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道等级制度_第1页
踏道等级制度_第2页
踏道等级制度_第3页
踏道等级制度_第4页
踏道等级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踏道等级制度篇一:古建资料这些就是“五脊六兽” ,中国传统大型建筑(如宫殿、庙宇、府邸)的一种装饰物。在这些高大建筑的五根房脊的边缘上,安放着六种烧瓷的兽类小动物这就是“五脊六兽” 。旧时普通民房是不能安这些东西的,只有功臣的宅邸经皇帝特许批准后才可安装,这称为“仪脊” ,以示殊荣。 所谓“五脊” ,就是屋顶的一根大脊加上四条垂脊。所谓“六兽” ,是神话传说中的兽类大脊的两端安放的是“螭(音吃)吻” ;另外四条垂脊分别排列着五种兽类,故而总称“六兽” 。五脊边缘的六兽,对于建筑物有三大作用:第一避邪镇邪作用,第二装饰美化作用,第三封固保护作用。古建筑均为木结构,在房顶两坡瓦垅的交汇点,安装吞兽,对房顶起到严密封固作用,可以防止雨水渗漏。这些由 泥土烧制的小动物,却被请到皇宫、庙宇和官邸的屋顶上,颇有“平步青云,居高临下,俯瞰人间”的意味。宋人吕蒙正曾写诗嘲讽五脊六兽:“兽头本是一团泥,做尽辛勤人不知。如今抬在青云里,忘却当初窑内时。 ” 这些位于屋顶的陶瓷怪兽,皆神头鬼脸、面貌狰狞。当然,惟其凶恶威严,才能完成避邪镇物之使命。后来,“五脊六兽”就被民间俗语采用,突出“六兽”凶神恶煞、龇牙咧嘴的形象特征,用来形容人的各种各样难受的心态与情貌。 数字与建筑的意义礼制、秩序和美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 一种说法认为“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 。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版本据说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称为周易 。 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 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窃以为一来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 “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 周易的释义词句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而奇数作为普遍的开间数目在李允鉌先生著的华夏意匠中有所涉及:中国古典单体建筑间数采用奇数,是因为单体建筑都以横向为正,大门一般位于正面中央,只有用奇数的间才能有位于中央的间,否则中心线就位于柱位上了,其实这和中国古典建筑强调中轴有关. 同时包括张良皋先生的匠学七说以及王鲁民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探源亦论过此问题。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明代 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 明确规定,并颁布禁令。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后改为七间) 、五品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进深也有限制。宫殿可用黄琉璃瓦,亲王府许用绿琉璃瓦。对油饰彩画和屋顶瓦兽也有等级规定。地方官署建筑也有等级差别,违者勒令 改建。清代 清代与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大致相同:亲王府门五间,殿七间;郡王至镇国公府都是 门三间,堂五间,但在门和堂的重数上有差别。 再说古代建筑的间架,也就是建筑的开间和进深。间是古代建筑平面上的衡量单位, 古代建筑无论规模大小,都是以间为单位的。架是建筑断面上的衡量单位,建筑的进深,也就是建筑梁架的多少,架的多少制约着建筑的进深,架的多少也决定着房屋空间的大小。简单的单体建筑物上屋顶内部用几条檩就叫做几架,如五架檩就是五架,九架檩就是九架等,这在古代建筑中是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建筑的开间在汉代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汉代以后多用十一以下的奇数,随着等级的高低而有区别,民间建筑常用三间、五间。 礼记“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这则记载可见一斑。 唐六典卷二十三记有“凡宫室之制,自天子至于士庶,各有等差。天子之宫殿皆施重栱藻井。王公、诸臣三品以上九架,五品以上七架并厅厦两头,六品以下五架。其门舍,三品以上五架三间,五品以上三间两厦,六品以下及庶人一间两厦。五品以上得制鸡头们”说明了社会上不同的等级所建的房屋的定制。建筑等级制发展到后来,就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事了,而是形成了律例,纳入了国家法典,用法律手段强制实施。 唐律规定,对建舍违令之人,杖一百,并强行拆改之;到了北宋,等级制度中单体建筑的开间规则更是被纳入于国家法典, 营造法式定式建筑的尺寸和规模;到了明朝,建筑固定为二十七种具体的房屋,每一种房屋的大小、尺寸、比例都是绝对的。中国建筑等级制度达到了非常完备化的境地。