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经济地理学_第1页
第四章经济地理学_第2页
第四章经济地理学_第3页
第四章经济地理学_第4页
第四章经济地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经济地理学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概述: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说,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其产品基本上都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即通过动植物本身的生长、繁殖来完成其生产过程。因此,农业的生产分布与自然、技术、社会经济条件密切联系。狭义的农业指耕作业,也称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农业,主要包括:世界上农业的起源和扩散、主要农业分布区、农业与自然条件及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景观等。 一、农业的起源人类出现的初期依靠自然界的天然食物为生,通过采集和捕捞获得动植物食物来源。随着人类对工具的采用,使人类走上文化适应的道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终于摸索出一种方法把野生的动植物驯化成家畜和作物,人类靠种植和养殖生活。大约一万年前农业出现。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农业发展,与原始农业差别极大。(一) 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1) 我国关于农业起源的最新最权威说法(见教材 P.118)该说法中提到了农业起源的时间、起因和当时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但是没有阐明农业的演变机制。(2)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以“发现论”为代表主要观点:与原始社会采集狩猎获取食物相比,农业是更有效率、更有优势的获取食物方式,由于原始人智力发展水平所限,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初期并未发现农业的这种优势。只要有人一旦发明或发现这种生产方法,农业的优越性马上就会体现出来,并会被其他群体所采纳而迅速传播开来。(3)20 世纪 60 年代,以博塞洛普(E. Bosezerup)的“人口压力说”代表。主要观点:冰后期,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人类的足迹已遍布除冰雪覆盖的极地外的五大洲各个角落。与人口增长的同时,采集与狩猎的强度亦随之上升,特别是狩猎技术的进步,对大型动物的捕杀过度,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就不得不设法制做新的工具,发明新的方法,以增加新的食物来源与数量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在新的食物来源中,植物的种2子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就在约一万年前左右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4)目前, “最佳觅食模式”为主流理论,与海登(B. hayden)的“宴享说”相似。“最佳觅食模式” :是目前被用来解释从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的利用经济向农业的生产经济过渡的原因的主流理论。最佳觅食模式是动物学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被用来分析动物觅食的习性和活动的规律。主要观点:动物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即所谓的最佳觅食。这种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种类,也就是说,花费最少力气或时间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物。人类也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往往需要寻找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生存。 海登(B. Hayden)的宴享说主要观点:在农业出现的起始时期,其生产量不大,所以其在人类原来的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可能很大。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农业所驯化的植物的种类,与其说是为了补充原来食物的短缺,不如说是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更加重要。比如有些植物纯粹是香料和调味品,有的谷物适于酿酒,再如一些葫芦科植物可能是用作宴饮的器皿。理论推论:人口压力说和宴享说两种理论看起来好像相互对立,但是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一些考古学家从研究中发现,农业可能首先出现在野生食物资源有基本保证,人群不需要进行长距离、强度大的劳动,在全年中食物的供应并不均匀,出现季节性短缺的地区。这种生存压力就迫使人群去尝试驯化动、植物,以获取新的食物来源,应付野生食物资源的季节波动所造成的短期饥馑。这种驯化作用的成果逐渐发展,使农业的食物供应超过了狩猎与采集所获得的食物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阶段。 (二) 关于农业的起源的地点1.C. O. 索尔的推论 (农业的起源和扩散1952)索尔认为最早发生驯化的区域和人群满足下列条件:a. 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b. 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c. 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因为需要先进的治水工程。d. 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因为原始人类在那里容易取得适于栽培的空地。e. 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倾向于耕种的技能, “林居”的使用斧头者必然是驯化3者的祖先。f. 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因为作物需要经常照管。根据这些必要条件,索尔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这一推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考古学上还有待事实佐证。 (书 P. 122-123)2. 考古学的目前资料的证据(书 P. 123-125)西亚两河流域的新月形地区被认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这点已为考古学所证明。3.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书 P.126)新月地区 大麦、小麦、燕麦、椰枣、无花果、葡萄、橄榄、洋白菜、胡萝卜、洋葱、豌豆、萝卜中亚 杏、苹果、樱桃、亚麻、大麻、小扁豆、甜瓜、梨、萝卜、胡桃中国东部 黍、粟、水稻、高粱、大豆、杏、桃、李、桑、萝卜、茶、橘、竹东南亚 稻、香蕉、黑胡椒、橘、茄、芒果、甘蔗、芋、薯蓣埃塞俄比亚 咖啡、大麦、小麦尼罗河谷 粟、高梁、棉花、甜瓜、芝麻、黄瓜、豌豆、小扁豆西非 稻、粟、西瓜、油棕、可拉果中美洲 玉米、甘薯、蚕豆、可可、棉花、南瓜、辣椒、西葫芦、向日葵、烟草、番茄北安第斯 马铃薯、蚕豆、南瓜、西葫芦、草莓、番茄南美东部 马铃薯、甘薯、蚕豆、花生、可可、木薯、凤梨、向日葵、西葫芦西南亚与东非 猪、山羊、绵羊、马、驴、狗、猫、鸭、鹅、鸽、兔、单峰驼南亚、东南亚与华南 水牛、瘤牛、猪、狗、猫、鸡、松鸡、孔雀、鸭、鹅欧、亚大陆中部 山羊、绵羊、马、双峰驼、牛、驯鹿中美洲和北安第斯 美洲驼、羊驼、火鸡、豚鼠(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农业的形成 (书 P.139) 中东的情况:人类很早开始采集天然野谷,然后有意识地保护其生长地。从谷粒自然生长过程萌发人工种植野谷。这种过程持续下去,就从驯化的野谷终于发展成农业。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一个伟大创新,由此人类从依靠大自然的食物资源为生,转向利用生物资源创造出符合人类需求的食物资源。人类为了发展农业以改善自身生活,还相继创造发明了一系列农业生产和4生活用具;而驯化动植物资源中的棉麻、兽皮则为人类发展衣着提供了条件,可以让人类避免烈日和严寒,使人类居住范围有所 扩大。农业的形成使粮食生产在满足人们食用之外还有剩余可供储存,因此人类可以过上稳定食物供应的生活。而人类形成煮熟食用农产品习惯对人类的生长、健康和寿命延长大有好处,因此农业的出现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2. 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变化 (书 P. 140)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三点重大差异:第一,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的流动,而农业活动则需要定居。第二,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第三,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因此,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生产单位群体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而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导致村落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文明的出现,导致人类发展发生根本性变化。3. 人类文明的出现 (书 P.140-141)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产量大增,不仅可以满足生产者的需求,还有相当剩余。这就使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可以从事其他生产或其他工作,使社会出现分工,并出现了私有财产。劳动分工的结果是出现了商品交换。这样,社会就出现了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与国家等。这些特征就代表人类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文明。在历史上,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在东半球有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在西半球有墨西哥、玛雅和印加。这些古文明的所在地都是农业出现以后,由于农业生产高度发展,使得文明得以在该地出现。这体现了人在利用自然环境上不断的发明创造,形成一种独特的人地关系,从而创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阶段文明。英国历史学家白克尔在英国文明史中认为: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发达。在这里对地理环境的评价要联系当地具体的作物习性。可以说,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是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是旱作的黍粟文明,而墨西哥、玛雅和印加则是玉米文明。这也说明了为何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的地方却未能出现文明的原因。二、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农业是随着种植方式与种植工具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农业的不断进步,农业各从其驯化的起源地向其他地方扩展,特别是 1517 世纪新大陆与新航路发现以后,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快传播,给世界农业带来巨大变化,5形成许多不同类型。根据时代的不同,农业类型可分为:(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书 P.127-128)特点:1. 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轮种。2. 当地的环境(光、热、水)比其它地区优越。分布: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主要有:南美洲亚马孙地区,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亚洲的新几内亚岛、东南业一些雨林地区。(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书 P.128-134)历时:从奴隶社会开始,经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即产业革命以前) 。1. 基本特征(1)传统农业是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2)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自给自足) 。