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_第1页
2009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_第2页
2009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_第3页
2009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_第4页
2009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 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申 报 表 (本科) 课 程 名 称 中医骨伤科学 课程类型 理论课 (不含实践) 理论课(含实践) 实验(践)课 所属一 级学科名称 医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医学 课 程 负 责 人 王拥军 申 报 日 期 2009 年 4 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制 二九年三月 2 填 写 要 求 、 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 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 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14 名主讲 教师的详细信息。 、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 说明的, 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3 1.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 名 王拥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5 年 9 月 最终学历 博士 职 称 教授,研究员 电 话 64385811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副院长 传 真 64286239 所在院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临 床医学院 E-mail Y 通信地址(邮编) 宛平南路 725 号龙华医院脊柱病研究所 1-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中医骨伤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周学 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 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 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 过五项) 、 教授的主要课程 1. 中医骨科学,本科生,24 课时 2. 实验骨科学,硕士生,36 课时 3. 中医骨伤科新理论和新技术,博士生,24 课时 4.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博士生,18 课时 5. 中医脊柱病学,博士生,博士生,36 课时 6. 中医科研课题的选题与设计,博士生,12 课时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研究课题 1. 益气化瘀补肾法调控椎间盘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基础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7.01-2010.12,课题负责人 2. 益气化瘀补肾法调控椎间盘软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008.01-2010.12 ,课题负责人 3. Proteasome 抑制剂联合补肾中药对 Runx2 信号转导和骨重建的调节作用,国家科技 部中美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2006.10-2009.9 ,课题负责人 4. 复方芪麝片介导 FAK-Ras-MAPK 信号转导与串话调控软骨终板退变的研究,国家 自 4 然科学基金,2006.1-2008.12 ,课题负责人 5. 利用表达特异性报导基因克隆细胞株及 OPG 基因敲除小鼠筛选密骨灵中促进成骨 作 用的有效组分,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6.01-2008.12,课题 负责人 二、论文著作 1 YongJun Wang, Ruth M Belflower,Yu-Feng Dong, Edward M Schwarz, Regis J O Keefe, Hicham Drissi.Runx1/AML1/Cbfa2 mediates onset of mesenchymal cell differentiation toward chondrogenesis.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2005, 20(9):1624-1636(IF 6.635). 2 Yong-Jun Wang*, Chong-Jian Zhou, Qi Shi, Nathan Smith, Tian-Fang Li.Aging delays regeneration process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in rats. Journal of Neurotrauma, 2007,24(5): 885-894 (IF: 3.653). 3 Yong-Jun Wang*, Qi Shi, Peng Sun, Quan Zhou, Michael Darowish, Tian-Fang Li, Yu-Feng Dong, William W Lu, John CY Leong.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treatment prevents anti-Fas antibody-induced apoptosis in endplate chondrocytes. Spine, 2006, 31(7): 736-741 (IF:2.877). 4 Yong-Jun Wan*g, Qi Shi, WW Lu, KCM Cheung, Michael Darowish, Tian-Fang Li, Yu-Feng Dong, Chong-Jian Zhou, Quan Zhou, Zhi-jun Hu, Mei Liu, Qin Bian, Chen-Guang Li, KDK Luk, JCY Leo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duced By Unbalanced Dynamic and Static Forces: A Novel in Vivo Rat Model. Spine, 2006, 31(14): 1532-1538 (IF:2.877). 5 Tang ZY, Shu B, Cui XJ, Chong-Jian Zhou, Qi Shi, Jonathan Holz, Yong-Jun Wang*. Changes of cervical dorsal root ganglia induced by compression injury and decompression procedure: a novel rat model of cervical radiculoneuropathy. Journal of Neurotrauma, 2008,accepted (IF3.653). 