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_第1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_第2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_第3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_第4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病因学说 一、病因:中兽医常称为 “病源 ”或 “邪 ”,是导致机体 发病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1内因(正气):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反映正 气的盛衰。指脏腑的功能正常,正气强盛,气血充盈 ,卫外固密,体质健壮,即使遭受到外邪侵袭也不至 于发病。 正气虚弱 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开合失常, 病邪趁虚而入,导致机体发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2外因: 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 总 称 为 邪 气。 包括外感和内伤。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 疠(传染病)、虫兽咬伤、跌打损伤、寄生虫病、 中毒等。 内 伤 : 饥 、 饱 、 劳 、逸。 二六因: (一)六气: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正常变化。 如变化失常,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 “六因 ”或 “六 淫 ”。 (二)六淫致病特点: 1常从机体的体表、口鼻,趁机体本身内外不固时侵入。 2六淫致病与季节有关。春季多发风病,夏季多发暑病, 长夏多发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六淫致病往往不是由一种邪气导致,而是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邪气侵害。 4六淫发病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如热极生风,燥极生 火等。 三、常见病症: (一)风:春天之主气,四时皆有。风邪可与湿、 燥、寒、热相并而侵害机体。如风热、风湿、风燥 。所以说 “风为百病之长 ”。 1 风病特点: (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有升发、开泄、向外、向上的 作用。发病快,变化多,机体反应强烈。易侵犯上部(如头 部),表现出汗、恶风等症状。 ( 2)风性善行数变,发无定形,痛无定处,游走不定。 “风湿、风痹、行痹 ”。 ( 3)风性主动(动:动摇不定)。指临床常出现眩晕、四 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 2常见风证: ( 1)外风:体表受外风侵袭,外风常与其它邪气 合并感染,常为风热、风湿、风寒、风燥。 A 风寒:发热、恶寒、恶风、无汗,鼻流清涕 ,舌淡、苔白,脉浮缓,咳嗽。 B 风热:发热重,恶寒轻,有时有汗有时无汗 ,流稠涕,伴咽喉肿痛,吞咽困难,舌红,苔黄, 脉浮数。 C 风湿: “风痹 ”、 “行痹 ”。风邪侵害经络、肌 肉、关节,引起肌肉、关节疼痛,发无定形,痛无 定处,游走不定。 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独活寄生汤、活络丹 ) ( 2)内风:脏腑本身功能失常而产生。与外感风不 同,但症状相似。肝病常发此病。 肝风内动: 肝阴不足,肝郁气滞,长期不能得到 治愈,化火生风。 症状:猝然倒地,不省人事,气促喘粗,两拳握 固,面赤,角弓反张。 活血化瘀(大活络丹、消栓再造丸) (二)寒:冬天之主气,冬季多寒病,其它 季节也可发生。 1寒邪致病特点: (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 损,则出现恶寒怕冷、皮紧毛乍等表寒症。 ( 2)寒性凝滞,主痛。(凝:凝结;滞:阻滞) 寒气侵袭造成局部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 3)寒性收引。收:收缩;引:牵引。寒者气收 ,使气机收敛闭塞。侵害皮毛体表,使毛窍收缩,有 恶寒、发热、无汗等症。 2寒证: ( 1)外寒: A 表寒: 外感风寒,寒邪与风邪合并侵害机体。如久卧 湿泄,风湿、霜雪侵袭,汗后遇雨又被冷风吹等。 B 中寒: 寒伤脾胃, “中 ”是直中之意。寒邪损伤脏腑阳 气,使升降失调,腐熟水谷的功能下降。 症状:口流清涎,往往伴脘腹冷痛,肠鸣腹泻,耳鼻四 肢发凉,口色青白,脉沉细无力 温中散寒 附子理中汤 C 寒痹(痛痹): 寒邪流入经络、筋骨、关节、肌肉 ,从而引起肌肉关节疼痛。 