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间及其变异-一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模型_第1页
生命时间及其变异-一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模型_第2页
生命时间及其变异-一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模型_第3页
生命时间及其变异-一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模型_第4页
生命时间及其变异-一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模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生命时间及其变异:一种现象学精神 病理学模型 摘要:生命时间是闵可夫斯基吸 收了以柏格森为主的生命哲学思想而在 现象学精神病理学领域提出的一个全新 概念,用以描述忧郁症和躁狂症患者在 时间感上表现出的停滞或破碎等病理现 象。受到存在主义启发的宾斯旺格则在 海德格尔“存在于世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出“存在于躁狂之世 ”的崭新说法,对闵 可夫斯基关于躁狂症患者的生命时间变 异的描述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讨论。 通过构建生命时间这一现象学概念的精 神病理学模型,不仅能为传统精神病学 家理解精神病症状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 也能为现象学家描述人类的存在境况提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供一种精神病理学模型的观照。 中国论文网 /4/view-12969451.htm 关键词:闵可夫斯基;宾斯旺格; 生命时间;忧郁症;躁狂症;现象学精 神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B089;R749 文献 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 3060(2017)050-0010-08 时间性问题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始终关切的基本命题。胡塞尔区分了客 观时间、主观时间和内在时间,并在现 象学的意义上对作为一种内时间意识的 内在时间进行了细致考察。海德格尔则 直接用时间性问题阐释此在,认为时间 是一种存在问题的超越境域。而早在胡 塞尔和海德格尔之前,柏格森就已经以 “绵延”(dure)为论题,在一种朴素的 现象学层面上对时间性问题进行过充分 讨论。这三位哲学巨匠在时间性问题上 的志趣相投并非偶然,毋宁说是一种出 自于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共同关注的必然 结果。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而在精神病学的日常实践中,对 病人时间感的检验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 临床参考价值。受到柏格森生命哲学的 影响,法国现象学精神病学的先驱尤金 闵可夫斯基(Eugne Minkowski)提 出了“生命时间 ”(le temps vcu)这一 概念,用以解释忧郁症患者在临床中表 现出的时间感停滞等病理现象。而后冯 葛布萨特尔(von Gebsattel)和斯特 劳斯(Straus)等现象学精神病学家也 分别在闵可夫斯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 一步丰富扩大了这一概念的解释效力。 同时代的另一名精神病学家,路德维希 宾斯旺格(Ludwig Binswanger)则充 分吸收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想,将 “生命时间”的概念应用到躁狂症患者的 临床解释中,并在海德格尔“存在于世” (tre au monde)说法的基础上进一步 提出“存在于躁狂之世 ”( tre au monde maniaque)这一崭新说法。正是由于闵 可夫斯基和宾斯旺格等现象学精神病学 家的不懈努力,现象学的精神病学不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仅仅停留在雅斯贝尔斯意义上的那种对 精神病理现象和临床材料的静态现象学 描述,而成为一种真正现象学化了的精 致的精神病学理论体系。 