三、著作、教材 6 王拥军主编.骨伤科实验研究 ,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 年 7 王拥军主编.颈椎病百问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8 王拥军副主编.实用中医骨伤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年 9 王拥军副主编.骨生物学前沿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0 王拥军.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教材中医骨伤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年 11 王拥军(编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 (7 年制),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2004 年 12 王拥军(编委).出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 (5 年制),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2006 年 13 王拥军(编委).出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精编教材 中医伤科学 ,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2006 年 14 王拥军(编委).出版全国职称考试辅导教材中西医结合骨伤科 ,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06 年 15 王拥军(编委). 出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 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 ,中 5 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6 王拥军(编委).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年 17 王拥军(编委).出版全国高级中医药参考书骨伤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年 18 施杞主编,王拥军副主编.中医骨伤科临床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三、表彰及奖励 1. 益气化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 华医学会,2007,第一 2. 一种治疗颈腰椎疾病的中药复方制剂“复方芪麝片” , 上海市优秀发明奖一等奖, 上海市总工会,2007,第一 3. 气血理论在延缓椎间盘退变过程的运用与发展,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 华中医药学会,2006,第二 4. 椎间盘退变细胞生物学机制及酮类中药调控作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 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2007,第一 5. 椎间盘退变细胞生物学基础及中药调控机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第一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 姓 名 施杞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37.08 最终学历 本科 职 称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 电 话 64286239 学 位 学士 职 务 教研室顾问 传 真 64286239 所在院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临床医学院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徐汇区宛平南路 725 号 2-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 6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周学 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 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 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 过五项) 、 教授的主要课程 7. 中医骨科学,本科生,24 课时 8. 实验骨科学,硕士生,36 课时 9. 中医骨伤科新理论和新技术,博士生,24 课时 10.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博士生,18 课时 11. 中医脊柱病学,博士生,博士生,36 课时 12. 中医科研课题的选题与设计,博士生,12 课时 二、教学表彰 1.2007 年 8 月被中医药大学评为终身教授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研究课题 1. 益气化瘀补肾方及拆方治疗蜕变性颈椎病及继发脊髓、神经根损害的研究,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4.01-2007.12,课题负责人 2. 密骨灵方中有效组分介导 Smurf1 调控 BMP-SmadRunx2 信号转导通路的机制,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007.12-2010.10,课题负责人 3. 中医特异性手法治疗脊柱病“经筋”和“骨错缝”理论基础研究,国家“973” 子课题。2007.08-2012.8,课题负责人 4.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新药颈痛消滴丸,上海市中药现代化重点项目,2006.10- 2009.09,课题负责人 5.密骨灵方及其有效组分调控骨代谢的研究,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2004.01- 2006.12,课题负责人 二、论文著作 1. 施杞,王拥军,李晨光,周泉,胡志俊,刘梅,周重建.益气化瘀补肾方及拆方影响椎间盘 细胞外基质胶原和代谢酶 mRNA 表达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27(2):142- 146 2. 施杞,胡志俊,王拥军,李晨光.痉证方与痿证方对大鼠脊髓持续性压迫损伤局部细胞 凋亡的影响.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19(1):35-37 3. 施杞,王拥军,周重建,侯宝兴,刘梅,莫文.葛根汤、桂枝汤对家兔颈椎间盘组织白介 素 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mRNA 表达的调节作用.中医杂志 2004,45(10):777-779 4. 施杞,王拥军.