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1页
2008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2页
2008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3页
2008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4页
2008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 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 贾严贞 刘煌斌 陈建斌 一、试题分析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语文命题严格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 称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执行2008 年襄樊市中考说明 ,全面考查 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 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 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同时,有利于促进教育的 公平,有利于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更好地引导新课程的实施。 (二)试卷结构及分值 全卷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共四大题 28 小题。四大题中,积累与运用分值为 20 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分值为 10 分, (其中口语交际 2 分,综合性学习 8 分) ,阅读与 欣赏分值为 40 分(其中古诗词赏析 4 分,文言文阅读 10 分,现代文阅读 26 分) ,写作与评 价 50 分(其中写作 45 分,自我评价 5 分) 。试题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及题量,各个水平层次 的占分比例见“语文命题双向细表” 。 语文命题双向细目表 知 识 点 积 累 理 解 分 析 运 用 综 合 分 值 汉 字 2 2 语 音 2 2 词 语 1 1 2 句 子 1 3 4 名 著 1 1 2 积 累 与 运 用 默 写 3 4 1 8 口语交际 2 2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综 合 性 学 习 3 3 2 8 古诗欣赏 2 2 4 文 言 文 4 4 2 10 记 叙 文 5 5 3 13 阅读 与 欣赏 议 论 文 6 5 2 13 作 文 45 45写作与 评价 自 评 5 5 合 计 10 26 18 16 50 120 (三)试题特点 1、关注基础训练,突出积累。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从字词句运用到篇章训练,再到写作与评价,这是一个系统 的训练过程,它需要学生的日积月累,才能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因此,中考的教学导向作 2 用在试题知识点的分布中就有明确体现。比如,试题第 1 小题对错别字的修改,第 2 小题对 加点字的注音考查,都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重视积累,只要学生每天积累一点, 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又如,默写题目也是对学生积累能力的考查,其中的“名著阅读”的 有关积累,是今年中考新设的题目,虽然只有 2 分,但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完成语文课程标 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可谓用心良苦。阅读试题中古文阅读材料来自于课本,就是一 个很好的例证,意在引导学生用好书本这个例子,现代文阅读中的第 25 小题论证方法的考 查,也无不体现了基础训练的重要。 2、关注语言能力,突出运用。 语言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今年中考命题特别关注对试题语言 能力的考查,以突出试卷的选拔功能。今年中考试题,对语言能力的考查渗透于各类题型中, 分值多达 19 分。其中,基础部分涉及到三个考点:新闻信息的提取与概括(2 分) 、句子、 仿写(2 分) ,口语交际(2 分 )。在阅读与欣赏部分共涉及五个考点:比如第 11 小题古诗的赏 析,这道题目立足诗歌内容与情感的把握,适度突出语言欣赏能力。同时,还有 18 小题的 词语比较、21 小题的句子分析、26 小题的句子理解等,无不体现了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 考查。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意在引导教学从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模式,过 渡到学生能够用正确、合理的语言来主导课堂的学习过程这种崭新的教学互动模式,有利于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架构。 3、关注个性成长,突出大语文。 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将社会生活作为学习材料,让学生能从 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去认识、理解并融入到社会中去。今年的语文命题同样选取了一些鲜活的 素材作为考查的材料,意在引导语文教学适度地关注身边的热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成长。 在基础部分,试题在默写的第(6)小题,就是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尝试;在综合性学 习试题中,第(3)小题就是一个关注热点的好题,试题巧妙地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 程中,关注 2008 年的热点事件汶川地震。同时,综合性学习的分值由过去的 6 分,增加为 8 分,突出了综合性、运用性的特点,意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方法,视野要更开阔, 树立大语文观。