一、 生命时间的哲学源流 虽然柏格森主义是一种完整的生 命哲学形态,其对时间问题的探索也充 分体现在对“ 绵延” 一词的描述中,但他 却从未明确提出过“ 生命时间 ”这一概念, 甚至只在论意识的直接予料 (Essai sur les Donnes Immdiates de la Conscience)一书的后半部分才将“生命” (vcu)一词作为我们所经验到的东西 来使用。真正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法国著 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家闵可夫斯基,正 是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领域对柏格森主 义生命哲学以及舍勒主义现象学的积极 实践,才使得精神病学从雅斯贝尔斯的 那种朴素的现象学描述中挣脱出来,转 变成为一种以人性存在而非以症状为中 心的精神病学取向。然而在此之前,我 们无法忽视闵可夫斯基精神病理学思想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中浓郁的柏格森主义的生命哲学气息。 需强调的是,闵可夫斯基对柏格 森哲学思想的借鉴并非全方位的,毋宁 说是一种剔除了形而上学而被还原为意 识的纯粹材料的柏格森主义。参见 Hebert Spiegelberg, Phenomenology in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2, p. 236.这种哲学品味上的偏好并非偶然。 在闵可夫斯基生活的那个时代,胡塞尔 的现象学尚未发展为一场浩荡的哲学运 动,因此,与其说他受到了现象学思想 的影响,不如说是出自于一种与柏格森 类似的先天的现象学直觉绵延的概 念就是胡塞尔现象学时间的内部意识中 的构成性时间的原型。这种现象学直觉 就决定了闵可夫斯基对柏格森的论意 识的直接予料和舍勒(Max Scheler) 的情感现象学 (La Phnomnologie des Sentiments de Sympathie)这样的书 更感兴趣,而非物质与记忆 (Matire et Mmoire)那样的形而上学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论著。参见 Eugne Minkowski, Trait de Psychopathologie, Paris: Empcheurs de Penser Rond, 1999, p. 553. 以及参阅 Eugne Minkowski, crits Cliniques, Paris: rs, 2002, pp. 100101. 直接予料(donnes immdiates) 的概念直接标记了柏格森主义生命哲学 中的现象学品性。对柏格森来说,一个 实在的东西一定是一种直接显现的予料。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予料的直接显现并 非纯粹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到事 物本身”(retour aux choses mmes) ,而 是一种“回到事实 ”(retour aux faits) , 确切来说,回到一种心理事实。这种心 理事实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种纯粹的意 识现象,一种异质多样却前后相续的意 识状态。柏格森将这种在时间当中直接 显现的予料命名为“ 绵延”,亦即一种意 识的绵延、世界的绵延、宇宙的绵延。 参见莫伟民等:二十世纪法国哲学 ,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第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34 页。绵延的这种流动不居的状态反映 了柏格森生命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根 本差异。详细来说,胡塞尔所谓的本质 虽然是一种直观显现的现象,但在根本 上仍从属于理念的范畴,因而必须在意 向性分析这把“ 手术刀” 的解剖下才能展 现其逻辑的、观念的共相本质。这样一 来,胡塞尔现象学就必须具有一个“我 思”的结构,才能进行意向性分析的活 动,这就重新掉入了康德“物自体” 的不 可知论。同时,胡塞尔F 象学这种抽 象的逻辑共相也就意味着它本质上是一 种位于空间中的静止僵化的现象,不具 有时间的结构。这一点正是柏格森与狭 义现象学运动的根本区分。因为柏格森 要回到的不是抽象静止的事物,而是一 种流动不居的心理现实,一种纯粹的绵 延。对柏格森来说,绵延在现象中直接 显现,因而其生命哲学在广义上来说仍 属于现象学,并且是一种原始野性的现 象学,带有强烈活力论印记的生命现象 学。 