脊柱病学的历史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1(4):304-308 5. Zhang M, Zhou Q, Liang QQ, Li CG, Holz JD, Tang DZ, Sheu TJ, Li TF, Shi Q, Wang YJ*. IGF-1 Regulation of Collagen 2 alpha 1,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 Gene 7 Expression in Rat Endplate Chondrocytes via Distinct Signaling Pathways.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08 Jun 30.Epub ahead of print(IF:4.017). 三、著作、教材 1.施杞主编,王拥军副主编.中医骨 伤科临床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施杞参加二版、五版中医伤 科学编写,参加全国中医骨伤系协编教材审定 3.施杞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骨伤科学编委,撰写“内伤”篇 4.施杞主编辞海中医药分卷 5.施杞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7 年制) ,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2003 年 6.施杞主编. 国际中医药、针灸培训考试指导用书中医骨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年 7.施杞主审.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5 年制) ,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 2002 年 8.施杞主审.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精编教材中医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年 9.施杞主编. 全国高级中医药参考书骨伤科学,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1 年 10.施杞主编.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 年 11.施杞主编.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 年 12.施杞主编.全国中医院校教育学会骨伤科研究生教材骨伤科实验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5 年 13.施杞主编.实用中医骨伤科学,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6 年 14.施杞主编.现代临床中药图志,上海中医 药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5.施杞主编.骨生物学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6.施杞主编.颈椎病与腰椎病,上海科普出版社,2002 年 17.施杞主编.施杞谈颈椎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8.施杞主编.颈椎病的防治,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9.施杞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人民 卫生出版社,1999 年 20.施杞主编.伤科集成,人民 卫生出版社, 1998 年 21.施杞主编.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上海中医 药大学出版社,1995 年 22.施杞主编.病案学全书,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 年 23.施杞主编.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年 24.施杞主编.历代中医学术论语通解,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1 年 25.施杞主编.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中国中医 药 出版社, 1991 年 26.施杞主编.实用中国养生全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年 27.施杞主编.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海文 汇出版社, 1990 年 28.施杞主编.中国骨伤科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年 三、表彰及奖励 1. 益气化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中华医学会,2007,第二 2. 一种治疗颈腰椎疾病的中药复方制剂“复方芪麝片” , 上海市优秀发明奖一等奖, 上海市总工会,2007,第二 3. 气血理论在延缓椎间盘退变过程的运用与发展,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第一 8 4. 椎间盘退变细胞生物学机制及酮类中药调控作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2007,第二 5. 椎间盘退变细胞生物学基础及中药调控机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第二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 姓 名 张霆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3 年 4 月 最终学历 硕士 职 称 副主任医师 电 话学 位 硕士 职 务 教研室主任 传 真 所在院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临床医 学院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宛平南路 725 号龙华医院伤骨科(200032) 2-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 9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周学 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 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 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 过五项) 一、教授的主要课程 2003 年至 2008 年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生中医骨伤科学教学(限选类),周学时 6 课时,5 届共约 200 位学生。 2007 年承担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本科生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必选类),周学时 5 课时, 1 届共约 25 位学生。 