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质量检查考试(一)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一、考查内容及考查要点分析(表中的加粗字体为考纲要求) 中心问题 题目序号 图像呈现形式 考查要点 考纲考核能力要求 分值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3实景测绘图城市与经纬度分布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影子的方向、地方时的换算、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化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全球气候变暖45 城市经纬度位置分布图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准确和完整获取地理信息及整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4等高线地形图区域环境问题67我国东南地区地形素描图等高线地形图的转绘与判读,区域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快速、全面、准确解读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力4岩石圈与地质作用地形与气候 89某地区岩石与年均温等值线分布图地质构造判读,等温线的判读,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全球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天气系统 1011 某时刻气压数 值分布图 气旋周围不同位 置的风向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通过地图信息获取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探究地理问题能力4气候类型 1213某地年内月平均降水和气温分布图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分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4气候与陆地自然带 1415 区域经纬网图经纬网计算,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对应的自然带气候类型的分布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及判读分析图形语言信息的能力 4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617森林火灾卫星影像解译图遥感的应用;自然灾害的正确应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4对方法及应急措施能够选择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地理问题,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的能力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819中国各年龄阶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图表的能力4城市化 2021某城市温度与面积、人口变化关系图统计图的判读、城市化的表现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农业地域类型气候类型 2223巴西咖啡生产景观示意图农业地域类型,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特点农业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联系地理原理综合分析的能力4城市空间结构 2425某城市规划图和等时线示意图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等时线与交通通达度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解读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4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6局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区域主要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变化图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聚落形态的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能够用简洁的文字、图形语言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10区域环境问题探究与研究性学习 27黄河流域及主要水文站的径流量和含沙量图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特征分析;黄河水文特征对航运的影响;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调动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正确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的能力,论证探索创新能力11区域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28上海市 21 世纪产业沿轴线发展模式图城市空间结构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业发展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原理,探究、评价、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0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29 区域经纬网示意图交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9自然灾害与防治 