绵延的流动不居决定了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具有时间的结构而非空间的结构。柏格 森区分了两种时间。其一是科学和常识 的时间,亦即钟表上的那种可量度的、 可分割的时间。这种时间在柏格森看来 本质上并非真正的时间,而是一种空间, “不过是空间的幽灵在思索意识上作怪 而已”Henri Bergson, oeuvres, Paris: Puf, 1959, p. 66; p. 70.。 而真正的时间是作为绵延的时间,是一 种连续的、不可切割的流,一种纯粹的、 充盈的、鲜活的存在。用柏格森的话来 讲,它是“一种连续体,其性质在不断 的变化中相互融合渗透,彼此之间没有 明晰的界限,与数量之间也没有任何亲 属关系,是一种纯粹的绵延,具有纯粹 的异质性” 。这种没有缝隙和界限的 时间是一种“ 活的永恒” ( ternit vcu) 。 这两种时间的区分表明,传统时间观上 那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在柏格森 看来不过是一种虚假命题,其本质是割 裂了时间的流动性。 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精神病理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如果我们将 过去看作生活经验在当下的滞留,将未 来视为生活经验在当下的欲望或筹划, 不难想见,在那些忧郁症或躁狂症患者 身上,正是由于这种生命时间的变异才 造成了病人生活经验的紊乱。详细来说, 主体的时间性不再是一种流动不居的状 态,而被病人人为地分割成过去、现在 和未来三个断裂的维度,然而又无法像 正常人那样将它们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结果就是,要么由于过去和现在的杂交 而产生忧郁症,要么由于现在和未来的 杂交而产生躁狂症。闵可夫斯基正是在 这个层面上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和 时间观点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汲取和借鉴, 并将之应用于对忧郁症等临床症状的现 象学解释当中,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生命 时间观点。 二、 生命时间的忧郁症模型 在对生命时间的精神病理学模型 进行论述之前,有两点必须澄清。首先, 生命时间是闵可夫斯基首创的概念而非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独创的概念。事实上,其同时代或后继 的现象学精神病学家,例如宾斯旺格、 冯葛布萨特尔以及斯特劳斯等都在闵 可夫斯基工作的基础上极大地扩展了生 命时间这一概念的临床版图。其次,虽 然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意义上的生命时间 正如常识所期待的那樱 采用的是柏 格森对时间的第二种定义,亦即作为一 种绵延而存在的真正的时间,但并不意 味着精神病理学的时间观完全等同于柏 格森的时间观。事实上,闵可夫斯基在 生命时间之外还特意强调了另一种时间 的存在,即觉知的时间(temps gnosiqueGnosique 的名词形式 gnosie 源 自希腊文 gnsis,意为通过个人经验所 获得的一种知识或意识。在该词中,知 识特指一种真正的知识,且兼有感知的 意思。因此权且将该词译为“觉知” ,既 有知识之义,又有感知之义。 )或遭受 的时间(temps prouv) 。对这两类时 间的差异性的澄清将是我们论述生命时 间的忧郁症模型的起点。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觉知的时间或遭受的时间与生命 时间不同,它是一种意识的时间。也就 是说,这种时间感在病人的有意注意的 范围之内,病人完全能够觉知到时间的 存在;相应地,当时间的节律被打破时, 病人同样会遭受时间感的紊乱。如果将 这种时间观放置到精神病理学模型当中 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觉知的 时间或遭受的时间的紊乱主要体现在神 经症当中。对神经症患者来说,无论是 强迫型神经症、焦虑型神经症或恐怖型 神经症,都是一种时间感的遭受。在强 迫型神经症中,患者的时间被分割成某 一不断重复、不断经历的片段,并在当 下以强迫洗手等仪式试图消除不断重复 的生活经验。在焦虑型神经症中,患者 的时间,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被 杂乱无章地挤压、扭结到一块,因此生 活经验对于他们来说就表现为一种混沌 无序的状态。在恐怖型神经症中,患者 的时间感与生命时间的变异类似,表现 为一种停滞的状态,进而唤起外在空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的死寂感。