同时,为突出大语文观,我们还发现今年中考的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也别 具匠心。如第二个阅读材料题目是辨证看压力 ,如果从学生个性成长的角度看这则材料, 就会发现试题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心态要平和;如果从社会热点来看,它又巧 妙地指出我们在面对灾难与挫折时,要能正确面对,这与今年的大地震后,更多的人关注人 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谋而和。 二、考试成绩 (一)全市中考语文成绩统计表 高分 (96) 及格( 72) 低分(24)单位 实考 人数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平分 Z0 襄阳 10740 3572 0.333 9526 0.887 417 0.039 85.39 0.631 枣阳 10987 4398 0.4 9601 0.874 710 0.065 84.07 0.637 宜城 6457 2353 0.364 5700 0.883 311 0.048 85.17 0.636 南漳 6250 2198 0.352 5220 0.835 704 0.113 78.83 0.577 谷城 5127 1680 0.328 4645 0.906 604 0.118 79.9 0.594 保康 3661 902 0.246 3170 0.866 112 0.031 83.84 0.593 3 河口 5145 1933 0.376 4467 0.868 407 0.079 82.56 0.618 襄城 3828 1279 0.334 3174 0.829 452 0.118 77.78 0.564 樊城 5847 2910 0.498 5441 0.931 640 0.109 84.07 0.674 高新 772 298 0.386 673 0.872 103 0.133 78.5 0.593 市直 2231 1044 0.468 2063 0.925 220 0.099 84.16 0.665 合计 61045 22567 0.37 53680 0.879 4680 0.077 82.87 0.621 由此表可以看出,县市之间、城区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有待以后进一步分析研 究,减小差距。 (二)语文各题得分情况统计表 三题号 一 二 (一) (二) (三) (四) 四 人均分 16.43 8.35 2.81 7.8 8.39 5.34 39.41 得分率 82.15% 83.5% 70% 78% 64.54% 41.08% 78.82% 难度 0.82 0.84 0.70 0.78 0.65 0.41 0.79 从上表可知,语文难度把握比较合理。 三、卷面分析 第一大题为积累与运用。考点为汉字改错与书写、汉字注音、成语使用、提取信息、句 子仿写、名著阅读、默写积累,共设置 7 个题。第 1 小题为改正错别字并书写,材料出自于 九下教材,只有极少数学生找不全错别字或不用正楷字书写,也有少数学生将“栋”改成了 错字。第 2 小题“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相当一部分学生得满分,小部分学生将 “谛”注音为“t” 。第 3 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 “众志成城”是中考前后媒体出现频率最高 的词语,另外三个成语都是初中教材上出现过的,加之成语运用错误明显,所以此题得分率 最高。第 4 小题是新闻信息提取,大部分学生能找出关键语句,信息提炼完整准确,但有部 分学生提炼时或漏掉时间、地点或语言组织不通顺。第 5 小题有的学生仿写时不使用拟人的 修辞手法,有的学生仿写对象与特点之间缺少逻辑联系。第 6 小题考查“名著导读”知识, 涉及作品作家及作品中人物性格分析,共 2 分,本题难度适中,但得分情况不太理想,平均 分为 1.12 分,其中有近 22.5%的同学得分为 0 分,第 1 空有的将作者张冠李戴,有的将 “施耐庵”中的字写成错别字,第 2 空失分主要在于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或不全或不准。第 7 小题学生回答准确率较高,约 48%的学生全对,本题得分率为 85%。 第二大题为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第 8 小题是在特定语境中委婉地劝路人献出爱心, 这个与时下的献爱心主题相切合。绝大部分学生能联系题干所给条件,表述明确,语气委婉。 第 9 小题是一个主题式综合性学习,考点有活动标语的拟写、活动步骤的展开、品析公益广 告、结合汶川地震为祖国母亲写一则祝福。拟写活动标语学生掌握得很好,能围绕“献给母 亲的歌”这一主题,或用对偶,或用名言,或用诗文,文采斐然,琅琅上口。写活动步骤, 部分学生能顺接下来,但很多学生忽略了题目中“同学们先分成不同专题活动小组搜集资料、 筛选整理,然后将开展全班交流”这一前提,导致设计的步骤不符合题目已设置的语境。品 析公益广告时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广告中蕴含的浓浓亲情,也有一部分只从母亲的角度谈 “言传身教”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从内容的角度去体会这则广告给人带来的触动, 而是从广告的外在形式上去评价,显得空泛、肤浅。结合汶川地震为祖国母亲写一则祝福语 4 这个小题学生得分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近四成的学生写成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与 回报,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忽视题中关键语:四川汶川发生地震,而将祝愿的话写成抗雪灾、 祝愿地球母亲等。 第三大题为阅读与欣赏。本大题由四块组成。第一块为古诗欣赏,由 10、11 两小题组 成,共 4 分,人平分为 2.81 分,得分率为 70%。第 10 小题立足诗歌内容与情感,学生得分 较为理想。第 11 小题是让学生写出此句景象给人的感觉,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将此题理解为 对此句的赏析,分析“争” “啄”二字的妙处。 第二块为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自于课内,由 12、13、14、15、16 共 5 个小题组成。12- 14 小题为文言文基础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得满分,得分率为 82%。