30我国荒漠化类型及典型分布区图我国近年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图荒漠化的分布及成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主要灾害成因、分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利用地理原理,分析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10旅游地理 31 京杭大运河旅游线路总体规划图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旅游资源极其特性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10二、试卷特点本试卷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探索山东高考的模式和思路,试卷结构合理,形式新颖,其突出特点如下:1、试题类型稳中有变试卷命题完全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没有超出规定的内容范围,与往年相比,试题的内容和形式都保持相对稳定,贴近高考,学生做起来较为顺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目,比例恰当,衔接自然;在稳定的基础上,试卷力求创新,从地理背景材料的选取,试题的表达形式,要点的考查角度,都体现一个“新”字。2、内容考查综合全面试题体现了一轮复习的思路和精神,注重基础,突出主干,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自然地理涉及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全球气候变化等;人文地理涉及到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影响交通的因素以及交通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通过做题,使学生能够收获一轮复习的喜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和自信心。3、能力考查探究开放高考课标非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例如,要求学生能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试题多处涉及探究性开放性题目,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第 26 题第(4)问, “为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请你献计献策” ,让学生站在决策者的位置,综合考虑,全面分析,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做题的兴趣。再如,第 27 题第(2)问, “关于今后黄河入海泥沙数量的两种观点,你支持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答案开放,但要求能自圆其说,拿出论据、论证,用正确的逻辑关系,推出结果。4、图表选用精心巧妙试题提供的图表丰富、形式活泼、类型多样,充分挖掘图表所蕴藏的信息,一图多考,设计巧妙。例如,第 8、9 题图,考查了地质构造判读,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温线判读,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等。简单一幅图其实并不简单,考查全面,综合性强,命题举重若轻,独具匠心。再如,第 23 题图,给的是一副景观示意图,问防风林的排列方向,实则是考查当地气候类型分布极盛行风向,创设情景新、角度新、立意新。5、联系生活关注热点 试题多处联系最新发生的实事和热点,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例如第 28 题,以实事热点“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工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考查皆为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符合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地理命题思路。再如第 27 题,以最新的黄河国际论坛为题材,综合考查了黄河的水量、含沙量、水运、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内容,联系热点,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思想。6、体现课改难易适中本试卷难度与深度符合一轮学生复习的特点,体现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适当设计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创新能力。试题紧扣考纲,注重基础,兼顾难点,不偏不怪,难易适中。7.稍有问题瑕不掩瑜第 6、7 题的景观素描图,从视觉效果上分析,西侧的山体应该比东侧的山体高许多,容易给学生答题造成错觉。三、阅卷分析选 择 题题号 答案得分部分答 a数答 a率答 b数答 b率答 c数答 c率答 d数答 d率1 B 2 0 207 10.16 1083 53.14 371 18.2 319 15.652 C 2 0 166 8.15 426 20.9 1232 60.45 157 7.73 D 2 0 32 1.57 342 16.78 187 9.18 1422 69.774 D 2 0 277 13.59 400 19.63 252 12.37 1053 51.675 A 2 0 1214 59.57 489 23.99 226 11.09 53 2.66 D 2 0 636 31.21 169 8.29 25 1.23 1152 56.537 A 2 0 1669 81.89 127 6.23 174 8.54 12 0.598 C 2 0 30 1.47 478 23.45 1263 61.97 208 10.219 A 2 0 293 14.38 1228 60.26 209 10.26 251 12.3210 B 2 0 240 11.78 1053 51.67 369 18.11 319 15.6511 A 2 0 1507 73.95 188 9.22 48 2.36 235 11.5312 D 2 0 