九间殿堂为帝王专有,公侯厅堂只能用七间,一二品官员不能超过五间,六品以下只能用三间,道教宫观和佛教寺院虽然是特殊的建筑类型,也同样需要遵照执行。 单体建筑的屋顶结构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大屋顶的种类自汉代起基本全部具备。屋顶的形态类型、形制规定等更加程式化,更是具有更加严密的等级制度和等级品位。其中,最重要的九种形制按照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夹山式歇山顶、单檐卷棚式歇山顶、夹山式悬山顶、卷棚式悬山顶、尖山式硬山顶、卷棚式硬山顶。屋顶制度等级森严,使用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上欲尊而宇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雷远” 。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样式,是出现最早、使用广泛的四面坡顶,所以也称为“四阿顶” ,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歇山顶俗称九脊顶,一般用于官署、寺庙里重要的建筑物。而一般的老百姓只能用悬山或硬山顶。 再说说屋顶上瓦件颜色的使用等级,色彩的限制早已有之。明代规定, “庶民所居房屋不许用斗栱及彩色装饰” ,这点在琉璃瓦色彩上反映的很鲜明。按照五行配五色之说,黄色对应的是“土” ,属“中央”之位,等级最为尊贵。因此,只有皇宫和少数较高等级的宗教建筑可以使用黄琉璃瓦,而王府等级的只能用绿琉璃瓦,一般民居只能用灰瓦,不准使用彩色屋面。大清律例也有“庶民房舍不得用斗栱(来自: 小龙 文档 网:踏道等级制度)彩色装饰”的规定,所以北京“紫禁城”在景山上俯 视,一片金碧辉煌,而周边的房舍则青灰一片。更加烘托出了皇宫的威严和神圣。屋顶坡面的交合处是屋脊,屋脊两头处有龙样的动物回首衔着屋脊,其专用名称叫鸱 吻。鸱吻的高低体现了建筑等级的高低,李诫营造法式卷二解释鸱吻说“谭宾录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像于屋脊” ,卷十三“用鸱尾之制,殿屋八椽九间以上,其下有副阶者高九尺至一丈(若无副阶高八尺) ,五间至七间,高七尺至七尺五寸,三间高五尺至五尺五寸,楼阁三层檐者与殿五间同”前一条告诉我们瓦顶上使用鸱尾是象征性的防火标志,后一条则指出鸱尾高度是依据建筑物的等级制度如殿屋、楼阁、殿挟屋、小亭等和开间情况如九间、七间、五间、三间等综合决定。可见,鸱吻的高低与房屋的规格息息相关,也是房屋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屋脊四角的脊兽的品种与数量也与建筑本体的等级制度紧密联系。吻兽本身的作用原 本是用在屋脊的稍尖,起到加固的作用,而随着房屋建制的规范化,脊兽除了其使用价值外,后来又与造型艺术结合起来,起到装饰的作用,后来脊兽也逐渐成为了反映建筑等级制度的象征。首先从使用的量来看,依照殿堂大小、等级的高低而有不同的排列顺序和使用数量。 大清会典记载,脊兽的排列顺序为“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这是全部的组合,共 11 个。故宫太和殿是唯一的例外,全部脊兽都到位了,是所有古代建筑唯一的特例,其他建筑物走兽的数量随着宫殿等级的降低而递减,从行什依次往前面减少,一般为奇数组合,最多九个,依次是七个、五个、三个。而这种脊兽只有官式建筑才能安置,民间建筑是不许使用的。所以,一般百姓的房屋均不见脊兽装饰。 承托古代建筑大屋顶的重要木构件是梁柱,因为我国古代建筑是框架式结构,因为墙 体的构成在早期是土坯或者是夯土,所以其受重能力有限,其作用只是隔断、防风、组合空间的,这些土坯或者夯土砸筑的墙体最受不起的是雨水的淋刷,所以要做成防止雨水淋刷的大大的屋檐,能够解决屋檐外伸的办法需要在柱头上施以有能够承托其外伸结构的较大的斗栱,使大的屋檐能够外伸,有效地遮挡雨水。所以,最初时斗栱的用途主要是在建筑中的结构作用。而发展到明清,赋予了斗栱更多的是等级色彩,比如说斗栱出翘的多少或踩数的高低,最高等级的建筑斗栱是九踩,为皇帝宫殿专用,向下随着等级的降低依次是七踩、五踩、三踩,而一般的百姓家房屋是不允许使用斗栱的。 古代建筑的门窗处理也是十分讲究的,反映在门上,除了门的大小尺寸外,实榻大门 的门钉路数也是区分建筑等级的标志,门钉最初的用途是加固作用,而发展到了后来,也成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最高等级的实榻大门是九路门钉,为皇宫专用,地方建筑不见,向下依次是七路门钉、五路门钉为多见。而见到的格栅式的门,则是以制作精细程度和复杂程度来区分等级的,比如,北京太和殿的格栅门装饰的是三交六椀菱花,其他殿宇则采用双交四椀菱花,随着等级的降低,向下依次是斜方格、正方格、长条形等,所以,制作的粗略和精细成了区分建筑等级的标志。 而作为建筑本身装饰内容之一的彩画,也具备了等级制度的观念,北宋建筑上,使用 彩画随着等级的差别,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等三类。五彩遍装是皇宫专用,青绿彩画是一般宫殿中常见的,而土朱刷饰是更低一级的建筑中使用的。所以,只有在皇家宫殿装饰中才可以见到黄色,而等级稍低点的建筑多见青、绿色为主的素雅装饰,再低一级的建筑只要刷漆涂红就行了。