在这种死寂感当中,广场恐 惧症患者遭受到的是主体感在当前空间 中被无限拉伸,而密集恐惧症患者遭受 到的则是主体感在当前空间中被无限挤 压。 与觉知的时间或遭受的时间不同, 闵可夫斯基重点讨论的生命时间的变异 主要体现在忧郁症当中。在这里我们首 先必须厘清忧郁症(mlancolie)和抑 郁症(dpression )的差异。广义层面上 的抑郁一般不作神经症性和精神病性的 区分,而通指伴随有心境低落、负性思 维、精力下降、行动迟缓等临床症状的 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s) 。这也 是当下精神疾病分类学的主流做法,即 在对抑郁障碍进行大类鉴别后,再根据 临床的多样表现或严重程度进一步区分 亚型。但事实上,由于临床表现的复杂 性和多样性,从 DSM-IV 开始,为了避 免症状分类的歧义,已经不再强调神经 症和精神病的区别,而改以轻度、中度 和重度的程度层级区分亚型。但在实际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临床治疗中,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分有 着更为内核性的差异,因而神经症性抑 郁和精神病性抑郁仍然是一种常见的分 类标准。在这种分类标准下应对抑郁进 行狭义理解,亦即特指一种神经症性抑 郁症。 当抑郁症作为一种神经症时,患 者的主体感和自我感仍然是统合的,换 言之,患者具有一定的现实检验能力。 这就决定了患者对时间感的觉知仍然是 有意识的,生活时间对他来说仍然是一 种有意识的遭受体验。只是与其他神经 症患者不同,患者的生命时间始终停留 在了过去,生活经验对他而言是一种对 过去不断的哀悼。但由于主体感和自我 感的相对统合和完整,这种哀悼往往针 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体验,因而具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忧郁症则不同,它 在根本上属于精神病的范畴,特指精神 病性的抑郁症。这一类抑郁状态伴随着 沉重的道德负罪感以及心理功能和心理 运动的减缓和抑制,亦可能伴随与躁狂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症的交相发作。参阅 Henri Ey, Bernard P., and Brisset C., Manuel de Psychiatrie, Paris: Elsevier Masson, 2010, p.172.在弗洛伊德看来,忧郁症 最突出的特征是极端痛苦的沮丧,对外 在世界丧失兴趣,丧失爱的能力,抑制 一切活动,并且自我评价降低,以至于 通过自我批评、自我谴责等形式付诸行 动,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时甚至会虚妄 地期待受到惩罚。参阅 S. Freud, Deuil et mlancolie, Paris: Payot, 2011.亨利伊(Henri Ey)在其经典精 神病学专著精神病学研究 (tudes psychiatriques)中特意强调,这种伴随 着忧郁症的自罪感当中含有妄想 (dlire )的成分。参阅 Henri Ey, tudes psychiatriques, tome 3: Structure des Psychoses Agus et Dstructuration de la Conscience, Paris: Descle de Brouwer, 1954, p. 153.妄想发作是精神病的最重要特征之 一,其出现表明患者的心理现实已经与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外部世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因而, 在这种精神病性的忧郁症中,病人的主 体感不再统合,自我感也已发生了一定 程度的扭曲。总之,精神病性的忧郁是 一种伴随有强烈自罪感 (autoaccusation)的极端的抑郁形式, 是一种普遍弥散的抑郁状态。参阅 S. Tribolet, and M. Shahidi, Nouveau Prcis de Smiologie des Troubles Psychiques, Paris: Heures de France, 2005, p. 142. 在厘清 神经症性抑郁症和精神病性忧郁症的差 异后,我们不难发现,精神病性忧郁症 患者遭受的不再是觉知的时间的变异, 而是生命时间的根本变异。相较于柏格 森时间观上的那种形而上学直觉,闵可 夫斯基更加强调关于时间的个人经验。 因此,他很少谈及柏格森语境中的那种 “纯粹的绵延 ”(dure pure) ,而采用“ 纯 粹的时间”( temps pur)这样一个更具 象的概念。