,差异有显著。不良反应 治疗组无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有 31 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鼻黏膜刺激感、咽痛、鼻出血等。 3 讨论 儿童过敏性疾病很常见,因其反复性大、难于根治,长期困扰着每一位患儿,令患儿身心饱受摧残。目前对治疗的远期疗效观察较少,缺少长期治疗、观察的研究。因此,探索有效、安全、能较彻底治愈这类疾病的方法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越来越为临床所重视,笔者利用自制治敏隔离剂联合孟鲁司特钠防治过敏性鼻炎取得较好疗效。 治敏隔离剂涂于鼻腔后形成油脂性保护膜,可持续渗入鼻粘膜发挥杀菌消炎的功效,避免和空气中的变应原接触, 隔离有害物质,保持粘膜湿润。同时能舒张平滑肌,缓解过敏性鼻炎引起的各项症状。其中黄芩具有抗过敏作用 ,过敏性鼻炎为 I 型超敏反应 ,黄芩可抑制过敏性鼻炎病人血清 IgE 的产生,抑制抗原与 IgE 结合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慢反应物质。黄芩甙具有解除微血管痉挛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促进炎症的消散。黄芩还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黄芩的抗菌谱很广,黄芩黄酮 F36 可抗流感病毒A、B ,通过抑制病毒膜与病毒感染周期前期红细胞浆质 / 溶酶体膜溶合, 抑制其增殖、B 病毒在基质中释放及其与脂质体结合及在肺中的增殖4 。白菊花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润喉、生津的功效,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起到抗炎强身作用。苍耳子、白芷、辛夷祛风宣肺散寒通窍,防风具有抗菌、抗过敏、抗氧化及提高机体免 疫功能的作用5 6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7,苍耳子能稳定细胞膜,抑制介质释放;辛夷能选择性地收缩鼻腔血管,改善鼻腔通气;白芷通利九窍,既上通鼻窍,又通利肺管。蜂蜜性凉,能清热,入肺,其含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质和抑菌素,有较强的抗菌、抗过敏、收敛、止痛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弹性、韧性,增强免疫力,有利于鼻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促进溃疡面愈合。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既可驱散外邪,宣通鼻窍以治标,又可补益肺气,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使絮乱的脏腑功能达到协调,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以固其本。孟鲁司特钠是一种强效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与人体气道中的 CysLT 受体高度选择性结合。从而阻断了炎症的重要通路白三烯通路8。可明显缓解患者的过敏性鼻炎症状。中西医联合用药可起到标本兼治之功效。本观察结果显示 :治疗 3 个月,两组疗效差异不显著(P) ,对照组症状好转时间短于治疗组(P) ;但 6 个月、9 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低( P) ,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用药前后 IgE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证明: 临床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易行,且少复发,患儿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学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XX 年,武夷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XX, 篇三: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治疗中度氟骨症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摘要】: 郭氏疗法治疗中度氟骨症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研究背景: 氟骨症是由于生活在高氟地区的人群长时间摄入过量的氟所致的骨、关节及骨周改变的地方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有腰部及四肢关节疼痛,活动障碍,骨骼变形,甚至瘫痪,严重危害人群的健康。氟中毒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地方性疾病之一。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截至XX 年底,我国流行的各类地方病中,氟中毒患者数量最大。全国有氟骨症病区县数为 1316 个,氟斑牙患者 3813 万人,氟骨症患者 329 万人。如果按照我国 13 亿人口计算,平均约每 30 人就有一名氟中毒患者。 目前,现代医学对中度氟骨症患者的治疗缺乏有效方法,多以口服钙、镁、硼等微量元素以减少机体对氟的吸收,促进氟化物的排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由于缺乏公认、统一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且氟骨症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药物治疗缺乏针对性。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氟骨症临床研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中医学通过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多种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老中医郭培华主任医师以马钱子为主药治疗氟骨症的中医疗法在以往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治疗药物的剂型、用药途径、中西药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氟骨症 马钱子 疗效 安全性 中医药 一、临床疗效研究 1 研究目的: 本课题在明确诊断、统一观察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制定症状、体征量化观察指标,采用 PRO量表对氟骨症患者进行疗效评价,严格观察郭氏疗法对中度氟骨症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旨在观察及评价郭氏疗法对中度氟骨症患者的疗效。2 资料与方法: 自 XX年 12 月至 XX 年 7 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 120 例中度氟骨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60 例,治疗组给予口服钙尔奇 D 600 和郭氏疗法(主要成分中药马钱子,马钱子起始剂量为,逐渐增加马钱子剂量,每二日递增克,根据每个患者对马钱子的治疗反应不同决定最终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钙尔奇 D 600 和安慰剂治疗,疗程 12 周,随访 24 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3、4 周、8 周、12 周、24 周、36 周时间点由第三方进行疼痛、晨僵、麻木、紧束感、抽搐症状评估和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单关节活动障碍和脊柱功能评估,并对症状或功能障碍的消失率、症状评分或功能障碍评分改善率、症状体征综合改善率、影像学评价,结合 PRO 量表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所得数据采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3结果 症状改善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的改善率和晨僵、麻木、紧束感、抽搐症状的消失率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提高,治疗后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疼痛的改善率和晨僵、紧束感、抽搐症状的消失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麻木症状的消失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在治疗 12 周治疗结束时,两组疼痛改善率及综合症状改善率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疼痛改善率为%,对照组疼痛改善率为%。