失分大多在第 14 小题的句子翻译,存在理解不准确的情况,如把“期年”理解为“几年” “到期”等,把 “无可进者”理解为“没有进谏的人” ,近一半的学生把“虽”理解为“虽然” 。第 15 小题 大多数学生能把握住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或是写自己与徐公比美,或是写比美。 第 16 小题是课文后的一个原题,但学生得分率却不高,有的学生只答方法,而不强调“委 婉”或者从邹忌角度答启发,有的学生审题不严密,从齐王角度答虚心接受。 第三块是记叙类现代文阅读,由 17、18、19、20、21 共 5 个小题组成。选文你在伞 下吗文质兼美,可读性强,叙述的事件虽小,却在平凡的小事中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情感。 第 17 小题是对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概括能力的考查,大多数学生能抓住人物及事件主要要 素,如“风雨” 、 “母女” “打伞”等关键词语,少数学生在概括时语言不够简洁,尚有部分 学生在概括时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第 18 小题学生失分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不能多角度、 全方位概括母亲、女儿的性格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审题不够仔细,题目要求你从母亲两次问 “你在伞里吗” ,以及女儿两次回答“在”可以看出母亲及女儿的什么形象,相当部分同学 都能扣住“爱”这一中心,但却忽略“两次”这一关键词语,对 “细心” “乖巧”等理解不 足。第 19 小题词语品味,学生得分率较高,大多数学生答题完整规范,可见老师平时训练 到位。第 20 小题考查学生对选文插叙部分的理解,考生普遍回答得不够完整,忽略了对插 叙部分内容本身的分析,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插叙部分交待了拮据的经济背景。第 21 题学生 得分也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答出“感动” ,但“为什么感动”不能深入分析 概括,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简单复述上。 第四块是议论类现代文阅读,由 22、23、24、25、26 共 5 个小题组成。第 22 小题理解 中心论点,第 23 小题找相关部分的分论点,这两个小题考生的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能够 从结构入手去分析文章内容,基本上明确议论文这一文体特点。第 24 小题学生出现问题较 多,有的把记叙文的术语套用,如“为下文作铺垫” 、 “总领全文,设置悬念”等,有的罗列 老师平时训练所讲的要点,生搬硬套,如“引出论题” 、 “作为论据,有力论证了论点”等。 第 25、26 小题共 6 分,人平得分为 2.05,得分率为 34%,是全卷中得分率最低的两个小题。 第 25 小题设计有两问,分别是明确论证方法与理解其作用,有近半数的学生未能准确判断 出论证方法,更多的学生对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一知半解。第 26 小题是议论文中的 重点句子品味,只有少数学生能全面理解,更多的学生是只言片语或答非所问。 第四大题为写作与评价。总分 50 分,平均分为 39.41,得分率为 79%。50 分的分值共 分为两个部分: 45 分的作文写作和 5 分的作文自我评价。今年中考作文延续 2007 年中考 作文的结构“话题+半命题” ,从话题“坚忍” 、半命题“我用心去_ ”这两个作文中 二选一式的作答,每个题目的结构都是话题式引导,以便学生写作构思。 5 从评卷过程中看,大部分考生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社会现实,贴近社会热点、焦点问 题,展开联想和想像,说真话、实话,表达真情实感,呈现以下优点:一是文体形式丰富。 有记叙文、议论文这些常用文体,也有小说、散文、童话、日记等传统形式外,还出现了 “材料链接” 、 “博客评论” 、 “QQ 论坛”等时代气息较浓的作文形式,让阅卷教师欣喜不已。 二是材料选择富有时代气息。 “文为时而作” ,不少考场作文能以中学生特有的眼光去捕捉生 活的精彩瞬间。如我用心去感受母爱 、 坚忍伴我成长 2008中国坚忍等文章选 材的生活味浓,关注了年初雪灾、圣火传递、汶川大地震等热点,体现了考生对生活的感悟。 三是作文内容丰富多彩。有的考生关注时事、人生、环保、发展等热点问题:有的或回忆童 年生活或描述现在的学生生活或憧憬未来;有的考生写家庭生活,展人间真情;有的考生写 关注自我的发展,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等。四是不乏颇有文采的佳作。在评为一等的作文中, 不少作文用词丰富,引经据典,运用了比喻、比拟、引用、借代、顶真、夸张等多种修辞方 法来描形画物、表情达意,情真意切,文采飞扬。如我用心去写这张卡片 、 我用心去读 你等。评为一等的作文,大多有一个新颖独特的标题。如:“我用心去追求永恒” 、 “坚忍 是下一道彩虹” 、 “雄鸡挺立” 、 “钢铁是在挫折中炼成的”等,虽然所写的内容也多是父母、 朋友、学习等方面的,但新颖独特的拟题已展示了一定的作文能力,能吸引阅卷老师。但从 阅卷情况来看,优秀作文不多。什么原因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审题功欠缺。题一是半 命题作文:“我用心去 ”,仔细读两遍,就可以明白这篇作文必须用第一人称,重 点在突出“如何用心”或者“用心去干什么”的“结果”上。但有的考生把“我”改成“我 们”来写,有的重点记叙“用心去做什么”的原因,导致中心不突出,有的没有认真揣摩 “用心”的含义,如填“感恩” 、 “感谢” 、 “尊敬老师” 。题二是以“坚忍”为话题,为防止 学生不懂这个词语的含义,特意在提示语中先解释它的含义。但从考生作文看,有近三分之 一的考生把“坚忍”与“坚强” 、 “忍耐” 、 “忍让”混为一谈。二是文章思路梳理能力待提高。 不善于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借助分段、结构段(句)来展示文章外在思路;文章材料选取 角度重复、堆砌,材料组织逻辑顺序不明,使文章内在逻辑顺序混乱。如:写了学校写家里, 写了家里写社会。三是真性情作文所占比例不大。看了不少的作文写自己经历,父亲或母亲 生病死了,接着母亲或父亲又出了车祸;或者自己遇到了困难,父亲或母亲以喝茶为喻,劝 慰自己,或者说几句很有哲理的话(名言、诗句等) 。不否认有个别同学遭遇悲惨,也不否 认做父母的说不出几句高深的话,但如果占了一定的比例的话,就难免让人以为作秀了。