特点:遇寒则重,遇热则轻,痛有定处,痛处不移,疼 痛剧烈 温经散寒 大活络丹、小活络丹 。 ( 2)内寒:机体体质衰弱,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减 弱,代谢功能降低,热量不足而出现。 症状:主要为消化系统的变化,消化不良、肠鸣腹泻、呕 吐、恶心。 治则: 温中散寒 方药:附子理中汤 (三)暑:火热之气所化,为夏天之主气。暑无内生 ,只外来。 1致病特点: ( 1)暑为阳邪,性炎热,易致发热:高热、口渴 、神昏、汗出如油,脉洪大。 (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多汗伤津,口渴,见 水急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干燥。 ( 3)暑多夹湿,易困脾胃:二者往往结合发病。 症状见四肢倦怠、食欲不振、气喘、消化不良、小便 短赤等。 2. 常见暑证: ( 1)中暑( 黑汗风 ):夏天烈日暴晒,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休克,气促喘粗,浑身肉颤,汗出如浆 ,口干舌燥,粪干尿赤,脉大而虚。 ( 2)伤暑:长期在闷热条件下使役,空气潮湿, 烦躁不安,口渴急饮,口唇干燥,食少,身热,汗出 ,气短无力,脉数而虚。 (四)湿邪:长夏之主气,但一年四季皆有。指外界潮 湿和内在水湿。 外因:长期阴雨,畜舍潮湿,久卧湿地,久被雨淋。 内因: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传输功能障碍,蓄积停滞 而引起。 1致病特点: (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流畅:头低倦怠,肢 体沉重,腹胀腹痛,小便短涩,大便不畅。 ( 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重即沉重,肢体沉重难举。头 部有湿,轻阳不升,头重如裹;湿在关节,关节疼痛,滞着不 移,沉重难举,为湿痹。 ( 3)湿性粘滞,缠绵不愈:粘腻,阻滞,湿邪之病不易好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病程较长,缠绵难退,不易 治愈,如风湿症。 2常见湿病: ( 1)外湿:圈舍潮湿,久卧湿地,久被雨淋引起。 A 湿痹: “着痹 ”。四肢肌肉关节肿胀,腰背板硬,肌肉 麻木,感觉不灵敏,肢重难举,痛有定处,痛处不移。 健脾燥湿,祛风活血 “ 二妙丸 ” B 湿热:外热,口渴,肢体倦怠,腹痛,腹泻,脓血便 ,小便短赤,舌苔粘腻黄色。 a.大肠湿热(肠炎):清热健脾燥湿,涩肠止泻。 “黄连解毒汤 ”、 “白头翁汤 ” b.肝胆湿热:肝火太盛,目赤肿痛,黄疸。 “龙胆泻肝汤 ” c.湿在下焦:尿痛、尿涩滞不畅,淋浊。 ( 2)内湿: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引起。症见食欲 不振,完谷不化,腹泻,肿胀,胸水,腹水,皮 肤水肿。 健脾燥湿 “参苓白 术 散 ” “五皮饮 ” (五)燥:秋天之主气,四季皆有。空气中水分少,空 气干燥。 1、致病特点: ( 1)燥为阳邪,常伴热症、火症合并致病。 ( 2)燥性干枯,耗气伤津。皮肤口唇干燥,干咳 无痰。 2常见燥证: ( 1)外燥:偏凉的叫 “凉燥 ”,偏热的叫 “温燥 ” 凉燥:秋天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皮肤干燥 、苔薄白),应发汗解表。 温燥:发热,恶风寒,口鼻干燥,衄血,舌红苔黄 。应辛凉解表,清肺润燥。 ( 2)内燥:五脏积热而伤津,而后化燥。 滋阴润燥 “增液汤 ”(沙参、生地、寸冬) (六)火邪:四季皆有,均为内生而无外来。常与热 相并。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热极而生火。 1、发病原因: ( 1)温热之邪直接侵入机体产生。 ( 2)风、寒、暑、湿、燥等侵害机体,在一定条件 下化热为火(实火)。 ( 3)火邪往往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为虚火。 2致病特点: ( 1)火为热极,其性炎上,火为热象,且较热更甚 。常见发热、烦躁不安、面部红赤,舌红苔黄,咽喉肿 痛,脉数。 ( 2)火为阳邪,出现热象。火邪致病,发病急,变 化多,病程短,但机体反应强烈。 ( 3)火邪致病,消耗体内津液,出现口渴、急饮、 大便干燥,小便短赤。 ( 4)火邪致病往往迫血妄行。尿血、便血、衄血、 出血点、出血斑等。 3.常见火证: ( 1)实火:面红目赤,心烦,发热,口渴急饮, 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六淫 入里化火而引起。应清热泻火。 ( 2)虚火:病程长,常见于某些慢性病后期。多 由饲养失调,久病体虚而引起。症见两颧潮红,午后 更红,五心烦热,盗汗,心烦,失眠,口渴不饮,舌 红,表面光滑,无舌苔。应滋阴补津。 (七)疫疠:疫指瘟疫,疠指不正之气。传染性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