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探秘 中国古代建筑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的“秘密”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而这种社会形态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总结起来古代建筑的等级主要通过:建筑规模,屋顶,屋顶饰物,台基,踏道,面阔间数,斗拱,彩画文饰,色彩,门钉等方面来辨别。 一 殿式,大式和小式 殿式:宫殿的样式,为建筑的最高等级。通常为帝王后妃起居之处。佛教中的大殿(大雄宝殿) ,道教中的三清殿也属于殿式建筑。 特点:宏伟华丽,瓦饰,建筑色彩和绘画有专门的意义。如: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式,朱漆大门,彩绘龙凤等为帝王之所。 大式:各级官员和富商缙绅宅第。 特点:不用琉璃瓦,斗拱彩饰有严格的规定。 小式:普通百姓住房规格。颜色只能为黑白灰。 二 屋顶 按照式样等级次序由高到低为:庑殿式,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盝顶,卷棚顶。另外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顶等级高于单檐顶。总的说来,屋顶的等级由高到低排序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顶,盝顶,卷棚顶。 三 屋顶饰物 即脊兽和角兽。角兽按列均由单数组成,一般采取数列排列(即阳数) ,最高为 10 个。其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最前面有骑鸟仙人。他们除了有自己的装饰意义外,还有一定的实际用途,具体的介绍在精彩讲词中的历史文化中已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建筑的地位越高,角兽的数目越多。以紫禁城为例,太和殿为举行大典的场所,皇权的象征,设神兽 10 个。乾清宫为帝王理政,居住的地方,地位仅次于太和殿,设神兽 9 个。坤宁宫为皇后的寝宫,清代为祭神及结婚之用,设神兽 7 个,东西六宫是妃子的住所,设神兽 5 个,最少的为次要角门,只设神兽 1个。 四 台基 一般原则为级数多的大于级数少的,汉白玉台基高于其他材料,有围栏的大于无围栏的。 最高级台基:几层带玉石栏的须弥座叠在一起用于皇宫中的最高级建筑和一些寺庙最高级殿堂。 较高级台基:通常称的须弥座,座上有汉白玉石栏杆。用于宫殿建筑两庑的次要建筑。 一般台基:座壁平整且直,多用于大式和小式建筑。根据大清会典 :公侯以下,三品以上,准高二尺;四品以下到士民,准高一尺。而一般皇家建筑的台基可有5 尺之高。除显示等级外,台基的最普遍功能是为了对古代木结构建筑物进行保护。五 踏道 踏道,就是建筑物出入口供人蹬踏的建筑辅助设施。其中阶级型踏道最为常见,也称踏跺或台阶。 可分为三级。一般台阶(如意台阶):由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从大到小,由下至上叠砌而成。三面都可以供人上下。 用于次要房舍及主要建筑的次要出口。 高级台阶(垂带台阶):用长短一致的石条砌成,并在其左右两边各垂直铺设石条一块。用于高级建筑。较高级台阶:在垂带台阶的两边加上石栏杆。用于较高级建筑。 斜道,又叫做辇道或御路,倾斜度平缓可行车。 分为两种形式:一为铺设光面或印花方砖,一为斜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而成。 7 世纪以后,一些大型的建筑物特别是皇宫庙宇大殿前又有三阶并列或分列的做法。讲究的御道,后来雕龙刻凤,装饰以水浪之气,以示皇帝专有,两旁自然是大臣进退的台阶。在后来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阶段,斜道成为一种装饰。 六 面阔开间 间是指由 4 根柱子围成的空间。面阔指横向的间数。纵向的则叫做进深。 开间以单数命名,尺寸或相等或递减,开间越多等级越高。九五,为皇帝所专用。即皇帝的大殿为九开间,五进深。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太庙大殿在清朝时为十一间,更显示了“皇威” 。 明朝规定,公侯府第,大门三间,有金漆兽面锡环,前厅,中堂,后堂各七间 三品到五品,厅堂各七间,门用黑漆锡环(王府为朱漆大门) 。六品到九品,厅堂各三间,正间一间,门为黑色,有铁环。百姓,正房不能超过三间。 七 斗拱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他由方形的斗,矩形的拱和斜的昂组成。 作用是支撑无顶出檐,减少室内大梁的跨度,将屋顶大面积的荷载经其递减到柱子上。等级规则是,有斗拱的大于无斗拱的,斗拱多的大于斗拱少的,层次多的大于层次少的。 八 彩画 建筑彩画为我国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木结构建筑上施涂料的记载。在装饰的同时,它也是保护木材的措施之一。 (关于彩画的起源及发展将另做篇幅)在宋及明清,彩画的发展相对完备,等级制度反映在彩画中也比较明显。 宋:宋代的彩画多用叠晕的画法,使颜色逐步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变化柔和无生硬感,极少用金,呈淡雅风格,并催彩画定有 6 种规则,这些在宋代的营造法式 中可以见到。简述为:五彩遍装,用于宫殿及庙宇的主要建筑; 碾玉装和青绿叠晕棱间装,用于住宅园林、宫殿的次要建筑; 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装饰,用于次要房舍。 明清:明清彩画的主要分类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其中和玺彩画,为最高等级,用于皇宫主殿。 