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四川大学精品课程_第1页
2008年度四川大学精品课程_第2页
2008年度四川大学精品课程_第3页
2008年度四川大学精品课程_第4页
2008年度四川大学精品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 2: 2008 年度四川大学精品课程 建设项目申报表 学院名称: 文学与新闻学院 课程名称: 大众传播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新闻与传播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传播学 课程负责人: 李苓 申报日期: 2008 年 03 月 18 日 教务处 制 二 00 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2 填 写 要 求 一、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 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1-4 名主讲 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 明。 3 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 名 李苓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55 年 3 月 最终学历 本科 职 称 教授 电 话学 位 学士 职 务 系主任 传 真 (028)66810880 所在院系 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系 E-mail L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 1-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大众传播学 编辑出版学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周学 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 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 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讲授主要课程:(均为主讲教师) 1、大众传播学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 3 学时 10 届总 1230 人; 2、海外出版产业通论 专业基础课 3 学时 5 届总 250 人; 3、中西传媒比较 专业课 2 学时 2 届总 120 人; 4、新闻与传播理论研究 专业基础课 4 学时 5 届总 410 人; 5、中外传播思想论 专业基础课 2 学时 5 届总 180 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工作: 1、2002 年指导 00 级编辑专业 28 人到出版社、 杂志社专业实习 4 个月; 2、2003 年指导 01 级编辑专业 19 人到出版社、其他传媒单位实习 4 个月; 3、2004 年指导 02 级编辑专业 26 人到出版社、 报社、电视台实习 4 个月; 4 4、2005 年指导 03 级编辑专业 30 人到出版社、 杂志社、报社实习 4 个月; 5、2006 年指导 04 级编辑专业 22 人到出版社、其他媒体专业实习 4 个月; 6、2007 年指导 05 级编辑专业 39 人到出版社、 报社、电视台实习 4 个月; 7、2002-2007 年共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56 人,学年 论 文 22 人;指导研究生学 位论文 34 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 2003 年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外出版集团发展模式比较 研究; 2. 2003 年参编教育部“十五”社科研究专项项目中国都市报创新研究; 3. 2004 年负责四川大学校级立项教材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主编工作; 4. 2004 年负责中国编辑学会科研项目中国西部农村读者阅读素养调查; 5. 2007 年负责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出版事业与中国西部社会发 展的互动关系 教学相关论文: 1. 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2005.4 CSSCI 2. 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新闻界2005.3 CSSCI 3. 外国出版集团发展透视 编辑之友2007.3 CSSCI 4. 中国西部农民阅读素养调查 中国出版2007.6 CSSCI 5. 从 90 年代香港报业看媒体的市场导向 社会科学研究2000.2 CSSCI 6. 转型时期的新闻伦理研究 编辑之友2000.3 CSSCI 5 7. 成都报业体制创新的类型及特征 新闻大学2001.秋 CSSCI 8. 21 世纪的传播学研究 新闻界2001.5 CSSCI 9. 论我国女性期刊的决策误区 编辑学刊2003.4 CSSCI人大复印 资料2003.8 全文转载 10. 网络出版的区域性研究 中国出版2004.8 CSSCI 教学表彰奖励: 1、1997 年四川大学首届“亿利达优秀教学奖”; 2、2000 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3、2001-2003 年版四川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 4、2003、2004、2005 年连续获得教学实习指导老师 及先进实习团队双奖; 5、2004、2005 年指导优秀毕业论文奖;2006 年优秀学分制指导老师奖。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1、中外出版集团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3-06 年,第 一主研; 2、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四川大学校级立项教材, 04-05 年,主 编; 3、中国西部农村读者阅读素养调查中国编辑学会科研项目,04-06 年,主 持人; 4、出版事业与中国西部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宣部“ 四个一批人才”项目, 07 年,第二负责人; 6 5、四川出版产业模式及创新研究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05-06 年, 负责人。 学术论文: 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2005.4 外国出版集团发展透视 编辑之友2007.3 香港报业的经营体制及生存环境因素分析 编辑之友1999.3 人大复印资料1999.3 全文转载 成都报业体制创新的类型及特征 新闻大学2001.