同时,他也将柏格森的“生 命冲动”(lan vitale)一词修改为“ 个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冲动”(lan personnel) 。参阅 Eugne Minkowski, Le Temps Vcu, Paris: Puf, 1995, p. 39.这些术语上的修改 表明,虽然现象学已然是一种关于日常 生活经验的直觉哲学,但精神病学的现 象学毫无疑问比哲学现象学在这种思想 进路当中行进得更远更彻底。 精神病症状的出现来自于生命时 间的变异。这种生命时间是一种真正的 现象学时间,是个人的、构成的时间, 是主体自身的筹划,也是自身辨别过去 和未来的能力。对这种现象学时间的分 析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人类如何无意识 地建构其与时间性的关系。通常来说, 一个时间结构完整的正常人能够主动调 整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并根据内在时 间的模态,使现在对他人开放或关闭。 相反,在精神病性忧郁症中,这种构成 性时间受到了影响,本应开放向他人和 未来的内在时间被阻塞,以至于世界在 场和未来关系同时断裂,主体再也无法 与任何简单事实机缘相遇。因此,在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郁症中,主体朝向未来的欲望被活生生 阻断,而只能负荷着所有沉重的过去, 并且这种过去对他来说成为一种债务, 从而形成朝向自身的罪疚感。在这种生 存境遇下,主体就无法忍受周遭世界的 变化,因为外部时间的流动变化恰好反 映了其内在时间的停滞。 同时,这种生命时间的变异不仅 表现为内在时间性的停滞,还表现为当 下空间性的空白(vide) 。忧郁症患者的 自我被冻结在自身身体当中,丧失了在 世界中筹自我的可能性,因此主体 寓居的空间只能呈现为一片虚无。这种 空间性上的空白具体表现为患者主体的 去人格化(dpersonnalisation)和去现 实化(dralisation) 。Arthur Tatossian, La Phnomnologie des Psychoses, Paris: Le Cercle Hrmneutique, 2002, p. 94.在生活 中,患者与周遭世界保持着一种不自觉 的疏离感,情感淡漠,不知喜悲。精神 分析学家海伦妮多伊奇(Helene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Deutsch)描述的 “仿佛”(comme si)人 格的概念可以很好地观照这种去人格化 和去现实化的疏离状态:他们没有表现 出任何病态行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是完全正常的,有时智力和理解能力甚 至优于常人。然而这类个体缺乏创造性, 且任何与之接触并试图理解其感受和生 活方式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 “仿佛”的印象。似乎存在一种莫名的事 物介于这类人与他人之间。参阅 Helene Deutsch,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the Self, and Female Psychology, New Brunswick &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2, p. 193.从表面上看, 患者似乎保持着敏锐的情感能力和完整 的情感生活,但却缺乏行动的创造性。 尽管他们常常表现出强烈的热情,似乎 能够充分地展现爱、友谊和同理心,但 他们所有的情感关系都缺乏一种真实的 温暖迹象,且时常以同一种方式去表达 情感。他们如同一个不走心的演员,只 是纯粹地将情感表演出来,而缺乏真实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的内部感受和生活体验。 这种空间性的空白还往往体现在 感知运动障碍中。患者丧失了对事物深 度和起伏的体察,也无法衡量事物和运 动的距离,更无法将注意力聚焦到某一 点,有时还伴有悬浮感以及坠落感。在 忧郁症患者身上,与事物的存在临近性 丧失了,因而器具性(Zuhandenheit) 也丧失了。事物对他们来说是分离的, 不再对总体性有意向性指涉(renvoi intentionnel) 。 Arthur Tatossian, La Phnomnologie des Psychoses, Paris: Le Cercle Hrmneutique, 2002, p. 96.他们与事物保持着疏远的距离(存在 意义上,而非度量意义上) ,这种疏远 感被体验为空间深度感的丧失:事物是 平坦的,没有起伏的,仿佛一切都远离 意义,静止不动。事物无法被融合进 “风景”(paysage)中,它们只是占据了 孤立的“位置 ”(place) ,却无法覆盖完 整的“区域”(rgion) 。