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思考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农业信息化思考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农业信息化思考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农业信息化思考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农业信息化思考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信息化思考文献综述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 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本文通过 综述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成果,概述农业信息化特征、 内涵、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展 望。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特征 内涵 现状 目标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 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积极发 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经济建设需要 以科技为支撑, 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则需要畅通的信息渠道, 农民的增产、增收也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特别是随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农业信息化是农村经 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 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 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 络等。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 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3S 技术(即地理 信息系统 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遥感技术 PS)等,概括 而言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是网络化,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以信息高速公路 为基础的广域网用户增长迅速。在美国,众多农业公司, 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场,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伊利诺州有 67%的农户使用计算机,其中 27%农户运用网络 技术。政府每年拨款 15 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美国已 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 AGNET,该系统覆盖了 美国国内的 46 个州,加拿大的 6 个省和美加以外的 7 个国 家,连通美国农业部、15 个州的农业署、36 所大学和大量 的农业企业。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或计算机,便可 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英国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计 算机网络 AGRINET。日本早在 1994 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 400 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 93%,日本 政府还在实施一项意在 21 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 色天国”计划。这些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农业生产者 更为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有效地减少了农 业经营的生产风险。 第二是综合化,既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包括数据 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模型库和知识库系统、多媒体 技术、实时处理与控制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又有信息技术 和现代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结合,如信息技术与生物 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的日益紧密结合,使 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大大改进、农业现代化经营 水平也不断提高。比如,欧美国家目前普遍看好一种视频 数据检索系统(Videotex)和电视数据检索系统(Teletert), 就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 术的结合。 第三是全程化,信息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 农业生产过程,或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 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信息技术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企 业联系,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甚至与用户联合,多学 科专家协作的复杂工程越来越多。这些工程全面地改善了 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不仅使发达国家农业的原 有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改善 以至消失,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 竞争力。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 信息化和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 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如农田灌溉工程中,水泵 抽水和沟渠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量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 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农产品的仓储内部因素变化的监测、 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畜禽棚舍饲养 环境的测控和动作完全可以实行自控或遥控。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一是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 动化。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 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如农作物施肥, 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 数据在室内自动测定,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 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 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其他耕作管理措施类同。二是 农作物病虫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 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 治时间和方法,采用自控机具或生物防治方法或综合防治 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三是畜禽饲养管理的信 息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埋置于家畜体内的微型电脑及时 发出家畜新陈代谢状况,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判断家畜 对于饲养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喂配方饲料,实现 科学饲养。 二是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 建设新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扩大批发市场的信 息网络和电子结算等现代交易方式试点。加强对农产品产 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农产品 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可以提供政策、市场、资源、技术、 生活等信息的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 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 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 安排生产和经营,解决分散的小农生产和统一的大市场之 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把农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 的竞争中发展;把强优农业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跨国竞争 的巨大优势;可以开发网上贸易,直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 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推动 农业产业化,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全国乃至全球作为一个统一的 大市场,将分散的农户和涉农部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大系 统。农产品贸易在网上进行,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 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通过网上信息分析和 专家的科学预测,农民在网上获得市场行情和发展预测分 析,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 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 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 三是农业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一是建立适合农场自身具 体情况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及时进行模拟决策。二是 通过进入乡、县、省、以致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 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 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 益。三是通过进入外部的信息网络,广泛获取各种先进的 科学技术信息,选择和学习最适用的先进技术,装备自己 的农场,不断提高农场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以获取 最佳的生产效益。 农业管理服务系统,主要是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和电 子政务建设要求,实施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开发建设网络 办公系统,建立开放的农业政务管理数据库,实现农业部 门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等事项的网络化处理,增强政 务管理透明度,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 四是农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 农民生活的改善,正在扩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 生活消费领域。