治疗组疼痛改善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综合症状改善率为%,对照组综合症状改善率为%。治疗组综合症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随访结束:在治疗后 36 周随访结束时,两组疼痛及综合症状改善率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疼痛改善率为%,对照组疼痛改善率为%。治疗组疼痛改善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综合症状改善率为%,对照组综合症状改善率为%,治疗组综合症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体征改善结果 组内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上肢(前臂经枕后中指触及对侧耳廓)功能障碍、上肢(前臂经后背中指尖触及对侧肩胛下角)功能障碍、下肢功能障碍、单关节功能障碍的消失率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提高,且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的上肢(前臂 经枕后中指触及对侧耳廓)功能障碍、下肢功能障碍的消失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提高,且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上肢(前臂经后背中指尖触及对侧肩胛下角)功能障碍、单关节功能障碍的消失率治疗后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上肢(前臂经枕后中指触及对侧耳廓)功能障碍、上肢(前臂经后背中指尖触及对侧肩胛下角)功能障碍、下肢功能障碍、单关节功能障碍的消失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脊柱功能变化两组比较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在治疗 12 周治疗结束时,两组综合体征改善率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综合体征改善率为%,对照组综合体征改善率为%,治疗组综合体征改善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随访结束:在治疗后 36周随访结束时,两组综合体征改善率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综合体征改善率为%,对照组综合体征改善率为%,治疗组综合体征改善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症状体征综合改善结果 治疗结束: 治疗组综合疗效临床痊愈 2 例,占治疗组人数的%。显效 20 例,占治疗组人数的%。有效 24 例,占治疗组人数的%。改善 10 例,占治疗组人数的%。无效 4 例,占治疗组人数的%。治疗组总改善率为%。 对照组综合疗效临床痊愈 0 例,显效 0 例,有效 2 例,占对照组人数的%。改善 22 例,占对照组人数的%。无效 33 例,占对照组人数的%。对照组总改善率为%。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束: 治疗组综合疗效临床痊愈 4 例,占治疗组人数的%。显效 32 例,占治疗组人数的%。有效 16 例,占治疗组人数的%。改善 5 例,占治疗组人数的%。无效 3 例,占治疗组人数的%。治疗组总改善率为%。 对照组综合疗效临床痊愈 0 例。显效 O 例。有效 4 例,占对照组人数的%。改善 26例,占对照组人数的%。无效 27 例,占对照组人数的%。对照组总改善率为%。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量表评价结果 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结果: 患者通过氟骨症 PRO 量表进行自我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自觉疼痛、麻木、关节僵硬、肢体抽搐、全身发紧等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自觉疼痛、麻木、关节僵硬、肢体抽搐、全身发紧等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自觉能力改善结果: 患者通过氟骨症 PRO 量表进行自我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行走能力、身体活动灵活性、生活自理能力、干活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行走能力、身体活动灵活性、生活自理能力、干活能力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氟骨症 PRO 量表综合评分改善结果: 患者对疾病自我感觉综合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好转,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患者 X 线分析情况: X 线典型表现:治疗前共纳入 120 例中度地方性氟骨症患者,随访结束后影像学检查脱落 6 例,共有 114 例患者 X 线平片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骨质硬化: 在放射学表现中发生率最低。小腿为 7 例,占本组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小腿胫骨近段砂砾样骨结构和骨斑,个别病例出现细密骨小梁部分融合和粗骨征。前臂、骨盆和腰椎各 4 例,各占本组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前臂可出现粗大稀少骨小梁,髂骨和腰椎出现象牙质样骨硬化等。 骨质疏松骨质软化: 发生率较高,但主要为骨质疏松。其中前臂和小腿各 23 例,各占本组患者的%。主要表现为普遍性骨质疏松。骨质软化发生较少,主要表现为前臂和胫骨弯曲变形等。 骨周、关节改变: 发生率最高,尤其是前臂 107 例,占本组患者的%,主要表现为桡骨嵴增大、边缘硬化、表面粗糙、骨间膜骨化明显,肘关节明显退行性改变。小腿发生率次之,为 47 例,占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骨间膜骨化成幼芽破土征和膝关节明显退行性改变等。骨盆为 28 例,占本组患者的%,腰椎为 19 例,占本 组患者的%,两者主要表现为髂嵴和闭孔附着的筋膜等软组织骨化,腰椎的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骨化等。 混合改变(骨转换): 发生率较低。骨盆为 10 例,占本组患者的%,骨盆主要表现为骨盆密度既显增高又显软化变形等。小腿 9 例,占本组患者的%,前臂 6 例,占本组患者的%,小腿主要表现为胫骨干骺端硬化带和骨小梁结构明显紊乱、模糊,前臂表现为旋前圆肌附着处骨皮质松化等。腰椎仅有 1例,占本组患者的%,表现为腰椎骨质硬化和疏松并存。 治疗后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 X 线无明显改变,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结论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缓解患者的疼痛、晨僵、麻木、紧束感、抽搐等症状,治疗组患者疼痛的改善率及晨僵、麻木、紧束感、抽搐症状的消失率从开始治疗后 4 周至治疗结束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单关节功能障碍,治疗组患者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单关节功能障碍的消失率治疗从开始治疗后 4 周至治疗结束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者脊柱功能变化两组比较无明显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