旋子彩画,一般用于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次要殿堂。 苏式彩画,多用于宅第园林 九 色彩 古代建筑的用色也是有着严格的使用规则的,一 篇二:中建史复习提纲古代部分 基本特征概况一章 1 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 14 2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 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 1.分隔 2.按人分区为主 3.微型宇宙 4.室内外合作 5.主从单元的串联 6.线形公共空间 7.接合而非转化 8.正格与多格并存 9.人工与自然分离 10.室内的两套尺度 11.简单的背景 12.二维线条的构图 13.带故事的形式 3 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 4 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 5 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 发展概况一章 1 原始社会时期穴居和巢居的代表建筑遗址 2 什么是干阑式建筑,什么是版筑 3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安阳小屯山晚商殷墟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的主要特点 4 高台建筑(台榭式建筑)的出现,其主要特点及盛行时期 5 汉代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 P29 6 汉阙的特点及代表实例 P30 7 佛教传入后在魏晋时期带来建筑风格上哪些转变 31 8 古代从席地而坐的矮足家具向垂足而坐的高足家具的转变 33 9 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其设计建造者 10 元代著名的天文建筑遗址及设计者 11 明代砖的普及带来建筑建造和建筑类型上的改变45 12 明代的琉璃技术及重要建筑实例南京报恩寺塔 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 13 汉至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官式建筑的木构架技术的转变及建筑风格上的转变 1.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都已出现 高台建筑被多层木楼阁建筑取代 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斗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 屋顶形式多样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繁荣 佛教的传入使佛教建筑发展:佛寺、佛塔和石窟 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有了较大发展 高坐具、高家具的出现使建筑内部也随之增高 在石刻方面技术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 建造规模宏大 建筑布局水平提高 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解决了前期大体量木构架技术问题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发展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4. 宋代建筑发展特点概要: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的变化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 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 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 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 造园活动多 5. 明代建筑发展概要: 砖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应用 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 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斗拱装饰化 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明代后期私家园林发达 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民居建筑百花齐放 简化单体木构设计 建筑技艺有所创新 14 唐 河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 太原晋祠圣母殿、辽、元山西永乐宫三清殿 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明清的现存代表木构殿堂(阁)建筑及主要特点 