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经验启示_第1页
60年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经验启示_第2页
60年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经验启示_第3页
60年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经验启示_第4页
60年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经验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国 传 统 结 文 课 化 论 选 文 讲 学院:稀土学院 班级:复合 2012 级 姓名:梁雄涛 学号: 1277158127 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经验启示 60 年沧桑巨变,60 年成就辉煌。湖北工业走过了艰苦创业打基础、改革调 整活机制、科学发展促转型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渐 强、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粗放经营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性跨越, 建成了以汽车、钢铁、化工、电力、食品、轻纺、电子信息为支柱和特色的门 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老工业基地不断焕发生机和 活力,在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湖北振兴崛起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湖北工业建设与发展 的新篇章。60 年来,湖北工业克难奋进,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步入了 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60 年的奋斗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 年):工业基础建立阶段。头几个五年计划中,国 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快“三线”建设,湖北是全国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 之一,武汉钢铁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武昌 造船厂、武汉锅炉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铁厂、荆门炼油厂、武汉石油化工 总厂、湖北化肥厂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设。省委、省政府在人力、物力、 财力等方面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的顺利建 成。这些重点工业项目,不仅关系到国家工业化的大局,而且对湖北工业乃至 全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湖北工业发展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全省围绕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以国家重点 工业项目建设带动地方工业发展,以地方工业发展服务和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 设,地方“五小”工业(即小化肥、小农机、小水泥、小水电、小煤炭)迅速 发展,扩展了湖北工业规模。 第二阶段(19772001 年):改革调整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湖北工业在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探索, 不断进行调整提高,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由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国企改 革经历了从最初的放权让利,推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股份制改造、“三改一加强”、“抓大放小”、优化 资本结构等阶段,确立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 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企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断增强。伴随着国企改 革的推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 经营方式的企业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时期,面对工业经济改革调 整的艰巨任务和复杂局面,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制定 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实现了国企三年解困的目标,在工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技术开发和实现大集团战略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推动了全省工 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阶段(2002 年至今):推进新型工业化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 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 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省工业按照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 设,发展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推动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推进节能降耗和专项治理,湖北工业在推进新型工 业化的进程中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湖北工业发展成就辉煌 60 年来,湖北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奋进,在不断满足人民生 产生活需要中谋求发展,在探索科学发展中推进跨越。如今,湖北工业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工业体系日趋完善。1949 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只 有 4.73 亿元,2008 年已达到 13454.94 亿元,是 1949 年的 2845 倍。在落后的 工业基础之上,湖北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综合配套能力较强, 产业基础厚实,已形成一批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 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生产基地;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和最 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联碱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全国 最大的水电基地;全国重要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一批产品产量居 全国前列,其中汽车居第 4 位,钢材、水泥居第 7 位,农用化肥居第 3 位,农 药居第 2 位,纱、卷烟居第 5 位,布居第 4 位。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主导地位日益突出。60 年来,湖北的工业化进 程不断推进,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从 2003 年四 季度开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已连续五年保持 20%以上的较快增长。2008 年,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3081.9 亿元,增长 39.3%;实现利润总 额 909.03 亿元,增长 44.98%;实现税金 852.44 亿元,增长 49.47%。随着工业 化的不断推进,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从而推动了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工业 大省的的跨越,带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明显壮大。60 年来,湖北工业产业结构 在不断调整中优化,在不断优化中壮大,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特色的支 柱产业。列入全省“千亿元产业计划”的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食品、 纺织等六大行业发展迅速,2008 年六大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 2128 亿 元、1733.57 亿元、1587.32 亿元、1047 亿元、1203.24 亿元、757.49 亿元, 占全省的比重达 64.8%。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光谷”、“国家生物 产业基地”落户湖北,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2008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 1106.59 亿元,增长 24.2%,占全省规模以 上工业的 28.8。其中,东湖高新区 2008 年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消 费电子、环保等五大产业总收入达到 1068 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 电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 位。 企业成长明显加快,竞争能力不断提升。60 年工业发展历程,也是企 业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1949 年,全省工业企业一共只有 4004 家,而且绝大 多数规模弱小。2008 年,全省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达 10998 家,其中主营业 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1525 家,过 100 亿元的 15 家,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2008 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1229 亿元,成为全省首个过千亿元企业。