(3)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4)传统农业水平低,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不多。2. 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1)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形成(消除休闲,集约式)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耕种上就消除休闲制,农田可以连年种植,甚至一年种两次。这种进步使北方的旱作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增,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提供了保证。从战国时期到东汉,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北方旱作农业得到很大发展,渭河流域以及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都称为农业发达地区。 当时南方水稻种植农业发展缓慢。其原因在于采用的“火耕水褥”技术相对落后。 这个阶段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获得很大进步。战国末到秦、汉时期,北方农业的发展得益于铁器、耕牛和灌溉的出现和推广。到东汉时,南方水稻种植技术经撒播变成育种移栽办法,使南方水稻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至宋代,南方粮食产量已超过北方。此后,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等农业耕作区可供开垦的土地所剩不多,而全国人口继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促使中国农业走上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与投入大量人力的道路。(2) 欧洲的中世纪的农业(敞田制,混合农业)在中世纪时,欧洲农业在较长时期内都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农业生产实行6敞田制。敞田制是指庄园内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长条状份地,在作物收获以后,各户均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牲畜。短期休闲的农业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办法维持地力。在两圃制中,每年有一半土地休闲。在三圃制中,每年有 1/3 土地休闲以恢复地力。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粪肥就留在休闲地上以增强土地肥力,休闲一年后,土地就用于耕作。地块轮流休闲,耕作。到 16 世纪时,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对食物的需求大增,除扩大耕地面积外,需要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17 世纪,随着荷兰城镇的发展,内外贸易的联系给农业市场发展提供机会。沿海地区、内湖沿岸农业迅速发展,农业技术出现不少创新,例作物轮种、杂交牲畜选育、围绕城市园艺带的出现,特别是苜蓿的广泛种植,既提供大量的牧草促进养殖业发展,又增强了土地肥力,有利于提高产量。而围栏饲养的出现节约了牧场,增加了厩肥;农业的轮种消除了休闲,饲养牲畜保证了奶品与肉的供应,由此形成了欧洲的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荷兰对农业的创新开始向欧洲其他地区扩散,使欧洲农业发生革命性变化。(3) 美国的殖民农业 (灌丛休闲制) 欧洲传统农业在进入北美时,当地是辽阔的土地、稀缺的劳动力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即美洲的灌丛休闲种植制。最早的英国清教徒于 1620 年移民到普利茅斯后,从印第安人那里学会了新大陆的农业技术。当时,从欧洲带来的小麦和大麦不能立即适应当地环境。在17 世纪,新英格兰地区的农业基本上是自给性的,通常种的是适合当地环境的玉米、西葫芦和豆类。随着农业的发展,欧洲移民设想在当地实行欧洲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在麻省开始建立欧洲敞田式的农村,以重建欧洲的生活方式。当时,该地曾出现了欧洲传统的英国农村景观。但是到 17 世纪后半期,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开始走向衰落。欧洲移民认识到,在土地辽阔的美洲,采取印第安人的粗放耕作方式灌丛- 休闲制,反而可在较少劳动的前提下获得较多产量。于是新英格兰的农民就纷纷放弃敞田制农业,在大片土地上实行粗放耕作,把定居点建在远离村落的土地中部。这样就出现了占有大片土地的独家村式美国农村。总结:以上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充分说明了人、地与技术三者之间关系的特点与复杂性。 中国从较早农业的休闲,在人口压力下,走上了依靠劳力的集7约化道路;西欧的休闲农业,是通过饲料与饲养业的发展解决的,结果形成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殖民地农业,虽然移民来自较发达地区,但土地多劳力少,则使农业退回到灌丛休闲农业。 3. 传统农业的类型(1)旱作农业: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方。该类型的农作物中,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麦、大豆、甜薯、马铃薯。(2)水稻农业:水稻为热带和副热带地区重要农作物,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3)地中海农业:指位于温带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下形成的一种农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美国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亚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这里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4)游牧业:是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放牧的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三) 现代农业商品农业(书 P.134-139)1.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现代农业与传统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又叫商品农业。