城市建设一章 1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规定的都城规划制度是什么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及其对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2 城郭之制,典型实例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特点51 3 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以及汉至明清各朝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西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北京)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以龙山文化晚期的筑城活动为开始,以防御和保护私有制为目的,以夯土和版筑为技术手段。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春秋封建制的建立,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地方势力的增长,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建设高潮,产生 了城市管理和布局形式封闭的里坊制,周礼中还制定了都城规划的等级和制度。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曹魏邺城的转折点,布局规整,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皇城居中,全城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井字格划分的里坊格局。北魏洛阳在邺城的基础又有新的发展,加强了城市南北中轴线的主导作用。隋唐长安是封闭里坊制的代表城市。 第四阶段:街巷制确立期(宋清) 盛唐以后,我国古代的工商业和城市经济逐步发展起来,至明、清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的依附关系、等级制度日渐松弛,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这种历史发展趋势,从北宋国都东京汴梁开始,原先封闭形态的里坊制度和市场制度,完全为开放式的街巷制所取代。 4 北宋汴京城市格局的改变以及原因 63 打破里坊制 城市立体空间得到扩展 加强都城的军事防御性 城市河道纵横、桥梁密布 开创了宫城前御街千步廊制 防火设施和绿化带的建设 5 元大都的规划主持者名词:瓮城、马面、城垛、闾里、里坊、御街千步廊 住宅与聚落一章 1 住宅按构筑类型的划分、各自不同特点及分布范围 84 构筑类型分类法 毡包 2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及使用特点 91 3 窑洞的类型 98 名词:乌头门、阿以旺 90、云南一颗印、垂花门 宫殿、坛庙、陵墓一章 1 周代确立的宫室制度,及其对后世宫城建筑规划布局的影响 2 宫殿建筑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特点 109 3 明清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和艺术成就 宫城称为紫禁城,宫墙外护城河环绕,四面开门,南午门,北玄武门(清改神武门) ,两侧东华门和西华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城墙四隅角楼。 外朝部分武英殿太和门、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 文华殿 内廷部分西路养心殿、慈宁宫、慈宁花园寿安宫、寿康宫 中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东六宫、西六宫、嫔妃住所 东路奉先殿、皇极殿、宁寿宫、乐寿堂、乾隆花园 其它斋宫、东五所、西五所、南三所、手工业作坊 故宫建筑艺术成就: 规模宏大 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外 朝治 朝燕 朝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皋 门库门稚门应 门路 门 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中轴线艺术,体现严整的秩序 空间的创立和渗透,通过院落组合,大与小的对比,门与廊 庑,闭与敞的转换等 建筑处理的对比衬托手法,包括规模、开间、屋顶、高度、 装饰、色彩等 建筑小品:华表日规、嘉量、铜龟、铜鹤、日晷、九龙壁等 4 坛庙建筑的分类 118 5 北京天坛的布局特点以及在营造其建筑群体空间艺术上使用的设计手法 天坛在营造建筑群体空间中最重要的是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 天坛的建筑布局,反映了古代建筑师卓越的空间组织才能。 