483 23.7 168 8.24 63 3.09 1268 62.2213 B 2 0 179 8.78 806 39.55 347 17.03 648 31.814 C 2 0 65 3.19 73 3.58 1785 87.59 61 2.9915 C 2 0 174 8.54 363 17.81 1284 63 161 7.916 A 2 0 1738 85.28 138 6.77 13 0.64 95 4.6617 B 2 0 78 3.83 1580 77.53 270 13.25 54 2.6518 C 2 0 49 2.4 36 1.77 1803 88.47 92 4.5119 C 2 0 177 8.68 49 2.4 1738 85.28 19 0.9320 A 2 0 1599 78.46 24 1.18 292 14.33 68 3.3421 D 2 0 270 13.25 447 21.93 36 1.77 1229 60.322 B 2 0 17 0.83 1498 73.5 208 10.21 260 12.7623 B 2 0 169 8.29 1011 49.61 117 5.74 682 33.4624 C 2 0 93 4.56 186 9.13 1583 77.67 116 5.6925 D 2 0 810 39.74 295 14.47 223 10.94 649 31.84综 合 题第 26 题:(一)试题评价1、本题通过两幅虚拟的西南地区区域图,通过对比该地区 20 年的发展变化,考查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区域生态建设、区域交通和聚落的布局及发展变化。考查中采用了虚拟图的方式,这符合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在能力要求方面,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审题能力,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本题在关注能力考查的同时,把必修 II 中交通、聚落的内容及必修 III 中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源自教材,高于教材,考查了地理主干知识,同时题目第四问的开放性设问,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建议:图中海拔高度数据加大一些可能更符合“西南”地区的实际。(二)评分细则1、本小题赋分 3 分,第(1)问 1 分,设问中“哪一方面”和“最”表明答案是唯一的,多答或答错,第(1)问不得分,而且第(2)问也不得分,而“哪一方面”又要求学生答案不能太具体, “铁路、公路建设”这样的答案虽然也给 3 分,但最准确的答案应为“交通运输”方面。第(2)问答案四句话,即为四个点,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2、本小题关于“聚落形态成为带状的条件” ,答案明确有两点:第 1 点需点出“地形” 、 “沿河流”这样的关键词,第 2 点需准确说出“沿铁路和公路”或“沿交通线” ,而答成分析聚落形成区位条件的,均为审题不清,均不给分。3、本题通过农村生活用能的变化资料,分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答案要点均源自表格信息:利用薪柴减少减少植被破坏,利于水土保持;利用秸秆减少有机物还田,提高肥力;利用薪柴减少,水电增加减轻水旱灾害威胁。在学生答案中提到“沼气新能源利用,减少废弃物(废物利用) ”的也给3 分,但概念不清,把生态环境问题答成环境污染角度的一律不给分。4、该题从人地关系协调角度,为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可持续发展包含:经济、环境(生态) 、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开发资源”和“加强生态建设”的答案属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科教意识和提高人口素质”属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要点,答出任意 2 个即可得满分。(三)答卷分析第(1)问,该小题学生审题存在不足,有部分学生答出了多个方面,第二个设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也有学生答其它方面,总体答对率在 80%以上。第(2)问,本题有的学生答成了该区域聚落的形成条件,没有审清题意,有的学生只答其中一个方面,只能得 1 分。第(3)问,在本题答案中,很多学生答的不是针对“农业生态环境”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从环境污染角度回答,答案内容丰富多彩,但离题较远,答案中的“减轻水旱灾害威胁”这一要点,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答出,答对率不足 1%。第(4)问,该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理解不深不透,答案很多,但离题太远。三个要点中“提高人口素质”答对率最低,有一些学生用政治学科语言作答让人费解。(四)教学建议1、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审图、审文、审题均需加强。2、加强地理概念教学,学生因对“生态环境”问题理解不清,才导致从环境污染方面做答。另外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理解不清。3、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学生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依然是一大不足,而用地理学科语言答题更是很多学生的弱项。4、加强综合题训练,尤其是人文地理综合题训练,总结答题规律,形成答题基本模式,提高得分能力。5、若将每小题分值放大,就会出现一句答案含有多个得分点的情况。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本次试题及高考题答案的语言组织特点,更好的应对高考高分值题目。第 27 题:(一)试题评价1、结合最新时事,图文资料丰富,引导学生关注与地理有关的时事、新闻,体现新课改理念。2、设问紧扣图文资料,综合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设问角度新颖,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3、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全面认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观点。