试 想,人生最悲惨的事怎么会让那么多孩子遇到呢?我们的父母都是平常人,如何一下子就变 得深沉了呢?四是背诵范文来应付考试。表现一,用自己平时的高分作文去生搬硬套。如果 套得切题那也无可非议,可偏偏就是有不少考生套成了两张皮,作文题是作文题,文章是文 章,风马牛不相及。如写话题“坚忍” ,却在写宽容、温暖。表现二,背阅读文段,全文默 写等。更有甚者,干脆照抄试卷阅读文辨证看压力应付了事!五是写作模式化、套路化。 这次中考阅卷,发现不少作文开头、结尾是一组套用过来的排比句,主体是两三个由小标题 统领的片断,而且有不少作文在开头写一段与文章并无直接关系的“题记” ,纯属“贴标签” 。 作文自我评价是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能从内容、结构、语言、写法等任一方面进行自我 评价,从卷面看,教师平时重视了指导、训练,多数学生能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合 自己作文评点。但作文自评缺乏个性,模式化太强,不少自评一看就知道出自同一所学校或 6 同一个班级,如:“写罢,回头再读,” 。有的自评观点与作文本身内容并不吻合, 也有少数自评观点与论据混杂,还有的面面俱到。 四、教学建议 (一)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但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各种媒体的误导,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 语文的工具性,以至在教学中忽视“双基”的落实,根本不注意知识的教学和整理,反映在 试卷中学生错别字连天,知识缺陷较多。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写 字训练,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阅卷的开展,对学生的书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语文基础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 中考时的复习梳理是远远不够的。初一起始年级尤其需要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的培养,并将培养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学生阅读习惯、写作习惯、书写习惯、 听课习惯、积累习惯乃至口语交际习惯等,不仅影响到毕业考试,对学生终身发展也会产生 巨大的影响。使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义不容 辞的责任。 (三)加强语文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没有广泛的阅读,培养不了 良好的阅读能力。要加大阅读量,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开阔知识面,特别是语文课 程标准建议的课外阅读篇目和内容,坚持“名著欣赏”的指导和交流,变“要我读”为 “我要读”。要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精读习惯,养成深入文本,仔细阅读,涵泳其中,反复 品味的精读习惯,切实纠正一些学生由于信息泛滥所带来的读书时注意力不集中,走马观花, 断章取义等不良习惯。建议在阅读教学中,少一点题海战,多一点精讲精练;少一点答案的 生搬硬套,多一点过程的引导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提炼、归纳,学会思 辨、想象,学会积累、运用,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加强写作基本功训练,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近年来,教学中写作基本功训练有所 削弱,要引起重视。要从最基本的规范语言写起,通过练笔或单项训练,训练学生能运用不 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要从最基本的文体 训练做起,特别要重视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学会选材、安排详略,学会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重视不同文体的基本构架、谋篇布局的训练等。重视作文的“讲评和修改”环节,不抓写作 基本功训练,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在抓好写作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力求有创 意的表达。”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施以不同的教学要求,必须强调真情实感,唯有真情 实感最可贵。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指导学 生挖掘、提炼生活中的“动情点”,化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鲜活感受和真切体验;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立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学生笔下的假、套、 空。 (五)按照新课程标准,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任务。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各年级均有内容较丰富的综 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内容,语文老师要有序安排,认真组织,积极开展,同时也可结合 学校实际,适当进行补充、延伸和拓展,这也是丰富学生语文积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项重 要途径。各地各校要坚决摒弃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纸上谈兵” “雾里看花”等错误作法。 7 (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内容,削枝强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掌握基本知识和能力。