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教案_第1页
7、《最后一课》教案_第2页
7、《最后一课》教案_第3页
7、《最后一课》教案_第4页
7、《最后一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华民族中学 20142015 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 文 集体备课课案 主备人:吕晓萍 时间:2014 年 3 月 22 日 二次备课人: 课题 7、 最后一课 ( 3 课时) 二次备课 补充内容 教 学 目 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 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 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柯赛.马蒂说过:“对祖国的爱,就是凡是压迫它的人们不可战胜的仇 恨,就是侵略它的人们无终止的深恶痛绝。”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 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 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 一课。在这篇文章里,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二、简介背景: 本文是 18701871 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 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 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 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 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走近作者: 都德(18401897) ,法国小说家。1868 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 西 ,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 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 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 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 产作家,一生写有 12 部长篇小说,4 部短篇小说集。 四、疏通字词 1、读准下列字音: du ho su o chng yo shi q do gng 踱来踱去 郝 叟 懊悔 惩罚 钥 匙 祈 祷 哽 教 学 过 程 d x f lng 督学 膝头 小 弗 郎 士 2、掌握多音字。 (ti )字帖 (qing)强迫 帖: (ti )请帖 强:(qing )强劲 宁:(nng)宁静 (ti )妥帖 (jing )倔强 (nng)宁可 3、积累词语: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喧闹:喧哗热闹。 思量:考虑。 五、整体感知文本 1、内容呈现 (1) 、听课文朗读,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 、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其他同学在听的过 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 义思想感情。 2、设置问题情境 (1) 、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 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 别人。 (2) 、用“这是 的最后一课。 ”句式谈谈自 己读文的感受。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4、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我”的见闻感受。 5、 “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最后的教书生涯;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对 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知识先导 (一) 、小说常识 1、体裁: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1)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 物) (2)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 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 (3) 、情节 (序幕)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七、课文研读 (一) 、情节 1、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 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 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 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2、 “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有哪些不同之处?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气氛 : 平时上课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 能听到。 ” 最后一课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 肃氛。 ” 学生: 平时上课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 最后一课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课堂里 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平时上课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静一点,静一 点 ”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 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最后一课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 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作用:营造了“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 深悬念。 八、达标检测:导学案-自学质疑 九、作业: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文研读 (二) 、环境 1、找出本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有什么作用? (1)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 “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 幼稚心态。 (2)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 “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 景,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 铺垫。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 、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 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 祖国语言的难舍。 (三) 、人物 1、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a、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b、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 幼稚。 c 、 “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d、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e、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有一定的意志力(能管得住自己) 、爱憎分明、有很强的自尊心的孩子。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对比,营造了“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 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 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 情。 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a、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b、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c、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的原因: a、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b、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教育作用。 c、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的震憾。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 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 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四) 、目标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 、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 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 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 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 、作业: 1、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2、导学案-合作探究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 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 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 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 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 40 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 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 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 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种“见解” 。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 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 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 、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 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 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 “这正是阿尔萨斯人 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 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 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 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 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4)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 ,而让他以一个 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 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 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3、问题探究: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说表现的是法国 人民的爱国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变化及他的内心感受,就会自然的向 导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如何理解小说第 4 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 心惶惶。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设置悬念,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 生一件大事。 (3)、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 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4)、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 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5)、“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 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表现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产生了学好祖国语言的责任感。 (6)、第 15 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 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 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7)、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 忘不了的是什么? 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 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 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 (8)、说说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 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 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 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 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b、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把“字帖”比作“小国旗”,既表达了对即将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也表 达了阿尔萨斯会重回祖国怀抱的信念,烘托出教室内浓厚的爱国气氛。 (9)、怎么理解“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 易。” 表现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 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 (10)、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 样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 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 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 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 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 语言的难舍。 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 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 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11)、找出 21 段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作用。 、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教室里的爱国气氛。 b、飞进的小甲虫,表现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c、鸽子的联想,表现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和嘲笑。 (12)、朗读最后一个部分,思考: 、24 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 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神态、动作、环境描写;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 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沉重的打击,他内心极为痛苦,所以 “ 脸色惨白”。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对他充满敬意,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了。他认识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 爱、对敌人的恨。 、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 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 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 是什么? 这个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 望。 “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现他对法兰西必胜的坚定信念, 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深化了主题。 、“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是什么描写?表明了他怎样 的心理状态? 神态、动作。 表现他面对国土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分别是: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言 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 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 震撼读者的心灵。 4、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 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 、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 ,本文如小 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 (用来烘托气氛,刻画 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 、注意场景描写 5、主题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 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 的爱国主义精神。 6、本文写作特点: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以小见大,饱含爱国情怀。 7、启示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 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 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 切科学知识。 、感同身受 学了本文后,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记住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 记住血的教训! 让我们记住那些为民族独立、国家独立牺牲的人们。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不要让历史重复! 10、布置作业: (1)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 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下课以后”为题,进行创造性续写。 (2) 、课外阅读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某学 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9、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 战败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 普通教师、不大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