4、设问要求明确,如“简要分析” 、 “概述” 、 “简述”等词语。问题设计严谨,答案设计准确,限制性词语多,如“明显减少” 、 “人为原因” 、 “自然原因” 、 “主要原因” 、 “不利因素” 、 “突出优势”等,对规范答题、引导二轮步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二)评分细则1、第一问抓关键词,引黄灌溉,生产生活用水多(1 分) ,只答“过度砍伐” 、 “过度放牧” 、 “过度利用水资源” 、 “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不得分。第二层设问答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或“土质疏松” 、 “降水集中” 、 “多暴雨” 、 “植被覆盖差”等得 1 分。2、观点一:扣答案要点(2 分) ,其中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如回答具体措施也可得分,其余回答“我国注重环境保护” 、 “加强生态建设” 、 “生态环境的改善或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等均不得分。观点二:依据答案(2 分) 。3、主要原因(2 分):水运优点(1 分)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运输需求,或带动(促进、加快)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也可(1 分) 。不利因素(2 分):“径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也可得分。只答“含沙量大”没回答“泥沙淤积”不得分;“凌汛”出现错别字不得分。“落差大” 、 “地势起伏大”均可, “地上河”不得分。突出优势(3 分):地理区位条件优越(答出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均可) 。必须明确油气或土地资源丰富(答出自然资源丰富或煤炭资源丰富不得分) 。生态系统(湿地、滩涂也可) 。开发成本低(劳动力充足或劳动力廉价也可) 。产业基础(更倾向于“工业基础好” ) 。(三)答卷分析1、回答情况较好:第一个设问部分同学审题不认真,区域定位不准,不重视题干中关键词、限定词,答非所问,如“河西走廊引黄灌溉” 、 “过度砍伐、过度放牧” 、 “过度利用水资源” 、 “围湖造田,围河造田”等。第二个设问题干中两个问题两个角度原因分析回答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更有甚者答成了“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2、观点一支持者多。存在基础知识不牢,答题不到位的问题。如“三门峡”和“三峡”混淆, “黄河上游建防护林”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泛泛答成“黄河治理,重视环保”等等,不能一语中的,答不到点子上。答出“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这一要点的学生很少。观点二支持者较少,一般不得分。原因是不了解黄河断流问题的现状,小浪底调水调沙实验的意义,论点和理由不一致,甚至将调水调沙实验解释成泥沙减少的原因。3、部分学生只答一个问题,漏了另一个。95%以上的同学答不出水运的优点,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能力不高,本题可借鉴 2008 年山东文综高考试题中第 26 题的答题思路。部分学生只强调经济发展,答不出快速发展。对不利因素的回答中,很多学生答出“地上河” 、 “断流” 、 “含沙量大”等。对“冰期长”只答出冰期或结冰,对“落差大”只答出落差。4、答题情况较好,得分较高。大部分同学能从地理位置、资源、产业基础、政府政策等常规方面入手。存在的问题有:进一步提高审题能力、答题准确到位的能力,应充分注意题干中“黄河三角洲”这一限定区域,注意将常规模式具体化,例如“资源丰富”应明确黄河三角洲“油气、土地资源丰富” ,而决非“煤炭资源丰富” ,部分学生只答“资源丰富”而不得分。材料运用不一定机械照搬,应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运用:例如题目材料三可提炼为“政府政策优惠支持”等。“生态系统独具特色”这一点学生答不出。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为盐碱地,部分同学竟答出土壤肥沃。部分同学审题不仔细,答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突出优势。如“地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更有少部分同学答成“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或热带季风气候区”等。部分同学审题时没有注意题干中的明确要求“依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 ,而是匆忙下笔,离题万里。(四)教学建议1、进一步夯实基础,基础知识要理解并牢记,区域定位要准确。2、强化审题能力:审准图表、材料、设问、关键词、限定词,善于揣摩命题人意图,准确把握题意,提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模板思路与实际问题灵活结合的能力。3、训练答题要规范:答案要点化、序号化,要分段、科学、准确、简炼、到位,善于运用学科术语。4、研究高考试题:关注与地理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地理相关的时事、新闻报道,并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变化规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 28 题:(一)试题评价该题以“上海世博会”这一鲜活的材料为切入点,以产业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博会对三大产业的促进作用、宝钢的合理布局、水稻种植业面积变化的原因为载体,对工业、城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等知识点进行了考查,既考查了学生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总结分析材料、分析地图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对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探讨论证地理事物四大能力的考查。