要优化教学 模式,树立以学设教的现代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应明确、集中,重点突出;要科学处理教师、 教科书、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多重对话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 在实践中学好语文;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科学地采用语言直观、多媒体辅助等手段,做到适当、适时、 适量。 2008 年襄樊市中考数学质量分析 襄樊市教研室 吴明龙 枣阳市教研室 姚启平 今年是课改以来襄樊市所有县(市、区)统一使用课改卷的第一年,也是首次使用在卡 上答题、网上阅卷的第一年,现对中考数学试题及质量分析如下: 一、试题分析 2008 年襄樊市中考数学命题以“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有利于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高中选择新生”等“四个有利”为指导思想,以数学课 程标准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和中考说明为依据,具有紧扣课标教材、体现能力立意、 注重联系实际、突出开放探究、渗透时政热点、尝试动手操作、形成多级梯度、难易较为恰 当、效度、信度较高等特点,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在初级中学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方法和多种能力,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今后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具 体阐述如下: 1紧扣课标教材 课标是编写教材的依据, 是教学的标准,理所当然也应成为中考命题的依据,全卷严 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命制,无一超标题目,在重点考查“双基”的同时,突出考查了数 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标。 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全部使用的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为了防止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和丢 “标”丢“本”抓资料的现象,体现试题的公平性,今年命题又恢复了襄樊中考命题源于教 材的重要特点。基础题全部来源于教材,中档题来源教材试题的变式,压轴题是教材(教师 用书)上试题的组合和深化,如第 8 题来源于八(下)教材 P62T5;第 10 题来源于九(上) 教材 P125T7;第 12 题来源于九(上)教材 P94T4;第 14 题来源于九(下)教材 P23T3(2) ;第 17 题来源于八(上)教材 P42T3(3)和九(上)教材 P26T6;第 21 题来源于九(上)教材 P154T3;第 22 题来源于七(下)教材 P142T9;第 23 题来源于九(上)教材 P103例 1 和九(下) P48例 2,是这两个例题的变式组合和深化;第 25 题是八(下)教师用书 P167第十八章勾股 定理测试题 T10,九(下)教材 P49T2和九(下)教师用书 P52T16的变式、综合和深化,第 23 题是八(上)教师用书 P81T4的深化。 2体现能力立意 2008 年中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命题,遵循课改理念,在考查学生基本数学知识 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着力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从而体现数学应用的广 8 泛性,进一步体现数学试题的教育价值。所谓能力立意命题,就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生长点, 着眼考查学生多种数学能力,选择数学核心主干内容,编拟试题。如第 8、14、23、25 等试 题都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第 8、14、16、23、25 等试题充分体现了函数思想;第 6、13、14、23、24、25 等试题充分体现了方程思想;第 6、8、16、21、22、23、25 等试 题借助问题情境考查了数学建模能力;第 18、21 题充分体现了统计思想与概率方法;第 23、25 题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第 3、5、7、10、12、13、15、17、19、20、22、23、24、25 等试题体现了数学转化思想;第 23、24、25 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联系实际 数学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可用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能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认识世界,并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 理、解决实际问题,将成为每个公民应具备的数学素养。 课标强调教学要从生活、生产 等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与能力,因此,数 学试题加强了对应用能力的考查,涉及实际应用的题目共有 9 题,48 分,占全卷 120 分的 40%,与去年试题(课改卷)大体相当,重点考查了自来水公司分段收水费,汶川地震灾区 帐篷小学接受儿童节礼物、摸乒乓球、调查学生课业负担、测旗杆高、推铅球、计算纸扇贴 纸部分面积、药品零售价下降等内容,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4突出开放探究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探索性学 习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今年中考试题,涉及开放性、探究性试题共有 57 分,占卷面分数 的 48%,在试题分布上,既有填空题,又有选择题,既有中档题,又有压轴题。