现代农业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与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及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 现代农业的特点:(1) 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所消费的。(2)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比例很低。(3)使用化石燃料所推动的机械、人工合成化肥、生物遗传工程所产生的高产种子,因此其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4)农场规模很大,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5)生产往往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2. 现代农业的类型:8(1)种植园农业规模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多建立在热带沿海地区,包括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都分布着大片的种植园。种植园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引发大规模移民潮。种植园种植的经济作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茶中国南方、印度和斯里兰卡,咖啡南美洲,可可西非,橡胶东南亚,剑麻东非,油棕马来西亚和西非,香蕉中美洲和厄瓜多尔,菠萝夏威夷。(2)谷物农业面向市场专业生产谷物的农业,其生产的谷物主要是小麦,其次是玉米、水稻。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的东北地区。(3)生畜育肥农业一种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以种植的谷物为饲料,以饲养的牲畜为最终产品投放市场。主要分布区有美国的大湖以南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北部开始,经地中海沿岸与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的中间向东延伸的地区,以及巴西东南部地区。(4)乳品业乳品业是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而产生的,是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制品加工的农业。这类农场有两个区位条件:距离市场近;适宜青饲料种植的地理环境。(5)市场园艺农业市场园艺农业是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6)大牧场特点:规模大、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产品全部投向市场。这种大牧场多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的干旱地区等。三、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一) 世界粮食生产布局1. 小麦的分布小麦是一种温带作物,在 2757N 和 25 40S 之间分布最为集中,主要分布区是: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9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2. 水稻的分布水稻是生长在温度较高、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的作物,集中产区是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地带,特别是该气候带的大河三角洲、江河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印度的恒河流域及东南亚一些国家。3. 玉米的分布玉米作为饲料作物,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很强,可以在世界大范围内种植,高温多雨区产量更高。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特别是美国有著名的“玉米带” 。(二)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1. 棉花的分布棉花是亚热带作物,主要生长于 2040N 之间的地区。随着灌溉技术的进步和对棉花质量要求的提高,棉花生产逐渐向具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集中。亚洲中部(俄罗斯地区和中国天山南北) 、东部(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关中平原)和南部(印度的德干高原和印度河平原)是世界棉花主要产区,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世界第二大棉花种植区是美国南部的棉花带。此外,非洲东北部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也是棉花的主要产区。 2. 糖类作物分布世界糖生产主要原料首先是甘蔗、其次是甜菜。(1)甘蔗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35之间,主要产地有南美、中美、加勒比海地区、大洋洲、南亚、东南亚和南部非洲等地。世界主要产甘蔗的大国有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等。(2)甜菜适合温凉气候,以中温带地区种植最广泛,目前主要分布在4060N 之间的广大温带地区,主要产区主要集中在欧洲,以及美国。3. 饮料作物分布目前世界三大饮料是茶、可可和咖啡。(1)茶是亚热带常绿植物,分布范围在 42N 以南至 33S 以北广大低纬度地区。印度曾经是世界上生产和出口茶叶最多的国家,自 2006 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的茶叶生产国。(2)可可和咖啡生长于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集中产于非洲西南沿岸和拉丁美洲沿海地区。其中可可主要产于非洲,咖啡主要产于拉丁美洲。巴西有“咖啡王国”之称。(三) 畜牧业生产布局10从世界主要畜牧业产品产量来看,除少数土地面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以外,畜牧业产品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东欧等地区和国家。世界肉类产量集中在美国、巴西、德国、印度等国。