秋 论我国女性期刊的决策误区 编辑学刊2003.4 人大复印资料2003.8 全文转载 网络出版的区域性研究 中国出版2004.8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世界书业通论(专著)获 1999 年四川省社科联优秀科研成果奖; 2、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编著)获 2007 年四川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3、文化传媒中的编辑角色(论文)获 1997 年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全国出版 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4、中国西部农民阅读素养调查等 18 篇论文, 获四川大学近五年多届陶国 瑜优秀科研论文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7 2. 主讲教师情况 姓 名 李春霞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5.12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学 位 博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文学与新闻学院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 2(1)-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媒体人类学、媒体社会学、网络传播学 2(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周学 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 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 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讲授主要课程: 1. 网络传播学 专业课 2 学时 3 届 400 人 2. 新闻写作 专业课基础课 4 学时 3 届 150 人 3. 多媒体与电子出版物 专业课 4 学时 3 届 120 人 4. 影视人类学 文化素质课 2 学时 2 届 350 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工作: 1. 2002 年组织 00 级本科生实施成都市报摊零售状况抽样调查 2. 2003 年组织 01 级本科生实施成都市高校报摊零售状况抽样调查 3. 2003 年组织 01 级本科生实施成都市电子出版物销售抽样调查 4. 2004 年组织 02 级本科生实施成都成都市电子出版物内容抽样调查 5. 2006 年组织 06 研究生实施四川凉山普格彝族农村媒介接触情况调查 6. 2006 年组织 06 研究生实施丹巴游客对旅游地宣传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8 7. 指导 2000-2007 届本科生 20 多篇毕业论文,选题以网络传播理论、 现实问题为主的论文有 15 篇左右。 教学表彰奖励: 1. 2003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优秀教师 2. 2006 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 3. 2007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奖 2(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承担的学术课题: 1. “电视与彝民生活的跨学科研究” ,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启 动项目,2004 年2007, (主持人); 2. “中国西部彝族新 农村建 设中传播系统的研究”(项目批号: 06CMZ008),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 20062007 ,(主持人); 3. “文化遗产碉 楼保护:丹巴游客流量及未来旅游开发规划调研” ,美国 育利康基金会与四川大学合作项目,20062008 年(主持人); 4. “岭南走廊 .潇贺段文化 遗产的人类学研究” ,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20052008 年, (项目排名第二); 5. 20062007 年,南音(已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今年冲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录)“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项目,福 建泉州文化局委托项目, (申报片制作人)。 9 发表的学术论文:均为独立作者 1. 网络传媒对直接资本控制的挑战, 城市改革与发展,中文核心期 刊,2002 年第 1 期。 2. 互联网:是“ 城市广场 ”还是“圆形监狱”, 中国传媒报告,香港出 版学术期刊,2002年第2期。 3. 网络新闻深度报道方式的变革, 新闻界, CSSCI期刊,2003年第4 期。 4. 彝民通过电视的仪式对一个彝族村落“电视与生活” 关系的民族 志研究, 思想战线,CSSCI 期刊, 2005 年第 5 期。 5. 奥运会与大众传媒关系的仪式性分析, 体育学刊CSSCI 期刊, 2006 年第 6 期,第 2124 页。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 2005 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成果奖 2. 2007 年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奖励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2) 姓 名 徐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6102(2)-1 基本 信息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讲师 电 话10 学 位 硕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文学与新闻学院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 研究方向 传播学、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方法 2(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周学 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 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 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讲授主要课程: 1. 