一些发达地区的县级文化娱乐媒体,实现 电视网、广播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合一,农民可以利 用这些媒体,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动态,有 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 村生活的发展动态,还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为 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具有指导农民 生活和农村社会活动的作用。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向广 大农民提供生活消费方面的信息服务,介绍主要消费品的 性能、价格和供求趋势等。推动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政府 转变职能,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 通效率。我国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已经成型,已经搭 成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农村供求信息全 国联播系统、农产品监测分析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 决策支持系统等平台,提升了“三农”信息服务水平。 三、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历史 建国初期,我国属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 十分薄弱,60 年来我们既要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 过渡,同时也要推进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从农业农村发展 来看,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变革的 重要因素,农业信息化关注的是产业化改造问题,农村信 息化关注的是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世界上一些发 达国家,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已基本完成,在农 村地区农业已不属于传统的主导产业,在农村居住的人群 多数已经不再单纯从事农业,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和农 村信息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并行不悖。但在我 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粮食安全、农村事业 发展、农民社会保障等众多发展问题交错而至,所面临的 任务和困难远远大于上述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国情下,在 相当长的时期,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 统筹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适应我国市场化改革和国际社会 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由传统体 制下的工作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工作框架转变。从 农业发展阶段和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划分,我 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以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领域为特征, 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进入起步阶段。1979 年我国引进农 口第一台大型计算机Felix C-512,主要用于农业科学计 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分析等。1981 年建立第一个计算 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1987 年 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 和农村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发育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农业领域的 逐步推开为特征,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进入发育阶段。 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发展,1992 年农业 部制定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方案,成立了农村经 济信息体系领导小组,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 的统筹协调与规划指导,农业信息工作被提到重要日程。 1994 年成立主管信息工作的市场信息司,随后各省农业部 门相继成立了对口的信息工作机构。1996 年中国农业信息 网建成开通,并为省、地农业部门和 600 多个农业基点调 查县配备了计算机,实现了统计数据的计算机处理。1996 年第一次全国农业信息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农业 信息化开始进入政府推进、有序发展的新时期。 快速发展阶段 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高新技术 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注重农业信息服务为特征,标志 着我国农业信息化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XX 年农业部启动 了“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 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XX 年建立了以“经济信息发布 日历”为主的信息发布工作制度。XX 年下发了关于进一 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十一五”时期全国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XX 年出台了全国农业和农村 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全面部署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的发展思路。此外,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农 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成为全面快速推 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四、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格局和现 状 1、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由于中央 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使得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的基础设 施薄弱。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信息技 术的研究和开发费用短缺,信息安全设施和信息服务业落 后。另外国家的信息化投入在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偏重 于东部沿海地区,对西部内陆地区的投入很小。据统计, 目前我国约有 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 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 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 用计算机。 2、农业和农村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 化服务水平较低。虽然到 XX 年底,全国共有 4 万个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17 万个农村合作中介组织、95 万个农业生 产经营大户、240 万个农村经纪人。应该说,还是取得了不 小的成绩,但是与我国庞大的农村市场相比较,这些数字 还是显得过于微小。另外,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 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 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 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 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 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3、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滞后。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是 实现农业和农村各种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播等方面 的农业高新技术之一,是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一个重要 发展方向。主要涉及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 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自动化技术、互联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等。我国信息技术起步较晚,虽然近 20 年来有 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 的差距。 4、农业和农村信息人才匮乏。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 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 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 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 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到 XX 年底 全国发展的农村信息员只有 22 万人,在农业人口中的比重 太小。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 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 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 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5、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 主导作用。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 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 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 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 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 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 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 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 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 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 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 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 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 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五、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1、以信息化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实 现农业现代化。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 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 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 智能化水平。