四、农业景观(书 P.151-152) 在地理学中,景观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 农业是人类在自然基础上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因此农业景观属于人文景观的类型。由于人类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方式的不同,世界范围内农业景观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1963 年,斯宾塞(J. E. Spancer)提出了农业景观形成的 6 个要素,即心理要素(对环境的知觉和反映) 、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与区划) 、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与习俗) 、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 、农艺要素(品种与耕作方法的改良)和经济要素(供求规律与利润等) ,进而以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划分农业文化区域。 农业景观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农田景观,也有农村聚落形式和建筑形式,还包括土地利用方式等。(一)农田景观与环境的关系I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土地有不同的利用形式,不同地形条件也影响着农田的形式,这样都表现出不同的农业景观。 2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 零碎的、不规则的农田是在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里农村土地形态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多子女均分家产的农村,这种零碎地块更为常见。 在欧洲一些国家,田地多为长条形、大面积排列整齐的地块,沿着道路、河流或运河并与其相垂直排列,这样有利于灌溉、运输。这种农业景观尤以法国明显。后来这样的农田形式随欧洲移民带到了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 (二)农业景观与观光农业 1.观光农业的概念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11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 2、构成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素材 (1)自然素材:园区内清新的空气、优美的风光、泥土的气息、宁静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新鲜的绿色食品等;(2)人工素材:壮观亮丽的现代温室群体、整齐划一的田园景观、规范有序的通畅路网、功能配套的水系等; (3)鲜活的事件素材:游客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作实践劳动,如钓鱼捕虾、喂牛挤奶、踩车推磨、种菜收菜、剪枝嫁接、插秧割稻等。 3、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的形态 (1)物理形态:由无生命的各类元素构成,如温室、建筑、桥梁、沟渠等,表现为静态景观; (2)动态景观:由动态的事件素材及有生命的元素所构成,如田园绿地、绿点、牧场、垂钓乐园等活的有机物组成的景观; (3)文化形态:由农村人文历史、农业文化、农村生活方式、民族特色和地方风俗等因素构成,如苏州附近的周庄、同里的水乡古镇、傣族的竹楼、土家族的吊角楼、安徽歙县的乡村旅游和云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等等。 第二节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一、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一)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1. 工业革命的前提与基础(1)科学前提和基础在农业社会的各种专门技术领域出现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工匠。文艺复兴使人类重新认识到希腊人对科学理论和思维的贡献,促使自然科学走向实验之路。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地理大发现以后,追逐经济利益的刺激要求生产技术有所突破。 (2)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18 世纪英国成为欧洲和世界对外贸易和军事的霸主。英国于 18 世纪的后半期出现工业革命。当时,英国在海外贸易方面,不但取代了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而且压倒了曾在 17 世纪垄断当时欧12洲海外航运业与商业的荷兰,登上了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欧洲与海外贸易货物的改变与英国产品的优势。欧洲与海外的贸易从掠夺东方的香料和拉丁美洲的金银 交换大宗生活必需品,而英国毛织品竞争力强。 到 18 世纪后期,英国成为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并且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英国内部政治的变革和土地制度变革。英国在 1689 年经过“光荣革命”摆脱了专制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主权机构,逐步演变为由议会中多数党执政,组织责任内阁。这对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革命起着重要作用。而英国的“圈地运动”改变了中世纪的庄园制,实现了农场经营,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发展。2. 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1)技术进步使工业革命首先在纺织工业中出现突破。飞梭 “珍妮纺纱机” 水力织布机 蒸汽机,使工厂布局脱离了地理条件的严格限制,工厂在城镇地区集中。(2)纺织工业对机械的需求刺激了钢铁工业的发展。传统冶炼方式的新突破:木炭 煤(焦炭) ;机械鼓风机 金属气缸泵 反射炉(3)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工业的兴起。而煤的开采与运输 机械与运输工业的需求(4)纺织、冶金、采煤工业的发展促使交通运输业在重大压力下迅速发展。运河 硬质路面道路 铁路 商用汽船与“海洋铁路”(5)各种工业对机械的强大需求使机械工业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以大批制造蒸汽机为先声,之后生产出多种专门机械。