如第 7 题属 结论探究,第 9 题属实物想象还原探究,第 13 题属题目条件探究,第 16 题属规律探究,第 19 题属拼接方案探究,第 20 题属线段相等关系探究,第 23 题属水费收取标准探究,第 24 题第(2)题属三条线段之间等量关系探究,第 25 题属多种情况运动时间探究,这些问题均 较好地考查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5渗透社会热点 中考试题要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在解答试题时, 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同时又受到思想教育,512 汶川大地震是今年我国 发生的一起重大自然灾难,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今年中考试题有两题 涉及这个热点,第 11 题展示了截止 6 月 3 日 12 时,中国共接受国内外捐赠款物 423.64 亿 元,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第 23 题以汶川地震灾区帐篷小学接 受某消防官兵“六一”儿童节奥运福娃礼物为背景,充分展示了人民子弟兵关注灾区儿童、 支援灾区的军民鱼水情谊。建设“两型”社会也是近年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第 23 题,以自来水公司分段计费收水费为背景,编拟的一道综合应用题,在考查学生从图象 中获取信息能力和建模能力的同时,进行了“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的国情教育,从 而增强节约用水意识。 6尝试“动手操作”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 9 证、推理” ,而且明确提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三种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数学学习 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要重视“实验”的作用,要改变以往数学学习过份依赖模仿与记忆的 学习方式,在“实验操作”中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并富有个性的过程。今年 试题在考查“实验操作”能力上也作了有益的尝试,第 9 题是一道根据三视图还原实物模型 题,如果平时动手操作了,加上适当的想象,是不难解答此题;第 16 题,是一道在一个锐 角内不断添加射线探索组成锐角数量规律的题目,如果逐步运用操作,掌握添加规律,联想 多边形对角线,握手等数学模型,此题也可以解决;第 19 题是一道动手裁剪拼接试题,若 平时动手训练不够,容易出现错误。 7形成多级梯度 整套试题从大的方面,由 10 道选择题(得分率约为 0.75) ,6 道填空题(得分率约为 0.6) ,6 道中档题(得分率约为 0.65) 、三道压轴题(得分率约为 0.38)形成由易到难的四 个层次,而每个层次又均自身形成由易到难的多级层次,选择题第 1 题是只要学过初中数学 都应会做的题目,10 个小题由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形成一个梯度,填空题整体难度大于 选择题,但第 11 题却较简单,学生容易得分,1216 题逐步增加难度又形成一个梯度;中 档题 1722 题,又是由易到难形成梯度,三道压轴题,由易到难形成压轴题自身梯度,而 每一道压轴题,第(1)问均较为简单,入口较易,没有障碍, (1)(3)问逐步深入,作 全对较难,又各自形成自身梯度,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区分出不同层次考生水平。 8难易较为恰当 经过统计,各题得分情况见下表。 2008 年中考数学试题难度一览表 题号 选择题 填空题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合计 分数 30 18 7 6 6 7 7 7 10 10 12 120 得分率 0.75(估计) 0.58 0.58 0.76 0.82 0.80 0.79 0.39 0.48 0.44 0.24 0.60 难易评价 易 中 中 易 易 易 易 难 中 中 难 中 从以上得分率可以看出,得分率在 0.7 左右的基础题 66 分,得分率在 0.5 左右的中档 题 38 分,得分率在 0.3 左右的高档题 19 分,低、中、高档试题之比约为 564519642,与去年 722622732 相比,降低了低档题比例,增加了中 档题比例,但高档题难易度适中,总体得分率为 0.62,比去年 0.55 要高,符合中考说明 的要求。 9效度、信度较高 2008 年试题按照中考说明要求命制,在题型和题量上与 2007 年基本一致,选择题 10 个计 30 分,填空题 6 个计 18 分,解答题共 9 个计 72 分,其中 6 个中档题,3 个压轴题, 23 题为代数综合应用题,24 题为几何证明、探究、计算综合题,25 题是代数几何综合题, 涉及二次函数、一次函数、方程、三角形全等、相似、四边形等初中核心知识和转化、数形 结合、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待定系数法等重要思想方法。 试题覆盖初中人教版教材二十九章内容,章的覆盖率达 100%,核心内容圆、二次函数、 一次函数、方程、四边形重点考查,根据得分点统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 部分知识的考分比为 555213,与它们课时之比基本相当,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 部分内容考分比为 274350,重点考查八、九年级内容,课标对内容要求的四个层次了 10 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的考分比为 11345024,重点考查理解、掌握层次。从以 上分析可以看出今年中考试题的效度和信度是高的。 