2008 年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跨校第二专业, 专业课,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周学时 5 课 时,1 届共约 30 位学生。 2007 年中医骨病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方向本科班, 专业课,3 学时/周, 1 届,约 30 余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 中医骨伤科毕业实习(本科)5 年 约 200 人 2 中医骨伤科毕业实习论文指导 5 年 5 人 3 中医骨伤科临床见习(本科) 5 年 约 200 人 4 中医骨伤科临床轮转(研究生)5 年 30 人 5 2009 年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探索性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导师 三、教学研究课题 1、建立中医骨伤科学(创伤部)多媒体 课件,上海中医 药大学 课程建设项目,2008 年 5 月至 2009 年 4 月,负责,已结题。 2、施杞教授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上海市科委课题,编号 07DZ19726-6;10 万;2008 年 1 月2010 年 1 月,参与 四、教学相关论文 做好中西医结合伤骨科多媒体教学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成果大会论文 2008 年,第一作者 五、教学表彰和奖励 1 获 2004-2005 年龙华临床医学院先进教师三等奖 2 获 2004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第六届中青年课堂教学竞赛青年组鼓励奖 3 获 2008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七届中青年课堂教学竞赛青年组二等奖 4 获 2008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抗震救灾优秀党员称号 5 获 2008 年上海市教委抗震救灾优秀党员称号 6 获 2008 年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7 获 2008 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0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研究课题 1 青少年脊柱侧突症的导引手法治疗规范,中管局,2004.5-2007.5,参与普查与病例 收集 2 会厌逐瘀汤治疗痰热郁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龙华医院院级课题,2005-2006 年,第一负责人 3 玉屏风散加味预防手术后感染临床观察,龙华医院院级课题,2007-2008 年,第一 负责人 4 建立中医骨伤科多媒体教材(创伤部)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课程建设课题, 2008-2009 年,第一负责人 二、论文著作 1 张霆, 王拥军, 叶洁. 会厌逐瘀汤治疗痰热郁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上 海中医药杂志, 2007, 41(8): 43-44. 2 张霆 , 施杞 , 王拥军. 8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辨证施治研究 . 中国中医骨伤 科杂志, 2007, 15(9): 26-29. 3 徐纪庆, 张霆, 侯宝兴.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 . 中国中医骨伤 科杂志, 2000, 8(6): 41-43. 4 陈兴元, 张霆. 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原因浅析. 中国中医骨伤 科杂志,2001,9(3): 45-46. 三、参编论著: 1、 全国中医院校各科课程习题集*中医伤科学习题集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编写者 2、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教材中医骨伤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编写 者 3、 施杞谈颈椎病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12 一版,2004.11 二版 编写 者 4、 颈椎病与腰椎病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2.5 编委 11 三、表彰及奖励 1、2007 年 6 月撰写椎动脉型颈椎病当从脉痹论治于北京参加由中国康复医学 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第一届中青年颈椎病论文竞赛获一等奖。 2、2008 年 11 月撰写做好中西医结合伤骨科多媒体教学于成都参加由华西国 研国际医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成果交流获二等奖。 3、2008 年龙华医院先进工作者 4、2008 年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5、2008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抗震救灾优秀党员称号 6、2008 年上海市教委抗震救灾优秀党员称号 7、2008 年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8、全国 2008 年人文医学荣誉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 姓 名 葛京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2.11 最终学历 本科 职 称 副主任医师 电 话学 位 医学学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骨伤科教研室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 725 号 2-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中医骨伤科,骨关节疾病 12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周学 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 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 过五项) 中医骨伤科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班, 专业课,学时/周,5 届,约 300 余人 中医骨伤科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本科班, 专业课,学时 /周, 1 届,约 20 余人 中医骨病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方向本科班, 专业课,3 学时/周, 1 届,约 30 余人 中医骨伤科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跨校第二专业, 专业课,4 