为了明确突出主体,采用中轴线的布局,轴线上的建筑组群 左右完全对称; 轴线上的各组建筑也采取突出主体的手法,或通过附属建筑 的高矮、体量、形式、色彩等的对比来加强主体建筑的崇高; 天坛的单体建筑设计精美,建筑组群的景观构图绝佳; 在天坛中大片的柏林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也发挥了 6 陵墓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特点 (一)不封不树 原始时期 (二)墓而不封 秦之前 (三)方上时期 汉北宋(四)宝城宝顶明清 7 唐乾陵的布局特点 136 8 明十三陵的布局特点 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 各据冈峦,面向中心长陵; 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各陵不再 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 轴线长而富于变化,各单独陵墓的 名词:门阙制(或宫阙制) 、石象生、明堂、辟雍、方上、因山为陵唐乾陵、方城明楼 明堂:古代重要的一类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辟雍: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圆形像辟,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一说辟雍为古代做学问的场所,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 宗教建筑一章 1 佛教与佛教建筑本土化过程 印度佛教建筑原型: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三种新的建筑形式: 2 中国佛教的类型与分布范围 藏传佛教: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 汉传佛教:五台(文殊)、普陀(观音) 、九华(地藏) 、峨眉(普贤)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西双版纳 3 佛光寺大殿平面、立面外观特点,结构和艺术统一的处理手法 146 4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与观音阁的主要特点 150,观音阁的结构特点 152 5 佛塔的中国化过程 6 佛塔的分类与代表实例 1. 1)木塔:永宁寺塔 佛宫寺释迦塔 2)砖、石塔:大雁塔(慈恩寺塔) 河北定县开元寺塔 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3)砖木混合塔:苏州报恩寺塔(北寺塔) 4)金属塔:广州光孝寺东西铁塔 福州千佛陶塔 1)楼阁式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副阶周匝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5 3. 其他: 1)小乘佛塔 2)风水塔 3)风景塔 4)塔林 7 塔的平面形式的演变 8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166、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年代与主要特点 170 9 妙应寺白塔的设计者 10 最早的石窟营建时间 178 和特点 177 11 三大佛教石窟的所在地、营建年代及各自特点 177 名词:舍宅为寺 144、生起、侧脚、批竹昂、偷心造146、计心造、明袱 147、草袱、叉手、托脚、抱厦、彻上明造、平坐、叉柱造、副阶周匝、叠涩、须弥座 生起: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生起依次 2 寸,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 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故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做法叫作侧角。 出跳的拱或昂头上没有横向的拱和枋称为偷心造,反之为计心造。 叉手:支托于脊檩下两侧之斜撑 篇三:李之吉 中外建筑 复习笔记核心第一章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与细部演变 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共为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 古代中国建筑一脉相承,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是:1.地理位置独特 2.人口众多 3.没有遭到外族人毁灭性的入侵,异己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外来影响和冲击减弱。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 (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到唐代已经到达成熟阶段。如:古代中国最古老的木构架建筑是 唐晚期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简介 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木构架建筑是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第二节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1. 