另一方面,在场 的空间性也呈现为一片静寂,患者感觉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自己悬浮在空中,与事物相孤立。这是 一种与感官世界脱离了生命联系的在场。 对主体来说,世界不再是一个宽广的延 展,而是一片虚空。身体对患者来说则 成为一种简单的二维表层,只能对外界 刺激产生简单的生物性反应。 三、 生命时间的躁狂症模型 相较于在忧郁症问题上的广泛兴 趣,闵可夫斯基等现象学精神病学先驱 并未对躁狂症给予同样的关注,而只是 在论及忧郁症的同时,将躁狂症作为一 种相对应的症状进行过有限的讨论。受 到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启发,在 1933 年发表的论思维奔逸 (ber Ideenflucht)一书中,宾斯旺格对以思 维奔逸这一典型症状为首的躁狂症问题 进行了存在主义现象学解读,从而完成 了现象学精神病学对躁郁症问题研究的 最后一块拼图。 传统精神病学对躁狂症的理解主 要集中在情感性问题上,即将其理解为 一种与抑郁症相对的心境障碍,一种易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1 激惹的应激性反应。在闵可夫斯基看来, 这种理解显然不够充分,对躁狂症的本 质理解应该集中在患者生命时间的变异 问题上。如果说对抑郁症患者来说,现 在(prsent)被过分扩大,未来不可触 及,那么对躁狂症患者来说,现在就成 了每一个提前到来的瞬时(instantan) 。 参阅 Eugne Minkowski, Au-del du Rationalisme Morbide, Paris: Harmattan, 1997, p. 129.也就是说, 他们生活在一个个孤立断裂的瞬时组成 的链条当中。虽然与忧郁症一样,躁狂 症患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仍然是断裂 的,但这三个时间性维度已经不是被切 割的块状,而是被粉碎的颗粒。详细来 说,过去被弃置于深不可测的无意识当 中,只在日常生活中神秘地指示着躁狂 症状的发作;现在被粉碎成一个个活跃 跳动的瞬时,它们以一种极度渴求的方 式憧憬着未来,但却无法如正常人的生 命时间一样鲜活且有条不紊地流动,而 只能盲目、慌乱、野性且不知所措地挣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2 扎在拥挤的通往未来的道路上。 作为与闵可夫斯基同时代的现象学精神 病学家,宾斯旺格在躁狂症问题上的讨 论更为深入细致。他不仅仅论及时间性 的紊乱问题,还对躁狂症患者的世界与 正常人世界的差异性进行了根本区分。 同时,他对躁狂症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 时间性上,还涉及空间、色彩、心境、 他者以及此在本身。宾斯旺格的现象学 精神病理学观点经历了两大重要转变。 在早期,宾斯旺格沉醉于胡塞尔的意向 性理论学说,认为意向分析能够显现主 观行动和意向客体之间的联系,以有效 连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壑。而这种沟 壑正是心理学和哲学的“ 顽疾 ”。Hebert Spiegelberg, Phenomenology in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2, p. 202.然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一书的出版打破了宾斯旺格的意向性迷 梦,使他意识到应该对人类存在的本体 论结构进行重点考察,而不是纠结于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3 体和客体间的意向性关系,因为意向客 体本身就存在于整个世界当中,是一种 在世之在。因此,宾斯旺格将海德格尔 的此在分析进一步发展为一种精神病理 学层面的此在分析,由对梦与存在的关 系考察入手,进而研究忧郁症和躁狂症 的本体论结构,完成了现象学精神病理 学的存在主义转变。然而从 1960 年开 始,宾斯旺格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进路 逐渐由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主义再次回到 胡塞尔,确切来说是回到晚期胡塞尔的 发生现象学。因为他开始意识到,在海 德格尔的“烦 ”(Sorge)之外还存在 “爱” (Lieben) ,后者才是此在的本真状态。 同时,他还认为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描述 仍然属于一种个人的孤立的存在,一种 “自身之在”(Jemeinigkeit) ,而他的目 的则是发展一种真正的人类学,因此更 强调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晚期胡塞尔 的发生现象学正好能够帮助他实现这种 精神病理学的真正突破。