武汉烟草 (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首个实现税金过百亿元企业,2008 年实现税金 118.51 亿元,占全省工业税金的 13.91%。东风汽车公司、武钢、武烟、宜化、三环、 华新、冠捷显示、大冶有色等 8 家企业入围 2008 年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 “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成效明显,中小企业成长步伐加快,2008 年全省新增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 2002 户。企业户均收入规模明显增加,2008 年规模以上企业 户均收入 1.19 亿元。 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发展质量明显提高。60 年来,全省工业经济不仅 实现了规模总量的扩张,而且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一 是轻工业发展加快。2006 年轻工业开始快于重工业,2008 年增速继续高于重工 业 2.5 个百分点,工业发展由主要依靠重工业拉动逐渐向轻重工业协同拉动转 变。二是县域工业、中小企业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 年,县域工 业增速比全省工业快 4.2 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占比达到 45.1%,比上年提高 6 个百分点。全省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 5660 亿元,同比增长 19.41%;规模以上 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5725 亿元,同比增长 37.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 增销售收入 60%来自中小型工业企业。三是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迅速。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带动了企业聚集、产业集群,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 一大亮点。至 2008 年底,全省 52 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聚集规模以上企业 1747 家,实现销售收入 1717.89 亿元,上交税金 60.32 亿元,分别增长 148% 和 29.6%,均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四是技术改造深入推进,科技 进步成效显著。2008 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 911.4 亿元,同比增长 15.2%,占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 38.2%提高到 40.8%。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技术 装备水平,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全省中国名牌数量达到 51 个。五是节能减 排成效显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连续两年保持 5%以上的降幅。 2008 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 降 2.5%和 3%。 湖北工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60 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北工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乘风破浪,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积累了宝贵的财富,经验弥足珍贵。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不断激发工业发展的内在活力。解放 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60 年来所经历的几次思想大解放,每一次都推动了工 业的大发展。通过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和企业产权制度改 革,通过实施兼并联合,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资源配置,一批大型国有企业 不断做大做强。武钢兼并鄂钢、重组柳钢,成为年产钢能力达到近 3000 万吨的 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省内 18 家烟厂整合为武烟一家,提高了名优品牌的市场 销售份额和竞争能力,年实现税金过 100 亿元。东风公司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 形成了百万辆以上规模。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改革的深入推进,体制机制 的不断创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中小企业蓬勃发 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格局,成为工业发展极具潜力的新的经 济增长点,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不断增强。实践证明,思想的不断 解放,改革的深入推进,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形势下,推 动全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向解放思想要生产力。 必须坚持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经 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现代经济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量。60 年来, 湖北工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现。进入新世纪以来,省 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工业兴省”战略, 要求将工业化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制定并实施湖北省新型 工业化规划纲要,出台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围绕做大做强支 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三个三工程”、 “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千亿产业培育计划”,大力推进“三改一培育”。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全省工业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带动 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我省历史上发展比较好的时期,往往都是由 工业发展比较快、比较好所带动的,“工业兴则湖北兴,工业强则湖北强”。 加快湖北发展,必须坚持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 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加快推进湖北新型 工业化进程,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用工业化来带 动湖北的城市化和现代化。 必须坚持抓好产业和企业的培育,夯实工业发展基础。产业和企业是 工业发展的基础。60 年来,湖北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企业和产业的发 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地抓“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通过不断 培育产业、壮大企业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发挥我省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培育 支柱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实 施开放先导战略,努力抢抓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富士康、中芯国 际、宜昌多晶硅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湖北。各地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 相结合,围绕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了优势 产业,推动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了工业经济实力。产业和企业要发展, 必须要有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从我省工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凡是发展 得比较快的时期,都是工业投入比较大的时期。由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业投 入,不断做大产业和企业规模总量。 必须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工业经济竞争能力。科技进步与创 新是推动工业发展,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提出“科教强省”战略,作出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战略举措,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推 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2006 年到 2008 年,共完成技改投资 2466 亿元,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的 35%,年均增长 24.7%,对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 33.8%,拉动工业增长 13.7 个百分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本 世纪初国际水平,重点骨干企业基本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必须坚持抓好环境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环境是生产力, 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它直接影响工业发展的快慢,影响企业和产业的竞 争力。湖北工业发展的成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得益于环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