三、答题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2008 年全襄樊市共有 61045 人参加中考,其中数学优秀率为 32.9,及格率为 60.4,低分率为 16.4,人均得分率为 61.7,各县(市)详细得分情况见下表: 数 学 高分 ( 96) 及格(72) 低分(24)单位 实考人数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平分 Z0 襄阳 10740 3384 0.315 6462 0.602 1223 0.114 74.28 0.474 枣阳 10987 4383 0.399 6933 0.631 1729 0.157 76.28 0.503 宜城 6457 2221 0.344 3932 0.609 944 0.146 73.68 0.474 南漳 6250 1747 0.28 3378 0.54 1371 0.219 69.21 0.392 谷城 5127 1545 0.301 3323 0.648 947 0.185 76.08 0.466 保康 3661 545 0.149 1812 0.495 487 0.133 65.79 0.353 河口 5145 1492 0.29 2966 0.576 964 0.187 70.74 0.423 襄城 3828 1051 0.275 2006 0.524 855 0.223 68.89 0.383 樊城 5847 2630 0.45 4114 0.704 980 0.168 82.36 0.557 高新 772 232 0.301 459 0.595 170 0.22 72.85 0.427 市直 2231 876 0.393 1482 0.664 332 0.149 80.08 0.525 合计 61045 20106 0.329 36867 0.604 10002 0.164 74.03 0.462 2、各题得失分分析 第 110 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基的掌握程度,因是机读试卷,无法进行分析。 第 1116 题为填空题,满分率为 18%,人均得分率为 58%,比去年填空题得分率略低, 作的较好的是 11、12、14 题,得分率在 75%以上,失分较多的是 13、15、16 题。第 13 题 约 40%的学生因对分式方程无解概念理解不透而失分;第 15 题约 20%的学生马虎忘记加旗台 高 1m 而失分;第 16 题约 60%的学生不能用数形结合方法寻找规律而失分。 第 17 题是一道分式化简代入二次根式求值题,满分率约为 40%,得分率为 58%,比前两 年相应题目得分率要低,约 60%的学生分式化简正确,还有 40%的分式化简不过关,约 20% 的学生化简正确,在计算( +1) 22( +1)+8 中产生错误。 第 18 题是一道统计综合题,重点考查频数分布直方图,中位数和用样本估计总体思想, 满分率为 52%,得分率达到 76%,部分学生在补全统计图时,或将矩形画成虚线或矩形虽画 正确,但没画虚线指向 15 而失分,部分学生在填第(2)个空时,由于审题不认真,填成 “第三组“出现错误。 第 19 题是方格中的图形剪拼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特殊三角形和特殊四边形性质和判定 的运用,73%的学生得满分,得分率约为 82%,部分学生对方格中图形的大小(尺寸)把握 不准,尤其是正方形的大小画错的多;部分学生画图不规范,在所拼图形中没有分开原来的 三个图形。 11 第 20 题是一个几何中档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图形的旋 转变换,学生得分率较高达到 80%,满分率达 69%。70%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一步证明,部分学 生在描述两个三角形旋转过程时欠完整和规范,有的不交待旋转中心,有的不明确旋转方向, 有的不说出旋转角度,有的没有明确旋转对象,这是几何语言不严密所致。 第 21 题是一道概率计算题,主要考查用列表或画树状图进行有关概率的计算,得分率 为 79%,满分率约为 63%,约 20%的同学不能正确列表或画树状图求出等可能结果总数,部 分学生虽然列表正确,但没指出等可能结果总数而失分,还有部分学生在求有关概率时,不 知怎么叙述,抓不住叙述重点,让人感到词不达意或言不由衷。 第 22 题是一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建模题,满分率约为 27%,得分率约为 39%,部分优秀 学生表现多种解法,设有 x 个班,y 套福娃。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913x-(10x+5) 13, 方法四:0x-13( -1) 410 5x 方法五: 方法六:10x+5=13(x-1)+y,x= ,讨论 x 为正整数,0y4 的整数.3 18 方法七:应用方程思想求解,列三个方程进行讨论。 主要失分在于约 40%的学生建模能力差,或不能动笔,或列错不等式组,约 30%的学生 解不等式组出现错误。 第 23 题是一道分段函数应用题,由图象和文字联合给出信息,以节水收费为背景,考 查用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列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函 数问题,体现了转化、函数、分类讨论、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此题满分率为 16%,得分率为 48%。第(1)问较简单,入口宽,学生得分较高,达 80%。用两种方法(法 一:根据图象,结合题意求 a 的值。法二:用待定系数法求 a 的值)求 a 的值和 8 吨水费的 值;第(2)问比第(1)问难,约 50%的考生能得分,用三种方法可求 b 的值,一是图象题 意结合法,设 yb(x10)+15,把 x=20,y=35 代入,得 b2;二是图象法, b 2;三是解析法,设 y=bx+m,将 代入可得0 53 ,150yx,3,35201mk b=2。求函数解析式也表现出多种方法。第(3)问要分情况讨论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5m (或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求解。此题对学生来说较为困难,约 25%的学生能得分,约 16% 的学生得满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不会识图,读不懂题意,不能将图象与实际问题 联系起来,因此无法动手;部分学生在作第(3)问时,不能充分利用已求函数解析式列方 程求解,导致所列方程繁杂,计算量大,不能根据条件锁定一种情况,而采取分类讨论方法, 耽误了时间。 12 第 24 题是一道几何综合题,满分率约为 14%,得分率约为 44%。第(1)问证明 AB 是 O 的切线,是教材上一道例题,得分率较高,达 70%,主要错误是部分学生思路不简洁, 推理过程不能在证题过程中体现出来,有条件推砌在一起然后得出结论的情况;第(2)问 是一道结论探究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学生得分率约为 50%,主要问题是 部分学生不能证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第(3)问是一道利用相似形有关知识和第(2)问结论 (或勾股定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求解,是一道综合考察学生能力的题目,得分率仅为 20%,主要问题是考生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和已有结 论建立方程模型。 