大众传播学、基础课/公共课、 3 学时、3 届、 300 人、本科层次; 2. 新闻摄影学、专业基础课、 3 学时、3 届、 210 人、本科层次; 3.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基础课、 4 学时、1 届、 70 人、硕士研究生层次;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工作 1. 指导新闻摄影实验,210 人; 2. 指导毕业论文,6 人; 教学相关论文: 存在还是告别:基地班教学的反思,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9 教学表彰奖励: 1. 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2003.11); 2. 获四川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04.1); 3. 获四川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实德” 奖(2005.1) 11 2(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 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 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 单位、署名 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承担的学术课题: 1. 课题清末民初画报中的想象与表征研究获得 2005 年度中流与喜马 拉雅基金项目资助,2005.9(2006 年 5 月结题) 2. 课题图像与现代化:18871945 中国画报中的视觉文化研究获得 2006 年度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06JC860004) 资助,2006.12 3. 参与四川大学 211 工程项目及 985 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项 目“文化研究关 键词研究”相关部分的研究撰写工作, 课题成果文化 批评关键词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7 月出版。 4. 从 2002 年 11 月至 2003 年 9 月,独立担任“当代中国都市 报研究”课 题组楚天都市报分册(学术专著)的调查、撰写工作 发表的学术论文: 1. 从东周刊停刊试看媒介控制, 新闻记者,2003.4 2. 视觉文化研究中的三个概念, 当代文坛, 2005 年第 4 期 3. 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范式及其特征,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 年 1 月 4. 早期中国画报中表征及其意义, 文艺研究,2007 年第 6 期 12 5. Landscape and Its Representation in Early Modern Chinese Pictorials: 18841937,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期末考试中知识考核占 40%, 辨析、解决 问题 的能力的考核占到 60%。这 些方法不仅让同学们都对大众传播的现状和相关理论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传播意识和能力普遍增强,对以后的毕业实习和就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35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 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一)校外专家评价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前任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 事、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林之达教授: 大众传播学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主干课。李苓教授讲授这门课长达十年,由于不 断改进, 讲出了特色,不仅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而且,在国内新闻教育界产生了良好的 影响。本课程既反映了国外重要的 传播理论,又增添了传播学中国化的新成果;既向学 生讲述这些理论,又引 导同学站到科学的高度 评判这些理 论,用传媒实践来检验这些理 论。因此,李苓教授讲授的大众传播学是理论与实 践、吸收与批判、外国与中国 结合 得比较好的一门课。 这门课不仅出版了教材,形成了一套教学方法,而且,还与实验、实习配套。 与李苓教授交往这几年,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善于调查她所研究项目的社会实际 问题。所以,她提出的理论都是急社会之所急,解社会之所需。在她的身上彰显出一个 教授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拜 读她的著作感到理论功力深,治学严谨,有不少 闪光的创见。 总之,从李苓教授讲授的大众传播学课程的特色、影响和配套项目看,已达到精 品课的水平。 (见原件) (二)校内专家评价 四川大学新闻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邱沛篁教授: 大众传播学课程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类级平台课,是学院六个本科专业必修 的通识课和新闻传播类各专业的主干基础课,已开课 26 年。从 1998 年开始成为四川大 学每年开设的全校公选课程。 李苓教授作为我国传播学领域的资深学者,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部区域 36 传播学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传播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本学科有突出贡献和重要影 响力。李苓教授负责主讲的大众传播学程教,多年来始终以传播学经典理论为框架, 以当代大众传媒实践为对象,试验以知识性讲授、探索性讲授、 实践性指导三个步骤组 织教学的新法,把大众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直接运用于书刊、报纸、广播、 电视、网络及新 媒体的现实问题研究,在全国高校的大众传播教学领域独辟蹊径,方法先进,教学效果 显著。 该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完整,教学目标明确;重点、 难点突出;教学环节以主框架配专 题形式设计,安排合理得当。