学时/周,1 届,约 30 余人 指导研究生 2 人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15 篇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青少年脊柱侧突症的导引手法治疗规范,中管局,2004.5-2007.5,普查与病例收集 金乌骨通胶囊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第一作者,2004 液压扩张加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 上海中医药杂志,第二作者,2007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 姓 名 莫文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8.11 最终学历 博士 职 称 副教授,副主 任医师 电 话学 位 博士 职 务 科主任 传 真 所在院系 龙华临床医疗系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宛平南路 725 号 2-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脊柱疾病 13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 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论 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 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 过五项) 中医骨伤科学,每年 18-36 学时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 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课题(第一负责人承担) 1.施杞教授从痹论治颈椎病的经验研究。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编号 2006T001A 2.施杞教授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上海市科委课题,编号 07DZ19726-6; 3、健腰密骨胶囊预防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 骨折的临床研究。上海市教委课题,编号 07CZ011 论文发表(第一作者) 1、以单病种质量管理评估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 中国临床康复,2005 ,9(46):102-104 2、施杞教授运用圣愈汤治疗颈椎病机理浅析 .世界中医药,2008 年 3 月 3 卷增刊:38 3、液压扩张加三部九法手法治疗肩周炎 87 例临床报道 .中华实用临床杂 志,2008,9(1):46-47 4、益气化瘀补肾法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 14 2008,42(7):41-42 5、垫枕自身复位配合 PVP 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中国骨质疏松 杂志,2008,14(12):903-907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 姓 名 叶洁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7.1 最终学历 大学本科 职 称 住院医师 电 话学 位 学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中医骨伤教研室 E-mail Y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 725 号龙华医院西十病区 2-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中医骨伤科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周学 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 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 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 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中医骨伤科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班, 专业课,学时/周,3 届,约 300 余人 中医骨伤科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本科班, 专业课,学时 /周, 1 届,约 20 余人 中医骨病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方向本科班,专业课,5 学时/周, 1 届,约 30 余人 中医骨伤科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跨校辅修第二专业, 专业课,4 学时/周,1 届,约 30 余人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04 年度龙华医院优秀教师三等奖 2006 年度龙华医院优秀教师提名奖 15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施杞教授从痹论治颈椎病的经验研究、上海市 卫生局课题 、06.12-08.12、病例收集、 施杞教授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上海市科委 课题、 06.12-08.12、病例收集、 健腰密骨胶囊预防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临床研 究、上海市教委课题、06.12-08.12、病例收集、 观察会厌逐瘀汤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院 级课题、 07-08、病例收集、 建立中西医骨伤科多媒体教材、院 级课程建设课题、 08-09、病例收集、 颈椎病牵引治疗的解剖基础,临床医学探索,第一作者,2008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王拥军 男 教授 中医骨伤科 指导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施杞 男 1937/8 教授 中医骨伤科 指导教研室建设工作 张霆 男 1973/4 副主任医师 中医骨伤科 教研室主任:指导课堂及实习、论文 葛京华 男 1962/11 副主任医师 中医骨伤科 课堂教学及实习、论文 莫文 男 副主任医师 中医骨伤科 课堂教学及实习、论文 叶洁 女 主治医师 中医骨伤科 课堂教学及实习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万宏波 男 住院医师 中医骨伤科 指导学生见习及实习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 构、学 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职称结构: 本教学队伍共 7 人,由名老中医施杞教授指 导教研室建设 工作,并由王 拥军教 授指导教学改革研究思路,极大程度上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具有多媒体教学经验 较为丰富的教研室主任带队,其中正高 级 2 人,副高 级 3 人,中级 1 人;全国名老中 医 1 人,博士后导师 2 人,博士生 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2 人。 