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闵行区 2013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 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 (17 分)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 赞美的主角。 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 、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 、 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 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 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 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 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 ,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 ,实际上代 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 ,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 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 不安于既有现状。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 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 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 、 “可打趣内容” 。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 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 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 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 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 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 “矿藏” ,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 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 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 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 声笑来?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 “三 代文武” ,标榜至今。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 “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 。 一九八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 ,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 学校_ 班级_ 准考证号_ 姓名_ 密 封 线 现代社会的“自我” ,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 ,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 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 ,从 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 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 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 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 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 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 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 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 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 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 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 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 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 这一“待遇” 。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 分) 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 B. C. D. 2.第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 (2 分) 3.第段,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3 分) 4.第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分) 5.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 ”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6. 作者对未来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持什么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 看法?(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 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 谢云 在这座城市绵缠了好几天的雨,总算停了。雨其实是好雨,不仅退去了持续已久的 酷暑高温,还将城市里一向灰蒙昏暗的天空,洗得干干净净、朗朗阔阔的,连空气也显得 格外清新、温润。晚饭后在滨河广场散步,妻突然指着西北天际,那一江大水流来的方向, 惊喜地说:看,那儿的山! 循着她的手指望去,就看到了那一带依稀的远山。层峦叠嶂,嵯峨相拥,仙人列 阵般,远远地站在这座城市的西北方向,宛若一道屏风,又似一堵城墙。雄伟,壮观,又 带着些隐约的超尘脱俗的俊逸之气。 那其实是我们都熟悉的山,川西北的山,是岷山和龙门山系的余脉。以前,每次 从山里出来,经过江油,都能从车窗外看到它们沉默、敦厚的身影。 那些山,曾经像某种标志和象征一样,站在我们的视野里。 但是妻一再感叹:我怎么从来就没看到过呢?神情里满是惊异和不解。我知道, 她所说的“从来” ,是指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这段时间。我也知道,以前没能看到,不过是因 为那些山被高楼大厦挡住了,被城市里的灰尘雾霭遮蔽了。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就将它们 给淡忘了。 