材料新颖,充分体现了既关注热点,借热点为载体,又突出考查重点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命题理念,试题答案仍源于教材,贴近高考命题思路,是一道高质量的地理综合题。(二)评分细则1、工业用地紧张,企业发展空间受限(1 分) ,只要答出工业用地紧张或企业发展受限,或工业占地规模大,发展受限,即可得分。工业用地过多,影响城市职能转换(1 分) ,只要答出与城市职能相关联的合理内容,即可得分。工业污染严重(1 分) ,答出环境污染严重也可得分。会加重市区的交通压力(1 分) ,答出交通拥挤,交通堵塞等即可得分。2、关于第一产业,只要答出花卉、园艺业或城郊农业即可得 1 分,关于第二产业,只要答出钢铁或建材工业即得 1 分,关于第三产业,只要答出旅游、商贸、餐饮、交通等其中一项即得 1 分。3、重点抓住“垂直”二字,学生回答为位于郊区或河流下游或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等偏离了题意要求,不得分。4、工业化或城市化对耕地面积的影响(1 分) ,市场需求的变化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1 分) 。(三)答卷分析该题学生平均得分在 56 分,出现的突出问题有:1、分析不全面,总结不到位。工业污染、交通压力基本能答出来,工业用地紧张很少能总结出来,影响城市职能转换这一要点也基本没有涉及。2、审题不细。题目要求举例说明,学生没有实际举例,并且答的内容太多,少部分学生分不清三大产业,如将旅游业归为第二产业,建材业归为第三产业。3、叙述不恰当。比如多数学生描述为主导风向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等,材料中看不出最小风频,只有“盛行风向的垂直郊外”才最合适,受分值所限,仅仅回答为远离城区或者位于城市边缘的情况没有给分。4、答案总结比较片面。不少学生从全球变暖、围湖造田、生态退耕以及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等方面总结答案,还有学生对“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搞不清。(四)教学建议1、夯实基础,深刻理解“题在教材外,答案在课本之中”的道理,没有基础知识,谈何能力?2、审题要仔细,重点注意关键字词,理解好题意,按要求做答。3、答题要规范,简明扼要,并注意分值。4、书写要工整,不写错别字。5、教材要按照考试说明的四大能力考核要求,训练学生审题和组织答案的能力。第 29 题:(一)试题评价1、该题“以能力立意”为主,着重考查了主干知识的重组、迁移和灵活运用,综合性强,设问立意新颖且精准,难度适中,区分度高。2、该题具体考查了:交通线的布局及影响交通线建设的区位因素;农作物分布及农业区位因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等主干知识;隐性考查了区域定位能力,读图获取有效信息和灵活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该题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关注了社会热点“季节工” (民工流)的问题,提醒考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面临的重大地理热点问题。(二)评分细则1、呈环状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1 分) (呈环状分布或沿城市分布或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也可得 1 分) 。地形平坦,水源丰富(1 分)或地形平坦(1 分) ,城市及居民多,客货流量大(1 分) 。2、夏季光热条件优越(1 分) (光热充足或光照时间长或光照强度大也可得 1 分) 。对图示区域:缓解了劳动力短缺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1 分) ;对输出地区:有利于合理利用农时,增加农民收入(1 分)。凡没有注明对图示区域、对输出地区的皆不得分。3、使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1 分) ;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1 分)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1 分) 。 (凡答成对能源输入区、西气东输沿线区的影响、对当地生态影响的也不得分) 。(三)答卷分析第(1)问:平均得 2 分左右;典型的问题及错因:描述交通线的分布特点,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完整,如沿河流分布,沿等高线分布,呈椭圆形,带状、链状、圆圈状、闭合状等。错因是提取图示信息并转换成文字语言的能力不足,及地理专业术语描述欠缺。简析其形成的区位因素,仅回答自然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或者只答地形、城市,而不作简析。错因是没有形成交通线区位因素的知识结构,既包括自然因素(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 ,也包括人文因素(经济、社会、技术等) ,所以产生答题的随意性。把塔里木盆地定位成青藏高原,错答为地势高、多冻土、技术等因素。第(2)问:平均得 2 分左右。答案较凌乱甚至胡编乱造。多数考生把最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答成了种植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等,更有甚者答成昼夜温差大,利于棉花、糖料积累。错因是审题不认真,没有体会命题者意图,没有在正确空间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联想和建立相关的知识链条(塔里木盆地暖温带、干旱区光照、热量优越) 。对于季节工对输入及输出区的益处,考生仅笼统地写几条,甚至把不利影响也列出来,如造成输出地区劳动力短缺等。错因是忽略“摘棉季节”这一核心提示,只从记忆储备里寻找答案。正确的思路应该是类比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农事活动忙闲错开,推理为:合理利用农时,增加农民收入。