因为在研究躁 郁症和妄想狂时,宾斯旺格发现患者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4 世界是一种被动发生的现象,他们的意 识综合活动不再涉及自我的参与,而只 依赖于联想和习惯。晚期胡塞尔的发生 现象学强调先验和构成的维度,其对连 同现前(Apprsentation)和自我论 (Egologie)等关键概念的描述,正好 能够描述躁狂症和抑郁症患者世界中那 种松散的世界结构和虚弱的纯粹自我。 这为宾斯旺格的精神病理研究再次提供 了一种现象学依据。 在宾斯旺格看来,躁狂症和忧郁 症患者的世界都呈现为一种松散的结构, 无法如正常人世界那样被有机地构成。 所不同的是,忧郁症的时间结构是一种 倒置的构成,因此患者被痛苦和罪疚感 所控制,其世界的主题也被压缩至一个 不完整的自我当中。躁狂症则不同,患 者世界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通向他人, 并且这种与他者的连接在本质上是一种 他我(alter ego)构成的失败。换言之, 对躁狂症患者来说,他者不是一个完全 构成的结构,而仅仅是一个物。进一步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5 来讲,无论躁狂症还是抑郁症都可以被 视为一种纯粹自我的障碍,因为他们都 不具备一个正常的构成结构,并由此产 生不同病状:在忧郁症中意味着焦虑和 痛苦,在躁狂症中则意味着跳脱自我控 制。总之,在躁狂症和抑郁症中都存在 纯粹自我的虚弱和连同现前的消失等现 象。虽然遗憾的是宾斯旺格并未进一步 指出这些病理现象的发生机制,但有一 点毫无疑问,这种自我论和构成论的精 神病理学描述不仅可以在晚期胡塞尔的 发生现象学中找到根据,也符合后弗洛 伊德主义自我心理学的基本立场。 宾斯旺格进一步指出,忧郁症和 躁狂症患者不仅遭受着生命时间的变异, 还都丧失了身体性在世界当中的筹划。 当然,二者筹划的丧失源自于不同的动 机:抑郁症患者由于拒绝与他人接触而 无法遇见他者;而躁狂症患者则由于迷 失在过多的方向中而丧失与他者相遇的 机会。宾斯旺格借鉴了海德格尔关于此 在“存在于世 ”的说法,认为躁狂症患者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6 是一种特殊的此在,并进一步将他们的 这种生存境遇形容为“ 存在于躁狂之世 ”。 和闵可夫斯基类似,宾斯旺格同样反对 传统精神病学将躁狂视为一种心境障碍 的观点,并试图通过思维奔逸这一典型 的躁狂症症状去理解世界之于躁狂症患 者是如何被筹划的,以使得躁狂之于人 类存在成为可能。对宾斯旺格来说,躁 狂是一种纯粹的现在闵可夫斯基将 之命名为“瞬时 ”,也是一种去人格化的 且不具有时间结构的非本真的存在。患 者主体困顿于这种纯粹的现在当中,没 有一个坚实的过去作为奠基,亦无法找 到一个筹划未来的进路。法国现象学精 神病学家亚瑟塔多西昂(Arthur Tatossian)认为宾斯旺格所描述的这种 “存在于躁狂之世 ”实际上是一种游戏的 存在。为了避免“ 游颉币淮仕隐含 的伦理学意味,他进而指出,这种游戏 是一种盛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未 来被假定先行,此在活在当下却误认为 未来,他迷醉于这种朝向未来的欲望,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7 脱离了个人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 狂欢。 四、 结语 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并不是一门独 立发展的学科。它隶属于精神病学和心 理学的范畴,又大量挪用了现象学和存 在主义的概念和术语框架。尽管在很多 时候这种对现象学概念的借鉴是一种 “建设性的误读 ”(produktives Missverstndnis)参阅 Hans Kunz, “Die Bedeutung der Daseinsanalytik Matin Herdeggers fr die Psychologie und die Philosophie Anthropologie, ” in: Hans Kunz, Matin Heidegger und Ludwig Klages: Daseinsanalytik und Metaphysik, Mnich: Kindler, 1976, S. 932.,但却不仅为哲学现象 学提供了丰富的直接予料,还为精神病 学对此前完全不可理解的精神病提供了 一种突破性的解读工具参阅 Hebert Sp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