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 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加强 对突发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理的能力,构建农业安 全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提高 农业科技推广成效。积极开发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 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 殖方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测土 配方施肥,推广诊断施肥和精准施肥,进一步提高肥料施 用效益。建立农机监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农机安全监理 工作,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建立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 处理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健全饲 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促进农业 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 作社信息化水平及信息服务能力,鼓励农业电子商务实践, 积极构建农业产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 2、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 农村和谐发展。强化面向农民的农业技能及就业培训,运 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依托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提高种粮补贴、良种补 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效率和监测能力。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为广大农民提供 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平台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建设,满足农民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制作农民喜闻乐见的 广播电视节目、电子出版物,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建 立农村社区网页,促进信息交流。 3、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 市场信息网络和农村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建立国际农产品 市场信息服务系统。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大力促进农村 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等新 型服务业务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开发应 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 息化手段提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4、以信息化推动农村电子政务,服务农村家园建设。 依托互联网,集约建设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门户网站,合 理配置信息化公共服务资源,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向农 村延伸,提高办事效率。建立村务信息网络示范平台,实 现农村财务、选举、固定资产、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信 息公开,建立保障农民知情权的信息通道。开设农村政务 电子信箱,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农民参政议 政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大力支持农村党建工 作信息化,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提高,增强 党员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农民工的信 息服务工作。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乡村规划决策系统,根 据各地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对村容村貌进行系 统规划,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农村建设方案。有条件的地 区,可结合村舍改建,利用宽带、有线及闭路电视等手段, 对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变化进行监测,为农村环境综合治 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建设环境优美家园提供服务。 5、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一是建设乡村 信息服务。依托原有乡镇农技站、农经站、农广校、文化 站等各类机构,把信息与科技、信息与文化、信息与教育 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资源优势的基础 上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二是强化乡村信息服务站功能。 加强乡村信息服务站 与相关业务的协同,利用乡村信息站, 提高乡村两级事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代理代办政府事务, 促进乡务村务公开,完善乡村事务管理;用“一站式”的 信息服务,实现区域内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对农民进 行技能培训,提高信息获取、信息应用能力;为村民提供 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服务,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是 创新乡村信息服务站服务模式。积极鼓励乡村信息服务站 运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途径, 开展面向农民的多元化信息服务。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植物自身的光合 作用能力和当地的光、热、水资源,从事生物生产的产业。 由于中国土地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 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经验 作业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强的地域性、时 变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以及经验性强而量化、规 范、集成程度差的行业特点和弱势。而先进的信息收集、 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 的行业弱势;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 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 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 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 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 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 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 宏观管理。 参考文献 1曹良元,王世虎,胡兴邦.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新农村 建设关系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XX 年 01 期 2 阎晓军,王维瑞,王俊文,梁辉,孙国栋.农业信息化 标准基础服务平台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XX 年 33 期 3 黄志文.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的实 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XX 年 12 期 4 李丽.农业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 农业科技,XX 年 23 期 5 杨鸿佼,田晓珍,张法瑞.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促 进现代农业发展J.广西农业科学,XX 年 03 期 6 曾桢,周宁,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研究J.贵 州财经学院学报,XX 年 01 期 7 田涛,李玮玮.农业信息服务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检 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 年 04 期 8 刘小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效方法J.河北农业 科学,XX 年 03 期 9 陈熙隆.国内外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J.河北农业 科学,XX 年 09 期 10 蔡淑红,单芳,蒋晓茹,宋岩,成铁刚,许宁.信息化 助推河北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XX 年 01 期 11 高波.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 农业大学,XX 年 12 王云豪.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 范大学,XX 年 13 杨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农 业大学,XX 年 14An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 Korea: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bridging the digital gap 著者: Moon, Junghoon; Hossain, Md. Dulal; Kang, Hyoung Goo; Shin, Jungsoon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05/XX, 卷 28, 期 2 15Evaluation on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during XX -XX.著者 Zhaoping Zhu; Shenglin Wang; Bo Dong.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12/XX, 卷 8, 期 12 16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Regression Model 作者: TAN, Lingling.期刊: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SSN: 1943-9903 日期: XX 期: 8 ,页码: 10-14 17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著者 Mao ZHANG.亚洲农业研究:英文版, XX, 卷 7, 期 10 18 1Venkatesh V,Morris M G,Davis G B,et al.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XX. 19Koh C E,Kim H J,Kim E Y.The impact of RFID in retail industry:issues and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J.Journal of Shopping Center Research,XX.13.1. 20Seymour L F,Lambert-Porter E,Willuweit L.Towards a framework for RFID adoption into the container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XX.5.1. 21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using ICT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l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