第 25 题是一道代数几何综合题,作为整套试 卷的压轴题,满分率为 1.4%,得分率为 24%。第 (1)问以矩形为条件进行折叠变换,开口较宽, 方法多样,约 40%的学生能够得满分;第(2)问 是先求一个点的坐标,再过三点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5%的学生能求出 D 点坐标,得 5 分,而在求解析 式时,由于数据偏 大,很多学生不能正确求解, 说明学生运算力较差;第(3)问是动点分类讨论 问题,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思维和运算量大,因此 只有 2%同学能够得分,虽然只有极少数特优生能 得满分,但却创造出不少灵活简便的求解方法,现记录如下。 (1)设 P(t,4) ,则 PF:y= x+ 。t28 13t5 PF 与 x 轴交点 G( ,0) 。 532t 由APQCGQ 知 CG AP3t 或AQ C t,3 1 由 OC8,得 +3t=8 或13 52t + t=8,可得 t= 或 t 。13 52t874 (点评:思路简洁,但计算量过大,尤其解含 字母系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求 PF 解析式时) (2)可求 AC 解析式 y= x-4,2 1 由AQHACB 可知 QH1 或 QH3。 Q 点纵坐标为3 或1, 代入 y= x-4 得 Q1(2,3) ,Q 2(6,-1)设 13 P(t,4) 。 P 1H12-t,P 1I=4-t,由PQHPFI 得 , 解得 t 。t4 2518 P 2H2t6,P 2I=t4,同上得 解得 t4 6t5375 三、教学建议 1注重教材研究,加强“三基”教学 这次中考试题,80%的题目源于教材,但学生得分情况却不理想,这说明平时教学落实 “三基”不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要一步一个脚印夯实,注重教材研究, 充分挖掘教材例、习的潜在功能,通过把问题逆变、变换条件、引申结论、图形的运动变换 等方式,编好变式题组,遵循“低起点、多层次、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力求体现知识 结构和认知结构的统一,使之举一反三。对待“三基”要实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力 争 80%的学生达到掌握的标准。 2面向全体学生,着力转化差生 这次参加中考的学生,有约 40%和数学成绩不及格,约 10%的学生考分在 24 分以下,还 有没有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这说明这部分学生连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 没掌握,距“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还有很大距离。为了达到“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这一 根本目标,我们必须着力于差生转化工作,对于学困生,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低 起点、低要求,使之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要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 习习惯,使之会学能学;三要搞好单元过关,使之不存在“双基”遗漏,逐步达到“使全体 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要求。 3注重过程教学,培养用数学意识 从这次中考阅卷中发现,22 题、23 题之所以得分率较低,是因为考生从题目(图象或 文字)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低,培养学生的用数 学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是我们今后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平时应用题的训练并不少,为 什么学生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建立数学模型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呢?主要原因之一,是 我们的教学教师引导的多,学生独立思考的少,没有把读题权、审题权、建模权完全交给学 生。今后教学必须改变这个状况,在知识发生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概念从实际问题中 抽象概括过程,对一个应用问题的解决,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给学生阅读、审题方法, 独自从读题中获取有价值信息,建立正确有用的数学模型。坚持这样做,学生应用意识和解 决实际问题能力一定会提高。 4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其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必须从优 化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襄樊市数学教学常规提出“问题诱导 指导探究变式训练归纳小结反馈矫正”的教学模式,这是多年来我市课题研究 一个重要成果,应不折不扣地推广。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二要 14 进一步加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注重概念的形成 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 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意识;三要组织变式训练,从基本问题出发,逐步增加创造 性因素,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的训练系列;三要倡导“探究式” 、 “启发式” 、 “先学后教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要搞 好课堂形成性评价,重在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