年龄结构: 年龄于 35 岁以下 2 人,36-50 岁 4 人,51 岁以上 1 人。 学历及学缘: 具有博士学位 2 人,硕士学位 1 人,博士在 读及硕士在读各一名。研究生学历 占教师队伍的 43%。 16 师资配置: 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力量雄厚,每年承担中医骨伤科教学,包括本科生约 60 余人,研究生约 20 人,留学进 修生约 30 人。 3-3 教学改 革与研 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 十项) 中医骨伤科是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研究各类损伤性疾病发生、发展及防治规 律的学科,总结了几千年来我国 劳动人民的经验成果,结合目前临床新兴治疗技术, 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特色诊治方法,是中医 临床学科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极高 的实用价值。本学科疾病以各 类急慢性创伤为基础,故诊断及治疗乃至预后方面均 较为直观,治疗方法上种是内外合治,动手实践操作性较强。在我科室初建至今, 沿袭了名老中医石筱山、吴诚 德等诊疗经验,目前在全国名老中医施杞教授的带领 下围绕中医骨伤科教学大纲为中心,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 结合的传统模式下,探 索以现代化多媒体教材辅助等多模式教学: 一、挖掘优势病种,在教学中将普通教学与特色教学相 结合 近年来,我临床医学院中医骨 伤科临床工作在脊柱病研究所的 带动下有了长 足的发展,中医骨伤科教研室工作也有所相 应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在秉守教 学大纲内容的普通教学下,以脊柱病特色研究及治疗作为 切入点, 诱导学生对本课 目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 本课目的认知及对中医药治 疗创伤类疾病的信心。 二、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改进提高教学 质量 在近年来我们教研室不断对所使用的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改进,在教学 中使用更为直观更为多样的图象乃至影像,在 课堂教学中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 效果,学生学习伤骨科的兴趣大大提高,其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008 年由张霆申请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建立中医骨伤科(创伤部)多媒 体课件,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现已结题, 获得较好效果。撰写相关论文做好中西医 结合伤骨科多媒体教学获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成果二等奖(华西国研主办) 三、以编写研究生教材为契机,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近年在施杞教授的带领下,我教研室加 强了中医骨伤科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 先后主编了国家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七年制)的编写,以及主审了中医骨伤 17 科学(五年制),主编全国研究生 统编教材中医骨伤科临 床研究,使我校中医骨 伤科学教材的建设始终保持在全国领先的行列,而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中 我们秉承了中医药教学内容为基础,现代化医药治疗技术为辅 助的教学内容扩展 至初级住院医师培养等立体化教学框架, 较大幅度的提升了我教研室教学水平。 四、立体化教学设计,针对不同时期教学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整体 辨证思维理念 在本科课堂教学之初,我们重点介 绍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同时介绍当代中医 骨伤科的优势,以引导学生的自豪感与学 习兴趣;在其后的 时间里以图片影像等资 料帮助学生对每个疾病的理解,促使其牢 记各个疾病的重点及 难点。待学生 进入临 床见、 实习,我们教学中除了在每个疾病教学中予以重点说明外,注重横向比较类 教学,促进学生的疾病认知的比 较法自学能力。 对于研究生及初级住院医师,我 们采用将导师的治疗经验 教学为主,病案 资 料总结、中医操作技能培训等内容 为辅的教学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 “龙华牌”临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以名老中医经验介绍学习为 契机, 强调伤骨科教学中的中医特色,突出中 医的优势特点 我教研室以介绍施杞教授所继承的石氏伤科气血理论为起点,深入挖掘中医 骨伤科特色,强调辨病与辨证 相结合,重视五藏辨证,内外合治,五藏并 调的诊疗 理念,在早期课堂教学中就逐步开展中医文献 经典理论的介 绍,如 “肢体损于外,气 血伤于内”等,加 强学生对伤骨科中中医内涵的 认识。在 见习 及实习过程中,我 们让 学生直接参与中医特色治疗项目, 让学生认识到骨伤科疾病的治 疗中,手 术及西药 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更多的是侧重于中医药临床实际 运用教学为主,在中医 药治疗脊柱病、骨折整复手法、中医特色膏药运用及牵引薰洗、手法、练功等特色 方面尤为重要。名老中医每周在病房里的查房,对每位学生都是一次中医药理论的 再学习的经历,在名老中医的教学中,也很注重对科室青年教师的培养及辅导,也 无形中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我 们中医骨伤科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 六、获得的教学研究成果及表彰 2008 年 11 月张霆撰写做好中西医结合伤骨科多媒体教学于成都参加由 华西国研国际医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成果交流获二等奖。 张霆获 2004-2005 年龙华临床医学院先 进教师三等奖 张霆获 2004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第六届中青年课堂教学竞赛青年组鼓励奖 张霆获 2008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七届中青年课堂教学竞赛青年组二等奖 张霆获 2008 年龙华医院先进工作者 张霆获 2008 年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张霆获 2008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抗震救灾优秀党员称号 张霆获 2008 年上海市教委抗震救灾优秀党员称号 张霆获全国 2008 年人文医学荣誉奖。 