(6)服装工业发展对棉布色彩的要求使化学工业作为新兴工业开始出现。以漂白剂和各种染料为先声;化学纤维 纺织厂布局接近化工厂。(7)化学工业的发展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19 世纪开始出现的灭菌法和使用马口铁罐技术 进入罐头食品时代(二)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1. 工业生产的扩散19 世纪中期以前,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垄断中,英国煤产量占世界的 2/3,棉布占 1/2 以上,铁产量占 1/2,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825 年之后,工业技术与工厂化生产方式才向世界各地扩散,开始时,其主要扩散方向是欧洲与北美。(1)向欧洲的扩散: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其次是13法国。德国后来居上,到一战前夕,其工业生产已经超过英国。19 世纪中期以后,工业革命才先后在荷兰、意大利、俄国、瑞典等国家开始兴起。(2)向北美的扩散:北美,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欧洲,但是,其发展速度快。到 1913 年,美国的钢产量已经是当时欧洲钢产量最多的德国的近 2 倍。(3)向其他地区的扩散:直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至今,欧洲以外的国家中,日本的工业生产最发达。2. 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发生在德国和美国。这次革命是技术的重大变革。第一次革命的发明家多是经验丰富的工人,而第二次工业生产革命的发明家多是专家学者,他们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成果(电学、力学、化学、电子学等学科)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出现了许多新发明新技术(包括内燃机,电力及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转炉、平炉等新炼钢法,石油提炼与石油化工技术,人工合成化学品等) ,将工业生产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突出表现为工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产量急剧提高,并以比第一次产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向各国扩散;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体系已开始形成。二、产业类型及其分布(一) 第一产业中的工业1. 伐木业 现在木材的采伐集中在寒温带与热带。寒温带的森林属泰加针叶林,开采地区主要在俄罗斯北部及远东地区、加拿大的北部;其次是北欧。热带森林主要分布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赤道两侧、东南亚等地。2. 捕捞业 淡水与海洋鱼类是捕捞的主要对象。在欧亚大陆西面的北海、挪威海、波罗的海海域、秘鲁附近海域都是世界重要渔场。3. 采矿业不可更新资源金属矿中,铁矿集中分布在俄罗斯的库尔斯克、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美国的苏必利尔湖附近、澳大利亚的哈默斯利地区、加拿大的魁北克-拉布拉多14地区、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印度的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以及瑞典北部、法国东北部、委内瑞拉东南部等地;其他金属矿的分布:铬俄罗斯和南非;镍加拿大和新喀里多尼亚;铜智利、美国、赞比亚等国;贵金属矿产的分布:金与钻石南非和俄罗斯。燃料矿产中,石油生产大国有俄罗斯、美国、沙特、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中国、墨西哥和尼日利亚等;煤的生产集中于中国、俄罗斯、美国、德国、波兰等国。矿产的冶炼与加工业多布局在采矿地及其附近地区,而需要大量进口矿石的国家则多布局在港口的附近沿海地区;石油则通过海上油船和陆上管道运输,炼油厂多设在产品的消费地或海岸港口。(二) 第二产业及其分布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1. 北美工业带集中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面积仅占两国总面积的 5%,人口占1/3,工业产值占近 2/3。主要包括:新英格兰区(本区历史最悠久的工业区,中心在波士顿) ;中大西洋工业区(中心在纽约) ;摩霍克河谷区(位于纽约州中部) ;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本区最古老的钢铁工业区,中心在滨州西部和俄亥俄州东部) ;大湖西岸工业区(包括芝加哥、底特律、托莱多、密尔沃基等城市) ;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加拿大最重要的工业区,多伦多为最大城市) ;东南工业区(从北卡州沿阿巴拉契亚山脉南部延伸,包括亚特兰大、伯明翰等城市) ;海湾工业区(墨西哥湾北部,以新奥尔良和休斯顿为中心) ;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加州西南部,以洛杉矶和圣迭戈为中心)2. 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在西欧地区,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口进入欧洲大陆西部,从荷兰和法国、德国接壤处延伸到意大利北部。包括:英国工业区(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工业区,包括英格兰中部和北部,苏格兰南部。现在随着与欧洲大陆联系加强,其工业布局向东南沿海转移) ;莱茵-鲁尔工业区(欧洲最重要的工业区,包括比利时、荷兰、德国西北15部及法国东北部) ;莱茵中部工业区(欧洲第二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包括德国西南部和法国东部,中心在法兰克福) ;意大利北部工业区(位于意大利北部波河流域)3. 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中央工业区(包括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及其周围地区) ;伏尔加工业区(位于伏尔加河和卡马河沿岸,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 ;乌克兰工业区(顿涅茨煤田,克里沃罗格铁矿 大型钢铁基地) ;乌拉尔工业区(位于乌拉尔山东麓) ;库兹涅茨克工业区(西伯利亚)4. 