材料来源广泛:(古代森林茂密;树木可再生) 2. 木构架的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由于木构架采用榫卯结构,地震力的作用下允许有一定的变 形。木材本身具有柔韧性,能够最大程度的消减地震力的破环程度,木构建筑中分隔空间的墙体是自承重墙体,可以进行自由的分割,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 3. 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从唐代时期进入成熟期,民间建筑和管式建筑呈现高度程式化,尤其是 官方建筑的程式化达到及其严密的程度,使用建筑模数制的方法。 ) 4. 便于加工和运输(青铜,铁器) 5. 利于迁移和维修(木构架采用构件组合的形式进行装配式施工,节点采用榫卯构造连接方式,拆卸 性非常强。维修替换很容易。 )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 1. 大型材料逐渐减少:(木材生长需要时间,特殊材质的大型木材越来越少, 营造法式用法规的形 式规定一系列节约木材的措施) 2. 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虫蛀,水灾腐朽的损害,火灾的毁坏性) 3. 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木材的承受荷载的能力有限,所以木构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与石材建筑相比受到的限制比较大) 4. 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免受风雨的剥蚀,需要经常对结构构件和装饰构件表面的油漆.彩绘进行护 理甚至重新修缮,日积月累,成本很高) 5. 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河流断水等) 第三节 两种基本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其他还有井干式一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色 又称叠梁式。屋顶的荷载是通过层层叠叠的梁柱下传到两端的木柱上,可以提供比较开敞的室内空间。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北方地区小型建筑也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但结构受力不尽合理,梁柱材料断面较大,最下层横梁尺寸硕大,浪费材料。 二 穿斗式木构架特色 又称“串逗式” 、 “立贴式” 。柱子之间没有梁,而是用传枋 通过立柱传到柱础上,结构受力非常合理系难以提供比较开敞的室内空间,常用于南方民居中。第四节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组成台基 单体建筑的里面可以划分为“三分” , “上分”为屋顶部分;“中分”为屋身部分;“下分”为台基。 台基最早是为了防水、防潮而起到抬高地面的作用,台基由台明、台阶、月台和栏杆四个部分组成。:砖砌台明和满装石座和须弥座(最早现于北朝时期的石窟清式须弥座的总体感觉是二 台阶1. 分为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如意踏跺一般用于住宅和园林建筑。阶梯高宽比 1:2 2. 坡道 用于室外高差较小的地方,防滑。 营造法式:城门漫道高与长之比为 1:5,厅堂漫道只比为 1:4 从等级上看,御路踏跺高于非御路踏跺,垂带踏跺高与如意踏跺。 三 栏杆 又称勾阑,古称“阑干” ,横木为阑,纵木为干。起到防护安全、分割空间。装饰台基的作用。一般用于台基较高,体制较尊的建筑基座,也用于桥梁。湖岸等需要美化的地方。 1. 宋式栏杆(佛光寺大殿台基矮,无栏杆) 望柱间距大,寻杖细长,望柱柱头所占比例小。宋式栏杆整体样式的风格为:空透、纤细、轻快。 2. 清式栏杆 望柱间距小,减少望柱高度同时加大望柱柱头比例。清式栏杆整体样式风格为:粗壮、结实、厚重。飞来椅,美人靠,吴王靠。更适合与建筑构架的使用石材。 两者对比:1.柱头大小 2.望柱长短 3.望柱与地伏的设置 四 月台 又称“露台”或“平台” 。根据月台与台的关系,月台可以分为“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 。 五 铺地 铺地分为室内铺地和室外铺地。早期使用烧烤的方式使室内地面硬化,以便于使用和阻隔潮湿。晚周出现砖铺地。东汉时期磨砖对缝地砖,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经被磨成斜面。 第五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组成屋身 一 大木作 由柱、梁、枋、凛组成的主要结构部分统称为大木作。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又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主要区分标志是:间架、出廊、屋顶、大木构件(斗拱,飞缘,随梁枋,角背,扶脊木等构件小木作不可用) 开间与进深 1. 开间 木构建正面相邻两柱之间的距离叫开间(又称“面阔”) ,一座建筑所有开间的总和叫“通面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