这样的感叹,我早有过。虽然在这座城里生活还不到一年时间,但每日里骑着自 行车匆忙来去,眼睛里只有红绿灯和人流车流,委实没多少空闲的时间和心境去旁顾其他。 而究竟忙出了些什么名堂,却是连自己也说不出的。只知道,这一年里,别说远处的山峰, 便是头顶的天空,也难得专注地去看上几回。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必然的丧失,但我知道,许多现代都市人都 经历着这样的丧失,尽管他们不一定有这种感受。其实,岂止是高天和远山。除此之外, 我们生活丧失掉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远方,比如说梦想,比如说神圣,比如说洁 净宏大的事物正被我们淡化和遗忘,崇高的激情正从我们的心灵中消退和衰竭。我们 可怜的灵魂,自然只有在物质和商业气息的包围下,一天天变得简单而脆弱,甚至,连活 着的目的和意义,也越来越渺茫,越来越稀薄。 智者乐水,仁得乐山。可是现在,山,这种曾被古人视为生命依托的事物,早从 我们的心灵中自觉不自觉地潜逸了,隐遁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样诗意、禅意的美好心境, 在我们的生活,自然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但是,山站在那里。不管我们需不需要,也不管我们在不在意。它只是站着,远远 地站着,静静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地站着,以便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它,呆呆地看 着它,想一想什么,或什么也不想,发两句感叹,或者像它一样,沉默无言。 望着那些山,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在我心里慢慢地苏醒,并像水一样盈漾开来。 我知道,那是属于过去,属于记忆的在那些远山的更里面,在那座四面被山簇拥的小 城里,我生活了整整九年时间。九年里,我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那片土地上,我 把自己的感情和梦想,放逐在了那片土地上。而那些山,也如铭如刻一般,深深地融进了 我的血液和灵魂里。 记得,那小城的北边,有一座人称“北山”的,是我寓居小城时时常光顾的。山 不险峻,也不崔嵬,所以无甚大的名气。但无名又自有无名的妙处:人迹稀少,山也便闲 且静,雍容沉稳;极适宜独旅漫步,游目骋怀,迩想遐思。我在那里消磨掉了无数的周末 和黄昏,充分地体悟到与山悠然相对时,内心平静、散淡、安祥有致的况味。像圣经 里说的:“让我们把头转向群山,群山会给我们以帮助。 ” 然后离开它,到了现在这座城里,在车流人流中奔波忙碌,无悲无喜,无忧无乐, 渐渐就忘却了那些与山有关的日子。没想到,山却仍是站在那里,让我在不经意间,又暖 暖地想起,想起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一段与山有关的日子,想起自己曾经有过那样一段 美好的生活。 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就像天空,一直都那么旷阔地空在那里。 (选自中华散文2005 年第 9 期,有删改) 7第段画线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2 分) 8第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 (2 分) 9. 下列对第段所写“北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北山”虽然不大,作者却把它看成寄寓情感寄托梦想的妙处。 B.“北山”的闲静雍容使作者忘情其中,内心平静没有烦恼忧伤。 C.“北山”中留有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融进了作者的血液和灵魂。 D.作者写对“北山”的独特情感,使得文章的抒情真实而不空泛。 10从全文看, “一直都站在那里”的山有哪些特点?(3 分) 11本文标题颇有意味,结合“其实” 、 “一直” 、 “站”等词语对其进行赏析。 (4 分) 12综观全文,作者看山得到了哪些收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6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如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驿寄梅花, ,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 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 一水护田将绿绕, 。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 一语天然万古新,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 1416 题。 (7 分) 赤 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 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 诗。 (1 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 16.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 (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2 题。(17 分) 陈元达,字长宏,后部人也。本姓高,以生月妨父,故改云陈。少而孤贫,常躬耕 兼诵书,乐道行咏,忻忻如也。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元海之为左贤王,闻而招之,元达不答。及元海僭号 ,人谓元达曰:“往刘公相 屈,君蔑而不顾,今称号龙飞,君其惧乎?”元达笑曰:“是何言邪?彼人姿度卓荦,有 笼罗宇宙之志,吾固知之久矣。然往日所以不往者,以运期未至,不能无事喧喧,彼自有 以亮吾矣 。卿但识之,吾恐不过二三日,驿书必至。 ”其暮,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人 曰:“君殆圣乎!”既至,引见,元海曰:“卿若早来,岂为郎官而已。 ”元达曰:“臣惟 性之有分,盈分者颠。臣若早叩天门者,恐大王赐处于九卿、纳言之间,此则非臣之分, 臣将何以堪之!是以抑情盘桓,待分而至,大王无过授之谤,小臣免招寇之祸,不亦可乎! ”元海大悦。 在位屡进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而知也。刘聪即位,聪每谓元达曰:“卿当 畏朕,反使朕畏卿乎?”元达叩头谢曰:“臣闻师臣者王,友臣者霸。臣诚愚暗无可采也, 幸邀陛下垂齐桓纳九九之义,故使微臣得尽愚忠。昔世宗遥可汲黯之奏,故能恢隆汉道; 桀纣诛谏,幽厉弭谤,是以三代之亡也忽焉。陛下以大圣应期,挺不世之量,能远捐商周 覆国之弊 ,近模孝武光汉之美,则天下幸甚,群臣知免 。 ”元达苦谏不从,忧愤而死。 及其死也,人尽冤之。 注: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亮:通“谅” 。捐:除去。免:同“勉” 。 (晋书陈元达传有删改)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 分) 吾固知之久矣( ) 卿但识之( ) 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 ) 既至,引见( ) 18.下列各句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例: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 A. 君其惧乎(晋书陈元达传 ) B. 其暮 (晋书陈元达传 ) C. 及其死也(晋书陈元达传 ) D. 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 ) 19. 第段中,元达的话使“元海大悦”的原因,可概述为 。 (3 分)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臣闻师臣者王。 21. 阅读全文,概括元达的性格特点。 (2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游灵岩天平山记 朱德润 吴郡之西为湖,东为江,独灵岩天平为山之胜境。予昔陪宋尚书诚夫来游,距今十 有七年矣。其山峦林麓陂池之美,盖尝粗记而未能再览其详也。 至正已丑春暮,判簿顾君定之等,约余为山行。於城西之枫桥入,先抵吴安山下, 即乘肩舆行。二三里至观音山,又行抵北山,还宿衍福精舍。 明日,复就肩舆 ,由吴安山左,度天平岭,瞻文正范公故祠:乔木森茂,异石林 立。转过野桥村店,山回涧曲,樵歌牧唱,相与应答於翠微空旷之间,里人所谓鸡经山、 虎子谷者,突然乎其左;琴台山献、羊肠岭者,兀然乎其右。迤值上陂陁,经荦确,皆陟 险攀缘而上,直抵灵岩山永祚塔寺后。回望诸山,皆在其下;山色苍茫,湖光镜净,瞰飞 鸢於木杪,睇云帆於天际。乃环山而归,复抵天平之白云寺。入拜范公祠下,出则日色已 晡,烟光黯淡,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 余谓定之曰:“人生聚散之踪,来不可期,去不可追。矧岁月奔驰 ,一俯一仰, 悉为陈迹,物是而人非者有矣。今则天和日晴,川朗山秀,心开而目明,意适而情畅,有 朋侪足以倡和,酒肴足以献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则斯游也,不可以不记。 ” (选文有删节) 注释:肩舆:轿子。矧:况且。 22. 概述第段的主要内容。 (2 分) 23. 天平山的“山峦林麓陂池之美”体现在 。 (3 分) 24. 试对第段中“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一句进行赏析。 (3 分) 25. 下列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难道不知道这在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吗! B.怎么知道这不是在其他日子里来此观看美景! C.怎么能不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看到的美景! D.哪里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啊! 26.阅读全文,概述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二 写作 70 分 2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 明金光的口袋。 ” 这句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闵行区 2013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答案 (一) 1、C 2、作家写作中可以被用来嘲笑的知识分子的缺点和弱点。或知识分子身上可资嘲笑的“不 完善”之处。 3、中国学者有厚古薄今、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1 分) ;审美上喜欢“向后看” (1 分) ;而知识分子又总是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因而总被 嘲笑(1 分) 。 4、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1 分) ,把新派人物比作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夏瑜” (1 分) ,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 分) ;或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 手法(1 分) ,把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孤掌难鸣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 诺的现状进行对比(1 分) ,突出地表达了“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 分) ; 或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1 分) ,通过例举人们熟悉的鲁迅作品中“夏瑜”的结局(1 分)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 分) 。 5、B 6、作者认为(1 分) ,只要知识分子还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来写自己, 只要知识分子还是社会的关注点(1 分) ,中国文学拿知识分子“开涮”还会继续下去(1 分) 。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1 分) ,因为中国文学历来有嘲笑知识分子的传统,现实生活中许 多知识分子就有虚伪猥琐等性格特点(1 分) ,所以,它还可以成为人们继续写作的资源 (1 分) 。 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1 分) ,因为尽管中国文学有嘲笑知识分子的传统,但历史上和 现实中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社会发展的 中坚力量,当这些特点被人们认识到以后(1 分) ,人们会改变过去的做法,在文学中赞美 知识分子(1 分) 。 (二) 7、对环境进行描写,引起下文(1 分) ,同时也为全文定下感情的基调(1 分) 。 8、生活中,由于我们的心灵变得麻木(1 分) ,忽视或远离或丧失了那些充满诗意的美好 心境(1 分) 。 9、B 10、雄伟、壮观(1 分) ;超尘脱俗,隐约、俊逸(1 分) ;沉默无言(1 分) 。 11、作者在标题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通过“站”字的运用,赋予山以生命(1 分) ; 而副词“一直”的运用,写出了山始终都站立在那里(1 分) ;“其实”的运用,揭示出不 管你看见与没看见,山一直都站立在那里的本质(1 分) 。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文章的标 题既饱含哲理,又充满诗意(1 分) 。 12、通过一次雨后看山的经历,作者发现许多现代都市人在物质和商业气息的包围下,丧 失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淡化和遗忘了远方、梦想、神圣和宏大的事物等;崇高的激情正从 我们的心灵中消退和衰竭(1 分) ;我们的灵魂一天天变得简单而脆弱,生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企业资产重组财务顾问代理服务协议
- 2025年度环保监测基站安装与数据采集服务合同
- 2025年新能源产业设备购置与安装工程融资服务合同
- 2025年现代商务大厦智能车库车位租赁及购买权综合服务协议
- 2025年高校后勤绿色食品配送与供应服务合作协议
- 2025年中小企业设备购置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生态农业泥土高效运输与精准配送服务协议
- 2025公考公务员试题及答案
- 2025敦化公务员试题及答案
- 第8章长方体的再认识(单元卷)-六年级数学下学期考试满分全(沪教版)
- 2025年全国焊工证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乡村基地代运营合同范本
- 2025年烟叶生产考试题库
- 学堂在线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 章节测试答案
- 房颤导管消融护理
- 多元化经营战略下小米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
- 安徽省2025年公需科目培训测验答案(科目一)
- 浙江省衢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5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库(2025公需课课程)
-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及维护保养方案
- 融资性担保贷款保后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