日本工业带日本的工业高度集中在“ 三湾一海 ”地区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这里是日本乃到全世界港口最集中地区之一,集中了千叶、横滨、川崎、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世界重要港口。这里依托港口建设和海运物流,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规模效应的临港工业,建立了世界规模的产业中心。 京滨工业区(首都东京及沿海的东京湾地区) ;阪神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 ;中京工业区(包括名古屋及其附近地区) ; 北九州工业区5. 其他国家的工业区拉美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巴西东南沿海、阿根廷东部、委内瑞拉西北部和墨西哥中部) ;亚洲工业区(“ 亚洲四小龙 ”,中国、印度、西亚) ;非洲工业区(包括埃及、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科特迪瓦等国家)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三)其他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1.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 第三产业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第三产业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因此其空间分布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空间格局紧密相连。2. 第四产业信息产业16第四产业是指 20 世纪中期以来,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卫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业,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 IT 业,通常称之为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发展第四产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就业领域;是实现社会生产集约化的重要条件,使生产、运输、销售日益全球化,能充分发挥多功能中心城市的作用;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3. 第五产业文化产业第五产业即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成为 21 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 ;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文艺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 ;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 、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文化产业链对其他相关企业和产业形成带动效应,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独特的文化价值逐步转变成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三、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一)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 自然条件(1)地形:主要影响厂址的选择。 (2)气候:现在可通过人工办法创造适宜生产的室内环境,以弥补自然气候的不足。 (3)水文:主要影响供水与排水问题。2. 资源条件(1)加工后体积和重量大减而价格低廉的原料:布局在原料产地(2)加工后体积和重量大增而不便运输的原料:布局在销售地(3)消耗能量多的企业:布局在能源供应量大的地方(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布局在原料产地17(5)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布局在市场区3. 能源条件水力 热能 电力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能 核能河流附近 煤炭产地 管道、油轮运输 水电站 需远离城市与人口密集区沿海地区建发电厂4. 市场条件市场、消费条件从生产的目的方面影响生产布局。在工业布局方面,在确定工业布局的产品方向、工业布局的结构、工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时,都要考虑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从布局上看,食品工业布局趋向于大、中城市;生产配件或使用其他企业的副产品做原料的工厂布局在生产主机工厂与提供副产品的工厂所在地;大型联合企业布局多考虑产品市场;有些企业与公司为占领市场,而直接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市场对港口城市的影响显著。产品加工后大量减重与增值的企业多布局在海港城市,其原料来源、产品类型都比一般内地城市多样化。5.劳动力条件包括劳动力数量供应、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技术状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部门 资金密集型产业 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同技术密集型产业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工业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对环境产生很多不利影响,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降低了环境质量,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并导致一些地方病、公害病和传染病的流行。世界性环境问题以酸雨最为严重,其次是全球变暖,即“温室效应” 。7. 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20 世纪后半叶,区域协作尤其是跨国区域协作迅速发展,一些区域性经济18组织日益实体化。一方面一些主要工业国家为降低研发风险、扩大产品市场、方便融资,在工业产品的各个环节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将一些工业产品的某些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