第(3)问:平均得 2 分左右:错答成对东部地区影响,对沿线区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错因在于审题不清,没有抓住关键字眼“对 T 所在省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数同学没有答出“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这一要点。另外非智力失分现象严重,表现为:错别字严重,如严(炎)热干躁(燥)等屡见不鲜;字迹了草,难以辨认;生活化语言太多, “土”话连篇,如季节有利于棉花采摘,不致于掉落等;无条理,整个答案无逗号、分号、句号;不规范,如出现 1、2或 1、2等序号。(四)教学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主干知识的完整建构。2、强抓规范训练,突出“读题审题解读信息分析思维答题建模术语表述”等几个环节,对学生作答方法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3、关注“错误点” ,分析错因,找出学生弱势的知识模块、弱势的题型和弱势能力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复习,提高学习效率。4、注重培养学生“定向定位定向想象定向联系”的能力,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手不离图,图不离手。5、关注“热点” ,把握主题,回归课本。考查“热点”的立意,大多放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上” 。教学时要注意“热点”问题和地理考点之间的关联点,加强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6、重视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试题的答案中突出反映了考生的薄弱环节,如对文字材料的不理解、不能感悟命题意图、答案中的文字不准确、辞不达意,语汇贫乏,甚至错别字司空见惯,所以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的课外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非常重要。第 30 题:(一)试题评价1、本道题紧靠高考,比较全面的考查了荒漠化这种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和成因,在考察形式上以两幅图的形式呈现,对比明显,考察了学生读图、析图以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试题的难度整体上有所降低,学生平均得分 56 分,但区分度比较明显,对学生用规范化的地理术语答题的要求比较高。有利于考查学生对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考查学生读图、识图,从图中提出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阐述、论证能力。(二)评分细则1、第一个设问,答云贵高原和江南丘陵的各得一分,除所给的答案外,答浙闽丘陵或东南丘陵的也可得一分。若学生除答出以上两要点外,又多答了其它地区的只得 1 分。后一小问强调两个要点:一是地势起伏大,二是降水多或集中或强度大,但是,若是第一个设问的地形区名称答错了,后一个设问直接不得分。2、第一个设问“盐漠化”得 2 分,其它答案一律不得分。后一小问,除所给的两个要点外,又增加了一个要点:“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海水倒灌” 。三个要点,答出任意两个即可得 4 分,但是,若第一个设问的“盐漠化”答错了,后一个设问也直接不得分。(三)答卷分析第(1)问:第一个设问,大部分同学多写了黄土高原,这主要是没有认真审题读图。还有不少学生不会区分“地形区名称” 、 “地形类型”和“区域” ,答成了“高原、丘陵”或我国“西南地区、东南地区”等。第二个设问,不少学生漏答了“地势起伏大”这一要点,说明学生对水蚀荒漠化的成因这一基础知识还没掌握好。第(2)问:第一个设问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对,一小部分学生答成了其它的荒漠化类型,这说明读图不认真,尤其是没看清乙图中纵坐标的数值有正值和负值之分。还有个别学生答成“盐碱化”或“盐渍化”的,还是读图审题不认真,没有根据图中信息回答,只根据平时的认识组织答案。第二个设问,大部分学生能答出“大水漫灌”或“不合理的灌溉”这一要点,但另外两个要点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很少有学生答出。这说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比较差,不能调动、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阐述我国盐漠化的人为原因。此外,不少学生有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如“丘陵”写成“丘岭” , “漫灌”写成“慢灌” ,且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胸伴下背及骨盆脱位的健康教育
- 先天性巨十二指肠护理查房
- 鼻旁窦交搭跨越恶性肿瘤的损害的护理查房
- 舌中三分之一恶性肿瘤的健康宣教
- 肺细粒棘球蚴病护理措施
- 钢结构厂房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 钢结构工程质量保障措施
- 保险理赔审核处理流程
- 建材仓库库管岗位职责分析
- 内江师范学院《投资学(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标四实”项目建设方案
- 2023-2024学年黄山市物理八下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第二中学2024届物理八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ERP原理及应用教程(第四版)全套教学课件
- 新生儿二月闹课件
- 中医腰痛病针灸治疗
- 天然气制氢方案
- 高考自招题库-卓越联盟历年自主招生真题及模拟题
- 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与预防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
- 巡视巡察基本知识讲座
- 《某基金路演材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