18 3-4 青年教 师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名师为标榜: 定期组织教研室青年教师参加院、校组织的名师讲堂,加强教研室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每周邀 请名老中医施杞教授在病房中教学查房,以 实际生动的方式展示出名老中医的教学风范从而对中青年教师起到带 动作用。以本教研室两位专 家:施杞教授、王 拥军教授的教学管理方式 为典范,以脊柱病研究所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作为榜样,教学与科学管理 相结合,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牢固 树立为人师表理念,不断努力提高自 身教学素质,从而促进教学 质量的提高。通 过名老中医工作室建 设的形 式,我教研室里有三位教师 加入名老中医工作室成 员,继承名老中医诊 疗经验及技术的同时,也使得名老中医的医德医 风及教学理念得到进一 步的传承和发扬。 二、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能力 对骨干教师的培养,我教研室已制定长期规划,前期工作已取得较 为显著的成果,大部分青年教 师 已依托于施杞教授的培养平台,逐步成 长,教研室成员莫文医师早年 获选 “希望之星”培养计划,并于 2008 年 攻读博士毕业,目前已成长为龙华医院骨伤科科主任。 现任教研室主任 张霆在 2004 年硕士毕业后, 继续 于 2007 年获选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 19 验传承班就读施杞教授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万宏波、叶洁医师也通过 教研室的培养于 2008 年开始就读施杞教授硕士研究生。在学历及教学 研究思路上的不断成长,从而全面提升本教研室的专业水平。 三、以战养兵,给与年青教师制定不同的奋斗方向,给与历练的机 会及动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 长 我教研室鼓励支持青年教师走出医院,从不同的层面与方向参加 校级、市 级乃至全国范围的交流、比赛等。现任教研室主任张霆近 3 年 以教学工作为重,参加上海中医药大学组织的教学比赛均获得较好奖项, 2007 年他撰写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当从脉痹 论治全国第一届中青年颈 椎病康复论坛论文竞赛中脱颖 而出获一等奖。2008 年他又撰写做好中 西医结合伤骨科多媒体教学于第三届全国中西医 结合优秀成果交流获 二等奖。莫文主任近年在临 床业务 上勇于突破,在国内外多次会议上有 精彩的表演,现已荣任龙华 医院 伤骨科主任。2007 年施杞教授及王拥军 教授主编中医骨伤科学(七年制)及研究生教材期 间, 带领我教研室青 年教师共同完成编写任务, 让我 们青年教师在临床及理论上全面成长。 教研室也帮助青年教师确定各自研究方向,创造条件,争取研究 课题, 参加学术交流。 教师在教学同 时积极开展临床研究, 进而将学术研究 成果在教学实践中予以推广,形成科研与 临床及教学三位一体良性互动 的状态。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 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 (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20 4课程描述 4-1 本 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龙华医院伤骨科是本院最早建立的科室之一,由全国著名伤科专家石筱山 创建。上海著名武术伤科专 家王子平先生的传人吴诚德教授为我校伤骨科教学 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科教研室首建于 1960 年,在本学 科初建时, 伤骨科名中医石筱山老先生 带领着我科室内老一辈之名中医专家编 写了中医伤科学第一版教材,担任中医骨 伤科本科教学工作,开始承担上海中 医药大学(原名:上海中医学院)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教研室已培养大学本科班学生约千名。同时还承担研究生、境外 研修生、进修生的带教工作。1986 年我科获批准为硕 士培养点, 1990 年获批成 为博士培养点,1995 年获 批成为博士后流动站, 2002 年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中 医骨伤共建),2005 年被上海市 卫生局确立为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2008 年被国 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 2001 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上海市 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1993 年建立上海市中医 脊柱病医疗协作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临床优势专科、上海市中医防治颈椎病特色专科、 首批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室所在地、全国第一个中医骨伤科博士点和 博士后流动站。2003 年 7 月成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科室作为临 床研究部使临床与科研、继 承与发扬更有机的结合。拥有床位 41 张, 上海市名 中医 1 名,主任医师 4 名,副主任医师 8 名,博士 3 名,硕士 4 名。在治疗脊柱 病、骨关 节退行性疾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 质疏松症、脊柱侧弯、创伤骨折 21 等方面疾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疗效满意。 我学科注重临床与科研共同发展,早在 1984 年就在国内最早采用 Moire 云 纹照相技术,对 2500 名青少年脊柱侧弯进行普查。1994 年对 8500 名小学生作 臀肌挛缩症的普查,得到发 病率为 4%的结果。近 10 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及面上项目、部局级等各 级课题二十余项;获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国 高校自然科学奖、上海市科技 进步奖等国家级一、二、三等 奖共 4 项;申请国家 发明专利 3 项,开发新药 2 个;完成成果转让 1 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 术论文 100 余篇,参编著作 10 余种。 如今,本学科队伍中有着大批年轻的硕士、博士高 级人才,在前 辈所得成绩 的鼓舞下,经验传承的指导 下,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上不断探索发展,改革 课堂教 学,强化 临床教学,逐步开展并改进了多媒体教学,并进一步完善了中医骨伤科 学教材。近年来施杞教授、王拥军 教授等主审了国家教育部十五 规划教材中医 骨伤科学(五年制)、主编 了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七年 制)、副主编新世纪规划教材 中医骨伤科学(五年制)及其配套习题集,张霆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