教学手段及方法上充分体 现了重视师生互动、平等 对话交 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 习的现代教育理念。 因此, 该课程具有可操作、 易推广等优势,在全国同类课 程中处于创新、 领先的位置,符合申报精品课程的条件。 特此予以推荐,请于批准。 (见原件) (三)、校内同行评价: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编辑出版专业归国教师黄小玲: 读者学是本人承担的一门出版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新兴学科,无现成理论体系, 无现成教材,现是借用不同学科较成熟理论及社科一般方法,探索性的组织教学,因而, 选择合适的有关参考书籍非常重要。 经本人认真在很多同类书籍中筛选后,李苓教授编著的传播学理论与实务一书 成为这门课在传播理论上重要参考 书籍。本人 选择此书的理由三点: (1)清晰。此书概念和结构及叙述非常清晰,可以很直接的转述、引用,省去教 师备课时常常须重新归纳的麻烦。 (2)丰富。作者吸纳并融汇了传播学领域重要及最新的许多研究成果,加上附录, 使用起来感觉非常便捷,可不必再 查找更多资料。 37 (3)严谨。因对传播学研究多年,从教材编排及观点介绍中可看出,这本书的作 者治学非常严谨,除对这门 学科的发展线索梳理得清清楚楚外,在介绍他人观点时,作 者决不任意加入自己的看法,只是为读者留出读者自己的分析判断空间。 李苓教授编著的传播学理论与实务作为一门学科的高等教材,本人诚肯向学生 及教师积极推荐。 (见原件) (四)学校教学督导组对大众传播学授课效果的评价: 38 39 (五)学生评价: 四川大学 99 级新闻系学生张丹: 回忆李苓老师上大众传播学的情形,我会想到每周一次的“ 百家讲坛”。她的自信、 亲和力强,出色的语言表达、得体的仪表体态,为学生 树立了人际传播的典范;其次,除 了逻辑性强、治学态度严谨 之外, 语调、语速都控制得很得体,能把枯燥的 传播理论讲 得深入浅出。 大众传播学课程对于本科生来说,除了了解掌握重要理论,学科知识应用也很重要, 这门课时常在下课前 15 分钟安排分组讨论,有即兴的也有提前要求学生准备的,这时 40 课堂气氛活跃,也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们的当众发言的能力,而这种方式既是传播学中 的人际传播的实战演练,又能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和某些老师授课喜欢叫学生勾画书中某些重要段落不同,李老师的这门课还有个 特点:有时听李老师讲课就是在听一场的演讲,讲到重点之处她会放慢语速,加强语气, 同学们反映听她讲课不会走神。因为她自始自终站在讲台前,用“ 心”来讲课。 (见原件) 四川大学 2005 级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施志君: 大众传播学这门课对传播的产生,传播学的发展史,传播学相关理论、研究方法, 以及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全面地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 概貌。李苓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着重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术流派及 其基本观点,传媒运作规律,并对大众传播的各种现 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该课程内容丰富、案例充实。在 课程讲授过程中,李苓老师既注重对理论的讲解, 也注意引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该课程通过课堂讨论、研究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用 所学的知识认识当今的传媒现象和热点事件。在课程内容讲授上,李老师备课认真, 讲 解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叙述清楚,逻辑性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进行解答;同时, 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正是由于授课教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 力,本课 程很受同学们的欢 迎,从 选课爆满的情况即可看出。 本课的学习使我获益匪浅,该们课程不仅使我掌握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 法,同时 它还构建了我基本的学科视野。在我看来, 该课的讲授相当成功。 (见原件) 41 5自我评价 5-1 本 课程的主要特色(限 200 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依托成都传媒市场成熟庞大的优势,建立与 传媒信息互通、学界 业界互补和项 目共享的横向合作。以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口,在教学上体现与传媒实践与创新相接轨 的课程特色。 根据课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加强与社会学、人 类学等学科的交流与融合,提高 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度。 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探索出 传统与现代教授方法与手段相结合的教、学、 研互动模式。 5-2 本 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课程建设起步早,效果好 本课程是我国西部最早系统、完整地开出的同 类课程 之一,经过 22 年的连续教学,取得的效果好,在学生中有很好的口碑。 大众传播学对本学科体系架构的完善做出了独特贡献,促进我院传播系的建 设。本课 程作为专业平台课 ,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逐 渐形成了具有川大特 色的创新型科研队伍。在发 展传播学教育和科研领域,提供了具有示范效应的区域传播 实例。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度高。 在内容讲授的同时, 重视研究性 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并能 够根据课程内容和 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 评价进行设计。同 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有的网络资源丰 富学生的学习手段,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在全国同 类课程中率先形成了鲜明的教改模 42 式,并取得了成绩不俗的应用成果。 教学队伍整齐,发展后 劲强。本课程有 3 位骨干主讲教师,其中教授 1 人、副教 授 1 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